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国内消费的一系列对策分析_购买力论文

扩大国内消费的一系列对策分析_购买力论文

增加国内消费的系列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系列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增加国内消费的重要作用分析

社会总产品生成后,一部分作为中间产品补偿中间消耗,构成下期维持社会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另一部分作为最终产品满足最终消费的需求。作为最终消费需求的产品,除了提供净出口(出口减进口的余额,即外需)以外,主要用以满足国内需求。国内需求是由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组成。所谓扩大内需,是指扩大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的需求,前者创造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条件,为今后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服务,后者满足社会和人们当年生活消费的需求。社会总产品(尤其是最终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使用价值实现后,才能实现其价值,继续新一轮的生产活动,确保社会再生产运动周而复始地顺利进行。换言之,产品的实现在社会再生产运动中居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关键的作用。因而,增加商品净出口、扩大国内投资和增加国内消费被视为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三套马车”。

由于亚洲许多国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尚未复苏,国内购买力不旺,俄罗斯和拉丁美洲的经济情况还在徘徊之中,未见显著好转,而美国鉴于对中国多年的贸易逆差,倾向于限制从中国的进口,这些将影响我国的商品净出口。在人民币不贬值的情况下,一部分本币贬值的国家在同类产品上与我国的商品出口竞争继续加剧,可能暂时使我国居于不利地位。而且,全球政治和经济风云突变,局势复杂,依靠增加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风险性有增无减,需要提高风险意识和竞争力,稳扎稳打,优胜巧赢。除非我国迅速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在稳定对原有对象国和地区出口规模的同时,能够扩大对欧美、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出口,或者能在增加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上有所突破,或者人民币适时适当贬值,否则,增加商品净出口不容易如愿以偿,也不可能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拉力。

在扩大内需方面,去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发行国债,增加财政投资,加强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扩大国内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动作用。在这方面,今年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必要的。财政部已经计划发行3165亿元的国债,加上去年发行的1000亿元特别国债中还没有完全消化的约500亿元, 使今年的财政支出规模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这是一种积极的举措,但也孕育着风险,因为国债发行和政府投资行为都需要考虑合理的数量界限,需要研究投资的正确方向以及投资类别、产业与地区的合理结构,保证筹资和投资行为的回报效益,避免筹资过度和投资失误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与影响,不能凭主观意志任意扩大。同时,单靠政府一方的公共投资是不够的,也不能持久下去,需要引导外商、国内企业和个人参与国内投资,使投资主体、投资方向和投资方式走向多元化。

最终产品一旦进入生活消费领域,就永远退出生产领域,在产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之时也实现其价值(当然,耐用消费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从而对社会再生产运动的持续周转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国内消费的最终产品占全部最终产品的1/2到2/3,增加国内消费就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如何摆脱国内消费增幅连年下降的现状,提高潜在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促使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行为,是当前保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贯彻多管齐下的对策,从多方面做系统工作,既要努力提高消费者的有效购买力和增强他们的消费意愿,又要积极引导生产者采取有效措施,发挥驾驭市场的主动性,实现供给创造需求的功能,还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营造安全与健康的消费环境,让大众的消费活动在一个正常的轨道上进行。

二、提高有效购买能力的对策分析

消费者的需要是无限的,但这种无限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消费者有货币支付能力即购买力的制约,表现为需求的有限性。缩小无限的需要和有限的需求之间的差距,就要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力,而消费者的购买力源于他们的收入水平。要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最终有赖于经济的发展,超越经济增长幅度的收入水平的提高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从实际出发,按照传统的经济总量高速增长来提高收入水平的模式操作,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为继的。笔者以为,切实可行的总体对策,一是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宏微观经济活动的效益,促进经济总量增长,提高消费者的总体购买力,另一是调整居民的收入分配,把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界限内,努力增加广大中、低收入消费者的有效购买能力,才能提高消费者总体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也才能将短期的经济拉动与长期的经济持续增长结合起来,避免经济发展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其一,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总量增长,提高劳动者总体收入水平。亚洲金融危机和东南亚国家经济不景气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很大的冲击,也为我国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良好的机遇。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失去与一部分本币贬值的国家在传统产品上的竞争优势,看似坏事,实则有利于我国把有限的投资和生产从效益低下的夕阳产业转向效益升级的朝阳产业,从技术含量低的产品转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通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促使我国经济活动更加适应科技发展结构、国内外市场需求结构和国内外资本投资结构变动的需要,才能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益。这样,通过补偿生产过程消耗的中间产品和中间价值的减少,增加可供社会最终消费的最终产品总量和可供社会收入分配的最终价值总额,既能促进经济总量增长,又能提高从业人员的总体收入水平。当然,在调整产业结构时,需要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情出发,顺应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社会化的大趋势,实施饭盒子工程、老龄关怀工程以及家政服务工程,开设服务站、修配站和租赁点等便民服务网点,开展清洁、烹调、代买、代办、代护等容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社区服务项目,也是十分必要的。

