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结构视角的公司治理研究

资本结构视角的公司治理研究

任少华[1]2006年在《资本结构视角的公司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磨砺,我国资本市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市场经济以及促进社会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作为历史尚短的新兴市场,在不断发展中存在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其中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残缺导致的治理效率低下就是一个突出问题。资本结构是企业相关利益者权利义务的集中反映,影响并决定着公司治理结构,进而影响并决定企业的治理效率。因此,从资本结构的视角研究上市公司治理问题,对于提升一国的经济水平乃至市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资本结构——治理效应——公司治理结构”为逻辑,采用规范分析、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转型期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具体而言,本文先以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理论为基础,从资本结构的公司治理效应和不同资本结构下的公司治理模式两个方面,论述了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内在关系。然后,分别从股权治理、债权治理、资本结构综合治理和法律作用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及公司治理效率低下的现象及其原因,从而提出优化资本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的相关建议——在股权治理方面,采取降低国有股比重的措施优化股权结构;在债权治理方面,通过硬化上市公司债务约束机制来改善债务融资结构;在法律作用方面,要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从而充分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最后,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的现状,提出了构建有中国特色公司治理模式的设想——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的企业应采取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 综上所述,本文较全面的透过资本结构研究公司治理问题,目的是提出一些对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相关问题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其中引入法律的治理作用以及对中小投资者保护方面的相关建议,是值得重点关注之处。

党红[2]2008年在《基于后股权分置时代中小股东利益保护视角的公司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研究升温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目前仍是财务学的研究热点。初始的公司治理研究关注的主要是以美国公司为代表的股东与经理之间的代理问题,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各国公司治理比较研究和2000年左右新兴市场公司治理研究的兴起,另一类代理问题——即不同类型投资者之间、特别是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这正是本文的研究焦点所在。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稳步推进,我国资本市场进入后股权分置时代。在通过采用送股等对价支付方式使非流通股转化为流通股从而实现股份全流通的过程中,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出现了股权集中度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下降、非限售股比例、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上升等变化。股份比例量变背后的质变——股份全流通的倒计时——使我们对后股权分置时代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行为及其二者的关系充满新的期待。我们预期,股票价格会成为两者共同的价值判断标准从而二者之间具有共同利益趋向的平台得以形成,控股股东的行为会受到二级市场上中小股东的制约,公司控制权争夺的潜在威胁将使上市公司的非理性行为受到限制。同时,新版《公司法》、《证券法》和《企业会计会计准则》盛装出场所渲染出的监管约束的强化,为后股权分置时代市场力量的苏醒提供了支撑点和保护伞。总之,相较股权分置背景下的情形,股改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应有所降低。现实背景的考虑最终使我们选择以后股权分置时代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视角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对以往文献和经典理论的阅读和梳理,一方面使我们得以清晰界定中小股东的概念及其收益成本等问题,另一方面,使我们得以选定以现金股利、关联交易和信息披露作为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表征变量。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主要就是以现金股利、关联交易和信息披露为标尺,衡量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前后这些表征变量的变化情况及其所映射的中小股东利益保护问题。关于现金股利的实证研究发现:股改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呈整体下降趋势,其中主要是股改前采取高分红政策的上市公司在股改后降低了现金股利支付水平。这是股权分置的紧箍咒乍被摘除之后,原来存在于非流通股的控股股东与流通股的中小股东之间的非流通代理成本自然降低的必然结果。关于现金股利市场反应的研究和现金股利与增长机会之间关系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但是关于股改前后影响现金股利水平的公司治理变量研究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尚未呈现出全流通资本市场上作为降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代理成本工具的现金股利政策应有的特征。关于关联交易的实证研究发现:后股权分置时代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以股价为基础的共同利益平台的形成,并未转化为控股股东约束自身减少关联交易尤其是明显掏空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内在力量,现金股利总体水平的降低和“圈钱”利益的丧失使控股股东倾向于通过关联交易获取更多的间接收益,并且不加掩饰肆无忌惮地采取了明显掏空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这一最直接的做法。与此相应,股改后关联交易对托宾Q值的负向影响强度较之股改前有所增强。股权分置改革虽然引起股权集中度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下降等变化,但是并未改变控股股东在关联交易方面的影响力。不过,股改后其他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作用有所增强。机构投资者在控制关联交易方面的影响力尚未发挥。关于独立董事的规定由原证监会规则层次上升至《公司法》层次后,独立董事对关联交易的监督作用开始有所发挥。关于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发现:股改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确实有所提高,但并非由股改本身所致,并且是由强制披露水平的水涨成就了自愿披露水平的船高。股改并未使绩优上市公司进发出通过提高自愿信息披露水平而向市场传递信号的冲动。在现阶段,上市公司年报强制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明显大于自愿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股改后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开始呈现显着的正向影响。作为降低代理成本机制而存在替代关系的独立董事与信息披露水平之间的负向关系在股改后开始具有显着性。关于上述中小股东利益保护表征变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进入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的非理性行为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而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程度确实有所提高。但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起点,决定了股权分置改革所释放的市场力量并未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受到实质性的约束和减损。由法律法规的修订发布所折射的监管力度的增强,还需在执行和实施环节落地才能更好地发挥效用。我们关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治理博弈分析也表明,我国的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还远未达到博弈均衡状态。在此基础上,本文有的放矢地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期有益于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和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包括:继续提高上市公司年报强制信息披露水平:大力扶持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提升某些关键公司治理要素的法规效力层次;增强规则的可执行性;适度降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建立有效的全流通资本市场等。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予以展望。

