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中城乡工业化关系的理论探讨_城市经济论文

发展社会中城乡工业化关系的理论探讨_城市经济论文

发展中社会城乡工业化关系的理论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乡论文,理论论文,关系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是许多发展中社会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依据部分发展中社会特别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经验观察,讨论了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了城乡工业发展的矛盾与摩擦、协同与制约,探讨了城乡工业协调发展的途径,提出了发展中社会推进工业化进程、合理调控城乡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建议。

二元结构转化是发展中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之一,建立与发展农村工业,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被许多发展中社会视作实现二元结构转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而随着农村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协调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整体经济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分析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协同与制约,对发展中社会推进工业化进程,合理调控城乡工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农村工业化战略的提出与工业化内涵的拓展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采用比较狭隘的观点来解释工业化,以为实行工业化就是单纯地在城市发展工业,而不顾及或不重视农村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如刘易斯(W.A.Lewise)著名的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只要资本主义的、工业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现代经济部门能够支付一个高于农业的实际工资,只要两者工资差额能够补偿城市的较高生活费用和离乡背井的心理成本,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现代工业部门①。因此,传统的工业化理论从实质上讲是“唯城市工业化”理论,它认为工业化、城市化能和谐地统一在同一过程中。然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仅没有同步进行,而且随着城市工业化的推进,反倒造成了农村发展的停滞和农业的严重萎缩。部分国家,工业化严重滞后于城市化,形成了所谓的“过度城市化”;也有部分国家特别是我国,城市化则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形成了城市工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严重排斥。

自70年代以来,随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传统经济增长战略的否定和以满足人类基本需求为核心的变通经济发展战略的确立,农村和农业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新型战略强调,如果要公平地发展,从上(城市)向下(农村)发展与从下向上发展结合起来,要依靠每个地区自然、人文、制度资源的最大移动,要以农村为中心,小规模和应用“适用技术”为基础,通过改变整体资源利用中资源从乡村到城市的不平等流动,实现农村地区的自我发展②。在新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以分散发展为特征的农村工业化便应运而生。该战略认为,农村的发展要依靠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工农业的协调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及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不仅依赖于城市工业化的推进,同时也依赖于农村工业化的带动。同时,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城市的过度拥挤而导致的分散工业化政策,也使工业化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得以兴起。这样,以往“唯城市工业化”的狭隘观点逐渐被大多数人所抛弃,而代之以更为广泛的工业化概念。此概念不仅包含城市工业化,而且还包括农村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不仅包括工业活动在国民经济活动中占据优势,而且包括用工业的技术改造整个国民经济面貌和改变人们的社会活动方式,持续实现人口的城市化。

二、工业区位:城市和农村

一般而言,工业企业定位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劳动力的素质、成本与可获得性;(2)投入物质与制成品的运输成本;(3)能源的可获得性及其成本;(4)该地区对关键工人与管理人才的吸引力;(5)地方或区域是否有产品销售市场;(6)与其它工厂或企业的联系状况;(7)是否具备适当的设施与位置;(8)地方行政机构是否合作,例如关键工人的居住条件能否满足;能否得到地方政府的贷款与支持等③。对于上述区位因素而言,城市和农村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如城市工业的集中布局可使企业获得聚集经济和外部经济,大大减少其交易费用,城市劳动力的素质较高,而且众多发展机会对优秀劳动力具有很强吸引力;城市区位的交通、信息通达性较好,靠近技术创新中心;但城市区位地价昂贵,污染严重,劳动力的成本较高;而农村工业的分散布局,则往往要增加企业的基建投资和交易费用,且劳动力的素质较低,优秀管理人才和熟练劳动力缺乏,但农村区位土地宽阔,地价便宜,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同时还有宜人的自然环境。根据一些学者对我国农村工业企业的调查和统计分析,比较适合在农村地区布局的部门主要是建材、金属制品、家俱与工艺制品、塑料制品、木材加工、皮革缝纫、文教、纺织、机械、电气机械、食品制造等④⑤,它们大多是技术简单、对劳动力要求不高、资本集约程度较低,对建筑或其它设施无特殊要求,原料大部分可以就地解决的部门。

