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问题是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886年初,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首次明确地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与提出,是恩格斯晚年的重要贡献之一,它为准确地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清两大阵营的界限、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既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么,任何哲学流派都应该自觉不自觉地对此做出回答,并因为它们的各种不同回答,从而在根本上规定、影响、制约着对哲学其它问题的回答,在这个意义上,“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才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②]。

思维和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最高问题,那是否意味着它在古今中外、诸子百家中只有一种单一的存在形式?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恩格斯从哲学史本身的发展中,大致分析了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初步指出了这一问题存在的各种不同形态,他指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在中世纪,它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形式被尖锐地提了出来,只是到了近代,才被清楚地提了出来[③]。由此可知,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历史的、发展的。它在各个时代、不同哲学体系中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的。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中的始基问题、中世纪哲学中的世界来源问题、近代哲学中经验与理性的关系问题、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四种存在形态;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问题、“心物”问题、“理气”等问题,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中国特色的存在形式。它们的依次发展,便是哲学基本问题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也是哲学基本问题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既然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历史的存在,而不只是抽象的、单一的存在,那么,我们就不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仅仅归结为是思维与存在这样一般的关系问题,而是应该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规定,去寻找哲学基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具体的、特殊的存在形式、表现形态。事实上,恩格斯在划清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之后,进一步分析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他指出:“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④]。这一思想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思想是一致的。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唯物主义不同,它是一种新的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不是仅仅从客体出发去理解感性、对象、存在,而是从主体出发,把对象、物质理解成为一种感性的活动,历史的过程,即是从实践、特别是从生产劳动出发去理解对象、规定物质的统一,把物质、自然、客体看成是实践的物质,是实践的物化、凝结,而思维则是对感性活动的思维,它不只是思维的结果,而是思维着的思维,是认识活动。这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便是其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具体存在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以往的一切旧哲学,它不只在于解释世界,而更在于改变世界,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科学的实践观的确立,实践思维的产生,是马克思艰苦探索的结晶,是其实现哲学革命的根据。科学的实践观的确立,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创立,使得它用一种从根本上不同于一切旧哲学的、科学的方式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种解决方式,就是实践,就是用实践来说明物质世界,把唯物主义的一般物质本体论发展成为实践的物质本体论。这种发展必然在新的哲学基础上、新的哲学视野内,赋予哲学的基本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存在形式。这就是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升为、转化为具体、现实的关系问题,即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而不是以往的哲学中的那种抽象的存在形式。

马克思在实践观上的变革,在于把实践与物质结合起来,把实践确定为一种能动的客观的改造活动,而不是如黑格尔所说的,只是一种精神的活动。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把物质与实践统一起来,用实践来统一物质、存在,认为物质与存在的统一性的现实根据在于实践。马克思把实践当作第一的、基本的观点,由此出发,他把自然分成两种存在形式,一是自在自然,二是人化自然,并指出,自在自然、抽象、客体对于人的存在、发展来说是无意义的、抽象的存在,它只是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的抽象的背景、前提、参照;只有人化自然、现实客体才是有意义的、现实的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现实的对象、因而这种世界是有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而不是无人的抽象的、天然如此的世界。也是基于实践,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历史无非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产生自己的过程,这种生成的过程,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整个物质世界的真实的现实的统一过程,因而可以说,现实的物质、自然、存在的本性在于实践,实践是现实世界的真正的客观性,而现实的物质、自然只是这种活动不断对象化的结果,只是自在自然的存在不断被改造成人化自然的存在的结果。虽然物质世界有它的先在性,但是,这种先在性并不能成为它在哲学上的首要性的现实根据,并不能成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的、基本的逻辑起点,更不能成为马克思哲学的中心的、基本的、第一的、首要的范畴。由此,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虽然不满意于抽象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⑤],“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⑥],并且,马克思还从正面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⑦]这样,他就把存在、物质归结为实践中的存在。而思维的现实的、直接的、最主要的对象则是对实践的活动或是对其物化了、凝结的、静态的存在形式的对象的认识,即是对感性世界的认识,因而从本质上讲,思维不只是某种作为结果而存在着的东西,它更应该是一种现实的活动过程,是对实践活动的反映、即认识的过程。马克思说:“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⑧]因而,“实践的唯物主义”“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⑨]。这就是说,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是新的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特殊存在、具体表现。后来,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同志明确地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提了出来。他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⑩]以往,我们对毛泽东同志所论述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大都仅仅从狭义的认识论的角度去理解,而没有把它看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有很大的片面性。这样便无法真正正确地理解毛泽东关于哲学就是认识论的论断。

