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内容对刻板印象抑制回弹效应的影响_刻板印象论文

刻板印象内容对刻板印象抑制反弹效应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象论文,抑制论文,效应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5)02-0164-06

       1 引言

       刻板印象抑制反弹效应是指虽然有意识地抑制刻板印象,但却导致刻板印象更易占据人们的大脑这一现象(Wegner,Schneider,Carter,& White,1987; Wegner & Wenzlaff,1996; Wenzlaff & Wegner,2000)。刻板印象抑制反弹效应不仅发生在刻板印象的中性内容上(Clark,Ball,& Pape,1991),而且在积极或消极的刻板印象内容上更容易发生(Roemer & Borkovec,1994),并且往往导致人们在做出判断时运用更多的刻板印象内容(Monteith,Sherman,& Devine,1998)。

       刻板印象抑制反弹效应可能与刻板印象群体的类型有关。使用不同类型的群体作为刻板印象群体,抑制后阶段有时候会与刻板印象的反弹相联系,有时候则否。Macrae和Bodenhausen(1994)发现,当将光头党作为刻板印象群体时出现了反弹效应。然而,当使用同性恋作为刻板印象群体时,Monteith,Spicer和Tooman(1998)发现,虽然高偏见者表现出刻板印象的记忆可及性有所提高,但是低偏见和高偏见者都没有表现出刻板印象抑制反弹效应。以往大部分研究发现对在刻板印象内容上没有明显取向的社会群体没有出现刻板印象抑制反弹效应(例如,男性建筑工人、雅皮士和政客等),而对诸如罪犯、警察、穷人、富人等在刻板印象内容上存在明显倾向的群体则否(Kennedy,2009)。Follenfant和Ric(2010)发现,抑制被试有关运动员的刻板印象(与数学成绩差相关)后,他们在后续计算任务上的表现差于无抑制组;而抑制有关意大利人的刻板印象(与数学成绩无关)时,被试在后续计算任务的表现与无抑制组相比没有差异。但是,Geeraert(2013)发现,当要求被试抑制对某个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后,无论接下来的刻板群体与之前抑制的刻板群体是同一社会范畴还是不同的社会范畴,都会导致被试出现刻板印象反弹效应。

       围绕着不同群体的刻板印象内容是否表现出具有明显取向性及其逻辑结构如何这样的问题,刻板印象内容模型(以下简称SCM)认为,刻板印象内容有两个主要的维度——温情和能力。这两个维度普遍存在,并且具有很强的社会规范性,因为它们是评价他人或群体最基本的和最具普适性的两个维度(Fiske,Cuddy,& Glick,2007)。一些具有消极刻板印象的外群体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都很低(此类群体包括无家可归者、接受福利救济者、毒品成瘾者等)。但是,大多数外群体则是混合型的(亚洲人、犹太人和富人有能力,但缺乏温情;残障患者、老年人、家庭主妇很温情,但没有能力)。重要的是,虽然一些群体(无家可归者、穷人,接受福利救济者等)在温情和能力上都很低,但存在少数参照群体(如学生这个内群体,白人,中产阶级等社会的模范群体)是既有能力又温情的群体(Cuddy et al.,2009)。这些不同性质群体可能会由于其刻板印象内容与结构的不同取向对刻板印象抑制反弹效应产生不同的影响。Sharyn和Stephen(2009)就发现人们对贫穷的非洲人这个高温情—低能力的群体在进行刻板印象抑制时非但没有出现反弹效应,反而出现了逆反弹效应。与之相反,Corcoran,Hundhammer和Macrae(2009)却证实当刻板印象群体为低能力—低温情群体时,其刻板印象抑制后发生了反弹效应。

       为此,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来验证在刻板印象抑制过程中SCM中不同的刻板印象内容维度是否对刻板印象抑制反弹效应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首先,在实验1中,我们检验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刻板印象群体,包括双低型群体(“罪犯”)以及混合型群体(“老年人”)刻板印象抑制反弹效应。接着,在实验2中,我们选择不同的混合型刻板印象群体(“老年人”表现为高温情—低能力;“富人”表现为低温情—高能力)作为目标群体来研究它们在刻板印象抑制反弹效应上是否存在差异。

