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陌生化”技术开拓“生活”课堂--“中国舌尖”的教学启示_陌生化论文

用“陌生化”手法雕琢“生活化”课堂——《舌尖上的中国》的教学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舌尖论文,中国论文,手法论文,启示论文,生活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引发空前收视狂潮的美食题材类纪录片,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其节目内容、表现手法、剪辑加工等方面的“陌生化”处理是一个重要原因。所谓“陌生化”,在前苏联文化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看来,就是在艺术加工过程中通过扭曲、变形,让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中感受艺术的新颖别致,从而完成审美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活动也是一项求真、向善、臻美的审美活动,为克服常态的“审美疲劳”,可以借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陌生化”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雕琢“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

      一、“陌生化”选材,让学生兴致盎然

      为打破观众对家常食品和日常生活感知的机械性,《舌尖上的中国》坚持通过独特的镜头,展示有别于人们日常生活体验的美食世界,让观众耳目一新,心灵为之震撼。例如,拍摄挑担人时,为展现独特的跟拍效果,选择利用蜘蛛脚将摄像机绑在扁担两头;拍摄水下仰视效果时,选择利用水桶将摄像机吊装下水进行拍摄,为了获得高角度,将摇臂抬进水田甚至山里拍摄;等等。

      素材是课堂教学的血肉。教师应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但表现内容却是学生不熟悉,或者超出生活经验范围,同时又是学生想了解的素材。这样,有助于充实课堂,增添趣味,让学生兴致盎然。如笔者在教学“文化创新的途径”时,发现学生对湖南卫视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非常感兴趣,但对该节目引进背景、前期准备和拍摄剪辑等制作方面的内容,则相对陌生。基于此,笔者在学生的兴趣点上“借题发挥”,结合教学需要,通过设置“台前幕后的故事知多少”“复制的节目何以如此火爆”“怎样打造中国版的节目”等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坚持“基于案例、基于情境、基于问题”的思路,选取了相关素材。让学生从平常中惊醒过来,重新调整心理期待,以一种新奇的眼光去感受这档亲子互动节目的丰富多样与艺术张力,在获取新奇形象、感受独特体验和体味深刻哲思的过程中,加深对“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理解。

      又如,笔者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课的导入环节,投影展示“我没说是他偷了我的钱包”这句话,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分享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正如德国著名戏剧家贝尔托·布莱希特所说:“陌生化的反映是这样一种反映:对象是众所周知的,但同时又把它表现为陌生的。”别开生面的话题,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根据不同的文字重心,做出不同的句意理解(如表1所示),在这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语境中,感受汉语的博大精深,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渲染气氛,奠定基础。

      

      “教育即生活”,选取独到的素材和别样的角度,不仅反映出教师审视生活、表现生活的观察站立点和学识视野面,而且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素材的运思指向和对教学资源的开掘深度。

      二、“陌生化”叙事,让课堂跌宕起伏

      用动人的故事和起伏的情节来点缀食材与菜式,是《舌尖上的中国》吸引观众的又一重要因素。该片一改往常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更加注重陌生化叙事以及故事的节奏、悬念、矛盾的把握。如《自然的馈赠》一集中,船长林红旗带领一船人第二次下海捕鱼,忙活了一个晚上却一无所获时,故事的叙述有意在此设置悬念,让情节的发展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心弦,让观众自然而然地期待这次捕捞的最终结果。在编导们的精心制作下,悬念、戏剧化冲突等在片中随处可见,让观众期待着了解一个个看似自然发生的美食背后的故事。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没有思维波澜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打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课堂,需要观照学生的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某教师在教学“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课时,将几个核桃带到课堂上,让几名学生动手操作怎样开核桃,并围绕核桃和开核桃设置了一系列的探究问题(如表2所示),在探究问题与知识着落之间架起一条意指链。该教师结合学生动手操作,运用娴熟的语言巧妙叙述、灵活过渡,将新奇的魅力赋予核桃这一日常的食物,通过刨根问底式的探究叙述,将核桃的多面性和开核桃的动态性呈现在学生面前。课末,该教师还补充了《张骞与核桃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力。这样的叙事,打破了学生的平常期待,运用道具的陌生化、情节的陌生化来制造悬念,引导学生用新奇的目光去看待自然,用新奇的耳朵去聆听生活,用新奇的思维去感悟世界,从真正意义上去看、去听、去思考,去感受某人、某事、某物,而不是匆匆与其擦肩而过。

      

      再如,某教师,在教学“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一课时,以生活中常见的排队打水问题导入,通过一系列“陌生化”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体会“效率”与“公平”的意义。该教师没有平铺直叙,也没有高谈阔论,而是设置了富有矛盾思维张力的问题链,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入而起伏推进。(如表3所示)

      

      三、“陌生化”整合,让知识连珠织网

      《舌尖上的中国》摒弃了传统美食题材纪录片的剪辑套路,坚持每一集围绕各自主题,采用跳跃式、碎片化的剪辑方式,在同一集中呈现不同地域的食材,让丰富的信息量,借助灵活切换的镜头,呈现出明快的叙事节奏,展现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和自然人文景观,从而突破观众习惯性感知,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和良好的视听效果。

      整合,既是一种学识积淀和能力水平的展现,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和方法技巧的反映。同样的知识点,经过不同方式的梳理整合,同样会达到意义不同的效果。知识就是力量,结构化的知识更具力量,通过“陌生化”进行有机整合的知识则兼具力量与魅力。如笔者在《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复习课上,结合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将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等相关知识点进行陌生化、创新性整合(如图1所示),形式新颖、形象直观,令学生耳目一新,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运用“陌生化”手法,雕琢“生活化”课堂,前提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把握好“陌生化”与“生活化”之间的度,从而让学生既感到课堂新鲜,又不觉得距离很远。

标签:;  

运用“陌生化”技术开拓“生活”课堂--“中国舌尖”的教学启示_陌生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