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对科技成果转化质量的作用过程论文

科技服务对科技成果转化质量的作用过程

王丽平,代 赓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摘要: 科技服务是加速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质量的重要实现者。在服务主导逻辑下,剖析科技服务对科技成果转化异质主体实现合作行为的作用过程,通过知识、关系两方面的交互对科技成果转化、质量提升的作用机理,运用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分析方法建立科技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知识-关系”交互模型,并进行仿真和灵敏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科技服务能够通过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在知识与关系两方面的交互有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与对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量。并以此为强化科技服务能力提供建议。

关键词: 科技服务;主体异质性;知识交互;关系交互

1 研究背景

促进科技创新向生产力转化,释放存留于现有科技成果中的活力和潜力,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科技成果转化质量作为科技创新活动最终价值和经济社会作用大小的决定因素,已成为我国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科技成果转化质量体现在从科技研发到市场应用这一全过程的有效实现,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政产学研用资”等多方的共同合作以及技术、法律、市场、政策等各方面知识的系统运用,主体的多样性、知识的复杂性致使科技科技成果转化仍面临效率低、与市场需求脱节、与企业需要不匹配等问题。科技服务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间的相互连接,充当创新搜索、技术转让、创业投资等各类活动的平台[1],以其资源搜寻的精准性、链接的广泛性、交易的安全性的平台服务价值对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科技服务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外在参与者已经被大多数学者认可,但在服务主导逻辑下,科技服务并不仅仅是参与者,甚至是科技创新的发起者,为主体间建立合作的交互行为起到引领作用。相比与参与,交互更能体现科技服务与主体之间协同合作的本质[2]。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由于知识异质性与主体异质性的存在,导致知识转移过程中的知识有效流动受阻,出现断链现象,合作伙伴之间没有互动,知识转移就难以取得效果[3],只有通过交互实现知识理解的一致化才有利于促进知识转移。而服务的主要目的就是强化合作主体间的互动,依靠科技服务在供需双方之间建立关系,识别供方技术新颖性和成熟度,以及需方的吸纳能力,调节主体之间认知差异、利益冲突、目标不协调等问题[4-5],加强多元知识创新主体之间的沟通性、协调性和链接性,有效推进多元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顺畅地使科技研发投入转化为经济效益产出。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合作主体构成特征致使出现认知结构与网络关系两个维度的差异性,知识与关系的差异性对科技成果转化质量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但合作主体之间在资源、功能上的优势互补也不容忽视[6]。科技服务通过自身网络平台效应对异质主体双方的资源配置、结构关系进行整合优化,以科技成果的价值集成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协同创新[7]。基于此,本研究从科技服务带动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互动行为出发,通过对科技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间的知识与关系交互作用过程梳理,构建出科技服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作用过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揭示科技服务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量作用过程中的“黑箱”,以期为科技服务加速知识的转移与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2)企业自我监测与自证守法。《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三条提出:“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对所排放的水污染物自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同时,提出了相关设备联网与(监管机构)信息共享要求,并要求企业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排污许可证信息包括: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总量和排放去向等。随着信息的公开透明,将有力地促进企业守法、自律、诚信。

2 科技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交互过程分析

2.1 知识交互过程分析

科技服务隶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KIBS)[8]。与其他中介服务有所不同,科技服务不是一个单纯的信息传递衔接过程,它自身具备知识创造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对技术进行相应的改造[9],强化合作主体之间知识传递效果,因此科技服务在科技成果转化合作主体之间的知识交互过程中起到知识中介的作用。传统的观点认为,知识中介具有3种基本角色:知识经理、交易经纪人和培养学习能力的导师。知识中介在与其他主体的知识交互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帮助知识源进行知识表出,另一方面帮助知识需求者实现知识内在化的动态迭代过程来实现知识的再分配与知识价值增值[10]。从知识创新角度来看,知识中介甚至成为创新的组织发起者,其最终目的都是通过提供联系、知识资源和知识本身,为知识的使用者和生产者之间创建联系和发展网络[11]。随着对知识转移过程的细化,进一步将知识中介分为“守门员”、知识经纪人、顾问、“媒婆”4种功能角色[12-13]。其中,“守门员”的功能是通过对海量信息的筛选与加工,控制知识是否被允许流动与在渠道中流动;知识经纪人的功能是针对需求方的问题进行外部知识搜寻,并提供解决方案;顾问的功能是针对产品开发与市场信息提供管理咨询;“媒婆”的功能是利用网络优势,根据需要寻找与匹配资源方建立联系或合作关系。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科技服务协同各知识主体整合所需的资源、达成知识共享,充分发挥知识中介不同角色功能,促进知识从无序走向有序流动,实现学习、利用和创造的整体效益大于各主体累加效应“1+1>2”的知识交互效果[14]。科技服务的角色与功能在不同的阶段对知识流动起到促进作用,本研究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将科技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知识交互过程分为知识搜寻、知识整合、知识匹配3个方面。

