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向与途径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国有商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向与途径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国有商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向和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途径论文,商业论文,方向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研究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种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国有商业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一、经济增长的模式及集约化经营的涵义

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再生产的运动过程,必须具有一定的运动模式。这种模式可分为:数量型增长与效益型增长,粗放型增长与集约型增长,内向型增长与外向型增长,平衡型增长与倾斜型增长等。目前,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模式的运用则主要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换。

经济增长是以资源要素的投入为前提,所以它是一个资源利用和转化的过程,资源利用是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在不同的经济体制条件下,推动经济增长的资源利用方式是不同的。就一般的情况而言,资源利用方式主要有二种类型:一是以单纯的资源投入量的扩张为特征的利用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投入生产的资本不断增长。”这可称为资源的粗放式利用,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型增长;二是以提高资源效率为特征的资源利用方式,即伴随着资源投入量适度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如马克思所说的“资源使用的效率不断提高。”这可称为资源的集约式利用,由此实现的经济增长就是集约型增长。“集约”的概念有多种解释,从基本的涵义看大约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某种生产经营过程的严密衔接与科学而合理的安排,是从微观企业管理上着眼的集约。如国有商业企业采取新的管理方法,科学安排商品的购进、库存、销售之间的衔接形式,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营运效率,同时也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二是表示资源配置的疏密布局和状况,如以资金密集配置替代部分劳动资源,称之为以资金密集型为特征的集约化经营。而以先进的技术设备密集配置来替代手工劳动,则称之为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集约化经营。

二、国有商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国有商业在16年多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特别是在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近几年里,国有商业的改革进入了实质性的攻坚阶段,出现了举步维艰的状况,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滑坡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重点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经营情况的统计,1996年上半年商品销售收入净额仅比上年同期增长1.9%,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下降13.5%。武汉市的情况也是如此,1996年1~6月全市国有商业销售收入61.6亿元,同比仅增长0.66%;实现利润净额8842万元,同比下降21.8%。其中,起支撑作用的20家大中型零售企业的销售收入为36.7亿元,同比增长2.02%;实现利润1.52亿元,同比下降7.8%。由此可见,国有商业企业经营严重滑坡的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并非一时的。就武汉市而言,早在1994年初和1995年底就有下滑的趋势。据调查,1995年上半年全市16家销售过亿元的大型零售商场的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2.3%,但低于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的6.9个百分点,利润总额也比上年同期下降9.5%。

国有商业经济效益出现连续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因素,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纯资源投入量的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经营。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贪太求洋,盲目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股份制的推广试行,给国有企业注入了活力的源泉,但也随之出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有些企业在内部条件并不具备,或者是经营机制还没有理顺的情况下,就进行改组改制,其出发点是借助于股份制的功能来筹措资金,进行企业扩建和装修。我们说合理地扩建、改建和装修是必要的,只要是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但在实际中并非如此。据调查,1994年16家大型零售企业(多数为股份制)的营业总面积为22万多平方米,比1984年增加了6.3倍,但商业销售收入只增长了3.5倍。尤其是每平方米营业面积的销售收入为2.5万余元,反而比1985年的4.1万元下降38.9%。这就表明国有商业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并不很高,有的投入产出并非1+1=2,还有部分营业设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有的企业为了扩大经营规模,而将有限的财力全部投入扩建、改建和装修之中,以致商品经营资金发生了拮据。这样,一方面影响了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开展,经济效益也连续大幅度的滑坡;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定位不明确,导致这些资源成为一种“死”投入。

(二)管理松弛,经营粗放。经营粗放:主要反映在零售企业之中,无论是在经营品种、经营结构上,还是在经营范围上,都是千篇一律,雷同较多,毫无各自的特点。要么是以价格让利来拉拢顾客,要么是以豪华装修来抢占市场,致使影响经营效益和经营秩序。

