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医体质分析论文_潘钰婷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中医体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对上述患者实施中医体质辨识,分析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其中医体质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对患者实施中医体质分析,主要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等,其中气虚、阳虚体质是发生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主要原因,而气虚质和阳虚质的患者以老年患者为主,患者发生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占比率高于其它体质患者。结论: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以气虚质和阳虚质患者为主,因此在临床中需对气虚质和阳虚质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以此改善患者眩晕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体质分析

在医院临床治疗中,眩晕症状在临床比较常见,由于引起患者眩晕的因素比较复杂,同时部分患者对眩晕症状不重视的,因而眩晕症状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1]。由于眩晕症状在临床中的发病率比较高,且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对眩晕症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目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临床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也是临床治疗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2]。为了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我院临床从中医角度,通过对患者的体质进行分型辨证,从而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方案。以下是我院具体的分析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9月-2019年3月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68例,女52例,年龄40-76岁,平均(58.3±4.2)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6.3±1.6)年。对选取的患者均根据《眩晕诊治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上述患者均符合临床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根据《中医体质调查量表》对我院收治的12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患者根据临床诊断情况进行现场完成问卷调查表,主要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检查症状、舌苔脉象等。然后根据问卷调查表的评分对患者的体质进行分型。

1.3观察指标

《中医体质调查量表》主要分为以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体质。根据上述的体质分类对患者进行分型,并分析各个体质的占比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率(%)表示中医体质占比率,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统计结果差异明显,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医体质占比率分析

在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平和质12例,占比为10.00%(12/120);气虚质28例,占比为23.33%(28/120);阳虚质27例,占比为22.50%(27/120);痰湿质10例,占比为8.33%(10/120);血瘀质15例,占比为12.50%(15/120);阴虚质12例,占比为10.00%(12/120);湿热质8例,占比为6.67%(8/120);气郁质例8,占比为6.67%(8/120);特禀质0例,占比为0.00%(0/120)。其中发生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气虚质和阳虚质患者的占比率比较高。

2.2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各个中医体质的占比率分析

120例患者中,从性别分析,其中气虚质女性患者占比率最高,为19.17%(23/120),而阳虚质中,男性患者占比率高,为17.50%(21/120);从年龄分析,老年患者中气虚质和阳虚质的占比率分别为15.00%(18/120)、15.83%(19/120),分别高于中青年患者的8.33%(10/120)、6.67%(8/120)高。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各个中医体质的占比率分析〔n(%),n=120〕

3讨论

在临床治疗中,眩晕症状比较常见,其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状的发病率比较高,为了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针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实施中医体质分型,然后分析不同中医体质患者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病情况[3]。

在本次临床研究中,我院临床针对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中医体质进行分型,其中气虚质和阳虚型体质患者的占比率比较高,且老年患者的占比率比中青年患者高,其中气虚质中以女性患者为主,阳虚质以男性患者为主。老年患者随着身体年龄的增加,机体功能下降,且老年患者的血管壁增厚,血液黏稠,容易发生眩晕症状。同时气虚患者的脾气和肾气均比较虚,而脾虚则血气不足,导致患者容易发生眩晕症状。阳虚患者则容易出现肾中水液厥逆上攻的现象,容易导致男性患者发生头晕目眩的症状。因此临床需对老年患者加强眩晕症状的防治,同时针对气虚质和阳虚质患者采取相应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气虚质和阳虚质患者的眩晕症发生率较高,因此临床需对不同体质的患者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有效预防患者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伟铭,张选国,王凌.320例中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医体质分析[J].四川中医,2018,36(12):115-116.

[2]陈伟铭,王静怡,李玲,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体质辨识研究[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20):131-133.

[3]王保国,肖伟,王震,等.丰隆穴位注射异丙嗪治疗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01):1-5.

[4]邓华,张选国.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医体质分析[J].陕西中医,2017,38(08):1008-1009.

论文作者:潘钰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5

标签:;  ;  ;  ;  ;  ;  ;  ;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医体质分析论文_潘钰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