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改进措施论文_冯燕玲,张婷婷, 张国宾,李树林

浅谈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改进措施论文_冯燕玲,张婷婷, 张国宾,李树林

冯燕玲 张婷婷 张国宾 李树林(通讯作者)

乌鲁木齐市急救中心 830091

【摘 要】回顾性总结乌鲁木齐市急救中心、直属急就站、网络医院急救站急救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从充实院前急救资源、扩充少数民族急救人员、强化质量管理、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等措施。旨在为促进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体系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院前急救;体系;措施;体会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2-304-01

乌鲁木齐市120急救体系是以120调度指挥中心为中枢,46个急救站(包括正在陆续启用的站点)构成的独立型模式[1]和指挥型模式[1]相结合的院前急救网络体系,拥有重症监护车、负压转运车、普通救护车及急救指挥车共30辆,承担的工作任务主要有日常医疗急救、灾害性事件的院前急救、重要会议的健康保障及公共卫生任务。面对人口的增加、人口老龄化、突发事件的频发、全市新区的不断扩建、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等全市急救服务能力日显不足。现结合历年全市120急救体系运行情况,谈几点体会。

一、充实院前急救资源,加大急救站点的建设和车辆的配置。

现代院前急救离不开三要素:医疗、通讯、交通运输[2]。乌鲁木齐市辖七区一县,总面积1.38万平方公里[3],建成区面积391平方公里,目前46个急救站(其中包括正在陆续启用的16个站点),服务半径不均衡,平均300平方公里,远远大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中要求急救半径应该控制在8公里以内。

乌鲁木齐市目前常住人口2629300[3],流动人口110万[3],依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急救中心建设标准》的规定,按每5万人口1辆急救车配置的标准,全市应有急救车辆74辆,与现拥有30辆车相差甚远。因乌鲁木齐市天气夏晒冬寒,目前急救车辆多数没有配套的车库,均在露天停放,致使车内设备、药品因温度极低或极高而导致变性。

二、院前急救体系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体系。

乌鲁木齐市急救中心(乌鲁木齐市急救指挥中心)目前使用的是安克医疗救援指挥系统V7.0,是集通讯、指挥、控制、信息处理于一体。目前,没有将计算机、有线通讯、无线通讯、电子地图、数字录音、车载信息、视频控制、自动呼救等技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电子病历、分站子系统等功能均未开通使用。

三、扩充少数民族急救人员,加强规范化培训。

乌鲁木齐市居住着汉族、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51个民族,全市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7.21%[3]。因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差异,致使部分民族病患不愿救治或得不到有效救治。目前,没有调度入职标准,没有出台能够体现医学调度本质的专业运行机制和管理标准[4],导致调度规范没有细化,工作要求过于简单,人才培训缺少教材及考核标准没有统一等。

四、建议出台国家层面院前急救质量体系标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目前可参考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急救中心(站)管理办法》比较宽泛,各省市均可结合当地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目前院前急救管理缺少行业性标准[5],从接警出车,现场救治,到病患转运至医院全过程中尚无统一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标准,缺少针对人员、环境、物品、设备、方法的一个体系化的标准控制。

五、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衔接,增加质量文化的渗入。

院前急救机构与目标医院存在无行政隶属关系情况,缺少统一协调管理,在协调急救医疗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存在院前急救人员缺少与院内人员的提前沟通,交接时也存在病情交接不详细情况,接诊医生、护士也往往不主动询问病情、态度冷漠。员工质量意识淡薄,在领导、中层、员工之间未建立共同愿境和价值观、营造和谐气氛。

六、在加强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

目前,急救常识没有普及全市居民和未进行规范化培训,急救基本是医务人员的专利,社会力量参与较少。因此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救网络,即全市居民自救、急救中心院前救护和院内救护三位一体的急救网络体系基本未形成。院前急救社区化在缺少资金、缺少人员、缺少政策的情况下也很难运行。

七、讨论

院前急救体系的建立,其目的就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急救服务的需求,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我国目前院前急救中心分良好、中等和落后3个等级[5],我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还相对薄弱,体系的运转还未涉及到全面质量管理。因此,一是抓住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向西开放的机遇,全面充实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软、硬件储备,提升救援能力。二是注重质量管理,可引入ISO 2000 等的管理理念,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强化5要素的风险管理,即人、机、料、法、环五大方面[6],细化到标准操作操作规程、培训、急救物品管理、工作制度、评估与控制等等,建立一个良好的持续改进机制,进而保证院前急救质量和安全。三是加强人员培训、学习和交流,注重质量文化的渗入,让急救人员充分认识到院前急救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将质量行为从管理、监督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并注重急救人员的心理,由于经常接触急危重症患者,在紧张而繁重的抢救工作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应定期进行减压训练[7]。

总之,院前急救医疗体系的建设已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工作。我们要遵循医疗科学的客观规律,充分挖掘、合理使用各种资源,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加快定位,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加快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巍.院前急救管理模式探讨[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4,9(1):91

[2]盛加鹏,陈志刚.加强院前急救管理 提高院前急救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4):42

[3]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乌鲁木齐年鉴.2015:31

[4]吴乐林,付大庆.试述城市急救中心调度岗位[J].中国卫生人才,2011(7):68-71

[5]郑惠娟.我国院前急救医疗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外医疗,2009,30:167.

[6]缪金萍,徐玉芳.应用“5M1E”分析法提升外科护理实训教学的管理水平[J].护理研究,2009,23(10C):2798

[7]徐朝艳,郑志惠.急诊科护士工作心理控制源与疲劳、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华护理志,2007,42(7):665

通讯作者:李树林,副主任医师,邮箱64018790qq.com,新疆,乌鲁木齐市急救中心,830091

论文作者:冯燕玲,张婷婷, 张国宾,李树林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2

标签:;  ;  ;  ;  ;  ;  ;  ;  

浅谈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改进措施论文_冯燕玲,张婷婷, 张国宾,李树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