管理松弛:突出体现在批发企业。这是由于在深化改革中,为了促使批发企业从亏损的困境中突围出来,因而将一些具有活力和市场的单体从团体中剥离出来,划细经营,并赋予其人、财、物三项大权,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然而,在实际中却以简单而粗放的承包替代严密而科学的管理,这样,不仅母体企业没有冲出困境,就是剥离出来的单体也没有“活过来”,反而背上新的亏损包袱。同时,有的企业对资金和进货管理权过于分散,以致失去调控权,再加上管理不严,影响了国有商业这块金字招牌的信誉。

(三)素质水平低,科技含量少。

目前,在零售商场中,时常出现一些令人不解的奇怪现象,那就是经营服装的不知道面料,卖家电的不懂其性能,卖化妆用品的不清楚生产日期,甚至于有些主管经销的经理不了解进货渠道和商品库存数量。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服务质量、调整经营结构,又从何谈起?另一方面是近几年来,一些大型零售商场为了改善经营环境,装备了一些较为先进的营业设施,如自动扶梯、自选货架、冷暖气供应控制系统等,所有这些都极大的方便消费者的购买,但在整个流通领域中,高科技的运用还很少,这不仅表现在硬件中,也表现在软件上,多数零售企业的商品销售活动基本上还是处在手工劳动。

总之,国有商业粗放式经营的表现远远不止上述三个方面,诸如重投入轻管理、组织化程度低、规模效益少、结构不合理、服务不规范等。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基本方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来进行的。因此,国有商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的转变,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要求。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有利于国有商业顺利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这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方向。所以,国有商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的转变,应按照“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完善企业法人财产制度。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有利于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是优化结构、注重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资源的配置调节主要是以市场为基础。因此,国有商业经营结构的布局,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适时调整和优化结构,盘活资产存量,开拓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保证国有商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增长。

(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有利于增加劳动就业机遇。目前,我国还处在发展阶段,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不能完全采取以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集约型增长,也不能主要依靠以先进的技术设备密集配置来替代手工劳动为特征的集约型增长,特别是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国有商业,必须结合我国的情况和企业的实际,采取在整个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利用整体效果不断提高及其效益增长额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为特征的资源利用方式,以及相应的增长类型,即集约型增长模式,也就是创造出符合国情的经济增长方式。而我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人口众多、劳动力生产水平还不发达,这就要求首先是解决劳动就业,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而在全社会各个部门和各个行业中,能够提供广泛的、有效的劳动就业机遇是第三产业,特别是商品流通领域。因此,作为在流通领域中占主体地位的国有商业,应责无旁贷地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劳动就业机遇。但在这里要注意的是,为全社会提供劳动就业,并非是简单地投入劳动者的数量,要与提高整体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的文化教育水平结合起来。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化经营的根本途径

古典经济学家科斯曾经指出在市场里的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特别市场契约。所谓物质资本,是指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切劳动资料,包括企业的无形资产;所谓人力资本,则主要是由工人、经理和企业家三者组成。而这两个资本能否发挥出最大、最有效的集合力,就在于企业管理这个中介点能否正确地将其环链结合起来,进行良性循环。因此,国有商业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的过程中,要注重通过狠抓企业管理,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有机地环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个资本的有效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巨大的集合力,保证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观点,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积极性,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的内在动力。

在市场经济里,任何企业合约都离不开员工的辛勤劳动、经理的管理才能和企业家的正确决策。这三种人力资本,像任何其它经济资源一样,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功用,并有着不同的价值。而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性只属于个人所有,其运用只可“激励”而无法“挤榨”。这就要求国有商业企业在调动人力资本经营积极性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进一步搞好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力资本的积极性。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一直是国有商业企业改革的重点。就分配制度而言,目前,多数企业实行了年薪制、承包制、租赁制、销售提成制等不同的分配办法;而从用工制度来讲,也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经理招标聘用制和企业家民主选举与主管部门委派相结合。所有这些改革举措,应该说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重大冲击,并在实际运用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多变,经营祻性很大,经营者多劳不能多得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严重地抑制经营者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对此,国有商业企业要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认真研究,在贯彻多劳多得,增加分配透明度和增加工资收入弹性的前提下,不断摸索和创造更好的分配办法,完善分配机制。

