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型与Ⅱ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手术治疗效果比较论文_彭颗红1,颜志鹏2

彭颗红1 颜志鹏2

湖南省肿瘤医院 妇瘤二科 410013

【摘 要】目的:分析Ⅰ型与Ⅱ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26例子宫内膜癌住院患者的相关资料,总结Ⅰ型与Ⅱ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手术治疗两种类型子宫内膜癌临床疗效。结果:I型组患者的年龄、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原发不孕史等指标与Ⅱ型组患者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型与Ⅱ型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中腺癌分别占94.87%、65.38%,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型与Ⅱ型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临床病理分期等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型组与Ⅱ型组患者术后三年生存率分别为90.85%、55.13%,五年生存率分别为89.29%、46.1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Ⅱ型与Ⅰ型子宫内膜癌相比,患者发病年龄大,肿瘤晚期、分化差居多,手术治疗效果差等。应加强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辅助治疗,改善预后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分型;病理特征;治疗效果

子宫内膜癌[1,2](Carcinoma of Endometrium)是发生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1/3,严重威胁妇女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相关报道表明[3],近年来我国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患者呈年轻化趋势。临床上常将子宫内膜癌分为Ⅰ型与Ⅱ型,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便利。为了分析不同分型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特征、临床特点以及手术治疗效果,本文对我院收治的526例子宫内膜癌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子宫内膜癌合理防治提供基础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湖南省肿瘤医院初治且明确诊断有完整病历资料的52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制定的子宫内膜癌分期标准[4]将患者分为子宫内膜癌I型组(雌激素依赖型)和Ⅱ型组(非雌激素依赖型),其中I型组448例,Ⅱ型组78例。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广泛性或次广泛行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除外极少数年轻ⅠA期I型要求保留卵巢患者予以保留卵巢,术后根据具备的高危因素补充放化疗。

1.4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526例患者的相关病例资料,总结两种分型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特征与临床特点。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后跟踪随访5年,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I型组患者的年龄、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原发不孕史等指标与Ⅱ型组患者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异常阴道出血例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2.3 术后随访结果比较

I型组与Ⅱ型组患者术后三年生存率分别为(407/448)90.85%、(43/78)55.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573,P<0.05);五年生存率分别为(400/448)89.29%、(36/78)46.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7.142,P<0.05)。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是威胁女性身体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疾病,根据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组织学特征可分为Ⅰ型与Ⅱ型两组类型,其中Ⅰ型为与激素相关性的肿瘤,即为常见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以中老年妇女为主,确诊时以早期居多,患者无或浅层肌层浸润[5,6]。Ⅱ型为与激素无相关性的恶性肿瘤,较为少见且多发于老年女性,确诊时多为晚期,已发生深层肌层浸润或远处转移[7,8]。近年来,有关两型子宫内膜癌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是有关Ⅰ型与Ⅱ型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疗效的相关研究尚属少见[9]。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52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相关资料,为探究两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诊治子宫内膜癌提供参考。

研究结果表明,Ⅱ型子宫内膜癌与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相比,年龄较大、BMI指数低,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与原发不孕史病例少。通过分析两分型患者的病理特征,Ⅱ型子宫内膜癌与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相比多为晚期、分化差、非腺癌等。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术后随访结果表明,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三年存活率与五年存活率均明显低于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Ⅱ型子宫内膜癌术后预后效果较差。由于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以老年妇女为主,确诊时多为晚期,深层肌层浸润或转移,而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以中老年妇女居多,确诊时多为早期,患者无或浅层肌层浸润,因此Ⅱ型比Ⅰ型治疗预后效果差[10]。

综上所述,应加强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降低术后肿瘤细胞转移,提高预后效果,从而提高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生存率。

参考文献:

[1]李小毛.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治进展[J].广东医学,2012,33(8):1185-1187.

[2]李小毛,刘继红,何勉,等.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626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7):541-545.

[3]裴小青,谢艳君,李毓红,等.超声造影对Ⅰ期子宫内膜癌分型的价值探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1,20(7):598-601

[4]吴成.子宫内膜癌的筛查策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2,20(10):717-719.

[5]杜立新,雷益,李顶夫,等.MRI在子宫内膜癌FIGO2009新分期中的作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7):1048-1051.

[6]廖瑜,黎清,李依芬,等.子宫内膜癌临床及MRI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对比研究[J].广东医学,2012,33(4):472-473.

[7]刘晓霞,钱慧君,王士甲,等.MRI成像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2,18(5):419-421.

[8]张赟,吕耀凤,李静,等.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的子宫内膜病理学分类及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3,53(17):74-76.

[9]张英丽,丁国军,石磊,等.术前磁共振对2009年FIGO分期标准Ⅰ和Ⅱ期子宫内膜癌诊断价值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4,21(20):1637-1640.

[10]亢姝娇.子宫内膜癌的分型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5(8):937-940

论文作者:彭颗红1,颜志鹏2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

标签:;  ;  ;  ;  ;  ;  ;  ;  

Ⅰ型与Ⅱ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手术治疗效果比较论文_彭颗红1,颜志鹏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