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临床研究论文_方超,蒲邦明(通讯作者),徐勇,郭勇,喻淋淋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肝胆外科 四川 泸州 646000)

【摘要】 目的:高嗜酸细胞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是一组少见的异质性疾病,以外周血嗜酸细胞明显增多和靶器官功能损害为特点,其不同亚型拥有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将我院收治的69例HE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讨论HES各亚型的特点,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的理解HES。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住的69例高嗜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引起HES的不同病因并比较其不同。结果:69例患者多为男性,中位年龄47岁,中位病程时间3月。HES多能找到感染、嗜酸性胃肠炎、嗜酸性肺炎、免疫性疾病、过敏、肝细胞浸润等继发性病因(95.6%),特发性、克隆性少见,而遗传性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以表现为浸润脏器的症状。外周血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均异常增高(>1.5×109/L),多伴有血沉和IgE的增高,骨髓中增多的嗜酸性细胞以成熟的为主,受累及的组织经病理学检查可查及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因治疗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佳。结论:通过对患者病因分析,并根据病因采取不同药物治疗,临床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病因

【中图分类号】R5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6-0022-02

临床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多见,其分类复杂,根据2017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是指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将其中外周血两次以上嗜酸粒细胞大于1.5×109/L或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比例>20%和或有病理证实组织有嗜酸细胞浸润的表现者归为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a,HE)。HE比较少见,主要与寄生虫感染等疾病相关,可以导致重要脏器损害,是一类异质性极大的疾病,根据该共识从病因学[1-3]的角度可将其分为遗传性、继发性、原发性和特发性。本研究通过分析并比较近5年入住我院的69例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患者病史资料,为该类疾病的诊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共69例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住院患者。其中男48例,女21例,年龄20~71岁,中位年龄47岁,病程10余天至2年,中位病程3月。

1.2 观察项目

(1)一般资料;(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和特殊项目检查。包括外周血EOS和EOS百分比及白细胞计数、肝功、IgE、IgG、IgM、IgA、骨髓细胞涂片ESO的百分比、染色体、血液肿瘤相关基因检测、骨髓活检、内镜、组织活检、心电图、影像学资料等;(4)有无各系统损害;(5)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6)预后转归。

2.结果

2.1 病因分析

具体包括18例经病原学检查确诊和经驱虫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的寄生虫感染,霉菌性食管炎5例,念珠菌感染2例,结核病1例;哮喘及过敏性鼻炎共8例,药物过敏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3例,嗜酸性筋膜炎1例;Addison病2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7例;嗜酸细胞性肺炎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骨髓增殖性性肿瘤5例;特发性者3例。详见表1。

表1 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病因分析

2.4 血液学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WBC-PB)53例不同程度的增高,69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其比率ESO-PB%)以及骨髓中嗜酸性细胞的比率(ESO-BM%)均增高,所有病例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均大于1.5×109/L,合并血小板减少者10例。骨髓细胞学:骨髓增生均明显活跃,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不同程度的明显增加,大多数以中晚期细胞为主。特发组1例可见1%原始细胞,1例可见3.6%早幼粒细胞。除8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有融合基因BCR-ABL、JAK2和染色体异常改变外,其余患者包括FIPIL1-PDGFRα/β、TEL-ABL、FGFR、JAK2、MPL、CALR、ETO等基因均为阴性。

2.5 治疗方法及预后

寄生虫、真菌、结核感染者经驱虫、抗结核、抗感染后治愈,哮喘、过敏性鼻炎、药物过敏者、内分泌、风湿免疫性疾病、嗜酸性肺嗜酸性肺炎、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以及2例特发性HES者经规律使用激素后均在1周至1年内临床治愈。1例特发性者未治疗,自动出院后3月死亡。血液系统疾病者经化疗后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但其中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死亡。

3.讨论

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包括遗传性、继发性(反应性)、原发性(克隆性)和特发性共四型。遗传性者发病机制不明,呈家族聚集,无遗传性免疫缺陷表现。反应性者多来源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非过敏性皮肤病、胃肠道疾病比如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呼吸道疾病比如过敏性支气管炎、肿瘤等。克隆性者多起源于血液肿瘤克隆,可伴PDFGRA、PDGFRB、FGFR1重排或PCM1-JAK2、ETV6-JAK2、BCR-JAK2等[4]。而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则是指那些未发现确切病因且不符合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升高,伴有1个或多个器官损害的综合征,最终可发展为急性白血病或高侵袭性的克隆性骨髓疾病[5-6]。本研究收集的69例病例均符合HES的标准,且经过询问病史及相关检查无1例为遗传性者,继发性者、克隆性者与特发性者分别为57例、8例、3例。这说明HE多继发于其它疾病,克隆性者、特发性者少见,而遗传性及罕见。除外特发性者、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嗜酸性肺炎者,其它病例无明显的脏器浸润的表现。本研究与寄生虫、真菌、结核杆菌感染相关的病例分别经驱虫、抗真菌、抗结核治疗后基本治愈。而过敏性疾病、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8]、嗜酸性肺炎[8]嗜酸、过敏性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特发性HES的嗜酸性细胞主要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好转。化疗药物可使血液系统疾病合并的HES的嗜酸性细胞下降。

综上,HE是一大类异质性极大的疾病,引起HE的病因复杂,临床工作中需积极寻找能引起HE的病因,如感染、胃肠道、呼吸道疾病、过敏性、免疫性、血液系统疾病等,同时需动态监测血常规,完善骨髓细胞学、基因、受累组织器官的病理检查等对诊断有重要价值。确定具体的发病原因可使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为HE患者提供具体的基于机制的治疗选择[9]。尽管糖皮质激素是大多数HES的一线疗法,但随着新型药物(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的上市,其使HE的的治疗尤其是FGFR阳性的HE患者多了一些选择[9]。

【参考文献】

[1] MONTGOMERY N D,DUNPHY C H,MOOBERRY M,et al.Diagnostic complexities of eosinophilia[J].Arch Pathol Lab Med,2013, 137(2): 259-269.

[2] Leru PM.REosinophilia and Hypereosinophilic Disorders -Update on Etiopathogeny[J].Classification and Clinical Approach.Intern Med,2015,53(4):289-95.

[3] GOTLIB J.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defined eosinophilic disorders:2015 update on diagnosis, risk stratification,and management[J].Am J Hematol,2015, 90(11):1077-1089.

[4] Swerdlow SH1,Campo E2,Harris NL3,et al.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M].Lyon:IARC Press,2008,23(4):81-95.

[5] ZHAO SHIHONG,HUANG LINA,WU JINHUI,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upregulates expression of annexin A2 in vitro and in a mouse model of ischemic retinopathy[J].Mol Vis,2009,15(9):1231-1242.

[6] Hsieh FH.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J].2014,12(6):484-488.

[7] Nayak VH1,Engin NY1,Burns JJ1,et al.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 With Eosinophilic Gastritis.Glob Pediatr Health[J].2017,4:2333794X17705239.

[8] DJAKOVIC T,RIBEIRO D,BROSSARD C,et al.Eosinophilic pneumonia,how to differentiat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approach[J].Rev Med Suisse,2016,12(539):1958-1965.

[9] KLION A D.How I treat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s[J].Blood,2009,114(18):3736-3741.

论文作者:方超,蒲邦明(通讯作者),徐勇,郭勇,喻淋淋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6

标签:;  ;  ;  ;  ;  ;  ;  ;  

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临床研究论文_方超,蒲邦明(通讯作者),徐勇,郭勇,喻淋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