汪忠[3]2010年在《基于机构投资者视角的目标公司治理评价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机构投资者是法人形式投资组织。随着环境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以共同基金等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由消极主义向积极主义转变,作为股东利益强有力的代表开始参与公司治理。同样,中国机构投资者近些年来也出现类似趋势。而作为参与治理的前提,中国机构投资者需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所处环境以及公司本身发展,引入机构投资者对目标公司治理评价。这有利于中国机构投资者形成新经营赢利模式;有利于降低代理问题和股东分散化问题,促使目标公司提高治理质量;有利于树立机构投资者信心,吸引稳定的长期资本流入,改进整体社会福利水平。本文选择中国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对目标公司治理评价作为研究对象,以委托代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冲突管理理论以及绩效评价理论构成理论基础,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着眼于从治理结构建立转向治理机制优化,有针对性的提供一套评价指标及其标准,以期客观判断和测评基于机构投资者视角的目标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国内外文献成果,理论推导与实证研究结合,为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和目标公司治理长远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论文研究分析机构投资者对目标公司治理的发展趋势,引入机构投资者对目标公司治理评价。机构投资者选择目标公司的传统模式与方法发生变化,国外机构投资者对目标公司治理是发展趋势,分析了美国、日德公司治理模式及其比较,探讨了各国治理模式趋同。结合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以及所处环境,其参与目标公司治理和引入目标公司治理评价是趋势。其次,论文从文献和数理模型角度,分析机构投资者对目标公司治理博弈以及利益整合的客观合理性。机构投资者对目标公司治理逻辑前提是委托代理关系、股东利益冲突与搭便车问题以及股东管理者利益不一致与内部人控制问题。本文分析机构投资者参与目标公司治理评价的动因、优势以及参与目标公司治理评价效应分析,研究机构投资者对目标公司治理评价博弈模型,进行了机构投资者与目标公司管理层的利益整合分析以及模型和证明。第叁,论文研究机构投资者对目标公司治理评价的边界和结构以及框架。机构投资者对目标公司治理评价的边界和结构,从公司股权结构、公司高层权力制衡、公司高层管理团队治理、公司财务治理和公司环境治理方面,分析了必然性和内容。分析了对目标公司治理评价的程序和原则,重点讨论了对目标公司治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公司股权结构、公司高层权力制衡、公司高层管理团队治理、公司财务治理和公司环境方面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了对目标公司治理的评价原则与方法以及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变因子。第四,机构投资者对目标公司治理评价实证研究。本章首先对基于机构投资者视角的目标公司治理评价体系设计的实证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关键因子,通过快速聚类对实证样本进行聚类分析。针对每一权变类型中的实证研究样本基金,归纳出各类权变环境中治理效应得分较高的目标公司治理评价因素,形成各种权变影响类型中目标公司治理评价因素组合体系。第五,政策建议。本章主要是在理论推演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基于机构投资者视角的目标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供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首先,政府要积极发展合格的机构投资者,优化其内、外部环境,为其发展提供良好平台。其次,目标公司要从股权结构、高层权力结构、高层管理团队治理、财务治理以及环境治理方面积极完善其自身的治理,为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选股和自身的发展壮大创造条件。当然,机构投资者也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治理,通过政府、目标公司、机构投资者等多方配合,实现共生共赢。

