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李洋[1]2007年在《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股利政策是公司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不仅可以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而且能激发投资者对公司持续投资的热情,从而能使公司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条件和机会。我国的股票市场,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建立以来,在短短的十几年里蓬勃发展,走完了相当于西方股票市场百年的历程。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与成熟的股票市场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还存在很多问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本文以现金股利政策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外有关股利及股利政策的理论,针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情况,以2006年数据为样本,采用统计分析、logistic回归和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特点及影响因素。共分为五章,结构和要点如下;第一章绪论。界定了股利、现金股利及股利政策等相关概念。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首先系统的阐述了传统及现代股利理论包括;“一鸟在手”理论、MM理论、税差理论、追随者效用理论、代理理论、行为学派理论,并得出西方股利理论对我国现金股利政策的启示。接着进行了西方及我国学者对现金股利影响因素的综述。第三章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现状及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理论分析。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影响现金股利发放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第四章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实证部分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研究是否发放现金股利的影响因素。二是研究现金股利发放水平的影响因素。前者以2006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logistic模型,以是否发放现金股利为应变量,以每股收益、上年是否发放现金股利、本年是否发放股票股利、资产负债率、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为自变量,对是否发放现金股利影响因素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对是否发放现金股利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每股收益、上年是否发放现金股利、本年是否发放股票股利。后者以2006年沪市发放纯现金股利的公司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以每股现金股利为应变量,以每股收益、上年每股现金股利支付金额,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资产负债率、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等为自变量,对现金股利发放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对现金股利发放水平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每股收益、上年每股现金股利支付金额,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五章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针对上文的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提出规范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相关建议。

夏雪[2]2008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审计质量关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及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对审计的需求越来越多。审计在实施国家宏观政策、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和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和法律法规尚不够完善,导致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频繁曝光,使得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备受关注和置疑。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特征是什么,形成的机理是怎样的,其对审计独立性、审计意见和审计机构选择策略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如何,这些研究都对提高审计质量和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论述了审计和股权结构相关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统计了2001—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的总体情况,然后在实证部分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股权结构与审计意见的实证分析。首先对审计质量和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进行了分析,采用审计实证研究领域通用的标准,假定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审计质量较高,将审计意见类型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然后以2001—2006年度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构建以审计意见类型为被解释变量,以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大股东制衡度(或联合制衡度)、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上期审计意见、公司规模、财务杠杆和违规行为为解释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SPSS13.0对模型进行检验和分析。(2)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审计机构选择策略影响的实证研究。首先阐述了审计需求的产生机理,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的关系,通过分析证明可以采用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建立以审计机构选择为被解释变量,以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大股东制衡度(或联合制衡度)、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两职合一、独立董事比例、财务杠杆和公司规模为解释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SPSS13.0对模型进行检验和分析。通过以上两个实证分析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审计质量的关系。通过对股权结构与审计质量的两个测度标准——审计意见和审计机构规模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的研究结论:(1)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2)股权制衡会显著提高审计质量。通过两章的实证分析可知:一方面,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小,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大股东制衡度(或联合制衡度)越高,则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另一方面,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小,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大股东制衡度(或联合制衡度)越高,则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审计机构。且第一大股东是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审计质量高于第一大股东为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3)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有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在上市公司不存在董事长兼任CEO的两职合一时、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重较高时,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均较高。针对以上得出的研究结论,提出一些政策建议:(1)在公司治理方面应该优化股权结构,培育机构投资者,改进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形成有效的股权制衡机制,提高公司效率,提高审计质量;完善独立董事的产生机制,增加独立董事的信息披露,增加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人数中的比例,提高独立董事素质;真正避免董事长和CEO任职的两职合一;培育有效的经理人市场。(2)注册会计师应该提高审计独立性和审计工作质量,使注册会计师审计机制真正发挥应有的外部治理作用,重塑注册会计师“经济警察”的形象。(3)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判断公司财务信息作出投资决策时应该考虑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违规行为、上市公司上期年报是否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以及上市公司年报是否经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孔庆根[3]2007年在《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本粘性是指当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时,其边际变化率在不同的业务量变化方向上的不对称性。简单地说,就是当业务量增加时,成本的增加量大于业务量等额减少时成本的减少量。这与传统的管理会计理论假设成本的边际变化率在业务量变化方向上的对称性是矛盾的。目前解释成本的粘性主要有契约理论、效率理论和机会主义理论。企业的运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仅仅用契约理论、效率理论和机会主义理论不能解释成本的粘性。这些理论都是从管理者的主观方面来解释,过多的强调了管理者的主观作用,很少涉及客观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和企业运营的特点,我们认为:一、产生成本粘性的根本原因是成本的沉落性。企业的经营资源是按照企业预测的业务量来配置的,是已经发生的成本,企业业务量减少时,现有的经营资源就会存在浪费的现象,如果调整经营资源,调整过程中会发生资源损失,且调整活动本身也会发生成本,这样成本粘性就产生了。二、成本粘性具有普遍性、反转性和反向性的特性。成本粘性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成本粘性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出现反转,即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加,成本粘性会减小。当业务量大幅下降时,成本的粘性反而会变小。三、影响成本粘性的因素有管理者、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市场竞争、企业的发展程度、资本结构、资本密集度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发生作用。通过对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930家公司的2001-2005年的数据进行的分析发现:一、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粘性,当营业收入增加1%时,营业成本增加1.037%;当营业收入减少1%时,营业成本减少0.909%;二、成本粘性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出现反转,即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加,成本粘性会减小;三、成本粘性随着业务量变化幅度的增加会减小;四、负债比例高的公司的成本粘性大,负债比例低的公司的成本粘性小;五、资本密集度高的公司的成本粘性大,资本密集度低的公司的成本粘性小。

