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经验探索论文_蒋星

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经验探索论文_蒋星

蒋星

杭州九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目前我国的城市不同程度的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只要下暴雨城市就会被淹,而且会威胁城市居民生命安全。海绵城市是一种有效解决城市水安全问题的新型化城市发展模式。本文从城市如何进行海绵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出发,制定了海绵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原则与思路,并提出了防洪排涝规划方案与措施。

关键词:海绵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综合治理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由于城市建设产生的大量地面硬底化,大部分的降雨将形成地表径流,仅有少量雨水渗入地下,这导致了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径流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针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水问题,目前全国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同时还有一些地区自主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成为众多行业和科技领域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海绵城市的出现较好的解决这一难题,使得城市的雨水变废为宝,为我们所用,为城市的安全可持续发展找到适宜的发展途径。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水系统的综合治理模式,综合采用和有机结合绿色、灰色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植被、土壤、河湖水系等对城市雨水径流的积存、渗透、净化和缓释作用,其主要基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我国传统的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建设是“快速排水”和“集中处理”的规划设计理念,以雨水快速排出和大量排出方法为主,防洪排涝规划设计往往着重于管道和抽水泵站等排水系统建设上;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引入,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从传统的快排模式逐步向“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性排水、生态性排水模式转变。目前,中国海绵城市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调,必须整体规划、系统布局、协同推进才能取得建设效果。因此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应遵循因城制宜、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综合施策的原则,充分发挥防洪排涝规划的先导作用,一城一策地建立水利基础设施,实现与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2海绵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原则与思路

2.1摸清情况

以城市水安全为中心,兼顾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等,对城市所在流域、区域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河湖水系分布、用地布局、管网布置、易涝区分布及城市建设等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充分了解与认识城市现状及规划建设情况。

2.2分析问题

在摸清城市现状及规划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对城市排水分区、排涝体系、排涝设施及影响城市水安全的限制因素等进行分类分析,对城市防洪排涝的薄弱环节进行充分梳理,分析城市洪涝灾害频繁的源头所在。

2.3制定布局

城市暴雨导致的洪涝及其灾情在空间上一般具有分散性、多样性特征,应针对城市排水区的主要洪涝问题,遵循城市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自然规律基础上,以河湖水系为骨架,以排涝站涵为控制节点,将水利基础设施与城市周边环境和谐融合,满足经开区排涝标准的基础上,科学结合“渗、滞、蓄、净、用、排”排水模式,充分发挥水利专业“渗、滞、蓄、排”学科优势,合理布局各类措施和元素,实现多功能的综合和协调。

2.4规划衔接

遵循城市总体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控制性规划提出明确的水安全建设用地需求,与城市竖向规划充分衔接,与城市排水管网规划无缝对接等等,充分结合各专业的学科优势,充分发挥规划、水利、住建、交通、环保、园林等多部门的协同作用,做好防洪排涝规划顶层设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5综合施策

重视防洪排涝规划的先导作用,以“渗、滞、蓄、排”排水模式为核心,统筹结合“净、用”排水模式,制定疏浚连通河道、设置强排泵站、高标准建设地下排水管网系统、兴修调蓄工程、大力开挖人工湖泊、打造城市水环境等综合工程措施,健全城市河湖水系布局,完善防洪排涝体系。对有条件的城市还应加强非工程措施体系建设,如建立暴雨预警系统等。

3城市防洪排涝的措施

3.1因地制宜的规划建设

我国幅员辽阔,城市布局形态多样,成就我国多元的城市文化,不同的城市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生态资源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未来趋势,要因地制宜的开展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对于沿海雨量充沛的城市来说,疏导城市雨水有序排出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但对于内陆干旱少雨的区域来说,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是加大对于雨水的收集的储蓄功能,防止水资源的浪费,加大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有机融合和合理搭配,就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根本目的。

3.2富有冗余的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但要满足当前城市的发展需要,还要满足未来城市扩容后所负担的需求,这就使得我们的基础建设要有冗余,合理的弹性建设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城市遭受洪涝灾害的冲击,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转的保障,一旦城市基础设施受到破坏,城市将会面临瘫痪形成连锁防御,造成更大的损失,富有冗余的建设城市中的基础设施,要考虑经济成本,不能过量造成经济负担过重,给城市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要依据科学估算,结合城市发展速度,经济合理的建设富有弹性的海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3提高路面的渗透性

随着现代城市道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各项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实际进行海绵城市道路改造过程中,合理增加道路施工材料的渗透性,通过采用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等材料来增加城市路面的渗水功能。首先,我们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对于机动车道路的铺设中,合理使用一些透水性能好的沥青材料,并且还要强调道路路基的稳固程度,在保证整个道路的正常通行的前提下,增加路面雨水径流入渗量。其次,在相关的道路人行道的设计规划上,合理选用透水铺装,加强与周边了绿化带竖向关系,保证雨水排放组织路径。

3.4注重绿化带的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海绵城市防洪排涝的规划设计中,对城市内部的绿化带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是整个海绵城市给排水系统中的关键要素。通过利用合理的绿化带的建设,加强雨水径流的渗透与过滤作用,真正的提高海绵城市给排水设计质量。在进行绿化带设计时,合理利用低影响开发措施,保证设计竖向,这样能够使得路面积水在一定时间内可以顺畅的排放到绿化带中,从而缓解城市内涝、净化径流污染。

3.5政策资金的有力保障

我国的城市建设是政府主导的活动,因此政府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科学规划正确引导成为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目前,住建部实施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我国从上到下不同层面都十分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同时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的投入,完善相关的管理措施和实施标准,给海绵城市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使得海绵城市的建设真正落实下来,实现城市的安全节约绿色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海绵城市理念的建设也在不断增强,一些城市通过利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从传统的快排模式逐步向“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性排水、生态性排水模式转变,其规划方案及建设措施还需不断完善。逐步的实现解决城市内涝、雨水径流污染等问题。并且对城市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也进行了改善,对社会经济增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文哲,凃洋,吴锟.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12):142-145.

[2]戚勇,刘金金.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建设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8(1):134-136.

[3]朱建军.刍议如何做好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防洪排涝规划[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30):193-194.

论文作者:蒋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6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经验探索论文_蒋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