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

大理白族自治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周 静,毕 东,毕晓红,李春艳(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 要: 文章运用文献调查和实地调查等方法,通过对大理白族自治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分析,发现该州存在文化基础设施相对陈旧、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人才队伍不够稳定以及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政府职能未得到有效发挥等问题,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凝聚社会合力、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建设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理州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1]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随之加强,并逐渐趋于完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大理白族自治州作为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和经济建设等因素的影响,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存在着更为突出的问题。因此,文章通过对大理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期找出大理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 大理白族自治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距昆明市338千米,占地总面积29,459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占93.4%,坝区面积占6.6%。大理白族自治州共辖1市11县,包含110个乡镇(其中42个乡、68个镇),截至2017年末,总人口361.88万人。[2]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除汉族外,共有12个少数民族,其中包含有傈僳、苗、傣、阿昌、壮、藏、布朗、拉祜等8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此外还有白族、彝族、回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是典型的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

据可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现金支出的占比从1985年的4.79%逐步增加至2011年的11.50%,达到最大,其后在10%左右徘徊,2016年占比为9.39%。如图9所示。

1.1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通过对大理白族自治州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大理白族自治州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截至2017年底,全州共建有图书馆13个,文化馆14个,乡镇文化站110个,村级文化室1,192个,农民文化大院46个,文化活动广场890个,省级文化惠民示范村19个。其中,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的覆盖率达到100%,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率达97%,农家书屋普及率达100%。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65平方米,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579.3平方米。2017年全州文化事业费6,853.99元,人均19.04元,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馆藏图书72册,人均购书费0.51元,人均群众文化活动专项经费3.96元。从2011年至今,共实施县级体育场馆、乡镇灯光篮球场、村级篮球场、社区体育设施、健身路径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近3,000项,较好地改善了全州人民群众参加文体活动的基础条件。其中,2017年采购并安装全民健身器材446套,新建县级体育场馆2个,乡镇灯光球场20个,村级篮球场156个。自2011年起,大理白族自治州就实现了“三馆一站”的免费开放,中央和省级每年补助1,150万元免费开放资金,州级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文化下乡经费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2]

1.2 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不断扩大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也应该具有当地民族特色,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政府为了能够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提供和开发多样性的文化活动,到目前为止,州群艺馆整理了600多首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歌,这些作品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和流传。如,曲艺类的《习总书记到我家》、音乐类的《赶马吊》、美术类的《百岁寿星》等荣获云南省群众文化的最高奖项——“彩云奖”。同时,州文体局也为地方配发了用于民间艺术的音响和光碟,全州的民间文艺队伍也在不断扩大,截至2017年底,已有4,000多支,由政府组织对民间艺术进行统筹和组织,选出民间文艺的带头人来丰富民间艺术和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得全州的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2]

1.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式中:状态量X为四元数向量,Ak-1表示状态转移矩阵,由四元数微分方程的雅可比矩阵确定;Qk-1为观测量的协方差矩阵,可以对加速度计采样信号分析得出;P为协方差矩阵,具有自收敛性,K为卡尔曼增益;Hk为观测矩阵,由重力加速度g通过四元数旋转矩阵在加速度计三轴上的投影和加速度计测量数据关系确定。

2 大理白族自治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公共文化服务文化硬件设施较为薄弱

通过表1可以看出,除了大理州图书馆和宾川县图书馆分别于2016年和2015年重新建设外,其他图书馆的建设年代都相对久远,基本上都在2000年左右建成,且图书馆的建筑面积相对都比较小。我国现行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规定:“服务人口20-50万人的中型图书馆,建筑面积要达到4500-7500平方米”,而以上12个县(市)的图书馆中,只有大理州图书馆和宾川县图书馆达到建设标准要求,祥云县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共图书馆,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硬件需求。

表1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公共图书馆建设现状

在对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公共文化设施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总量不足,馆舍陈旧,功能不强。

表2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文化馆建设现状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大理白族自治州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陈旧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① 州政府要加大对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的投入;②以招标的形式完善和维护农村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③ 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队伍当中;④ 针对部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场地不足的问题,由基层政府与当地的财政局、国土局等部门进行协调,重新选址并进行重建。⑤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骨干文化企业培育、主导文化产业扶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及宣传推介,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基层文化设施和重点文化工程进行补贴。文物保护经费和“非遗”保护经费列入州级财政预算,并逐年递增。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认真落实中央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和其他国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形成多元投入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从表3可以看出,以上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大多在2000-2010年左右,由于地方经济差异较大,建设标准和建设投入也参差不齐,面积大的有2,000多平方米,小的只有30平方米,还有4个乡镇没有独立站舍,与乡镇政府共用场地,有3个文化站拆迁未建。在室外活动场地建设方面也是参差不齐,最大的凤仪镇综合文化站达5,600平方米,而最小的只有400平方米,甚至有6个为0平方米。按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要达到300平方米以上的要求,近50%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达不到建设要求。还有为数不少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没有配套的室外活动场地,不能满足群众文体活动和健身活动的正常开展。