(1)知识搜寻。知识搜寻是知识中介针对知识缺口,依靠自身在创新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及网络能力获取外部知识资源,将外部知识资源同化入自身知识研发与改进环节,扩充自身的知识库[15],完成对原有理论知识的创新。这一阶段对应科技成果的研发阶段,科技服务在其中发挥知识经纪人的功能:一方面,科研主体对自身已有原理知识、技术知识进行科技创新,科技服务方帮助科研主体将储存于个人脑海中的隐性知识或经验通过开发形成新的工艺、材料等;另一方面,科技服务能够凭借自身的智力资本有效地将市场信息这一隐性资源提供给科研主体,科研机构根据了解到的市场需求,使知识的创新更具有明确的市场目的性,保证创新的有效性。

(2)知识整合。知识整合是由知识中介综合知识主体双方的知识广度,对海量知识资源的筛选与加工,并重新在知识主体之间进行知识传递。这一阶段对应科技成果的孵化阶段,科技服务在知识整合中发挥顾问与“守门员”的功能。科技服务通过多渠道获取资源以及内部知识的融合与创新,产生新的、更为系统与综合的知识,使其更符合后续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同时科技服务作为沟通平台分享整合后的科技成果,促使知识双方达到知识共享的效果,其前提必须是企业和科研机构有意愿向对方学习知识、具备消化吸收知识的能力[16],只有经过了知识转移后才算完成一次知识共享的创新扩散行为。

(3)知识匹配。知识匹配是知识中介根据接受方消化吸收能力对转入的知识进行二次创新,形成符合市场需求、具有更高价值的知识资源。这一阶段对应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阶段,科技服务在知识匹配中发挥“媒婆”的功能。科技服务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评估科技成果价值、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撑等服务,而企业吸收来自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通过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内化的学习过程,根据自己发展经验和市场需求进行过滤、筛选,将科技成果应用到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中,最终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假设2:知识流动过程是由知识位势高的科研主体向知识位势低的企业主体进行转移。只考虑高知识位势向低知识位势进行的知识流动,暂不考虑逆向的知识流动过程,也不考虑企业间水平知识流动;不考虑除科技服务外的其他创新主体交互对合作创新主体知识转移过程演化的影响。

2.2 关系交互过程分析

科技成果转化的两个社会实体——学研方与企业方呈现出不同的性质与目标,具有较强的主体异质性,要实现科技成果的顺利转移、提升知识转移效率,就需要削弱创新主体之间差异性的负面影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创新网络中,科技服务往往作为第三方占据着结构洞的网络位置[17],为知识转出方与知识接收方填充知识缺口,建立联系、牵线搭桥,弥补知识转移双方的互动不足[18]。根据结构洞理论,科技服务能够产生信息优势和控制利益,进而嵌入异质性资源,推动知识的整合和创新[19]。由于结构洞两侧的创新主体差异性较大,可供选择的合作对象较少,双方直接建立连接的可能性就小,而合作过程中关系亲近和认知趋同性越高的组织或个人,其建立连接、转移知识的可能性越大[20],因此,必须通过科技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合作主体形成关系交互的过程,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知识转移。通过以往学者对服务企业关系能力的研究,服务企业的网络关系有助于跳出本地搜寻的障碍,使服务对象接触到更多具有异质性的知识资源[21],通过提高企业之间关系的多样性和连通性,建立共同学习和沟通交流的渠道,促进知识在创新网络中的自由有序流动[22]。综合上述分析,本研究结合结构洞理论以及服务型企业社会网络关系作用,将科技服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关系交互过程分为关系嵌入、关系学习、关系联结3个方面。

