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村镇建设机制探析_文明发展论文

文明村镇建设机制探析_文明发展论文

文明村镇创建机制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村镇论文,机制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22.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5587(1999)03—0070—05

创建文明村镇,是提高全民素质,加快奔小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及农村全面进步的伟大创举。十几年来,河北省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部署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为构建和完善文明村镇创建运行机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奠定了坚定的基础。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文明村镇的创建机制作一些探析。

一、构建文明村镇创建机制,是创建活动的内在要求和有力保障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指出:“文明村镇建设要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基层政权结合起来,同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民服务的功能结合起来,同计划生育、节约土地、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又进一步强调,文明村镇创建,“紧紧围绕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的目标,同农村经济工作、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这对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包涵精神文明,同时也包涵了物质文明的内容,涵盖了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包含了农村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建设的各个部分。涉及到党、政、群各个部门及其组织机构。可见,创建工作是一项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层次繁杂、关系纵横交错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而要使这一庞大的系统灵活运转,充满生机和活力, 就必须研究这一系统各要素的地位作用功能及其相互联接的条件和方式。而这正是建立文明村镇的创建机制所要解决的问题。

文明村镇创建机制,是文明村镇创建工作运行规律的表现。按照创建运行的规律,采取相应的制度、措施、法则,组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联结方式,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一定动力驱动、一定力量的保障下,就能够排除各种障碍与干扰,使创建工作有序、健康地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组构良好的创建运行机制,才能克服和避免随意性,保证创建工作的制度化和常规性。有的地方,创建活动不持久不深入,忽冷忽热,搞形式化,作表面文章,最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创建运行机制。没有创建机制的保障,就不能形成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制度化的目标管理机制,也就不能成为各个村镇的目标管理、决策管理和控制管理的必有内容,从而使各单位把创建工作视为可抓可不抓或愿意怎么抓就怎么抓,处于断断续续,杂乱无章的状态。只有确保创建工作的指导方针,形成明确的目标管理机制和决策管理机制才能保证创建工作制度化经常化。

只有组构良好的创建运行机制,才能保证创建工作的规范性、制约性,保证创建工作的力度。建立完善的创建机制,才能使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的有关政策、措施、法规、规章制度化、系统化,从而确保这些政策、措施、法规和规章制度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规范性和制约性;这种外在的、强制的、明文的法律和行政的机制与内在的、非强制的、约定俗成的内心信念机制互相补充、互相支持,成为创建活动的规范,约束整体系统,再加上监督检查机制配合,就会大大提高创建工作的力度。

只有组构良好的创建运行机制,才能保证一定的物质投入,使创建工作顺利进行。任何活动都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的。文明村镇创建,需要一定财力投入。创建机制的完善,必须完备创建资金的投入、管理和资金运用机制。这样,就有了文明村镇创建的外部物质条件保障。

只有组构良好的创建运行机制,才能确保创建工作中的调节和控制,形成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合力。如果没有创建机制的调节、控制,那么就不可能形成整体的制度部署,根本无法组成整体的互相协作、优势互补、有序运动的合力,自然也就无所谓创建活动的良性运行。

总之,构建良好的文明村镇创建运行机制,既是新形势下开创文明村镇建设新局面的迫切要求,也是创建工作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有力保障。

二、文明村镇创建机制的内容

文明村镇创建机制的本质,就是使创建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创建活动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文明村镇创建运行机制,是文明村镇建设系统整体的机制。正如系统可以分成若干层次的子系统一样,它可以分成若干层次的子机制。

1.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的领导工作机制,是创建文明村镇的关键。

在这十几年的创建实践中,河北省各级党委按照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文明委第一次全会上关于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党,必须全党重视,全党动手。各级党委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必须亲自抓的指示,认真贯彻全面落实。为了抓好文明村镇的创建工作,全省多次充实调整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组成了由省委书记、省长、省委主管副书记、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省政府主管副省长和省军区有关领导担任正副主任, 由53个省直部门正职为委员的委员会。作为省委、省政府领导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机构,直接负责领导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各市、县、乡、镇、村建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市、县成立了以市、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主管副书记、宣传部长为副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事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统管全市、县的创建活动。各乡、镇成立了以乡镇党委书记为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宣传部、妇联、武装部、青年团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明确专职书记常年专抓创建工作。村建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主任或副书记为副组长,民兵连长、治保主任、妇联主任、青年团书记以及各生产组组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这就从领导班子成员的构成方面为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保证。

在领导体制方面,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落实抓。首先,科学规划创建目标。各级领导从实际出发,紧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从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出发,制订了融先进性、可行性、激励性、可操作性为一体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其次,将创建目标分解成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任务加以量化,将创建任务落实到单位的部门领导,做到一级抓一级,头头抓,抓头头,形成了各级目标明确,责任清楚的领导工作责任机制。

