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后呼吸窘迫症的临床治疗探究论文_于虹霞

全身麻醉后呼吸窘迫症的临床治疗探究论文_于虹霞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150001

【摘 要】目的 探究采用全身麻醉治疗呼吸窘迫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确诊为呼吸窘迫症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预防,观察组2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预防性抗生素使用1-2周,并做痰培养及药敏试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后出现呼吸窘迫症的几率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在术后呼吸窘迫发生率、使用呼吸机时间、常规组在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及死亡率等各个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降低,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术前采取预防性的抗感染措施,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采取有效的抗感染措施,应用激素等方法,均能够有效地降低呼吸窘迫症的发生率。同时,积极地进行呼吸辅助、控制哮喘及采取肠内营养支持等措施均能够对呼吸衰竭进行有效的预防。

【关键词】全身麻醉;呼吸窘迫症;临床治疗效果

前言

呼吸窘迫症,通常是指在某种疾病的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及进行性缺氧,属于急性呼吸衰竭症。由于临床过程同新生儿易患的呼吸窘迫综合症较为相似,故而称之为“成人呼吸窘迫症”,尤其在人体受到烧伤、创伤、感染等伤害时,以休克初期复苏之后最易出现[1]。或者是由于肺损伤而导致非心源性肺水肿,从而出现严重的肺损伤综合征,届时将出现较为严重的低氧血症,此时即使立即予以高浓度氧气吸入也难以即使纠正,故而抢救难度较大,死亡率较高。尤其在高龄患者接受全麻手术时,由于其自身生理特点,容易引发呼吸窘迫症,本次研究着重总结了中老年患者在经过全麻手术后,容易引发呼吸窘迫的各种危险因素,探讨如何制定预测及预防措施,降低中老年患者全麻手术后呼吸窘迫症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治疗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手术患者8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龄分布为49-76岁,平均年龄为61.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两组均合并高血压、哮喘、糖尿病等合并症。据统计发生呼吸窘迫症的时间多为术后清醒且气管插管拔除后的2-8周。

1.2判断标准[2]

(1)因创伤、休克、败血症或误吸等原因而导致突发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超过20次/分;

(2)患者出现顽固性低氧血症,动脉血氧分压低于8kPa,且予以15分钟纯氧吸入后,仍然低于46.7kPa,且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也低于4.7kPa。

(3)胸部X光片可见肺部纹理有所增加,阴影呈斑片状,严重者甚至呈毛玻璃状;

(4)胸廓和肺部的顺应性低于50ml/98Pa。

1.3 治疗方法

术前: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预防,包括术前2周内禁烟,对高血压、血糖、哮喘等并发症进行术前控制等。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预防性抗生素使用1-2周,并做痰培养及药敏试验。

术中:对照组手术时间平均为4.6±1.2小时,观察组手术平均时间控制在2.7±1.3小时。

术后: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抗感染措施,使用三代头孢菌素4-6克/天,对于出现呼吸衰竭倾向的患者使用呼吸器进行呼吸辅助,出现哮喘病例者,间断性予以甲基强的松龙40毫克;观察组有针对性地予以抗生素治疗,对于出现气促及排痰困难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氢化可的松100-200毫克/天,对于出现呼吸衰竭倾向的患者使用呼吸器进行呼吸辅助[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3.0的数据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组间数据用t检验,以P<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对照组及观察组均有患者出现呼吸窘迫症,然而观察组在术后呼吸窘迫症出现比例及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3.讨论

呼吸窘迫症又称休克肺、充血性肺不张、僵肺综合症、创伤后湿肺等,是一种诸多因素引发的急性肺泡及毛细血管膜损伤,其致病原因包括吸入毒气、烟雾、胃内容物或者溺水;真菌、病毒或细菌导致的肺部感染;水杨梅酸、海洛因服用过量;羊水、血栓或脂肪引发的肺栓塞;放射线损害、肺挫伤或氧中毒等。而休克、败血症、过敏反应、烧伤、其他创伤、血管内弥漫性凝血等也有可能引起肺部损伤,导致呼吸窘迫症。

术前采取措施对可能引发肺部感染及并发症的因素进行预先控制,减少致病细菌的来源,使肺功能的储备有所增强。通过本次研究发现,使用痰培养可以为术后进行抗感染的治疗提供有力依据,而在术后应用细菌敏感抗生素、经验性地进行强抗生素等措施,均能够有效地实现抗感染的目的。此外,小气道痉挛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排痰困难,从而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本次研究发现,在采取了有效的抗感染措施基础上,治疗早期适当使用皮质激素能够有效地改善排痰困难的情况,并能够预防哮喘。本此研究中通过对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针对肺部功能下降的患者,在术前进行预防性的抗感染措施,并进行细菌学的检查,并在术后针对性地应用抗生素及皮质激素,能够有效地控制术后的肺部感染,降低呼吸窘迫症的发生几率。此外,在手术过程中,手术时间的缩短能够减轻创伤,减少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肺部的挤压,或者减少因挤压单肺造成肺不张的时间,同样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发生呼吸窘迫症的发生几率。

在针对呼吸窘迫症的治疗方面,呼气末正压作为一种重要抢救措施,能够促使闭合肺泡及陷闭支气管重新舒张,肺部内气体的分布更加均匀,功能残气量提高,且肺部内由左到右的静脉血分流降低,减少机体的耗氧量,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有所提高。然而,实施呼气末正压的效用与其实施的水平有关,若实施过低,无法发挥其张力租用,无法改善缺氧状况,而如果过高,则容易导致肺泡的过度扩张,造成肺损伤,低氧血症反而越发加重,或者引起肾功能衰竭、心排血量降低、气压伤、颅内压增高、胃肠道发生出血等不良症状。

综上所述,在术前采取预防性的抗感染措施,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采取有效的抗感染措施,应用激素等方法,均能够有效地降低呼吸窘迫症的发生率。同时,积极地进行呼吸辅助、控制哮喘及采取肠内营养支持等措施均能够对呼吸衰竭进行有效的预防。

参考文献:

[1]高明榕,李向芝,陈仙,时宽凡.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呼气末正压联合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09):804-805.

[2]姜永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5):455-456.

[3]王银娥,陶方萍,魏登惠,段缓,王玲,史倩.6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用肺复张策略治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06):615-616.

论文作者:于虹霞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  ;  ;  ;  ;  ;  ;  ;  

全身麻醉后呼吸窘迫症的临床治疗探究论文_于虹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