(1)关系嵌入。关系嵌入被看作是企业所拥有的一种特殊资源,能够打开所需资源的通道,快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23]。合作主体之间通过关系嵌入形成较高的交流频率、较广的互动范围,有利于淡化组织边界[24],提升主体间相互信赖的程度,进而影响合作主体吸收异质性知识资源,主体之间因此可借助沟通交流平台扩大信息分享程度,消除结构洞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加信息对称性。关系嵌入是科技服务为合作主体建立联系的第一步,通过增加初始信任,缩小合作主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产生合作行为的交互过程。科技服务以合作伙伴身份嵌入到学研方与企业之间,形成基于信任的合作关系,能够使得合作主体之间有较多的互动时间与较高的资源承诺,形成以信任为基础的组织间连结,促进信息共享与问题的共同解决[25]

(2)关系学习。关系学习原本多用于供应链管理与渠道学习,强调的是上下游企业之间通过沟通、调整以及合作来形成外部知识资源的学习能力,促进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合行动[26]。关系学习不是由单方面进行的,而是在交互过程中共同建立一种对市场信息、产品理解等碎片化整合的学习机制[27],彼此分享知识并内化为自身资源。合作主体之间通过关系学习,对同一知识资源有更深一步的理解,更有利于协同合作共同目标的设定与实现[28]。科技服务通过建立多方交互的学习机制,改善合作双方的关系,加强对转移知识的消化吸收以提高合作的绩效,提升彼此对知识共享的意愿[29],形成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合作共享机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主动合作行为,加速知识资源在组织间的流转。

(3)关系联结。关系联结可以理解为合作主体间正式合作关系的确立,这种正式的合作关系可通过契约协调、利益分配、目标协同来实现。战略协同理论认为目标的明确与兼容是协同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当战略目标明确且兼容时,合作价值得到认同,有助于合作关系形成,同时也保证了合作双方努力方向一致,快速形成知识资源价值上的匹配,推动知识的转移、消化、共享与创造,有助于取得好的合作效果。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转化主体对于合作交易经验也并不丰富,科技服务促进合作双方通过契约协调的方式,基于有限理性假设对不确定性的预期,提前协调各方行为方式与程序,以规避因契约不完备性产生的理解偏差和协作失调,从而控制交易成本,确保协作效率[30]。科技成果转化中包含着企业间的交易行为,合作主体之间为建立关系而进行合作互动,其中也必然夹杂着经济利益的来往,科技服务在合作主体之间充当相互了解、深度信任的联结点,通过进行多次沟通交流,协调利益分配的联系机制,形成强联系的关系联结。

何友林说的高效课堂是七师高级中学组织援疆老师共同推进的“高效6+1”课堂模式,“6”是指课堂教学中依次进行的六个环节,包括“导”“思”“议”“展”“评”“检”;“1”就是“用”,在课后自习中进行的学生的自主行为。

2.3 科技服务对科技成果转化作用过程的因果分析

(3)服务方知识位势=INTEG(知识搜寻-服务方知识淘汰,20)。服务方相对于企业掌握更为全面的知识,因此将服务方知识位势初始值设定为20。

图1 科技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合作主体的知识-关系交互因果关系

3 模型构建

3.1 模型假设条件与系统流图

(6)转出方知识老化量=STEP(转出方知识创新量×转出方知识老化率,2)。转出方知识老化过程使用阶跃函数模拟,从模拟过程的第2个月开始出现知识老化现象,知识老化量是转出方知识位势的10%,即知识老化率设定为0.1。

(2)模型假设。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科技服务参与知识主体双方合作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行为过程。

选择腹部或心脏线圈,以胎头为中心,尽量贴紧扫描部位,协助孕妇取侧卧位,保证胎儿与线圈距离更近。为孕妇带耳塞,减少噪声干扰,减少其不自主运动。先对胎头进行三平面定位,因为胎儿会活动,检查时随时进行实时定位。