创建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几乎涵盖了农村工作的一切方面,涉及到诸多机构和单位。因此,需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方面尽责尽职,全社会齐抓共管。这种协调通畅的工作运转机制,对于创建文明村镇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关键的。河北省委、省政府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十星级”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之所以扎实有效地开展,就是根据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职能,将十星的创建任务分解到各“涉星”部门,如把农户的“致富星”由农委、经委负责抓;“守法星”,由司法所、派出所负责;“计生星”由计生委负责;文化站和文教室负责农户的“文化星”;“养教星”“和睦星”“义务星”“新风星”由民政所和妇联负责;“卫生星”由卫生院、农工办负责等。有工作要求,有量化指导,使各涉星部门将包星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调动了各涉星部门的创建积极性和和主动性,形成了党委主抓,各方努力,齐抓共管,上下联动,条块配合,协调作战的工作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创建活动的开展。

2.广泛发动群众,建立农民参与机制,是创建文明村镇的根本。农民是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的主体,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创建活动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而要充分发动农民,依靠农民,使农民真正成为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的主力军,没有完善的吸引参与机制就没有感召力,凝聚力。引导农民参与文明村镇的创建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良好机制。

①教育导向机制:“重要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这是我党在农村和农民工作中的光荣传统。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农民进行教育,单靠填鸭式灌输是很难奏效的。实践证明比较妥善的办法是,结合农民自身特点,迎合农民求知、求新、求富的心理,举办“农民夜校”、“知识讲座”等,经常向农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科技知识、致富门路、社会公德和家庭道德。通过春雨润物的教育,引导农民真正认识到文明村镇的创建活动犹如吃穿住行同样重要,是须臾不可离开的道理,使农民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创建活动,真正使文明创建活动成为农民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

②目标牵引机制。办事要有计划,工作要有目标。农村文明创建活动,也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不少地方把创建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量化、细化。把创建活动列入小康村建设及村镇、农户工作考核内容。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③党员带动机制。农村党员,包括乡镇村党组织的领导干部,既是农村情况的知情者,又是农村文明创建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常常是带动广大农民自觉行动的榜样。为使党员充分发挥带动作用,首先建立“党员学习日”制度,让其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其次建立责任制。实行党员干部包村包片包户制度。三是建立党员评比制度,让群众定期不定期地评议党员。评议党员干部。这样做不仅发挥了党员干部的“火车头”作用,而且提高了党员素质,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对农民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④载体吸引机制。登山要有路,渡海要有舟。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也要选准载体。一是围绕农民反映强烈、要求迫切的热点、难点、亮点问题开展活动,激发和调动农民参与的热情和注意力。实践证明,评比“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双文明户”、“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都是创建活动的好载体。特别是“十星级文明户”活动的开展,适应了当前农村经济体制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密切干群关系,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愿望和要求,能够吸引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二是组织农民开展富有时代特点,体现社会进步和文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如建图书馆、文化站、放映室、卡拉OK活动室;组织农民歌咏队、乐队、秧歌队、戏曲队、体育比赛等各项活动。三是围绕农民群众想做、该做而一家一户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情,开展活动。许多村镇的村容镇貌,文化教育,公益事业,社会风气的明显进步,都是通过最大限度地组织农民群众参与而取得的。

⑤利益驱动机制。农民最重实际,最讲实惠。吸引农民参与创建活动,除了教育引导外,还应将创建活动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为农民做好事,办实事。对积极参与,有成效者给予奖励。逐渐树立讲文明光荣,不讲文明可耻的良好习惯和风气。

⑥农民群众自我管理机制。在管理机制中,要充分体现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意识。凡是村里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应向村民公开;涉及全体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要经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按多数人意见决定;要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法律和本地实际,全体村民讨论制定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这样,使农民群众清楚地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没有做到或做错了,应受到什么样的惩戒。同时,也便于互相监督,互相促进。

⑦文明村镇创建的激励机制。包括目标激励、利益激励和榜样激励等。科学而明确的创建目标,可以激励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搞创建,用真心做实事,避免形式主义、搞花架子。利益激励,首先,农民不仅是文明的创建者,也是文明的享受者。创建活动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物质利益和精神、政治收益。河北省文明村镇的创建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了农村的文化建设和村容村貌的改善。其次,创建活动中注意精神激励和政策激励。对评选出的先进者,定期召开大会,给予不同形式的表彰,如命名省级创建示范点,文明村镇,对“十星级文明户”给以挂星表彰。在政策上,给以政治、经济方面的优先和优惠。如办理证照、购进农资时,享受优惠价格;在家庭成员就医,子女入学时减免收费。同等条件下,优先入党和入团、参军、提干等。榜样激励;抓典型带一般,是我党一贯的工作方法。在创建活动中,同样需要发现和树立典型,采用各种形式,充分宣传典型经验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学习和仿效的榜样,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