其二,调整所有制结构,重点扶持城镇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落实再就业工程。个体和私营经济一般无须政府投资,其投资见效快,对做大经济蛋糕,提供就业机会,吸纳更多劳动力,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减少国家的经济运行风险,可以大有贡献。然而,在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共荣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系中,个体和私营经济总体上属于薄弱环节,发展空间和潜力尚未充分利用。这与我们在法律、政策、舆论导向等方面还存在歧视的态度和做法是不无关系的。在修改后的宪法中,对个体和私营经济给予充分的肯定,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一个契机,现在的问题是政策要落到实处,需要在财政、金融、宣传与舆论引导方面正确对待,实施多种平等政策(必要时的优惠政策),对个体和私营经济的长足发展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扶持。

其三,把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结合起来,落实农民增产增收的大政方针,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城市流动人口对实施城市再就业的压力。在上述的三结合工程中,重点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这就要求制定积极的政策,鼓励资金、技术和市场具有优势的企业或公司,联合科研机构,与农村拥有土地资料的农户结合,组建股份合作制的农业公司,借助“三色革命”的思路,发展现代立体生态大农业,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引导更多的乡镇企业转向农产品深加工,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延长产业链条,附加更多的加工深加工价值。只有这样,才可能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比较经济效益,保证农民增产增收,为农村小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奠定经济基础。

其四,采取积极的措施,调节收入结构,控制过于快速扩大的贫富差距,增加广大工薪阶层的收入份额。根据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计算,可以发现,我国城乡居民之间、城镇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以及东部与中西部居民之间平均人年收入的差距,出现过于快速扩大的趋势。收入出现差别是客观的,也是促进经济有效增长所必需的,平均主义绝对行不通,但贫富差距过于扩大或扩大过快,更多的购买力掌握在少数消费者手中,因其消费总量的有限性使得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不高,而大多数消费民众的收入份额少,尽管其消费意愿较强,但购买力不足,有效需求还是不旺,何以强化他们的消费行为?所以,整顿经济秩序,制止腐败,剥夺非法收入,鼓励先富者再投资,发挥财政“转移支付”职能,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对低收入者实行适当的收入补贴,解决收入分配的“斜、大、乱”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消费大众的有效购买力,才能形成一股久盛不衰的消费力量,拉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增强即期消费意愿的对策分析

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消费行为的发生受到购买力的制约,也受到消费意愿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包括即期消费意愿和预期消费意愿。即期意愿强于预期意愿,现实的消费就旺盛,人们不愿意储蓄存款,甚至从银行挤兑;反之,预期意愿强于即期意愿,现实的消费就疲软,人们倾向于储蓄存款。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和预期消费意愿此消彼长,受到对今后的预期信心强弱的左右。如果人们对今后的预期信心充足时,即期消费意愿就强烈,预期消费意愿就弱化,反之,则相反。在特定的环境或时期中,消费者的消费意愿甚至比购买力对消费行为的制约作用还大。从现实情况看,尽管银行三番五次下调储蓄利率,为什么个人和家庭的存款额仍然不断上升,国内消费还是旺盛不起来呢?这主要是老百姓对今后的预期信心不足,对经济是否能长期保持增长,对自己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水平提高是否有保障,对未来的住房、医疗、受教育以及养老费用怎样筹措和负担等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增加。所以,目前需要增强消费者的预期信心,强化消费的即期意愿,才能刺激现实的消费旺盛起来。