假设3:除灵敏度分析外,科技服务能力在整个仿真周期内不发生变化。

3.2 主要方程设计与参数说明

本文所构建的模型中一共包括了3个状态变量、7个流率变量、25个辅助变量、13个常量、1个影子变量,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科技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交互系统的变量

对科技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交互的系统流图(见图2)中的主要方程设计、参数说明如下:

将白菜与非十字花科植物进行轮作、间作,可以减少次年的初侵染来源进而降低病害发生的几率。种植白菜时合理布局,适当增加行宽和株距使植株通风透光良好,避免因种植过密引发病害发生。加强田间管理,清洁田间卫生,秋季生产完成后及时清理田间残留病叶,减少次年初侵染源。合理的灌溉方式也是确保植株健康的前提,大水漫灌容易对植物造成伤害形成微伤口,微伤口是病原菌侵入的有利途径,目前采用的滴灌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2)接收方知识存量=INTEG(接收方知识创新量+知识转移量-接收方知识淘汰量,10)。接受方知识位势的初始值设定为10。

据此,站在少年儿童的立场,把握小读者的认知是这套文库创作的起点、创新点及落脚点。毕竟完成从经典巨著到大众读物、成人科普到儿童科普的转化都是有难度的。苗德岁教授是“少儿万有经典文库”的作者之一,他把写作的过程视为一种“乐此不疲的劳作”。困难既来自对原著、原作者的渊博的科学与人文学识的理解程度,也来自如何为少年儿童做出贴切而充分的阐释。对这些难度的完成也就是这套文库的创新所在。只有充分研究目标读者,作者、编辑对经典内容进行合理呈现,才能让儿童站到巨人的肩上,打开一个充满理性和诗意的新世界。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流动涉及知识从转出方转移到接收方,接收方对所吸收的知识进行利用、创新,应用于实践并产生经济效益。在科技服务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知识转移量由知识势差、转移阈值、吸收能力以及市场导向机制、合作共享机制、供需匹配机制等因素共同决定。科技服务能够在合作主体间建立联系,通过知识的搜寻、整合、匹配与关系的嵌入、学习、联结两方面的交互作用,建立市场导向机制、合作共享机制、供需匹配机制,保证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的有效转移。知识转移的根本动因来自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之间的认知差距,即知识势差,知识势差是转出方知识位势与接收方知识位势的差值,差值越大,知识转移量则越大;知识阈值由转出方知识位势、接收方知识位势和合作共享机制共同决定,是决定能否进行知识转移的临界值,高于该临界值则知识转移行为停止;吸收能力是接收方对知识的自我消化吸收程度,企业吸收能力受到科技服务的供需匹配机制的正向影响;市场导向机制是科技服务对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处理,在“知识-关系”的交互过程中受到信息对称性、学习机制、目标协同以及知识显性程度的影响;合作共享机制是科技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双方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在“知识-关系”的交互过程中受到信任程度、目标协同、利益分配、契约协调以及知识整合的影响;供需匹配机制是科技服务为充分发挥知识效能对合作主体知识诉求与供给的匹配,在“知识-关系”的交互过程中受到信息对称性、学习机制、目标协同以及知识匹配的影响。由此绘制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转移因果回路图,如图1所示。

(4)转出方知识创新量=转出方知识位势×市场导向机制×转出方创新能力+DELAY1I(研发资金投入×0.1,6,0)。转出方的知识创新量是由转出方自身创新能力及转出方知识位势决定的,研发资金投入作为转出方的科技成果转化回报重新用于研发中,但收益效果较慢,因此研发资金投入对转出方知识创新量的增加使用一阶延迟函数。

(1)转出方知识位势=INTEG(转出方知识创新量-转出方知识老化量,100)。转出方知识位势的初始值设定为100。

(5)接收方知识创新量=接收方知识位势×供需匹配机制×接受方创新能力。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转出方与接收方创新能力是对所接收知识的处理能力,因此,设定转出方与接收方的创新能力均为0.3。

(1)边界确定。模型确定的边界为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主体双方的知识转移行为,以及科技服务影响知识转移行为的因素集合,对于其他主体及影响因素暂不考虑。