陈靖[4]2016年在《公司治理视角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上市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之路,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均已上市,随着IPO注册制度的实行,势必将有更多商业银行成功上市。上市商业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显着、意义重大,但风险日趋复杂、加强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刻不容缓。基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在联系,考虑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现状,本文从公司治理视角集聚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范畴,探索其不同层面内控有效性的彼此作用,以及内控有效性与经营绩效的内在关系,旨在有效融合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探求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对策。本文首先梳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理论,界定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涵和结构,从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叁方面阐述公司治理理论基础,从内部控制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系统论叁方面构建内部控制理论基础,辨析上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基于理论基础介绍,本文构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现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可度量原则和目标性原则,从公司治理视角定义叁个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即决策有效性、执行有效性与监督有效性,得到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体系。本文选取20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获取相关数据,以经营绩效的盈利性、安全性与流动性等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内部控制的决策有效性、执行有效性作为解释变量,以内部控制外部监督有效性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交叉项,通过回归分析,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对经营绩效影响的调节作用展开实证研究。论证了叁个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显着性,外部监督对于内部控制决策有效性与执行有效性所属指标的差异性调节作用。本文采用DEA评价、聚类评价和灰色关联评价叁个方法完成公司治理视角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总体评价。分别得出以下结论:(1)DEA分析结果表明包括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徽商银行在内的10家上市商业银行非DEA有效,以及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在内的10家上市商业银行DEA有效。而且6家银行(30%)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11家银行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状态(55%),另外3家银行(15%)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家上市商业银行可分为四大类,即“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并探讨不同类型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共性与差别;(3)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中监事总人数和前十大股东持股等指标与经营绩效指标关联性更强。

朱明秀[5]2004年在《融资结构视角的上市公司治理》文中提出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 ,不同的融资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及其效率。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低效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股权结构、资本结构、债务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 ,优化融资结构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关键。