就企业规模而论,小规模企业由于其创建的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比较低,提供的就业机会比较多,因而倾向于在农村地区布局。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把制造业部门分成三类:第一类包括食品、饮料、木材、家俱、印刷与出版、非金属矿产品等部门;第二类包括纺织、服装、皮革等部门;第三类包括造纸、橡胶、化学品、石油、贱金属、已制作的金属、非电气机械、电气机械和运输设备等部门。研究表明,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包含劳动量较多,适合于小规模分散生产。在发展中国家雇佣不到50人的小企业生产了第一类产值的37.2%,第二类产值的38.8%,第三类产值的22.0%,相应地,雇佣不到50人的小企业容纳了第一类工业劳动力的53.1%,第二类工业劳动力的45.7%,第三类工业劳动力的36.6%⑥。但小规模企业在经营中的市场风险较大,易于关闭,而且农村地区可替代的其它非农就业机会比较稀缺,因而要促进和维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必须要不断地增设新企业。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这样,农村工业一般应拥有较高的企业创建速度。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工业将步入起飞和持续发展时期,其技术水平、企业规模、大中型企业比重以及对国民经济现代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参与能力都会逐步提高。同时,为降低因分散布局而形成的过高交易费用,农村工业企业也倾向于聚集布局,如韩国的“工业团地”和我国“农村工业小区”建设等。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区位对工业的吸引力,而且也加快了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和人口城市化步伐。不过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一些新兴产业对技术、信息、资金的依赖性趋于增强,企业布局的城市倾向比较突出。因此要提高农村工业对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参与能力和竞争能力,需要实施特殊发展政策,如在区位较优的农村,建立科技工业园区,加强与城市企业的联合协作等。

三、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的分工协作

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如二者相互提供机械设备,共同负担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均对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和财力的投入,均为农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彼此间通过物质、技术、人员、资金、市场、信息、组织联系而相互依存等。其中分工协作是二者间最为密切的联系方式之一。分工有两种基本类型:横向分工(水平分工或部门——空间分工)与纵向分工(垂直分工或等级——空间分工)。横向分工是指城乡工业根据各自的技术经济实力和要素禀赋状况,在比较利益的推动下,选择自己的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和产品进行生产而形成的分工。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村要素禀赋的特征是:剩余劳动力近于无限供给,而资本和适宜技术极其稀缺,地价低,农副新产品资源和自然资源相对比较丰富。这种特征促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型产业在农村的形成。表1(见下页)列举了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印度、韩国和西马来亚等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工业部门构成资料,它表明农村工业就业人口绝大多数从事的是食品、纺织、家俱及金属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劳动力占农村制造业劳动力的份额分别高达90.1%,97.2%,93.1%,80.7%和81.1%⑥。而城市要素禀赋的特征是:劳动力价格和地价高,资金相对丰富,技术力量强,信息传输快。这种特征有利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形成。从国内外城市传统工业逐渐向农村地区扩散转移的实践,也可以看出,城市工业只有发展资金密集程度和技术密集程度相对较高的产业,才能在分工中获取比较利益,城市的经济才能有生命力。

纵向分工是指城乡工业按产品的不同工艺过程和生产阶段所进行的分工,它是一种更高级的分工形式。由于许多工业产品的生产,大都具有技术上、空间上的高度可分性特点,从而使产品生产过程的专业化成为可能,而科学技术进步所创造的专业设备、专门工艺则使这种专业化生产成为现实。从城乡各自的特点来看,城市工业的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大,技术力量强,国民经济中的大中型企业往往高度集中于城市之中,因而城市工业在纵向分工中一般占有支配控制地位,它应主要发展主机、主件和拳头产品,把主要科研力量用于新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方面;而农村工业企业规模一般均比较小,尤其是那些标准化程度高,技术简单而又成熟的产品,如我国著名的“二汽”集团,除148家联营厂之外,还包括一千余家与这148家工厂进行协作的农村工业企业,而这些企业大部分就是专门为汽车生产一种垫片,一个螺母或某种零部件等标准化产品的。陕西“标准牌”缝纫机集团和北京“白兰牌”洗衣机集团,也都奉行与农村工业分工协作的原则,利用农村工业企业规模小,分布广和劳动成本低等优点,积极提高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既有力促进了集团的经济实力,也为农村工业更多地开拓生产空间提供了有利条件。

表1 农村工业就业的部门构成(占制造业的比重)

