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域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以海南省为例论文

浅析地域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以海南省为例论文

浅析地域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
——以海南省为例

范佳宁

(三亚学院,海南三亚 572000)

摘要: 经过1988年成立海南省经济特区和2009年开始的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探索,海南在30年的对外开放过程中开放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随着建设中国特色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的实施,海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因素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伴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地域文化冲突问题也日趋凸显。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地域文化特色、地域文化冲突的现象以及表现来解释地域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地域文化处冲突;城市文化;海岛文化

1 地域文化冲突

目前,国内学界普遍认为文化冲突是指 “在文化传播与文化传递过程中,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规范文化的接触、 碰撞而产生的文化对抗现象”。特定的民族文化造就特殊的民族感情和行为方式,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相遇时,就会出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地域文化冲突则是文化冲突中最为明显和激烈的一种表现形式。海南省依托其独特的生态地理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随着在海南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的实施,自然人的流动会更加自由,城市的开放程度会进一步提高。房地产、旅游等产业的迅猛发展在带来地区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随着人口迁移在范围上逐步扩大,数量上逐年增加,海南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冲突隐患点不断积累。加之近年来互联网新媒体、自媒体等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出现三亚等城市因地域文化冲突衍生出的诸多社会问题和乱象,从长远看不利于为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打造健康、和谐的舆论氛围。当前,媒体曝光的很多问题各以不同形式和程度表现出来。这种冲突目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海南本土文化与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冲突,愈加开放的城市文化与相对封闭的乡村文化冲突,传统地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

2 地域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海南本土文化与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冲突,愈加开放的城市文化与相对封闭的乡村文化冲突,传统地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冲突在整个海南岛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在如三亚、保亭等一些重点市县,本土文化与人口迁徙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冲突更为明显。

2.1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冲突

海南省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全年气候温暖湿润,几千年来,内地早已有汉人移民迁入,如今当地主要语言琼语便是闽南语的一支。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每年冬季海南省更是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迁居至此。海南省作为以旅游产业为支柱的城市,更是用各种政策吸引着外地人来此。2010年,建设国际旅游岛成为国家战略,海口、三亚等主要城市的旅游和地产广告被大量投放到以东北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因此在接下来十几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东三省的外来人口的消费与投资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海南的900余万人口中,从外省市迁移到海南的人口数量占到多数。例如在三亚海坡村,人口大约三万人的一个小村庄,每年冬季就有近四万外地人入住,这些流动人口为当地人提供了充足的房租来源,也从不同层面充实和影响着当地文化。但是同时,由于南北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差异巨大,在与海南当地文化习俗发生碰撞之时冲突就不可避免了。外来人口增多,必须会挤占本地人的资源,带动房价和物价上涨,社会风气融合遇到矛盾。例如作为海南本土文化的代表的琼剧和黎族织锦文化的传承和推广面临困难;北方方言在交流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在服务行业中海南话在北方方言的冲击下使用频率不断下降;一些具有海南特色的节庆活动和生活方式为了迎合旅游和地产业发展而被过度开发或忽略。同时,由于海南本土文化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发展相对滞后,这也就使得海南文化在与外省地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没有形成海南特色旅游文化品牌,而是排斥多于吸收,冲突多于融合。

试验设两种灌水模式:淹水灌溉W0、间歇灌溉W1,具体水层标准见表1;两个施氮水平:农民传统施肥量N0(193 kg/hm2,以纯氮计)、70%农民施肥量N1(135 kg/hm2);两种氮肥施肥方式:一种追肥F1(蘖肥、穗肥比例为70%、30%)、另一种追肥F2(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50%、30%、20%)。共组合为8个处理(见表2),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共计24个小区,各小区随机排列。

2.2 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冲突

海南由于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城镇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特色风情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利益,促进了海南农业和旅游业两大特色主导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了部分农民的就业渠道。但是同时也给海南农村民俗文化造成了冲击,城市化的建设在部分地区速度过快,没有给乡村文化留出足够的空间,引发了原住民原有的人际关系、生活习惯和民俗民风等发生或急或慢的中断,给民众带来了普遍的心理不适和断层,反应乡民价值追求的乡村文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没有得到有利的保护,本土传统文化资源流失,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地域经济水平发展的不均衡,在一些边远地区特别是一些中部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明显落后于沿海市县,文化长期滞后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地区差异十分明显,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南北集中,东西薄弱,中部落后”的布局,由此产生了较大的文化差异。例如,海南西部地区的居民仍然以传统的农耕渔牧生活方式为主,居民社会交往面较狭窄,生活娱乐方式相对更加单调和保守,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更强。而在人口比较集中的海口、三亚等几个城市,居民的流动性更大,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的价值观念,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拥有相对较好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和多元。经济发展和信息流动的不平衡造成了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乡村文化的发展滞后于城市文化的发展。

