浅谈小学语文朗读的教学探讨论文_邱祥洪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的教学探讨论文_邱祥洪

邱祥洪(四川省冕宁县回坪乡阿普路小学校 四川 冕宁 615600)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9-194-01

一、语文教学中高度重视朗读训练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于是,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众所周知,读书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一篇好文章,不经过反复阅读,就很难掌握其中的含义。读得越熟悉,领会越深,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也能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以指导学生读书为核心,要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

二、注重朗读的训练形式

1、创设氛围,导入情境。为了营造良好的阅读气氛,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大海》一文,在一阵海鸥哨叫和波浪声过后,我放出了一首有关大海的钢琴曲。学生跟着悠扬起伏的琴声开始朗读。大海的宽阔、美丽、富饶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

2、提供示范,学生模仿。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倘若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

3、变换形式,常读常新。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

三、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朗读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1、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材料的感知,人们在长期的语言活动中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受能力。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如《春雨的色彩》一文中这样写道: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也绿了……”像这样的段落,我想唯独让学生们在充分地朗读后才能领略到它的美。请学生带着感情读一读,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再仔细朗读,品味文章的妙词佳句,欣赏文章的语言情境,使学生的语感在读书中不断加强、巩固。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仔细品味,既可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又可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让学生在朗读中积累语言。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在朗读比较中我们同样能揣摩出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得是否精妙,从而达到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柳树醒了》一文中这样描写柳树:“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把“醒了”换成“绿了”、“软了”、“高了”等词语好不好?行不行?我是让学生们反复去朗读,然后比较体会,逐步培养他们对词语的敏感性。

3、让学生在朗读中去发现,去创造,产生新的思想。朗读,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其实把书读熟,但读熟了还能怎么样?要有创造,要发挥想像。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这样朗读就会成为学生的乐趣的源泉。

4、让学生在朗读中形成语言表达能力。读,有助于交谈、发言、复述、演讲、论辩、主持、协商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优化。我常常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朗读的切入点,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分角色朗读,让学生熟悉教材语言,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再离开课本,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借尾巴”。“小壁虎们”有的说:“请问,您可不可以把尾巴借我?”有的问:“我的尾巴断了,您的尾巴能不能借给我用一下?”还有的说:“您能把尾巴借给我吗?”这时,学生已经能够运用以前所学语言、交际技能来转述文本中的内容,初步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评价学生的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1、常识评价,让学生敢读。新教材识字量大,课文篇幅、语句都有显长,加上一些孩子认字慢、遗忘快,又可能学前教育不充分或家里没有相应的学习环境。于是,一些孩子一开始朗读就出现困难,甚至部分孩子惧怕朗读,连最起码的单独起立面对大家大声朗读的勇气都没有。从这些孩子的发展出发,我们教师需要用发展的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和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树立自信。在教学中委婉地提醒学生读错了,一定要自己认真读正确,同时对孩子又是一种鼓励。结果被夸的孩子参与热情陡增,举起的小手一度高过前面孩子的头顶。

2、诱导评价,让学生爱读。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都有待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

3、多元评价,让学生多读多悟。朗读评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每一个体被评价的机会有限。因而我们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家长等。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让他再道道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在合作小组中读,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朗读。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能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空间增大,多读多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4、个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由于自身素质、家庭条件、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感悟的角度不同,对朗读的处理也各有千秋。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感受,施以个性化的评价,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促使每位学生全力投入,尽情发挥,取得进步。

总之,语文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离不开语感,而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朗读。在新课程改革的探究实践中,指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话题。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朗读教学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学去探索、去尝试,用更好的教学方法服务于语文教学。

论文作者:邱祥洪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的教学探讨论文_邱祥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