第一,加强媒体的宣传教育。

通过广泛和主动的宣传教育,让人民大众了解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意义和宗旨,树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和克服暂时波折的信心,明确减人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关系,懂得如何通过教育与培训增强个体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清楚分配货币化和消费商品化的必然性及其具体步骤与做法,从思想上端正认识,从心理上缓解顾虑。同时,加大对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全面解释,增加改革的透明度,说明实行个人帐户和社会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稳定性和保险性,促使人民群众克服享受“福利主义”的习惯意识,尽快适应依靠自助、互助和社会公助的保障机制,减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

第二,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必须加快构建一个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当务之急,一是努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深度和广度,打破所有制界限,增加它在城乡的覆盖面,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并入“安全网”。另一种是实行多层次的社会保险网络,完善国家基本保险制度、企业补充保险规定、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做法以及各种商业性保险行为,增强人们的保险观念。再一种是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营运能力,保证各种基金的保值增值,提高社会保障的支付信誉和支付能力,有利于减轻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增强他们的预期信心,强化他们的即期消费意愿。

第三,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

我国城镇化的严重滞后,与工业化的反差较大,两者相差将近20个百分点,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成为拓展国内市场的最大障碍。农村始终是国内消费市场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其原因除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以外,农民的收入不稳定性严重制约农民的即期消费意愿,与具有相同收入水平但收入比较稳定的消费群体相比,他们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都比较低。加快农村进行小城镇建设,可以增加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发挥投资的乘数作用,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使得一部分投资额最终转化为消费购买力。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也有利于乡镇企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过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催化农民角色的转换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势必强化农民即期消费意愿,带动国内消费需求的新增长。

第四,强化消费环境的保障力度,适应人们消费心理、习惯、水平和方式转变的需要,激发他们的消费意愿。

一方面,借助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之机,适当增加促进消费硬环境优化的投资,例如,增加城镇交通运输设施和道路建设,扩大农村供电、供水和卫星通信接收能力,加大文化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等等,以便满足居民旅游、交通、信息、教育文化娱乐、家用电器消费的新需求。另一方面,精心培育市场,加强市场法制管理,打破封锁割据和行政垄断等地方保护主义,打击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和坑蒙拐骗行为,营造一个安全与健康的消费软环境,保护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和消费权益,让百姓大众的消费活动在一个正常的轨道上进行。

第五,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机制。启动日用消费品、住房、汽车和旅游四个消费发动机,特别是发展作为支柱产业的住宅建设,其充要条件是广大消费者的认同与参与,而广大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消费实现商品化,需要借助消费信贷机制参与运作。这已经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所证明。运作消费信贷机制,除了需要变更我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明确“花明天的钱”的合理性外,适应从持币待购向信用消费的转变,还有待于银行积极而稳妥地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在头期付款比例、分期付款期限和按揭贷款利率等方面做适当调整,规范操作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繁杂手续。为了保证金融机构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政府需要完善《担保法》、《保险法》,为消费信贷进行专门的经济立法,并且推动建立个人资信调查评估事务所,开展个人资信调查评估业务,促进消费信贷与商业保险的结合,防范消费信贷风险。

四、企业供给创造需求的对策分析

从供给创造需求的理论出发,在研究刺激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时,绝不能忽视企业提供商品的品牌、品种、质量、价格、外包装以及商品促销方式和手段等因素对消费需求及其变化的影响作用。在生产力得到解放,社会生产能力提高后,我国商品供应开始由供不应求转为供求平衡,再转向供过于求。相应商品供求关系发生质变,商品市场属性也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所谓卖方市场,其特点是生产者在市场上占统治地位,消费者跟随商品转,有什么商品,就买什么商品,甚至凭票购买,没有多少选择余地;所谓买方市场,其特点是消费者在市场上居支配地位,生产者处于被动地位,把消费者作为“上帝”服务,围绕消费需求展开激烈的竞争。在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的前提下,企业生产经营从原来的主宰市场的策略转变为争取市场的策略,再转变为顺应市场的策略,是势在必行的。但是,面对买方市场,企业如何认识“供大于求里面也有供不应求”,采取积极有效的诱导需求和创造需求的策略与措施,发挥供给创造需求的功能,促使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是企业变被动为主动,力求持续生存和主动发展所必须解答的根本问题。当然,在供过于求的背景下创造的卖方市场与在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形成的卖方市场截然不同,前者是在研究消费需求及其变动的基础上,特别是善于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利用产品设计和技术转化的手段,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主动占领新市场的领先地位,成为未来市场的拓荒者。以下列举企业开发卖方市场的若干对策建议。