(7)接收方知识淘汰量=STEP(接收方知识创新量×接收方知识淘汰率,2)。对接受方知识淘汰过程使用阶跃函数模拟,从模拟周期的第2个月开始出现知识淘汰现象,接收方往往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知识淘汰率设定为0.2。

教学手段包括课本、演示文稿、讲座、文章研读、在线学习单元模块、做项目、同学间进行小组讨论、在线参与班级讨论并对至少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回复等,还有案例分析。每周至少要就该门课投入九小时以上的学习时间。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引领辅助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责任心和创造力。要求学生每周登录教学软件(Canvas),完成在线学习任务并提交作业,教师线上线下对学生的提问、讨论和问题解决方案给出积极正面的反馈意见。

(8)服务方知识淘汰=服务方知识位势×服务方知识淘汰率。服务方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库,且科技成果具有独特性,因此,服务方知识淘汰从开始进行,知识淘汰率设定为0.2。

(9)知识转移量= DELAY1(IF THEN ELSE(知识阈值<0.9,知识势差×(合作共享机制+供需匹配机制)×吸收能力+DELAY1(转移收益×0.01, 6 ), 0 ), 2 )。知识转移过程是双方合作共享的复杂过程,需要时间上的调整达成共识,因此使用一阶延迟函数模拟该过程,延迟2个月,当知识阈值达到0.9时,知识转出方出于对自身核心利益的保护将不再向知识接受方进行知识转移。另外,转移收益其中部分作为科技服务收益能够重新作用于知识转移过程中,但收益效果较慢,因此使用一阶延迟函数模拟该过程。

当今,地球膨胀论仍然逗留于互联网的边缘上。然而,通过几十年的地球观察资料发现,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地球正在变大,相反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地球没有变大。

(10)转移阈值=接收方知识位势/转出方知识位势×(合作共享机制+1)。

(11)知识势差=转出方知识位势-接收方知识位势。

(12)接收方吸收能力=WITH LOOKUP(Time,([(0,0)-(60,1)],(0,0.4),(60,0.9)))。为避免系统过于复杂,对接受方吸收能力的设定使用表函数进行模拟,设定接受方的吸收能力在60个仿真时间单位内按线性提高50%。

高效的数学课堂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不是死气沉沉的。但是一般数学教师都比较严谨,知识储备深厚,而教学水平不足,既影响了自身的发展,也会有碍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对此,教师就要努力学习,多钻研,多思考,创新教学形式,烘托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遨游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

根据阅读的深度,可以将阅读分为粗读和精读。除了课上要求的,教育部推荐学生必须要读的,需要精读的课文外,有些时候还需要学生广泛阅读一些书目。对于这些扩展学生视野的读物,学生则可以进行粗读。相反,对于一些经典,则需要学生反复阅读,不断咀嚼,这就是所谓的“精读”。

(13)转移收益= (企业利润-交易成本)×合作共享机制。出于对系统的简化处理,将知识转移中产生的交易成本设定为固定值1。

(14)研发资金投入=转移收益×0.3+1。

(20)供需匹配机制=信息对称性×学习机制×目标协同×知识匹配×供需匹配机制系数。

(16)关系嵌入=初始信任×(1-心理距离)。

(17)知识搜寻=服务方知识位势×智力资本×社会资本×网络能力。

大部分数码摄影将不再如现在这样是反应性的,而是参与性的,它会试图处理潜在的问题,而不是等待问题发生或记录问题的存在。[1]149

(18)知识显性程度=智力资本×服务方知识位势。

(19)市场导向机制=信息对称性×学习机制×知识显性程度×目标协同×市场导向机制系数。

(15)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接受方知识位势×0.01。

(21)合作共享机制=信任程度×(利益分配+契约协调)×目标协同×知识整合×合作共享机制系数。

图2 科技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交互的系统流

4 科技服务对科技成果转化质量影响的仿真与灵敏度分析

4.1 仿真分析

利用Vensim软件对“知识-关系”交互下科技服务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转移作用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实验,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合理性、适应性进行检验分析,验证模型中所涉及的行为过程是否能够真实反映该系统的行为特征与规律。结合既往知识转移研究成果及科技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合作主体交互的特点[31-32],设定本理论模型的仿真周期为60个月;转出方知识位势的初始值设定为100,接受方知识位势的初始值设定为10;其他常量均在0到1之间取值。本文中选取转出方知识位势、接收方知识位势、知识势差、知识阈值、知识转移量、服务方知识位势、转出方知识创新量、接收方知识创新量等变量作为观察变量,通过对这些变量的变化规律分析,将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验证,从而对模型的有效性作出判断。模拟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科技服务对科技成果转化质量影响的仿真分析