       2 实验1 不同类型的刻板印象群体刻板印象抑制及其反弹效应

       2.1 方法

       2.1.1 被试

       79位本科生参加了本实验(22男,57女,平均年龄为21.38)。

       2.1.2 材料

       通过预实验选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罪犯4副图片和4幅老年人图片。图片像素为300*400,灰色背景。同时,对每个罪犯和老年人的温情维度和能力维度各使用5个刻板特征词。在此基础上再添加5个中性词和10个非词。这些词也是通过预实验选出,并在词的长短上进行了平衡。

       2.1.3 程序

       每个被试需要逐步完成3个任务。首先在5分钟内完成一个简单的叙述论文。被试选取6个主题中的一种(在屏幕上只有主题的序号),以确保他们的写作任务的内容是根据指导语来进行的。随后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四种不同的条件中。在电脑屏幕上呈现4张中国老年人和罪犯的黑白照片后,被试开始完成叙述任务。一半被试随机分配到刻板印象抑制组,告诉被试“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一个人的思维和对某物某事的印象都受到刻板偏见的影响,因此,你应该主动地尝试着不要去想照片中社会群体的行为方式。”剩下的一半被试分配到刻板印象表达组,告诉他们“叙述论文任务也是刻板印象评估的一种方式,并且要求依靠图片中社会群体所代表的文化刻板印象而不是自己的个人观点来完成叙述论文。”该条件的目的是尽量防止被试自发地进行抑制。接下来被试完成一套数学题(一些简单的计算),大约需要5分钟。最后完成相关词汇的判断任务。正式实验有125个trial,第75个trial后会休息一下,再完成接下来的50个trial。每个trial,首先呈现注视点500ms,然后呈现靶子词或非词1500ms,告诉被试,要尽可能又快又准确地判断屏幕上呈现的一串字符是词还是非词,词按右键,非词按左键。实验区组的顺序随机呈现。

       在本实验中,60%的字符串是真词,40%为非词。真词中,1/3的词是温情维度的刻板印象词,1/3是能力维度的刻板印象词,剩下的1/3是中性的刻板印象无关词。实验中不给予被试任何反馈。

       2.2 结果

       2.2.1 叙述论文的等级

       两名助试(1男,1女)在7点量表上评定被试写的叙述文的刻板印象程度(男性评定者,1=一点也没有,7=非常多;女性评定者,1=非常多,7=一点也没有),他们对实验的具体情况不知情,更不知道被试属于哪种实验条件。其中,女性评定者的评分采取反向计分。得到每篇叙述论文刻板程度的一个单独测量值。结果发现等级的评定表现出了很好的可信度和稳定性(内部评定一致性系数:老年人=-0.73,罪犯=-0.78)。

      

       2.2.2 指导语操作的检测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指导语的设置存在显著的主效应(F(1,75)=26.677,p<0.001,

=0.262),同时不存在其它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这表明无论被试描述的是哪个群体,抑制组被试比表达组被试描写的刻板印象更少。并且,抑制组被试对老年人(M=3.95)和罪犯(M=3.52)的抑制不存在显著差异。

      

       2.2.3 词汇判断任务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群体类型存在主效应,F(1,75)=6.308,p=0.014,

=0.078;单词类型存在主效应F(1,75)=94.827,p<0.001,

=0.558。这表明被试对罪犯的反应比对老年人的反应更快,对温情维度词的反应比对能力维度词的反应更快。此外,出现了实验条件和群体类型的交互作用(F(1,75)=4.594,p=0.035,

=0.058)以及刻板印象词与群体类型的交互作用(F(1,75)=6.273,p=0.014,

=0.077)。

       从刻板印象词的维度和群体类型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可知,对于老年人群体和罪犯群体来说,所有被试对温情词的反应均快于对能力词的反应(老年人:F(1,78)=54.35,p<0.001;罪犯:F(1,78)=14.06,p<0.001)。并且两种不同类型的群体被试对温情词的反应时无差异,F(1,77)=2.58,p=0.112;但对能力词的反应时则不同,其中罪犯组反应更快,F(1,77)=9.22,p=0.003。更为重要的是,实验条件和群体类型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抑制组中,被试对老年人刻板印象词的反应都比罪犯群体更慢,F(2,76)=7.513,p=0.001。此外,对于老年群体,在分别对温情和能力词进行反应时分析后,我们发现抑制组的被试对能力词的反应比表达组的被试更快,F(1,77)=4.631,p=0.035。