2.3 地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

海南岛由于在地理位置上孤悬海外,又有海洋作为天然屏障,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因素造就了海南独特的文化气质。海南文化,可以说是热带文化、海岛文化与移民文化的综合体,它在地理、气候以及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跟内陆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使之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的重要因素,海南也因此成为受中外游客青睐的度假胜地。海南岛通常被称为“东方夏威夷”,是颇受俄罗斯人欢迎的避寒胜地之一,为了方便俄罗斯游客,写有俄语的标志牌以及俄式餐厅在三亚随处可见。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海南没有和外界进行很好的交流和互相促进,造成了海南文化整体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对于本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处于初级层次,开发形式和展示内容相对单一。部分黎族风情旅游点打着黎族文化的牌子,歪曲和编造黎族生活习俗,在中外游客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虽然目前来看海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但是整体上地方文化水平仍然偏低,包容性和开放性不强。随着海南省旅游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外国人才的陆续引进,保守的地域文化观念在受到多元包容的西方价值观的冲击时,冲突和矛盾必然不断产生。

3 地域文化冲突形成的原因

首先,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多元,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居民在经济生活、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情感道德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当不同地区的居民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过程中,思想和观念上的差异就会造成现实中的冲突和矛盾。例如在海南省外来人口最为集中的三亚市,东北人成为争议最多的一个群体。在三亚成为热门旅游城市之后,当地人不得不面对自己被大规模的外来人口边缘化,房价持续走高,物价位居全国前列等问题。数量庞大的东北人成为长期居民之后使得和当地人之间矛盾的升级。另一方面,长期聚居在三亚市的东北人不断增多,一些诸如宾馆、餐饮、出租车等直接面对终端游客的服务行业也成为了东北人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资源的争夺必然激化族群之间的冲突。宰客行为、不文明行为等现象的出现使得当地东北人的形象也一落千丈,两种或多种不同文化的接触造成了更加频繁和突出的社会矛盾。其次,部分地域文化冲突源于地域文化偏见和思维定试。例如,海南人喜食槟榔、喝老爸茶,不喜数字4等。本地居民往往沉浸在本地文化中,倾向于用自己的文化观念作为标准来衡量其他地域文化,对与其本地文化大相径庭的其它地域文化产生偏见怀疑和排斥态度。一些人甚至认为由于本身并不厚重的海南文化无法抵挡东北文化的入侵和制约,使海南成为典型的受到文化冲击后而导致文化退化劣化的例子。这种地域文化偏见在我国广泛存在并且时常成为敏感的话题。这种偏见和怀疑的存在使得部分人不能够正视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往往会造成片面的地域对抗情绪游最后可能上升为矛盾冲突。再次,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交流和碰撞过程中,一些人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或是文化素质不高,对部分地区的民族习惯和风俗特色横加指责,对地域文化不够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不同地域族群之间的文化冲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的多元性国家,南北东西文化博大精深又各有特色,不能因为同在一国,就人为的消除地域之间不同文化习惯和方言。一些人会到了某个地方之后抱怨遭受地域歧视,但纵观过往的一些涉及地域歧视的新闻事件,很多时候往往是因为一些人不愿意尊重当地文化,不能够做到“入乡随俗”。此外,地域文化自身的发展其实也与其所在地的经济实力息息相关。美国学者托夫勒说:“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会出现经济繁荣;而哪里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就更快地向哪里转移。”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发展相辅相成,所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也会造成地域文化冲突。不同地域民族成员对自身文化的认识程度、缺少思想平台促成文化上的沟通、理解和认同、信息传播的完整与正确程度等都对地域文化冲突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 结语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地域文化冲突是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的一个必经环节。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以及群体文化固有的文化惯性,当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环境时,冲突必然会产生。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但凡是融合,无论是、文明形态、族群或是文化,都会有冲突、回应、相融的螺旋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中必有破坏性,但长期看来,又必然是建设性。经验而论,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并不该互相抵触,任何群体文化为了发展需要,最终都会吸收有利于自身文化进步的有用元素,最终走向文化的融合。

(6)标准曲线的制备:分别量取黄芪甲苷对照品溶液(质量浓度495.5 μg/mL)5、10、15、20、30、40、60 μL,按上述色谱条件进样,测得峰面积。以黄芪甲苷进样量的对数为横坐标(X),峰面积的对数为纵坐标(Y),得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1.602 9 X+10.553,r=0.998 1,表明黄芪甲苷在2.477 5~29.73 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参考文献

[1]曹霞.中国特色的地域文化冲突[J].改革与开放.2014.08.

[2]叔翼健.媒体文化与城市新移民地域文化认同的建构——以广州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08.

中图分类号: G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5(C)-0161-02

作者简介: 范佳宁(1991.0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三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传播与新媒体

标签:;  ;  ;  ;  

浅析地域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以海南省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