国家 年份食品、饮料和纺织品和木材和金属加工品和其他

(地区) 烟草 服装

家俱 设备

尼日利亚 1966

75.9 6.9 2.4 4.9 9.9

塞拉利昂 1974

4.4

52.919.2 20.72.6

印度 1971

20.3 39.316.0 17.56.9

韩国 1970

20.2 40.94.7 5.9 28.3

西马来西亚

1970

22.2 13.731.4 13.818.9

资料来源:联合国工发组织,第359页。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工业的分工协作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由于发展中社会农村工业发展大多是在城市工业化已经启动的背景下起步的,因而在其发展初期,农村工业大都集中在基于传统工艺技术和当地自然资源之上的传统部门和资源部门,如农机修造、食品加工、建材、纺织、采矿及原材料生产等。城乡工业缺乏分工协作,除受中心城市辐射影响较大的部分郊区型农村地区存在有同城市工业的初级纵向分工之外,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仅在一些传统部门和资源部门存在着同城市工业的低水平横向分工。随着农村工业的不断发展和起飞时期的到来,其资本积累能力和自我改造能力逐步增强,农村工业开始向机器大生产方向过渡。虽然其采用的技术大多还比较落后,但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引入,农村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参与能力大大增强,同城市工业的分工协作也开始发展。这一时期,城市大工业的轻型化大多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成为村工业发展的主体,城乡工业间的横向分工得到较大提高,纵向分工在郊区型农村地区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村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大增强,它已不再是国民经济工业化的一个补充,而成为整体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工业化进入重化工阶段之后,城市工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传统产业不断向农村地区剥离。此时机器大工业在农村工业中也已占据主导地位,其发展开始转入持续发展时期,技术落后成为发展的最大障碍。与城市工业结构高级化过程相协调,农村工业也开始新的升级换代,“适宜技术”、现代先进技术乃至当代高科技开始广泛采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部门成为农村工业发展的主体,同城市工业的横向分工稳步发展,并形成显著的分工比较优势;纵向分工则迅猛发展,并逐步向纵向一体化、城市融合迈进;横向分工、纵向分工以及一体化经营彼此交织,构成了较为发达的经济网络体系。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逐渐被城乡非农产业所吸收,农业现代化和人口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农村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参与能力大大增强,企业的集团化、综合化和跨国经营广泛发展,在组织上已与国民经济体系融为一体,城乡工业的差异已大大缩小。当农村工业持续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之后,城乡经济将彼此融合,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越来越小,城乡工业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分工协作高度发达。此时,发展中社会的二元经济将完全转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工业化、人口城市化的目标基本实现,整个社会便步入现代化社会之列。

四、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的竞争与摩擦

在城乡差别彻底消除之前,城市与农村毕竟是不同的地域,二者各有其自身的利益主体。虽然城乡工业间的分工协作使二者的利益有统一性的一面,但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城乡工业间的竞争与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自70年代以来,在二元结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农村工业,虽然受到了各国政府的支持与保护,但其与城市工业发展矛盾日趋严重,城乡工业间的竞争与摩擦也日益剧烈。这些矛盾与摩擦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要素流动。在资金、技术和熟练劳动力均十分稀缺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竞争不可避免。正如J·弗里德曼(J.Friedmann)核心——边缘理论所指出的那样,出于核心区(城市)自身的利益,会使边缘区(农村)的劳动力、资金等流入核心区,从而剥夺农村地区的发展机会⑦。在发展中社会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工业因受其区位优势和城市特权的影响,稀缺生产要素的获得比农村工业具有较大的优势,整个生产要素的流动有利于城市工业的发展。大量的研究表明,企业家精神和管理技能的缺乏、财政信贷资金和适宜技术的稀缺、基础设施和关键原材料的不足,以及信息和外部服务的缺乏,构成了发展中社会农村工业发展的重要障碍⑧。(2)市场占领。发展中社会的收入水平很低,其市场需求往往非常有限,占领与扩大外部市场又往往非常激烈,尤其在农村工业发展早期,城乡联系的缺乏而城乡结构又十分相似,二者低水平的过度竞争往往会加剧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性矛盾。(3)垄断与控制。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城市是决策中心、创新中心、需求中心、管理中心,城市工业往往会对技术、市场、重要原材料等实行垄断和控制,从而使农村工业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城乡分离发展的情况下,农村工业往往被排斥在城市大工业的组织体系外,其发展的空间不仅狭小,而且稀缺要素的来源也无保证。即使在城乡一体发展的情况下,虽然城乡分工已由传统的部门——空间分工为主转向以等级——空间分工为主,但由于城市因其信息丰富而集中了企业的控制与管理部门,而农村则因其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而集中了企业的生产单位,从而农村工业仍处于被控制、被支配的地位,其持续发展的要素来源仍没有保证。(4)结构升级与吸纳就业。在发展中社会工业化进程中,工业作为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其结构升级与容纳就业的目标往往相互低触。一方面,城市工业的结构升级大大降低了对劳动业的弹性,从而排斥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另一方面,农村工业为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也纷纷提高产品的资金和技术含量,不断进行结构调整与结构升级,从而也大大削弱了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由于增加就业、不断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人口城市化的关键,这就使得城乡工业的结构升级与分担就业的社会责任彼此抵触,进而使城乡工业间的矛盾与摩擦加剧。