既然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么我想,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是实践与认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最基本的、最根本的活动方式,因为只有实践活动才是现实的、直接的感性活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才能真实地改造客体、创造价值、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只有在实践中,人才能认识客体,实现价值,组成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推动人的发展。说实践是根本的活动方式,还在于实践、特别是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的现实展示,是人的存在的现实依据,是人与环境之间实现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现实通道,通过“革命的实践”,“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一致起来、统一起来了。承认实践的基础作用、第一性地位,还在于认识从本质上讲来自于实践,是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分化的结果。在人类产生初期或个体生成的初期,实践与认识简单地统一于人的对象性的、朦胧的、只是偶然进行的活动之中,后来,只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活动能力的现实的提高,由于实践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对认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在劳动的推动下,人脑机能也逐渐地发展起来,这样,认识活动便从实践活动中相对地分离出来,成为实践活动的一个环节。说认识活动是实践活动的一个环节,从根本上在于,认识活动只能实现主体与客体在主观中的统一,而实践活动却能使主体与客体在现实中,在感性活动中,在客观的双向对象化过程中真实地、现实地统一起来,从而把抽象的、内在的统一变成感性的、外在的统一,使人能实现在对象中直观自身。实践的第一性,还在于实践为认识提供内容,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动力,为认识的真理性提供现实的检验标准。因此,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1)]坚持实践的第一性,只有在科学的实践观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黑格尔看到了实践是不同于纯粹理性的一种活动,但他把这种活动只看成是理性的一种特殊活动方式,因而在本质上仍然只是精神、意识,这样,他就不可能真正地提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也不可能把这一问题当作自己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由于把实践规定为一种能动的、客观的、社会历史的改造活动,才真正地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当作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从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从贯彻物质第一性的观点,去坚持实践的第一性,坚持把认识、思维统一于实践,而不是把实践归结、统一于认识。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认识能否反映实践的问题,既然马克思主义把现实的物质、自然的统一归结为实践,那么,如果坚持可知论的话,所知的对象从根本上来讲只能是实践这样的一个现实的对象。因为,作为对象,客体的存在并非是一种自然的存在,认识的客体是人的本质的投射,是作为特定主体的对象而存在的。而这种对象性、主体性,不是凭空而生的,它是以往实践活动内化、凝结的结果,是实践活动在主体内的沉淀。不仅如此,作为认识的对象,实践活动还会不断地对其作出加工,把它变成实践活动的物化、载体。因而,从本质上讲,如果认识能反映些什么的话,那么,反映的对象只能是实践(过程和结果)。虽然认识由于它的相对独立的发展,会呈现出某种对现实客体、活动之外的对象的认识、理解、直观或是审美的享受,但这种超越从根本上来讲是依实践活动范围所划定的基线而波动的,并且这种波动的能力,归根结底也是来自于人在实践活动中、在长期认识活动中所形成的现实认识能力的一种正向牵移,并且这种牵移认识结果的正确性从根本上也需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性,而实践是现实世界的统一的真正依据,认识、思维从根本上来讲是来自于实践、物质的,这就从本体论上证明了两者的统一,而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既然承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就无疑承认了实践的可知性、可知的发展性、无限扩张性。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反对不可知论的。坚持实践活动中的物质世界的现实转化,就使得未知之物向已知之物的转化有了现实的通道,因此,恩格斯指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照它的条件产生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12)]只是在这里,只是由于实践观的引入,才真正地驳倒了不可知论这样的哲学怪论。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坚持实践唯物主义,我们就不会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仅仅当成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一对基本矛盾,而应该把它看作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最高的问题。正是在实践第一性的前提下,在正确地解决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使本体论、认识论统一了起来,“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13)]。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而自然、思维作为对象的存在,是一种现实性的存在,其在本质上是一种感性的活动中的存在,是实践中的存在,是工业、生产、劳动中的存在,是在实践中的统一,因而,辩证法是关于实践的客观逻辑的科学;认识论作为研究认识的一般规律的理论,是对认识一般规律的揭示,而认识的一般规律则是对实践规律的反映,是客观逻辑在主观上的同构;逻辑学则是实践逻辑的内化、客观逻辑的格的沉淀、强化的结果。因而,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是统一的。由此也可知,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是从广义上来说的认识论,而我们一般所讲的认识论,只是在狭义上讲的,把其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讲的认识论。这两种认识论的讲法都是合理的,而这种合理性,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才得以真正地存在。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了哲学中的各个方面的问题的。

马克思不满足于仅仅从元哲学的层次上去解决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而是把这种关系问题具体地贯穿到各种分支哲学中去加以解决,特别是贯穿到社会历史观中去加以深化,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在实践基础上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现实的统一,并且,他把社会存在首先看成是生产劳动这样一种根本的实践活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范畴,引出了两对基本矛盾,使实践与认识的基本矛盾在历史观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具体化。出于研究分工的需要,恩格斯则更多地注重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从他的一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把科学实验作为自然哲学中的实践的存在形式,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科学实验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作用,揭示了自然界运动的辩证法。由此可以看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具体存在形式、特殊表现样式。

坚持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关键所在,也正因为这样,他才真正地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心与物的统一,唯物而又辩证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为新哲学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逻辑基础。只有坚持实践的基础性、决定性、本源性,才能真正地做到认识的现实的能动性、发展的过程性、运动的曲折性。这样,就不仅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上的消极、直观、僵化、静止的缺陷,摆脱了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中的宿命论、命定论的思想,而且也为能动性、主体性、自觉性找到了现实的基础。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正确地规定了实践与认识这两对范畴,并且正确地解决了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就从根本上摆脱了旧唯物主义见物不见人,融人于自然的缺陷;并在它的世界图景中引入了人,使世界的统一离不开人,体现了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不断转化的过程,体现了人的生成与人的世界的生成的统一。这样,本体的世界便成为一个运动的、转化的、正在进行中的关系的世界,而不是完成了的、僵死的、天生就是如此的抽象的世界。这就是说,唯物主义成了能动的、革命的唯物主义,成了关心人的、属于人的、为了人的、研究人与世界关系的唯物主义,即成了拥有科学主体性的唯物主义。

注释:

① ② ③ ④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第4卷,第219页、220页、220页、224页、221页。

⑤ ⑥ ⑦ ⑨ ⑩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第4卷,第17页、50页、30页、43页、16页。

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版),第50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1卷,第282页。

(12)《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57页。

标签:;  ;  ;  ;  ;  ;  ;  ;  ;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