从表4可以看出,在所选取的两个县(市)的20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90%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都在2000年左右,时间相对集中,但是面积差异较大,大的有160平方米,小的仅有20平方米。在室外活动场地建设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面积大的有1,800平方米,小的有11个为0平方米,超过50%都没有配套的室外活动场地,同样也不能满足群众文体活动和健身活动的正常开展。

表3 大理白族自治州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调查统计

在对部分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进行调查中,发现有些文化站与图书馆、文化馆同样存在着馆(站)舍陈旧问题。有的没有单独划拨土地,只能临时占用村委会的业务用房,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发挥。

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大理白族自治州虽然在文化设施上实现了文化设施的州、县(市)、乡、村四级全覆盖,但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上存在一定差距。县级文化馆的建筑面积平均为2,559.36平方米,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筑面积平均为433.1平方米,两者相比有5倍多的差距。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筑面积平均为46.69平方米,与乡镇综合文化站相比,有接近10倍的差距。在资金投入和资源建设上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基层的偏远地区,这样的差距更为明显。这种城乡和区域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差距使得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严重的问题,最基层的老百姓的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漫长而艰辛。

2.2 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

在对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服务的政府职能的调查中发现,大理州地方政府在政府的职能发挥上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是在政府引导功能的发挥上,政府未能为社会力量提供相应的政策法规的引导,使得社会力量很难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行列中;二是在政府管理职能发挥上,政府的管理体制都是沿袭旧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较为僵硬,不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同时也存在着上下级和各部门在工作职能上的交叉与合并等问题;三是在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上,由于资金的限制,政府很难用仅有的财政投入来提供充足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公共文化产品的资金筹集渠道也较为狭窄,导致地方政府在创新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投入保障。[4]

由于滴灌专用肥要在滴灌系统内使用,其本身必须为全水溶性肥料,肥料中的养分为水溶性的速效养分,这更有利于植物吸收。在玉米整个生育期中,肥料分次施入土壤,减少了土壤固定,改善了供需状况,并且氮磷同步施用,能起到以磷增氮的效果,促进氮素吸收量的增加。本研究中复合酵素的使用也增加了玉米的产量,但其作为肥料增效剂的施用方法和原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表4 大理白族自治州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调查统计表(部分)

2.3 人才队伍不够稳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在对大理白族自治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队伍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文化专干“专干不专职”,本来只有2-3人的文化站,经常被乡镇或县里长期借用或调用,文化服务工作变得可有可无。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由村委会(社区)工作人员中的“八大员”兼任,其中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待遇极低,很难将主要精力放在文化服务上,能够保证正常开门的都寥寥无几,而且,人员调动和更换频繁,造成了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同时,在对专职文化队伍的培训上,由于培训资金的短缺,培训数量基本上是一年1-2次,在各级培训当中,乡村的培训人数相较于地市级和县级的培训而言,培训人数少、培训时间较短,根本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以至于人员素质较低,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服务需求。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体育事业,文化体育惠民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州级四大文化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新建的州群艺馆是目前云南省州市级功能最齐全、设备最先进的群众文化活动剧场;州非遗博物馆是云南省首家建成并成功开馆的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将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大理州数字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开创了云南省公共图书馆建设先河,填补了大理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空白;新建的大理通史馆以丰富详实的图文和音频视频资料,为观众系统了解大理通史提供了便捷、优质的服务。全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具规模,保障了各族群众的文化权益;文艺创作日益繁荣,精品佳作不断呈现;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民族精神纽带传承不息;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文化生产力得到解放;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2]

2.4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

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内容在于培养学生探索和揭示新知识及各种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完成学校和学院的科研和教学改革等创新性项目或课题进行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4]。管理模式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节约管理成本,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因此,基于创新性项目的“导师负责制”是一种较好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2.5 政府职能未得到有效发挥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这无形中加剧了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难度。一般来说,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都是一些比较普遍的公共文化产品,很少考虑到当地的民族特色和群众需求,对于当地的文化资源,没有做深入的调研,没能考虑所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在文化需求中的特殊性和实用性,也就很难满足群众的需求。而且很多村级的“农家书屋”由于管理不善等问题,导致藏书遗失、借阅量少等问题。同样,虽然建立了“三馆一站”,但是这些公共文化机构的使用效率极低,大多数处于闲置的状态,根本没有达到文化资源充分利用的目标。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倡导下,该州的文化产业发展加快,但规模偏小,布局结构还不够合理,竞争力不强。虽然优秀作品数量不少,但有冲击力、震撼力、在全省及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还较少。[3]

3 完善大理白族自治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措施

3.1 多措并举,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大理白族自治州各县(市)都建有地方文化馆(见表2),但问题同样是建设的年代相对久远,面积较小。按照现行的建设标准:“中型文化馆的建筑面积要达到4000-6000平方米”,以上除大理州群众艺术馆外,所有的文化馆建筑面积都不达标,最小的只有500平方米。而且在进行走访调查中发现,利用清末时期的老建筑作为县文化馆的还为数不少。许多民众反映馆舍存在设备陈旧、年久失修的问题。