五、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发展中社会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面临着许多障碍:(1)城市特权与城市偏向,由于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居领导支配地位,因而在利益分配、社会福利、政策支持诸方面,均处于有利地位,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往往受不到重视,而且还要为城市工业化积累资金,输送人力资本。虽然由于社会公平和政治平等的压力,农业和农村会享受一些政策优惠,但这种优惠很难持久。这样,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相比,发展障碍就比较大,难以同城市工业进行公平竞争。(2)市场发育水平低。由于缺乏完备的交通运输网络,发展中社会的市场往往处于地区分割、城乡分割的低级阶段。从生产要素的投入而言,城市工业的行政性垄断和农村工业不规范市场竞争行为,无疑会加剧城乡工业发展的摩擦,严重损害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从生产的产出品而言,农村工业的产出品市场比较狭小,许多是过度竞争性的,而城市工业企业由于存在着国家定购,其市场竞争则是不充分的。这样,城乡工业面对的投入品与产出品市场均不完备。这种不完备的市场,再加上市场信息扭曲、信息传播渠道和层次性的缺乏,城乡工业发展不协调的一系列结构矛盾便滋生出来。我们对江苏、河南农村工业企业的调查表明,许多农村工业企业都感到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加上原材料、能源缺乏以及价格的持续大幅度上涨,生产的利润很低,企业发展难度很大。(3)城乡分割发展。农村工业发展虽然打破了传统的农村农业、城市工业的单一循环,增强了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但鉴于农村工业的分散布局及其与农业、农民的天然联系,在发展战略与规划管理上,发展中社会往往仍将其同城市工业分割开来。这固然有利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但却为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城市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设置了障碍,它不利于城乡工业的分工协作,也不利于城市工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和对传统农业、农村工业现代化技术改造。(4)城市工业创新能力弱,结构升级缓慢。发展中社会城市工业的发展往往是靠引进技术实现的,与国内产业的关联度较小,带动能力弱。随着消费需求的升级,城市工业往往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自我调整能力差,传统产业向农村转移的速度慢。这不仅加剧了城乡工业的竞争,减少了农村工业进一步发展的产业空间,而且会延缓整体工业化进程,降低经济发展速度。

发展中社会要实现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就必须要努力保持城乡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增强二者的联系协同效应,减少二者的矛盾与摩擦。为此,应对城乡工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调控,其工业化战略与政策应将以下内容包括在内:

1、确立“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

该战略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战略一体化:即把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设计其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步骤、发展政策等;(2)经济管理一体化:即对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进行统一管理,工农结合、条块结合、城乡兼顾、统筹安排,在战略制定、计划安排、资金投放,政策措施等方面全盘考虑;(3)商品市场一体化:即要实现城乡互为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实行等价交换和统一的市场调节,实现生产要素和产品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促进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4)经济活动网络化:即在生产和服务方面建立城乡间紧密联系的生产分工协作网络和生产生活服务网络,城乡互相支援、互为补充,实现资源共享,消除城乡间的二元结构,逐步形成以城镇体系为主体、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产业活动为纽带的结构协调、功能完整的网络经济;(5)利益分配合理化:即在要素和产品分配、再分配过程中,逐步实现城乡利益分配合理化和城乡居住相对均衡化,缩小工农业间的价格剪刀差以及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差距。因此,城乡经济一体化,就是根据发展中社会的经济发展目的,依照空间经济系统理论,来组织、管理和发展城乡经济,通过生产要素(资源)在经济系统中的时、空优化配置,来实现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逐步消灭城乡差别。根据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要求,发展中社会的城市工业化、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人口城市化应综合考虑,系统规划,全面发展,将其纳入统一的经济体系和政策体系,破除城乡间的经济障碍和社会壁垒,充分发挥城乡各自的比较优势,不断增进城乡经济联系。