由图3中主要变量模拟结果显示,转出方知识位势与接受方知识位势均呈指数增长态势,合作主体双方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共赢;转出方知识创新量与接收方知识创新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但转出方知识创新量比接受方知识创新量增长得多,转出方所代表的高校、科研院所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自主研发能力较强,无论是在初始的知识位势还是创新能力上都明显高于企业,与现实情况相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合作主体双方之间的知识势差由于转出方创新量增长速度略快于接受方,知识势差也逐步扩大,知识转移量随着知识势差的增加而逐渐增长,但在开始阶段合作主体双方的知识势差没有因为学研方的知识位势快速增长而拉开差距,反而变化幅度不大,说明企业在科技服务的协助下快速吸收知识;随着时间的拉长,由于学研方知识更新能力远胜于企业,知识势差呈现快速增长。通过对模型仿真结果的分析可知,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流动主要变量的变化规律符合实际转移情形,说明本文研究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出在科技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合作主体之间的“知识-关系”交互过程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作用。

4.2 灵敏度分析

灵敏度分析就是改变模型中的参数或者结构,比较模型的输出,从而确定其影响程度,为实际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本文中,在保证其他参数与相关关系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模型中的市场导向机制系数、合作共享机制系数、供需匹配机制系数等3个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

利用碳酸钠对凹凸棒石进行改性从而提高其胶体性能,以满足一些行业对APT的黏度要求。本文探讨了碳酸钠改性对APT理化性能的影响,结论如下:

(1)改变市场导向机制系数。如图4所示,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将市场导向机制系数从0.7(Case)分别调整为0.6(Case 1)、0.8(Case 2),可以看出随着市场导向机制系数的增加,即科技服务对市场导向的投入程度提高,转出方知识创新量、接收方知识创新量、知识创新量均有明显增加,增加趋势相同。科技服务在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交互过程中对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处理进行预测和评估,并帮助合作主体进行适应性改造,能够使合作双方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转移效率,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价值增值,因此科技服务的市场调研价值对科技成果转化质量的影响在合作主体的创新与转化过程中得以体现。

“由于燃油成本约占货运成本的三分之一,沃尔沃卡车将继续竭尽全力,寻找降低卡车燃油消耗的新方法。”沃尔沃卡车总裁Claes Nilsson表示。“而这次,我们在不影响卡车性能和生产力的前提下,结合技术改良,为客户创造更高的利润空间。”

图4 科技服务对科技成果转化质量影响中市场导向机制系数的灵敏度分析

(2)改变合作共享机制系数。如图5所示,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将合作共享机制系数从0.6(Case)分别调整为0.4(Case 3)、0.8(Case 4),可以看出随着合作共享机制系数的增加,即科技服务对合作共享的投入程度提高,转出方知识创新量没有改变,接收方知识创新量、知识转移量、知识势差增长速度小幅度提高。合作共享机制在于让合作主体确立牢固的合作关系,通过科技服务建立的连接与知识整合,使合作主体之间能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这其中包括隐性知识的增加,但由于隐性知识占有部分较小,因此体现在接收方创新量与知识转移量增长的效果上并不明显。对于合作关系的建立过程,合作共享机制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但后期收效不高。

图5 科技服务对科技成果转化质量影响中合作共享机制系数的灵敏度分析

(3)改变供需匹配机制系数。如图6所示,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将供需匹配机制系数从0.7(Case)分别调整为0.5(Case 3)、0.9(Case 4),可以看出随着供需匹配机制系数的增加,即科技服务对供需匹配的投入程度提高,转出方知识创新量没有改变,接收方知识创新量增长速度明显提高,知识转移量也整体提升。供需匹配机制能够使企业有效理解科技成果,更快地投入到企业生产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且当学研方与企业对于所需要的科技成果有共同理解时,知识转移效率也明显提高。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技服务提高合作双方的匹配度,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创新成果的浪费,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

