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保全概念的选择_购买力论文

论资本保全概念的选择_购买力论文

试论资本保全观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本保全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资本保全分为财务资本保全和实体资本保全。本文将探讨这两种不同的资本保全观及其相互关系,并对资本保全观如何作出合理的选择,作些探讨。

一、两种不同的资本保全观

资本保全理论要求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以保持资本完整无损为前提确认损益,因此,如何理解并计量资本,保证资本完整无损地获得补偿,就成为资本保全理论的核心。在物价变动不显著时,会计学家和实务工作者对资本一词并无歧义。但自通货膨胀因素影响社会经济生活以后,资本不再是简单的资本,而是形成财务资本和实体资本,资本保全随之形成两大学派:财务资本保全观和实体资本保全观。

(一)财务资本保全观。

财务资本保全观是以财务资本概念为基础,将资本视为业主投入企业的货币或购买力。在财务资本保全观下,利润的计算是在扣除企业本期的所有者分配和所有者出资后,在期末净资产的货币金额大于期初净资产的货币金额的基础上得出。财务资本保全可以用名义货币单位,也可以用一般购买力单位来计量。

根据名义货币单位定义资本的财务资本保全观,利润即为本期名义货币的增加。因此,本期持有资产的价格上涨部分也称持产利得,被理解为利润的组成部分。但是,在通过交易方式处理该项资产之前,持产利得不确认为利润,只有已经实现的持产利得才列作利润。

根据一般购买力定义的财务资本保全观,利润表示为本期内投入购买力的增加。在资产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个别资产价格上涨超出一般物价上涨水平的那部分才允许列作收益的一部分,其余部分作为资本调整,列入企业产权的一部分。

上述两种情况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子说明:一家公司刚开业,假定所有者投入资本是100000元现金,并立即用于购买存货。当时购买的存货单价为100元件,共购买1000件存货。当年末存货全部销售, 每件售价为150元/件,同时重置单价120 元/件。 假定年内一般物价水平上涨10%,则在财务资本保全观下当年收益计算如下:

项目名义货一般购买力单位

币单位

销售收入150000150000

销售成本100000100000+(1+10%)=110000

销售利润 50000 40000

由上表可知,按照名义货币计量损益,得到利润是50000元; 而按照一般购买力单位计量损益时,原始投资100000元,由于一般物价水平上涨10%,期末110000元才能有相同的购买力,因而资本调整为110000元,利润则为40000元。假定在年末存货全部未销售, 那么按资本保全理论理解,是否取得收益呢?由于年末存货重置成本为120元/件, 因而全部存货重置价值为120000元,按名义货币计量,公司取得20000 元持产利得;按一般购买力计量,资本调整为110000元, 所以只有10000元持产利得。在财务资本保全观下,如果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这种未实现的持产利得不能列为收益;如果以现行脱手价值为计量属性,则这种未实现的持产利得可以列作收益。

(二)实体资本保全观。

实体资本保全观是以实体资本概念为基础,将资本视为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这种能力所需的资源、资金(与所用资产具有相同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的重置成本)。在实体资本保全观下,企业所要保持的资本,就是企业原有的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这时资本需要用表现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的实物量或价值量表示。同样,实体资本保全的计量单位可以用名义货币单位,也可以用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但计量属性却不能用历史成本,只能是重置成本或现行脱手价值。这样,对于一定的会计期间来说,当期收益应当是期末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这种能力所需的资金超过期初的部分,再扣减当期内资本净投入后的余额,也就是说,当期收益是当期实体资本的增量。

上述情况仍以上例来说明,当采用实体资本保全观时,收益计算结果如下:

销售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150000-120000=30000元

这里得到的销售利润30000元,与财务资本保全观下的50000元对比,两者差额为20000元。这一差额实际是物价上涨后公司的持产利得, 然而在实体资本保全观下,不确认这项持产利得作为收益,而将其列到资产负债表中作为资本调整,也即期末公司的资本应为120000元,不再是期初的100000元。

二、两种资本保全观的比较

不管是财务资本保全观还是实体资本保全观,都是要做到资本的保全,但两种保全观对资本保全的理解和保全方式存在很大差异:

(一)财务资本保全观对计量基础的要求不甚严格,可以是历史成本,也可以是重置成本、现行脱手价值等计量基础。实体资本保全观则排斥了历史成本这一计量属性,只能采用重置成本和现行脱手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必须重新建立会计模式,不能建立在原有的会计模式基础之上。

(二)财务资本保全观强调货币资本保全,资本的保全始于货币,终于货币,一次循环后收回的货币额能够抵补投入货币额,资本即得到保全。为了使之更为合理,收入和投入的货币还可以用统一货币即一般购买力来调整。而实体资本保全观强调资产实物的保全,认为一次循环结束时收回的货币或资产应能抵补投入的资产,使下一次循环的始点能保持原有的规模进行。

(三)两种资本保全观在会计实务中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物价变动影响的处理方式不同,由此导致在收益计量上有一定的差异。当采用财务资本保全观,并按名义货币单位进行计量时,收益是投入的名义货币资本在该时期的增量,因而物价变动造成的持产利得,在资产销售实现时将计列为收益。当采用财务资本保全观,并按一般购买力单位来计量时,收益则是投入的一般购买力资本在该时期的增量。因此,个别资产项目价格上涨超过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幅度部分计列为收益的一部分;相当于一般物价水平增长的持产利得不列作收益,而用于调整资本,或称资本准备。而倘如采用实体资本保全观,则对资本的计量是按实物生产能力进行的,收益是该时期实体资本的增量。物价变动对企业资产、负债造成的影响,由此取得的持产利得或损失都不计为收益,而用来调整实体资本。

三、对资本保全观的合理选择

在会计界,关于选择资本保全观的争论由来已久,有人赞成财务资本保全观,也有人赞成实体资本保全观。笔者认为,选择实体资本保全观是更为合理的选择。

赞成财务资本保全观的理由:一是在财务资本保全观下,不改变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便能达到一定程度的资本保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最大优点是它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然而,在货币贬值和资产价格变动的情况下,历史成本不能提供与经营决策相关的现行成本数据,使得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的质量特征。这实际上只是为获取客观的、可验证的会计信息而放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然而,国内外会计制度都把相关性列为会计信息的重要特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在投资和信贷决策过程中减少盲目性,避免决策失误。牺牲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去获取客观性、可验证性的会计信息是否值得是令人怀疑的。更何况,采用实体资本保全观,选用现行成本作为计量属性,并非毫无客观性而言。二是现行成本计量属性在实务中运用有一定的困难。从现实来看,这一理由令人怀疑,现行成本会计已经有在实务中运用的先例。例如荷兰菲利蒲集团,自1936年以来,已成功地实施重置成本会计至今已达60年之久。一般说来,存货的市场价格比较容易获取,因此,存货以现行成本计价完全能够成立,也较为客观,因而现行成本终将在实务中得以运用。

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坚持财务资本保全观,反对实体资本保全观仅仅是因为实务运用有一定困难。会计理论界人士多数认为,实体资本保全观优于财务资本保全观。随着理论上对实体资本保全观下会计计量模式的进一步研究和在实务中的广泛试验,可以预见,实体资本保全观终将取代财务资本保全观,成为主导会计计量的优选方案。

标签:;  ;  ;  ;  ;  

论资本保全概念的选择_购买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