李益娟[6]2016年在《控制权配置对企业R&D投资行为的影响》文中提出研发(R&D)投资活动是企业的重大战略活动之一,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实力,以及长远和可持续的发展,而且对公司治理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R&D投资对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相关研究已经证实,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整体的R&D投资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严重制约了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企业R&D投资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其相关机理又是什么?自Modigliani和Miller(1958)的MM理论以来,学者们沿袭传统的研究思路,从企业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等视角研究了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由于研究切入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的不同,其研究颇有争议。转型经济中,我国普遍存在着集中股权下的大股东控制,大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代替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成为公司治理的焦点,已有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控制权并不单一的体现为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随着控股股东现金流权比例的提高,控股股东的控制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对管理层的监督要求的提高,其增值效应增强;而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成为控股股东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侵占中小股东的主要动因,受该侵占动因的驱使,控股股东所做出的各项投融资决定都可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企业的R&D投资也不例外。因此,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以及对自身收益最大化的追求成为企业R&D投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然而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另一方面,R&D投资的高风险性、投资量大和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决定了融资约束成为制约企业R&D投资的重要外部因素。因此,本文在公司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大股东控制以及控制权收益的相关最新研究成果,以当前转型经济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的集中股权和控制权结构下控股股东和其代理人的利益动机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控制权的增值效应和侵占效应对企业R&D投资的综合影响。在此基础上,以投融资相关理论作为深入研究的依据,融合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将外部融资环境和内部治理机制同时纳入影响R&D投资的分析框架,探讨大股东控制下的企业R&D投资的特征和其效率问题。以期从理论和实证上对我国上市公司非效率R&D投资的形成机制进行详实的解释和论证。全文由六章构成,具体各章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第1章:绪论。本章在介绍研究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简要概括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最后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总结本文的创新之处。第2章:基本理论及文献综述。以委托代理理论、控制权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理论分析依据,对公司治理结构下传统代理冲突和大小股东代理冲突下的R&D投资,以及信息不对称下融资约束对企业R&D投资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然后重点回顾集中股权下,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以及由股权的集中而衍生的控制权对私有收益的占有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勾勒出本文研究的框架和理论依据。第3章:企业R&D投资行为:控制权配置视角的机理分析。本章内容分为两个部分。首先,考虑单一大股东控制下控制权收益影响企业R&D投资行为的途径和作用机理。将大股东控制权拆分为代表增值效应的现金流权和代表侵占效应的两权分离度两个部分组成,并将其纳入到基于大股东控制权收益的LLSV研发投资模型,模型推导结果显示,在控制权收益最大化这一目标导向下,适度的现金流权比例和两权分离度都有利于企业R&D投资的提升,但较高的现金流权和两权分离度挤占了企业的研发资金,导致其投资不足;其次,在既有单一大股东控制下的LLSV研发投资模型的基础上分别纳入股权制衡与高管激励两个变量,解释了多个大股东共同控制下适度的股权制衡和大股东和管理层共同控制下的适度高管激励都有缓解企业R&D投资不足的作用。第4章:单一大股东控制下的企业R&D投资行为研究。为分析单一大股东控制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路径,本章基于第3章企业R&D投资行为的机理分析,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单一大股东控制的增值效应和侵占效应是如何对R&D投资产生影响的。大股东控制作为集中股权结构中公司治理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决定了大股东控制权的增值效应和侵占效应共同影响了企业实际R&D投资偏离最优水平的程度。利用这一特性,在合理控制企业最优R&D投资的基础上,将控股股东的控制权区分为具有增值效应的现金流权和具有侵占效应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并将现金流权比例和两权分离度同时纳入到双边随机边界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在双边随机边界模型中,相比于控制权的增值效应,控制权的侵占占主导地位,侵占效应使得企业实际的R&D投资比最优水平低了54.92%,增值效应使得实际R&D投资超出最优水平的27.36%,两者的净效应使得企业的R&D投资比最优水平低了27.56%,民营企业的实际R&D投资水平要强于国有企业。