图6 科技服务对科技成果转化质量影响中供需匹配机制系数的灵敏度分析

4.3 管理启示

结合上述分析,本文从提供高质量服务供给、构建多方人员参与的合作模式以及打造信息服务平台3个方面对科技服务提出建议:

(1)形成市场导向的链式增值服务,促进高质量服务供给。科技服务机构应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基础,为各创新主体的不同转化阶段与不同类型需求定制服务内容,强化需求导向的科技成果服务供给,保证科技服务业务与科技成果的创新增值环节高度匹配。科技成果的创新增值过程是一个多环节的周期性活动,针对创新主体所处转化环节的不同,科技服务机构需要通过对技术搜寻、技术交易、技术转移、技术经纪人培育、管理咨询、金融支持等多项服务业务的链式整合,形成能够提供基础流程化服务和特定靶向性服务的服务体系,促进高质量服务供给和链式服务能力提升。

(2)构建多方人员参与的合作模式,共享创新生态环境。科技服务机构应改变单纯作为技术转移桥梁的间接合作模式,形成由多方人员共同参与的共商、共建的利益共同体,将科技成果市场化作为共同的价值目标;同时科技服务机构还要强化以人才、技术、项目、资本等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来激励多方人员的优势互补和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并营造出要素齐全、功能完善、开放协同、氛围活跃的创新生态环境。

(3)打造全网通式的供需匹配平台,实现信息有效对接。科技服务机构应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技术,打造出科技成果创新要素充分流通的信息服务平台,广泛搜集社会优质创新资源,对多领域信息进行整合优化与同步共享,形成主体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信息资源的互融互通,以线上交流、线下撮合的全方位沟通模式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消除信息孤岛与流动障碍,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成果的信息挖掘能力、对接能力、整合能力和扩散能力。

5 结论

本文以科技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合作主体的“知识-关系”交互过程为切入点,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科技成果从研发创新到最终价值实现全过程的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图,有效模拟了科技服务在与合作主体交互过程中影响科技成果转化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协同演化过程及作用规律,并对交互过程中个别参数的灵敏度进行分析,为模型的优化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由于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流动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并且相对抽象的动态演化过程,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只选取了一部分影响因素,还有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难以考虑全面,且对部分变量实行了简单化处理,对参数定量化设定还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与局限性,为此,更为全面复杂的动态模型构建以及普适性的实证数据还需要后续深入探讨和研究。

1.蛋黄依次加入1/3砂糖、水、植物油、低粉。2.蛋白分三次加入剩余砂糖打发至8分钟。3.一勺蛋白与蛋黄糊混匀再倒回切拌匀。4.放入烤箱180度烤制20-25分钟后出炉后晾凉即可。

参考文献:

[1]郭元源,池仁勇,段姗.科技中介功能、网络位置与产业集群绩效:基于浙江省典型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32(6):841-851,872.

[2]王琳,魏江,郑长娟.服务主导逻辑下顾企交互创新内涵与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4):70-75.

[3]BERBEGAL-MIRABENT J, GARCÍA J L S, RIBEIRO-SORIANO D E.University-industry partnerships for the provision of R&D servic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5,68(7):1407-1413.

[4]洪勇,李琪.基于主体间多维交互的产学研知识转移机理[J].科学学研究,2018,36(5):857-867.

[5]刁丽琳,朱桂龙.产学研合作中的契约维度、信任与知识转移:基于多案例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32(6):890-901.

[6]狄蓉,徐明.服务主导逻辑下服务创新价值共创机理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7):33-38.

[7]武柏宇,彭本红.服务主导逻辑、网络嵌入与网络平台的价值共创: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30(1):138-150.

[8]VERBANO C, VENTURINR K. Technology transfer in the Italian space industry: organizational issues and determinants[J].Management Research Review, 2012,35 (3/4) :272-288.