       3 实验2 不同的混合型群体的刻板印象抑制反弹效应

       实验1初步证实,在温情和能力两个维度上得分都低的外群体在进行刻板印象抑制时出现了明显的反弹效应。与此同时,实验1还存在几个问题。首先,我们仅仅启用了两个特定的群体,他们并不能代表全部的混合型群体以及在温情和能力上得分都低的群体。第二,老年人抑制组与罪犯抑制组的刻板印象抑制及其反弹效应可能部分是因为指导语的操作,而非刻板印象内容的不同。考虑到实验1的局限性,在实验2中,我们继续使用高温情—低能力的老年人作为目标群体。另外,增加了低温情—高能力的富人作为另一个目标群体。本实验的假设是:在抑制过程中,与高温情—低能力的群体相比,被试对低温情—高能力群体的抑制更难,更容易出现反弹效应。

       3.1 方法

       3.1.1 被试

       84位大学生参加了实验2(23男,61女,平均年龄为21.02)。

       3.1.2 材料

       与实验1的甄选与制作一致。

       3.1.3 实验程序

       除了以下三点不同以外,实验2的步骤与实验1类似:第一,使用了两类刻板印象内容不一致的群体(高温情—低能力和低温情—高能力)来检验实验1的第二个假设和本实验提出的假设。第二,在抑制组,为了获得更好的指导语操作效应,我们改变了指导语的重要部分的阅读和呈现方式,在屏幕上用大的黑体标出。第三,在词汇判断任务中对罪犯的刻板印象的10个特质词换成了富人的刻板特征词,中性词和非词没有改变。

       3.2 结果

       3.2.1 叙述论文的等级

       采取和实验1一样的评定方法,发现叙述文等级的评定出现了很好的内部评定一致性系数(内部相关:老年人=-0.799,罪犯=-0.720)。

      

       3.2.2 指导语操作检测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指导语存在显著的主效应(表达组M=5.24 SD=0.96,抑制组M=3.12 SD=1.36),F(1,83)=68.345,p<0.001,

=0.464),但是不存在其它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这意味着指导语的操作很成功。并且抑制组对老年人(M=3.38)和富人(M=2.86)的抑制存在显著差异,t(20)=-2.161,p=0.043,t(20)=-3.771,p=0.001。这表明实验2比起实验1的指导语的操作更加有效。

      

       3.2.3 词汇判断反应

       单词类型存在主效应F(1,80)=26.071,p<0.001,

=0.246,群体类型存在主效应F(1,80)=4.055,p=0.047,

=0.048。被试对温情维度的特征词比对能力维度特征词的反应更快,对富人群体的刻板印象词比对老年人群体刻板印象词的反应更快。同时,刻板特征词和群体类型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F(1,80)=59.372,p<0.001,

=0.426,实验条件和群体类型间存在交互作用F(1,80)=4.584,p=0.035,

=0.054。

       实验条件与群体类型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表达组被试对老年群体刻板特征词的反应比对富人群体刻板特征词的反应更快,F(2,81)=8.381,p<0.001。抑制组被试则表现出相反的行为,虽然反应时仍然存在差异F(2,81)=18.330,p<0.001,但是抑制组被试对富人能力维度上特征词的判断更快,F(1,82)=22.174,p<0.001。另外,对于老年人群体,抑制组被试能成功地控制他们在温情(F(1,82)=3.681,p=0.049)和能力(F(1,82)=4.059,p=0.047)维度上的刻板印象内容。

       4 讨论

       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拓展了过去的研究结论。第一,这是第一个从刻板印象内容、并试图结合SCM理论的视角出发来探索刻板印象抑制反弹效应的发生条件的实证研究。第二,本研究不仅检测了不同类型的刻板印象群体(低温情—低能力,高温情—低能力,低温情—高能力)对刻板抑制的影响,而且进一步通过两个不同的混合型外群体证明了研究者提出的假设。