第5章:双重控制关系下的企业R&D投资行为研究。本章基于控制权收益驱动企业R&D投资的理论阐述,结合企业实际投资活动不仅要面临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代理冲突和其他大股东的制衡监督,而且要面临双重代理问题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融资约束等事实,在第4章已有分析的基础上,将融资约束变量、股权制衡变量和高管激励变量都纳入企业R&D投资双边随机边界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多个大股东共同控制下,制衡股东的适度股权制衡能够有效制约大股东的侵占行为;在大股东和管理层共同控制下,对管理层进行适度股权激励所形成的利益趋同能够较好地缓解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促进企业R&D投资的增长。融资约束方面,尽管现金流状况和股权融资能够缓解企业R&D投资的融资约束,但债务融资和经营活动现金流还在总体上制约了企业R&D投资活动的开展。第6章:结论和政策建议。总结了各章的研究结论,运用规范分析,从控制权配置、激励制度的实施和完善资本市场角度,提出规范上市公司R&D投资的对策建议,提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和后续的研究设想。综观全文,本文的创新之处有:(1)目前有关公司治理对企业R&D投资的研究文献,大都停留在股权结构这一层面上,还未涉及以控制权为切入点的研究。本文基于控制权配置下,控制权收益最大化对企业R&D投资行为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并检验我国转型经济下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配置对R&D投资的传导效应。(2)本文构建了基于单一大股东控制下控制权增值效应和侵占效应、以及双重控制关系下的LLSV模型,并运用Matlab进行仿真模拟。理论模型推导发现,单一大股东控制下,尽管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比例和两权分离度与控股股东价值之间呈“U”型关系,但适度的现金流权比例和两权分离度却有利于研发投资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适度的控股股东现金流权比例和两权分离度对R&D投资具有正向效应,过高的控股股东现金流权比例和两权分离度对企业的R&D投资具有负向效应的经验证据,为转型期我国资本市场建设以及公司治理制度建设提供有益视角。(3)目前有关上市公司的R&D投资治理因素的分析中,几乎没有将不同权力持有者进行同构下的代理问题分析。本文采用双边随机边界模型,构建双重控制关系下的企业R&D投资的非效率模型,检验了多个大股东共同参与控制和大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存在相机控制的复杂治理环境中,代理问题和因代理问题而产生的融资约束对企业R&D投资的综合影响,该种方法不仅能够模拟企业R&D投资的真实治理环境,并且能够有效避免普通回归模型中变量的内生性问题,还避免了研究结果的偏误,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高帅[7]2016年在《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司治理结构、多元化一直是管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为改善企业绩效表现,调整公司治理结构或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得到越来越多房地产上市公司的重视。在此背景下,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和多元化问题,可以为房地产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制定公司转型升级战略提供依据。论文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基于既有研究和现实问题,论文针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特点,构建了“公司治理结构、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在从微观、综合和考虑公司治理结构/多元化内生性角度分别考察并实证探索“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2007-2014年的房地产上市公司数据,开展实证研究并提出应用建议。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在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高管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显着;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绩效有显着的溢价效应;在控制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内生性影响后,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绩效的溢价效应更为显着。(2)房地产上市公司各种类型多元化对企业绩效有不同程度的折价效应。其中,区域类型多元化的折价效应最小,行业类型多元化折价效应最大;多元化综合水平越高,折价效应越显着;在控制了多元化的内生性影响后,多元化的折价效应越发显着。(3)在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多元化具有中介效应,但与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绩效的直接作用相比,多元化的中介效应并不明显。为提升房地产上司公司的绩效,论文建议:(1)优化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具体措施包括:推进国有房地产上市公司股权私有化改革,适当提高房地产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势力;保持现有的董事会规模,适当增加独立董事比例及董事会/监事会会议次数;从薪酬和持股比例两个方面增加高管激励。(2)鉴于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折价效应,房地产上市公司应慎重选择多元化发展战略。如果必须选择多元化转型方案,建议按照区域多元化-产品类型多元化-行业多元化的路径逐步推进,以使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负面影响最小化。(3)结合宏观经济及行业发展特点,统筹考虑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多元化战略,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制订合理的转型升级方案,强化企业绩效提升的力度。