2、坚持与发展农村工业化

农村工业化战略虽然在一些发展中社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由于传统工业化战略的影响和农村工业发展初期的巨大发展障碍,在许多发展中社会,农村工业的发展仍得不到实际的重视,农村工业对增加就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及其社会政治地位、缩小社会经济发展中空间不平等、加速人口城市化步伐的巨大作用,仍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因此,发展中社会应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农村工业化的重大深远意义和现代工商业文化价值观念,促使人们解放思想,引导各级执政者和农民转变小农意识。同时应将农村工业化作为工业化战略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工业起步和起飞时期,给农村工业以更多的政策优惠。农村工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政策、经济能人(企业家)和资金投入是农村工业起步和起飞的关键因素,要促进农村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要给农村工业企业以灵活发展政策,另一方面建立有利于人力资本开发的体制,大胆选拔和放手使用各类经济能人,使他们成为农村工业发展的主要发动者;同时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制,通过鼓励农民积资入股办企业,以克服企业创办与规模扩大的资金障碍。此外,政府还应设立农村工业专项发展基金,筹建地方投资公司,积极鼓励农村企业与城市企业开展联合协作。

3、促进部门——空间分工向等级——空间分工转换

部门——空间分工是城乡工业分工的低级形态。当农村工业发展实现起飞之后,为消除城乡工业的过度竞争与摩擦,就应积极促使其向等级——空间分工转换,以加速城乡一体化步伐。为此,就积极开展城乡联合,加速纵向一体化的企业集团的发育,在政策上既要积极激发城市企业的经营活力,又要稳步提高农村企业素质;对城乡联合企业应给以政策优惠,促使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主动进行联合、兼并、控股。在组织形态上,可能吸取工业化国家“分包制”的经验,将众多的农村小规模企业围绕着个别核心大规模企业组织在一起,以提高产业组织效率,改善市场效果。

4、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

市场体系是深化联系的基础,市场机制是拓展城乡联系的关键。发展中社会应通过体制改革,努力打破城乡分割的低效格局,建立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和产成品市场,加快市场体系和市场制度的建设。为加速城乡一体化的市场网络的形成,应大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社区的投资环境,促使生产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

5、积极进行经济结构的综合调整

发展中社会的城乡差别是巨大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村工业在资金、技术、人才、设备及经济和基础设施环境方面,与城市工业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农村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资源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手工艺产业应作为农村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以此为基础,在投资环境较优的区位,应积极发展一些新兴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提高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在结构高级化的同时,布局结构上应适当集中,积极发展农村工业区,并将其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技术结构上应广泛采用劳动密集的适宜技术,淘汰那些污染重、不安全、不可靠、效益低的技术;组织结构上应有重点地扶植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并通过股份制和企业集团的发育,带动众多农村小规模企业的发展。由于城市工业在城乡分工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因而应将以适宜技术为基础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以当代高科技为基础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主体,并通过城乡联系,加强对农村工业的带动,从而实现城乡工业结构的协同调整。

注释:

①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

②Potter,R.B.etal(de.),The Geography of Urban-rural Intera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outicdgc,1989年,P11-32.

③Pacione,M.Rural Geography,London:Harpcr and Row pub.1984年。

④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国民经济新增长阶段与农村发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⑤韩俊,论我国农村工业发展面临的选择,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89年(6)。

⑥联合国工发组织,世界各国工业化概况和趋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年,P346-368。

⑦Fricdmann,J.Rcgional Dcvclopment Policy:A Case Study of Vcncaucla,Mass:MIT Prcss,1966年。

⑧Misra,R.B(cd.),R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Third World Countries,New Dclhi,1985年,P9-12.

⑨苗长虹,中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理论问题初探,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22(1),p107-112。

标签:;  ;  ;  ;  ;  ;  ;  ;  ;  ;  ;  ;  ;  ;  

发展社会中城乡工业化关系的理论探讨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