[9]CUMMINGS J L, TENG B S. Transferring R&D knowledg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succes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3,20(1):39-68.

[10]董鑫,曹吉鸣,王红丽.知识中介模式及实现方法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12):69-73.

[11]赵云辉.知识中介在跨国子公司间知识转移中的角色[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0):34-38.

[12]HOWELLS J. Intermediation and the role of intermediaries in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 2006,35(5):715-728.

[13]COLOMBO G, DELL'ERA C, FRATTINI F. Exploring the contribution of innovation intermediaries to th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NPD) process: a typology and an empirical study[J].R&D Management, 2015,45(2):126-146.

[14]程强,顾新,全力.知识链的知识协同模式研究[J].图书馆,2018(3):44-48,67.

[15]孙红霞,生帆,李军.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知识流动过程模型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4):39-46.

[16]BÖNTE W, KEILBACH M. Concubinage or marriage? Informal and formal cooperations for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5,23:279-302.

[17]LYNN L H, REDDY N M, ARAM J D. Linking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s: the innovation community framework [J]. Research Policy, 1996,25(10): 91-106.

[18]简兆权,刘荣.基于科技中介的区域创新系统知识转移路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8):97-101.

[19]TIWANA A. Do bridging ties complement strong ties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alliance ambidexterit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8,29(3):251-272.

[20]徐少同,孟玺.知识协同的内涵、要素与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31(7):976-982.

[21]宋晶,陈菊红,孙永磊.不同地域文化下网络搜寻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J].管理科学,2014,27(3):39-49.

[22]BORG S, YOUNG L. Continu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selling process:a multi-level perspective[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4,43(4):543-552.

[23]简兆权,柳仪.关系嵌入性、网络能力与服务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5,29(5):1-5.

[24]CHIEN SH H, CHEN Y H, HSU CH Y.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trust and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in e-marketplaces: an empirical study in Taiwan[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2,41(3):460-468.

[25]TORENVLIED R, VELNER G. Informal networks and resistance to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e introduction of quality standards in a transport company[J]. Computational & Mathemat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1998,4(2):165-188.

[26]李贞,杨洪涛.吸收能力、关系学习及知识整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来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1):79-89.

[27]RINDFLEISCH A, MOORMAN C. The acquisi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in new product alliance: a strength of ties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rketing, 2001, 65(2):1-18.

[28]简兆权,陈键宏,郑雪云.网络能力、关系学习对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4,28(3):91-99.

[29]伍紫莹.互动导向、关系学习与知识转移绩效的关联性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30]王兆群,胡海青,李浩,等.孵化网络契约与信任关系研究:基于技术重叠的调节效应[J].科学学研究,2018,36(4):714-722.

[31]宋晶,陈劲. 服务能力对制造企业知识获取影响的仿真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8,39(5):52-64.

[32]李春发,赵乐生.激励机制影响新创企业知识转移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3):128-135.

Mechanism of S&T Servic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Quality of S&T Achievements

Wang Liping, Dai Geng
(College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 China)

Abstract: S&T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participant in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 achievements and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quality of S&T achievements. Under the service-oriented logi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unction process of S&T service on the realization of cooperative behavior of heterogeneous subject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 achievements.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knowledge and relationship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 achievements and the mechanism of quality improvement, the "knowledge-relationship" interaction model between S&T servic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 achievements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and analysis, and the simulation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are carried out.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 service can promote the transfer and docking of the S&T achievements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knowledge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main body of the S&T achievements, and improve the transformation quality of the S&T achievements. The paper also provides advice on strengthening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rvice.

Key words: S&T services; subject heterogeneity; knowledg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interaction

中图分类号: C962;F224.1;G3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7695(2019)19-0244-10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9.19.033

收稿日期: 2018-11-13,修回日期:2019-01-22

基金项目: 天津市教委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京津冀协同下天津新经济独角兽企业发展路径与政策保障体系研究”(2018JWZD22)

作者简介: 王丽平(1966—),女,山东武城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创新、知识创新与管理;代赓(1993—),男,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创新、知识创新与管理。

标签:;  ;  ;  ;  ;  

科技服务对科技成果转化质量的作用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