       两个实验的结果一致表明:刻板印象内容对刻板印象抑制及其反弹效应的确具有结构性影响。人们对低温情—低能力的刻板外群体(如,罪犯)比对高温情—低能力或低温情—高能力的混合型群体(如,老年人)进行刻板印象抑制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容易出现反弹效应,并且发现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混合群体的刻板印象抑制及其反弹效应也有所差别。对高温情—低能力的群体的抑制比对高能力—低温情群体的抑制更容易。总体来说,这些发现证实一个群体的刻板印象内容作为一种调节因素对刻板印象的抑制及其反弹效应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选择罪犯、老年人和富人作为目标群体,出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因为他们在温情和能力两个维度上的刻板印象内容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都已经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证明(Cuddy et al.,2009),这对检验我们的假设很有益。其次,我们希望我们的研究能有助于解决群体冲突的问题,减少偏见和歧视,并维持社会稳定。在中国,很少有关于罪犯刻板印象的研究。人们对这个外群体的消极评价显然不仅仅体现在态度上,也包括行为。例如,我们经常能读到关于一群人如何公开殴打一个罪犯直到罪犯死去的新闻,然而很多时候这个罪犯仅仅是个小偷而已。对于老年人,以往研究已经证实老年人经常是社会污名的受害者。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看法在年轻人身上就已经出现,主要是消极的,包括身体、认知以及缺乏人际交往等等诸多方面(Zebrowitz & Montepare,2000)。而跨文化的大量研究表明人们认为对老年的尊重是最有社会意义的行为(Castelli & Zogmaister,unpublished data)。当谈到富人时,则可能存在其它的差异。在当代中国,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这种显著的贫富差距已经或正在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可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例如,很多人或多或少地对富人具有嫉妒心理,这种嫉妒心理是普遍存在的,甚至在社会状况较低的社会阶层中,这种心态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同。与此同时,一系列的炫富行为,如购买奢侈品并将照片晒到Twitter或Facebook上等,都激发了人们对富人的消极刻板印象,即使大众仍然认为整体上富人聪明,并且很有能力。

       本研究的核心发现是刻板印象内容及其构成会影响刻板印象抑制反弹效应。在对低温情(不值得信任的,不友好的)和低能力的群体进行抑制时,容易出现反弹效应。与此相反,刻板印象抑制确实对混合型刻板印象群体起到了一定作用。如果我们想要改变或避免对罪犯等双低群体的刻板印象与偏见,除了试图通过输入与刻板印象内容可以发生竞争的抑制控制内容外,让刻板印象发生反弹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例如,我们可以探索是专注还是放松的途径更能使思维平静以及注意力集中的练习能否帮助个体成功地控制刻板印象。对于混合群体,我们可以努力找到哪种指导语的操作是最有效的。事实上,第二个实验中,人们对老年群体的抑制更好,这是因为实验2的指导语操作更明确,并且与实验1中对老年人的抑制存在显著差异。同样地,我们也可以把焦点放在抑制是否能通过对态度进行再训练或引进对情境的再评估来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一些研究已经探索了使用这些方法来减少刻板印象威胁对成绩影响的可能性(e.g.Forbes & Schmader,2010),但是关于刻板印象抑制的探索却不多。

       事实上,以往相关研究基本上均发现刻板印象抑制后常常出现反弹效应(大部分是低温情—低能力的群体)如光头党(Zhang & Hunt,2008)。然而我们的研究结果却表明刻板印象内容及其构成可以调节刻板印象抑制反弹效应。那么如何理解这种不同的结果模式呢?对此,我们认为,第一,大部分前人的研究主要使用的是黑人和同性恋者作为混合型群体,很少有研究使用老年人和富人这两个混合型群体。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所有群体的社会规范都存在差异,无论他们是否是混合型群体。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发现反弹效应受到了刻板印象内容及其构成所表征的社会规范的调节。第二,文化元素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例如,虽然人们对老年人存在一些偏见,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是从内心深处尊重老年人的,这可能与西方人对老年人的尊重有所不同。第三,以往研究在研究程序上与我们的研究有所不同。我们使用了更客观的词汇判断任务,但是前人大多数使用了叙述任务来探索反弹效应,这可能会受到等级评定者的偏见影响,另外还有人使用短时记忆任务来进行研究,其数据是不够精确的。总之,前人的研究和我们的研究在程序上和其他因素上存在差异,任何一种原因或几种原因的组合都可能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差异。

       5 结论

       对温情和能力两个维度都低的外群体进行刻板印象抑制比对高温情—低能力和低温情—高能力的外群体进行刻板印象抑制更难。对低温情—高能力的群体进行刻板印象抑制,比对高温情—低能力的群体进行刻板印象抑制更难,并且更容易发生反弹效应。

标签:;  ;  ;  

刻板印象内容对刻板印象抑制回弹效应的影响_刻板印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