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踏步改革中学入学考试_中考论文

大踏步改革中学入学考试_中考论文

大步前行的中考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步论文,中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翻阅2001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深感中考语文改革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基础知识的考查被淡化 很难再看到字、词、句,语、修、文知识点面面俱到的中考卷。基础知识曾是在考卷中与阅读、写作鼎足而立的三大板块之一,现在它的地盘被明显缩小。上海市和湖北宜昌市的试卷完全取消了基础知识的板块。山东、江西、河北等大多数省份的试卷,基础知识的分值比例在10%-15%之间。考查基础知识,主要是字、词和古诗文的积累和运用。涉及语法和语言交际能力的考查,设题注重联系生活,强调整合,突出重点,考的是知识的迁移能力。

2.主观题的比重大幅提高 各地考题都在全力扭转以往内容繁琐、形式僵化、答案惟一的“标准化”格局。标准化考试的客观题并非不好,但对语文学科来说,未必能反映学生真正的能力。从语言的实际应用看,试题答案过于求同划一反倒不客观不标准。因此各地考卷都大幅度地削减了客观题,上海、广东、河北等省市的试卷甚至全是主观题型。

3.压缩试卷长度减少题量 以往一份中考语文试卷16K卷面要有10页,有的甚至12页,题目林林总总不下五六十道。考生忙于应付,没有多少思考的时间,到最后写作文往往是仓促交差。现在绝大多数省市的题量都控制在25题左右,试卷长度也压缩了20%。

4.考查阅读“脱本”更加明显 研究中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发展趋势,不难发现,各地几乎都是从以课内选文为主,到课内课外选文各半,到现在的以课外选文为主,这实际是从偏重考查记忆走向注重考查理解的过程。“脱本”不是不要“本”,而是倡导了学活“本”。从2001年的阅读选材看,绝大多数均选自课外,且时文的比重大,给考生关注社会生活、把握时代脉搏的积极导向。

5.出现了较为开放性的试题 一些省市的考卷出现了旨在发掘考生创新潜能的开放性试题。如,要求拟一句介绍当地旅游特色的广告词(武汉卷);就阅读材料中的某个观点或某种做法让考生谈自己的看法,在评分时不提供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南京卷、黄冈卷);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自己设计阅读题并自答(厦门卷、南京卷)。这些考题,引来丰富多彩的答案,一改试卷答题求同划一的死板面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以上五个方面的改革,使中考语文卷有了新面貌,对此,广大教师和考生总体上是赞同的。但作为义务教育的终端考试,要适应时代对学生语文素质考查的要求,还有许多事要做,改革的路还很长。我们还应在以下几方面沿着改革的路继续大步朝前走。

一、应注意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 目前各地的阅读题,虽从选文看大多已“脱本”,但从考查的内容看,文体知识的考查还占很重的分量,笔者统计了30份中考卷84篇(段)阅读材料的417道题,其中“因体设题”的就有221题,占52.99%。阅读并不是不要文体知识,但阅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辨识文体知识。由于以往的语文教学过多地关注文体知识,因而不少人误以为辨识文体知识就是阅读能力。按照新世纪应“学会阅读”“学会学习”的要求,中考更应注重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基本阅读能力是一种复合能力,主要表现为确认能力和整合能力。所谓确认是对具体语言单位(可能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乃至一篇文章)所负载信息的确切认知;所谓整合是对同级或不同级的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中考试卷往往给考生提供陌生的阅读材料,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确认和整合的交互推进,完成类似于我们平时阅读那样的阅读过程。试问,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有谁是为文体知识的对号入座去读的?

二、应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比例 当今教育是开放的、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积极培育创新精神的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中考,理应从单一的权威型考试向自由反应型考试过渡。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它的试卷设题应较为宽泛,应给考生留有一个较大的思维和答题的空间,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才有利于考生创造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发挥,才能选出真正的语文人才。现在各地试卷出现了一些开放性试题,但量还嫌少了些,有的题目表面看似乎开放了,但仔细分析,它们的答案已被命题者客观化,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大。今后中考命题者应多为考生着想,试题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其发散思维,给考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创造性解答问题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评卷方式应既有定量又有定性 语文考卷中的开放性试题,往往只提出答题的基本要求,不大可能提供参考答案。试题的开放性,带来答案的多元性。面对形形色色的答案,难免产生评卷的误差,因此,要确保中考语文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切实解决开放性试题的评卷误差问题。笔者多年来,一直主持全市中考语基和阅读的评卷工作,深感用传统的采点得分或笼统地强调“理由充足”的评卷方法,不能很好解决开放性试题的评卷问题。用定量的“采点”法,须提供过细的采分点,答案想得越细,阅卷教师死抠字眼的则越多。如评分标准太空太活,有些责任心不强的阅卷教师就会更“活”,造成试题的区分度下降。实践证明,开放性试题的评分,可以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如根据答题具体要求,分若干点(定量)评判,从答案整体看观点是否明确(定性),内容是否周全(定量和定性)。表述是否清楚(定性),语言是否通畅(定性)。这样评卷,可避免题目灵活而答案僵化的现象,能拉开本该拉开的分数距离,保证试题有合理的信度和区分度。

四、应尝试对实用语文能力的考查 实用语文能力是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我们强调语文是工具,正是从它的实用性出发的,而长期以来作为教学导向的语文中考却忽略了实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偏差。它忽略的不单是语言交际能力(主要是听、说),更重要的是创新思维能力。当然,面对众多考生,一个一个考查实用语文能力可能较困难,但作为语文学习的最重要方面在考试中被回避,对学科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近几年来,外语在中考、高考等考试中都有了听力和口头测试,促使外语教学走出了误区。我们应从外语考试中学习成功的经验。其实,考查语文实践能力是能够操作起来的。笔者所在区的学校,近两年来一直坚持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中用一半的分值,考查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提出总的专题,如环境问题,学生可在这个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完成方式,或调查报告、参观记,或自编小报、科幻故事,或自编自演小话剧等,最终以口头交流的形式评分。评分既看结果也看过程,侧重知识能力兼顾情感态度,行之有效的评分办法和新颖的考试形式,得到各方的认可。这样的尝试也改变了传统考试过分突出评价功能,而忽略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预测功能的倾向。语文中考确实应该在实用语文能力的考核上试一试。

语文中考需改革的方面也许还有一些,如笔试部分的开卷(2001年宜昌市已经这样做了),公正评判作文的方法等,一些地方已有成功的经验,只要认真总结,定会做得更好。

标签:;  ;  ;  

大踏步改革中学入学考试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