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模式在小儿急性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葛金红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天津 30014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高热惊厥患儿临床护理中给予综合护理模式取得的效果。方法:收集医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急性高热惊厥患儿88例,以数字随机分组模式,给予基础性护理模式的44例纳入对照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的44例纳入观察组,对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患儿家属护理满意情况观察比较。结果:患儿惊厥症状持续时间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且退热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均较少,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率结果对照组81.82%(36/44),与对照组97.73%(43/44),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高热惊厥患儿临床护理中,引入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帮助患儿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有积极作用,且可提升患儿家属满意度,应在护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高热惊厥;综合护理模式;护理效果

作为儿科临床常见疾病类型,急性高热惊厥发病原因归结于呼吸道感染,一旦患儿体温持续保持在38.5℃以上,便有可能出现惊厥,是儿科常见急危重症。若未及时控制治疗,可能对患儿头脑发育带来损伤,并引发其他多种并发症[1]。尽管目前急性高热惊厥患儿相关治疗手段逐渐完善,但因患儿年龄较小,治疗影响因素角度,需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本次研究将以医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急性高热惊厥患儿88例为对象,分析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下取得的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医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急性高热惊厥患儿88例,入选标准:①患儿均确诊为高热惊厥,伴有面色苍白、寒战、体温过高以及口唇发紫症状表现;②患儿生理发育正常,无智力障碍情况,且无遗传性疾病、脑损伤情况;③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同意知情,且经伦理委员会审核。以数字随机分组发将88例患儿分组,对照组44例患儿年龄平均(4.2±1.0)岁,入院体温平均(38.6±1.0)℃,男性与女性分别为27例、17例。观察组患儿年龄平均(4.0±1.2)岁,入院体温平均(38.5±1.2)℃,男性与女性分别为26例、18例。基线资料组间比较相仿,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

该组患儿给予基础性护理措施,如患儿入院后开展急救护理,通过调整患儿体位清除其口腔分泌物,确保呼吸道畅通,急救过程中需协助做面罩吸氧,若发现患儿有反复抽搐情况、牙关紧闭情况,可借助开口器帮助开口,防止舌头被咬伤,同时对患儿人中、合谷以及内关穴按压,缓解抽搐症状。因患儿体温过高,给予地西泮抗惊厥试剂注射的基础上,取复方氨基比林、地塞米松注射,达到降温目的。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儿给予基础性护理的同时,配合其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包括:①症状护理,护理期间需观察患儿各症状表现,如部分患儿额头、腋窝温度较高,手脚冰凉,易出现高热惊厥症状,需加强巡视并做好急救用品备置,确保及时救治处理患儿症状。对于患儿体温过高情况,可取物理降温方式,如降温贴、浸润纱布于患儿额头处放置;②心理护理干预,干预对象应包括患儿及家属,主要通过讲解疾病与治疗效果知识、护理要点等,使患儿家属对疾病有正确认识,同时可列举成功治疗病例,使患儿家属对治疗信心加强,协助配合完成治疗与护理工作;③良好环境营造,部分患儿年龄较小,治疗期间易出现哭闹不配合表现,可通过营造患儿喜爱的环境,提高患儿治疗与护理依从性,如墙壁贴卡通漫画,为患儿提供卡通书籍,或播放动画视频等,并注意适时给予患儿称赞包括语言激励、手势或眼神鼓励等。

1.3观察指标

对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观察对比,并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结果统计学处理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实现,患儿症状缓解时间组间对比经过t检验,利用均数±标准差(x±s)形式描述;患儿家属护理满意率组间对比由2检验,经数(n)或率(%)形式描述,以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症状缓解时间观察比较

患儿惊厥症状持续时间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且退热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均较少,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 患儿症状缓解时间观察比较(x±s)

注:相比于对照组,*P<0.05。

2.2患儿家属护理满意情况观察比较

患儿家属护理满意情况调查结果观察,基本满意与满意例数对照组患儿家属分别为23例、13例,观察组患儿家属分别为23例、20例,满意率结果对照组81.82%(36/44),与对照组97.73%(43/44),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疾病类型,其中惊厥症状表现以四肢、躯体与面部肌肉抽搐不受控制为表现,或伴有眼球上翻、凝视症状,严重时将出现意识障碍,病情发展下,脑组织将处于缺氧状态,对患儿生命健康带来威胁[2]。同时,因患儿机体体温调节功能较差,高热症状较为明显,体温持续升高,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问题。临床治疗中,要求保证治疗的针对性,且需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如综合护理模式,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3]。本次研究结果中,患儿惊厥症状持续时间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且退热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均较少,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较高。这些均可反映出综合护理模式取得的效果显著。

综上,急性高热惊厥患儿临床护理中,引入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帮助患儿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有积极作用,且可提升患儿家属满意度,应在护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珍珍,上官清珍,谢娜雯,等.综合护理在小儿急性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8(08):85-86.

[2]孙会青.综合护理在小儿急性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02):134-136.

[3]倪燕,袁园.综合护理模式在小儿急性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0):236-237.

论文作者:葛金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6

标签:;  ;  ;  ;  ;  ;  ;  ;  

综合护理模式在小儿急性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葛金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