广义的社会调查方法包括抽样调查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类别。狭义的社会调查方法仅指抽样调查研究方法,“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通过直接的询问,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系统的、量化的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2]抽样问卷调查是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中的重点和主线。大家其实很容易重视这种量化调查方法,因为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具有科学性,能带给我们启迪,并且真正有效、可行。

3.2 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大理白族自治州共有12个少数民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的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这些资源包含当地的重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舞蹈、民族音乐等,这些都是当地最宝贵的文化资源,因此,地方政府在提供适合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时需要考虑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并将这些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文化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提升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效率。同时,也要将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利用起来,加强人员的管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保障民族地区基层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

(2)过度地迎合市场预期以及二级市场的炒作造成的管理舞弊。这种过度地迎合市场预期以及二级市场的炒作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利用虚假的财务信息来操纵股票市场的价格,因为股价的上升和下降会直接受到公司财务情况的影响。因此有一些公司就为了让股价达到自己预想的波动水平就会进行管理舞弊,以虚假的财务信息来对股价进行有效的操纵。例如,某物业公司为了让股价达到自己预想的波动水平,蓄意提供一些不实的财务信息,从而导致股价暂时下跌,这种股价暂时下跌的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操纵者低价买入来获得更大的控制权或者待价而沽。这也是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舞弊成因的主要原因[3]。

3.3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可以从制度和机制的形式来进行完善。建立和健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中人才队伍的选拔、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如基层人才的选拔标准和人员编制的标准以及后期人才的培训期次、评价标准等;另一方面,结合当地“三区人才”的支持计划,实行“州选派到县、县选派到乡镇”的方式,选派专业能力较强、有责任心的专职人才到乡镇和村任职,从而提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水平。[5]

3.4 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

针对该州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的问题,首先,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要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供给、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加大公共财政对于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范围和力度,保证农村地区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其次,地方政府要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引导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政策、资金和人力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从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心、资源和服务下移,最终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再次,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网络设施建设,由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山区面积占90%以上,有时候公共文化服务的实体项目很难完全涉及到乡村,因此,要在村一级建立必要的网络设施,使得村一级的广大群众也能够享受到现代的文化传播手段,共享国家和地区的数字资源、网络资源和特色资源,从而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最后,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网络。大力推进乡村综合文化站(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州级节目覆盖、城乡有线电视、农村电影放映、城镇数字院线建设等重点惠民工程建设,每个乡镇建成一个设施齐全、服务到位的综合文化站(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社区建成一个多功能的综合文化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小广场。推进州、县市广播电视制播、发射设备数字化提升改造工程、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工程和广播电视“兴农网”试点工作,建设大理影视资源信息库,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和新媒体的发展应用;体育工作全力实施“三个二”工程,到“十三五”末,实现县县有体育场馆、乡镇有灯光球场、村村(行政村)有体育设施,并以场地为阵地,建立健全各级体育协会、俱乐部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组织,全面推动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同时,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上,要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内容,推进农村题材文艺创作和送戏下乡,逐步恢复县级剧团。完善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清单,持续加大对农村优秀文艺队伍的扶持。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6]

3.5 建设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资源,加强对重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古遗迹的保护。逐步完善州、县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命名工作,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把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充分挖掘物质及非物质遗存资源,打造多姿多彩的特色保护区。同时,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文艺精品创作水平,通过编大戏、排大戏、演大戏的方式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优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加强这些文 艺团体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7]

[参考文献]

[1]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凤凰[EB/OL].[2018-06-28].http∶//finance.ifeng.com/a/20131112/110643 01_0.shtml.

[2]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EB/OL].[2018-06-28].http∶//www.dali.gov.cn/dlzwz/511665322615 7932544/20121126/267789.html.

[3]刘佳云,等.云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4,27 (1):116-124.

[4]孙昱丹.云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昆明学院学报,2015,37(2):134-138.

[5]云南省文化厅.“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EB/OL].[2017-09-29].http∶//www.whyn.gov.cn/list/view/108/6140.html.

[6]张仙,等.云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10(4):25-29.

[7]马俊.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5.

Statu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 at Basic Level in 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Zhou Jing,Bi Dong,Bi Xiao-hong,Li Chun-yan

Abstract: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l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regional culture.The paper uses literature survey and field survey to analyze the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 at basic level of 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and finds some problems,such as outdated culture infrastructure,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e resources,unstable talent team,lower quality of personnel,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e servi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and inefficient government functions.Finally,the paper,in view of these exiting problems,puts forward to strength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make full use of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advance the professional talent team,coordinate various functional departments,unite social synergies,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culture services,improve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and service,carry out a wide variety of recreational activities,and build a system of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Keywords: Public Culture at Basic Level;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Dali Prefecture

中图分类号: G249.277.4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5-8214(2019)03-0008-05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效率研究”(项目编号:17XTQ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周静(1995-),女,汉族,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和公共文化;毕东(1972-),男,彝族,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文教学和公共文化建设;毕晓红(1971-),女,彝族,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基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李春艳(1983-),女,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建设。

[收稿日期] 2018-09-05

[责任编辑]杨 蕾

标签:;  ;  ;  ;  

大理白族自治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