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全员素质,培养一批跨世纪人才,建立稳定的企业家队伍。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而服务质量不高、经营策划失策的主要原因,更是缺乏各种人才的突出表现。尤其是在一些大型企业的决策层中,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青黄不接的断层现状。同时,随着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的发展,促使企业家从员工和经理这些人力资本中独立的分离出来。这就要求国有商业企业:一方面采取上岗培训与岗位练兵相结合,企业培训与社会培训相结合,专业技能学习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另一方面要通过企业内部定向培养和社会技能要求相结合的办法,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化管理发展要求的跨世纪人才,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企业家队伍,从而较好地适应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是要进一步改善和健全激励机制。这是由于激励机制的普遍性是人力资本的利用在经济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日益居于中心地位。所以,国有商业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过程中,则要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完善和健全各种激励机制。

(二)加强国有商业物质资本存量改革,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充分利用和发挥资源整体规模优势,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的核心内容。

物质资本产权的特性不同于人力资本,它不属于某一个人所有。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作为资源要素投入到经济增长中,都必须通过市场基础性的配置调节,才能发挥出更有效的规模效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以最少的投入而获得最多的产出。但是,如果仍然用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观念,来配置、安排和使用,就一定会成为一种“死”资源,从而不能产出任何经济效益。所以,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盘活物质资本的存量,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一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完善和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而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其核心内容。因此,国有商业要在理顺产权关系,实行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的前提下,认真确立和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而法人财产权则是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律基础。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必须通过建立资本金制度和资产经营责任制度落到实处,这样,企业就可以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出资者只以投入的资本金承担有限责任,这就使资产经营的责任关系十分明确,从而提高物质资本的营运效率。

二是以组建企业集团为主要形式,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扩大整体规模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商业经营规模的壮大发展,不应是以单纯追求增加新的投入为主,而应在保持适度投入的前提下,采取改组、联合、兼并、合资、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特别是要注意对连锁经营这一新的经营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因为,连锁经营主要是通过物质资本的连锁组建企业集团,扩大经营规模,发挥整体优势,从而更好地提高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率。

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首先,经济要向多元化发展,拓展企业生存发展的市场空间;其次,经营要向现代化发展,推广高科技成果的运用,积极与国际市场接轨;第三,经营要向连锁、超市、货仓式等销售形式发展,最大限度地节约流通费用,降低销售成本,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强化企业管理,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环链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的根本保证。

无论是在计划体制下,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一直是国有商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在多年的实践中,往往只注重对事物表面现象而忽略了对其本质深层次的有效管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规范管理体系,不能够有效地环链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以致于整体资源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国有商业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要注重抓住企业管理这个中介点,充分发挥“两个资本”的有效作用。具体地说:

一是强化自我约束机制,提高决策民主化和管理科学化的程度。既要抓住表层的销售指标,更要管好深层次的经营决策,要将企业民主管理与经理负责制结合起来,并落实到具体的经营活动中,切实把好企业经济效益和信誉流失这一关。

二是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搞好廉洁自律建设。如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建立重大经营决策失误监督、各层经理离任审计监督、财会费用开支审核监督、商品采购跟踪调查监督等一系列的、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从而抑制各种资源严重浪费和违纪现象的发生。

三是既要注重发展规模经营,也要搞好企业上规模后的规范管理,通过规范管理,促进规模经营,实现规范效益。

四是既要抓改善管理的硬件建设,更要抓管理的软件培养。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商业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的转变,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保证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标签:;  ;  ;  ;  ;  ;  ;  

国有商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向与途径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