对策之一,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所谓的生产过程,实际上是把市场需求信息和技术可能性结合起来并转化为商品的社会经济行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把生产要素转化为产品的企业生产行为。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习惯于根据自身的生产意志和能力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了。随着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企业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企业经营机制,其中之一就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机制的根本转变,即从“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转向“市场是企业的生命”,从计划经济以产促销的经营模式解脱出来,学会到市场做调查研究,培养“找米下锅”的决策能力,适应市场经济以需定产的经营机制。

对策之二,调整产品生产结构。消费者原有的消费结构已经趋于饱和,企业继续盲目按照本来的产品结构生产,难免形成产品的滞销和积压,就满足不了消费需求及其变化的要求,也难以发挥供给创造需求的作用。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动,企业只有以变应变,调整产品的生产结构,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方能在争夺消费者中占据主动权。因此,从消费需求变动出发,研究消费者的需求热点,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制定科学的生产经营策略,向社会提供急需的住宅、教育、文化、卫生、金融、保险、旅游、信息、家政等适销对路的商品和服务,有利于提高社会消费质量和层次,也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对策之三,重视产品设计,创造新产品。国外大公司的经验表明:通过产品设计,创造新产品为企业增加的利润,是采用产品技术改进的3倍。我国企业比较重视产品的技术改进, 力争通过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产品成本的降低去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强调产品技术改进是必要的,但由此忽视了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乃至认为谁搞研发谁就是傻瓜,满足于仿造人家研发的产品,甚至搞假冒伪劣。这是十分错误的。这种状况导致了我国企业设计与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低,刺激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渠道比较传统,相对单一,很难发挥企业诱导和创造需求的主动性,丧失开发市场的机会和利益,亟需加以改变。即使是满足基本生活消费的商品,通过产品重新设计,也能造成新的市场效应。所以,增加研究与开发产品能力的投资,应当引起我国企业的高度重视。

对策之四,实行市场扩展策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城乡居民消费水准也存在一定差距。在城市或在东部比较发达地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的商品,在农村或中西部比较不发达地区一般可以找到市场,何况我国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尚未开发或饱和的市场潜力很大,开发农村市场与中西部区域市场是可行的。企业实行市场扩展策略,到农村和中西部区域去,可以发现供不应求的市场亮点,寻找企业的用武之地。不过,企业应当避免一味地向农村倾销积压商品或削价销售商品的传统做法,需要深入了解农村的消费环境,农民的购买力、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对城市滞销的产品适当改造,或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的新产品,才有可能在农村和中西部区域开辟市场,有所发展。

对策之五,变“坐商”为“行商”。几十年一贯制的“坐商”作风到头来只能坐失市场,一些经营较好、品牌知名度大的企业变“坐商”为“行商”,到一些大城市设立专卖店、专卖柜,主动出击,扩大市场,老牌子才能脱胎换骨,变成名牌。在条件具备时,企业改变“产地销”的传统做法,按照“销地产”的新思路,实施品牌战略,与当地一些经营基础较好的同行企业联营,让这些企业就地生产本品牌的产品,就地销售,占领当地市场。这样,既能扩大名牌产品、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企业的新发展,又能帮助甚至救活落后企业,激活它们的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联手开发与占领市场,达到资产重组和资本运营的目的。

标签:;  ;  ;  ;  ;  ;  ;  ;  ;  

扩大国内消费的一系列对策分析_购买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