⑧约束机制。创建文明村镇,必须根据目标要求,建立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如“村规民约”、“村民文明守则”等,规范行为,督促、鞭策农民积极参与。在创建活动中,从内容到形式,从目标规划到具体实施的过程、方法和措施,都充分发挥着约束机制的作用。争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由点到面推广开始,就严格程序,认真评选。一般都采取农户自认,户与户互评,小组评选,村评选领导小组审定。每半年一初评,年终进行总评,实行三榜定案、动态管理。坚决杜绝“人情星”“后门星”。由于“十星”的内容明确,标准确定。每户应得几星,心中有数。群众将评“星”,当“星”看成是十分光荣的事,丢“星”的农户只有对照标准找差距,积极采取措施,追“星”当“星”争先进。

3.建立有效的投入、监督机制,是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开展的有力保障。

①监督机制。创建文明村镇是一项广泛而复杂的工程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必须建立严格的考核监督机制。首先各级领导、主管机关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了解进度,并深入到创建第一线,包村蹲点,教方法、传经验、解难题,建立检查监督制度。比如,半月一调度,一月一抽查,一季一联查,半年一考查,一年一总评的检查监督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其次,采取官评、民评相结合的考核制度。有的规定,在创建活动中,连续两年受罚者,县直单位正副职和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就地免职或降一级使用,两年内不予调动,其他干部不准提拔。有的规定达不到“十星级文明户”标准的农户家庭成员,不准担任农村干部,已担任的要撤下来。严格的考核和监督机制,极大地促进了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开展。

②投入保障机制。文明村镇的创建,需要相应的财力支持。多年来,投入弱化是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还是村容村貌基本建设的投入,都严重不足。为从根本上纠正“嘴硬手软”和“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使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健康协调地发展,应该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经费筹集和投入机制。比如,将创建投入比例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制订农村和企事业单位按人均纯收入和利润核定基数,逐年递增的投入制度;采取政府、村镇、个人各拿一些的做法;募集民办企业、个人捐款等。总之,筹集的这些款项,要专款专用,确保创建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强化和完善文明村镇创建机制的原则和要求

1.邓小平理论是文明村镇创建机制的根本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十五大修改后的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学习邓小平关于农业、农村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文明村镇创建机制建设工作。

2.完善机制,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

文明村镇,重在创建。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强化,同样也重在建设。开展创建活动,实施创建工程,是务实,是前无古人的壮举。探索创建机制,也是务实,也是新生事物。各级领导和理论工作者,特别要注意创建机制的探索和建设,要从各地创建的实际出发,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实事求是地总结机制建设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加以推广应用,指导创建实践。同时,对初步形成的机制,要分门别类,加以研究。弱化的要加强;忽视的应重视;不完善的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应该建立而现在还未建立的要建立。总之,尽快形成一套规范有效,运转灵活的创建机制。

3.完善文明村镇创建机制,应认真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①坚持实践的原则,即坚持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确定和评价各机制在创建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至于侧重于精神文明方面的机制评价,具体说来,就要看其是否有利于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否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通过分析评判,将主要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机制体系中的枢纽和关键环节的创建和完善上面。

②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机制为事物本质的体现和说明,只有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们才能够更深刻的认识和恰如其分的把握。创建机制地位和作用的凸现,在创建活动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地区是不相同的。因此,对分支机制的重视和机制作用的发挥,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即从当地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实际,农民素质的实际水平出发,区别情况,不同对待,决不能嫌麻烦,图省事,搞一刀切,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指导”千差万别的村镇文明创建工作。

③坚持一切为民的原则。文明村镇创建工作,要在解决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中形成行之有效的创建机制。邓小平同志强调,“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胜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当前的机制建设,也要为广大农民着想,坚持一切为了农民群众,一切方便农民群众的原则。搞好机制建设,就是为了更有利于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而不能人为地实施妨碍或不利于农民群众参与创建的机制。

④坚持“讲究实效”的原则。认识和掌握创建机制的根本目的在于有效地推动创建活动的进行。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要有力地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激发农民主人翁的责任感和政治热情。同时,要防止重布置号召,轻检查落实;重形式,轻实效;重规划,轻落实等不良倾向的发生,从根本上扭转做表面文章,不注重实效的风气。

构建和完善文明村镇创建机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蓬勃发展,有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有十五大精神指引方向,有十几年文明村镇创建机制的丰富经验,经过广大农村干部的努力,一定可以建立起文明村镇创建良性运行机制,使文明村镇创建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收稿日期:1999—03—01

标签:;  ;  

文明村镇建设机制探析_文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