覃龙飞[8]2004年在《资本结构视角的公司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公司治理自引入我国后,我国学者就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他们结合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我国公司治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这就说明从公司治理本身出发可能无法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答案。由于资本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因此作者从资本结构出发,沿着融资方式-资本结构-公司治理的路径,对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公司治理中存在着的现实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公司治理问题本质的认识。本文首先论述了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经典资本结构理论以及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接着论述了美、日公司的资本结构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进而对美、日公司治理的新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存在一个通用的公司治理模式。最后本文从我国融资制度的演变角度阐述了造成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现状的历史成因,接着分析了我国企业的资本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得出了要改善我国公司治理的现状,就必须优化资本结构的结论,并提出了优化资本结构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对策与建议。

刘素[9]2010年在《基于多元化战略的中国系族集团对成员上市公司治理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出现了大量高度多元化的企业集团。由于制度背景以及企业多元化动因等方面的差异,西方的多元化理论难以完全解释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多元化企业集团盛行的原因。我们不禁思考:中国转轨经济的特殊制度背景是如何影响和推动中国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西方的多元化理论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释中国企业的多元化实践?探讨中国企业多元化问题无疑是对现有研究的有力补充。近年来,随着中国控制权市场和企业并购重组活动的快速发展,一批系族企业借此机会迅速成长起来。但是在外部监管弱化和企业内部治理缺乏制衡的现实情况下,很多系族集团屡屡出现违背商业诚信的行为,这对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造成严重影响,其给资本市场造成的巨大破坏力日益引起学者和各方的关注。因此,对中国系族集团多元化战略和治理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研究为系族集团、系族集团多元化战略、集团对成员公司的治理安排、成员公司的多元化战略以及其他公司治理机制界定基本的研究范畴。在分析集团多元化战略、集团对成员公司的治理安排、成员公司的多元化战略的其他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系族集团多元化战略、集团对成员公司的治理安排以及系族集团多元化战略如何影响成员公司的绩效。第二部分主要对相关重要理论文献加以回顾和评析。在介绍与评述不同分析视角的多元化研究基础上,对公司治理和多元化、多元化和公司治理之间匹配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本文主要的研究方向。第叁部分主要探讨中国企业多元化的演变历程和发展现状,结合理论分析中国制度背景下企业多元化的独特诱因,提出系族集团多元化与一般企业多元化的差异,进而引出公司治理对系族集团多元化的重要意义,并针对本研究的核心研究对象—中国系族集团的不同形成路径和当前公司治理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第四部分首先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进行理论分析,构建出本文的理论模型,然后从集团多元化战略与集团对成员公司的治理安排特征、集团对成员公司的治理安排如何影响成员公司的绩效、集团多元化战略如何影响成员公司绩效以及其他治理机制对集团多元化战略和绩效的影响四个方面提出研究假设。第五部分主要基于集团对成员公司的股权结构、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治理安排和控制方式等视角,对集团治理与集团多元化战略的关系以及集团治理对成员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第六部分主要从集团多元化的扩张模式、集团的资源分配、其他外部治理机制等视角将集团多元化战略对成员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第七部分给出公司治理如何优化集团多元化战略的研究结论和启示,并指明本文的研究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将研究对象聚焦于中国转轨时期形成的时代产物—中国系族集团,其独特的形成路径使它们比一般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和公司治理问题更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本文深入挖掘系族集团多元化区别于一般企业多元化的特征以及不同系族集团公司治理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对现有公司治理和多元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第二,提出系族集团战略依赖性命题,即根据系族成员公司多元化战略的不同,构建与之匹配的治理结构。本研究有利地支持和解释了这个命题,实证检验结果也为不同多元化战略如何构建一套与之匹配的公司治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第叁,本文将集团多元化战略、集团对成员公司的治理安排与成员公司的绩效紧密联系到一起,进而使对系族成员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的分析更为科学,也为系族成员上市公司优化公司治理和保证多元化的科学决策与成功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元教[10]2004年在《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直至近几年才逐渐被经济学界所关注。而且,目前关于公司治理的讨论更多着重于对其它国家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和借鉴,更多着重于公司组织的构建方面。由于公司治理是一个包含结构、机制、过程、制度等多重涵义的丰富体系,对公司治理的研究和讨论,本文认为,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 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公司治理与融资结构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不同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形成不同的公司融资类型(融资模式),决定了公司的融资结构(包括债权与股权比例、股权结构分散化还是集中化、股东分布情况等),公司融资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公司控制权的配置状况,从而决定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公司治理效率。另一方面,不同的治理结构也影响到公司的融资决策,进而影响公司的资本结构。鉴于此,本文拟从融资方式入手,采用新的理论视角,把融资方式的安排引入公司治理的分析之中,同时论文还从公司治理视角研究了公司的资本结构安排。 基于上述的研究设计,本文首先探讨了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并对国外主要的融资结构和治理结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其次,以此为研究的一般理论基础,本文分别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资本结构(债权结构)两个角度分别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展开了研究,鉴于公司绩效是衡量公司治理优劣的最终落脚点,本文又对不同股权结构和资本结构下两类上市公司的治理绩效进行了实证检验,丰富了研究思路,也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可靠;接着,对资本结构决策的最新研究视角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对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资本结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我国融资结构和公司治理的“权变模式”,并对最终实现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和治理结构优化的具体方面,即股权结构、资本结构的优化和资本市场的完善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及政策建议。在论文的研究中,考虑到目前国内在研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时主要是针对所有上市公司,而对在国民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完善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民营上市公司则基本无人涉及。因此,本文将上市公司划分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两类,对两类公司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对二者的融资结构、治理结构和治理效率进行了横向比较,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资本结构视角的公司治理研究[D]. 任少华. 西北工业大学. 2006

[2]. 基于后股权分置时代中小股东利益保护视角的公司治理研究[D]. 党红. 浙江大学. 2008

[3]. 基于机构投资者视角的目标公司治理评价及实证研究[D]. 汪忠. 湖南大学. 2010

[4]. 公司治理视角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D]. 陈靖. 华南理工大学. 2016

[5]. 融资结构视角的上市公司治理[J]. 朱明秀. 财经科学. 2004

[6]. 控制权配置对企业R&D投资行为的影响[D]. 李益娟. 苏州大学. 2016

[7]. 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研究[D]. 高帅. 清华大学. 2016

[8]. 资本结构视角的公司治理研究[D]. 覃龙飞. 湘潭大学. 2004

[9]. 基于多元化战略的中国系族集团对成员上市公司治理研究[D]. 刘素. 南开大学. 2010

[10]. 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D]. 张元教. 河海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  

资本结构视角的公司治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