高彭冲[4]2008年在《大股东减持解禁股与公司控制权结构关系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证券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创开始,就把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股份按是否可以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被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这种股权分置的状态,导致了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扭曲,使证券市场应有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无从发挥。因此,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展开,将逐渐消除流通股和非流通的界限,中国证券市场也将迎来全流通时代。然而,伴随着获得解禁的限售股逐步上市交易,证券市场将引来大扩容时代。如果公司大股东对解禁限售股进行大幅度减持,而市场没有足够能力承接,那么市场扩容的结果可能导致失血过多而崩溃。因此,分析影响大股东对解禁限售股减持因素,研究大股东的减持动机有了比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回顾了大股东减持解禁限售股问题产生的缘由,并对公司控制权结构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结合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合适指标体系和模型。并以197家进行限售股减持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以此来研究大股东减持解禁限售股与公司控制权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最后得出结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Z指数以及除第一大股东外是否还存在其它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10%这四个因素对大股东减持限售股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另外,第二大股东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以及在经理层任职的董事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例也影响着大股东对解禁限售股减持的态度。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应该从改善公司控制权结构出发,不断改进和完善公司的运作效率,一家拥有合理的、科学的、高效且富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控制权结构的公司,那么大股东也会对公司的前景充满信心,在二级市场减持解禁限售股的动机就会变得比较弱,这能从根本上解决市场对限售股解禁带来的种种问题的担忧。

李博[5]2008年在《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最近几年,我国加强了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实行了股权分置改革、完善独立董事任免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希望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来提升上市公司的绩效,增强公司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以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尝试通过对其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然后找出完善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措施,并以此来改善上市公司的绩效。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第一部分:从股权治理、董事会治理和经理层治理三方面,对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研究进行国内外的文献综述,并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首先,对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内涵进行阐述,其次,从股权治理、董事会治理和经理层治理三方面,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了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治理的现状,并介绍了其公司绩效的评价方式。第三部分: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公司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数;其次,以部分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其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得出本文实证研究的结论。第四部分:结合实证分析的结论和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给出相应的建议。

刘新常[6]2007年在《上市公司增发融资效率研究》文中认为上市公司利用证券市场实施增发融资,是其持续发展和快速扩张的重要途径,也是证券市场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证券市场的建立,增发融资走入历史舞台并成为上市公司重要的融资方式。据统计,自1998年增发以来,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国A股市场增发128次,募集资金1274.96亿元,增发所占股权再融资的比重迅速增大,达到46.04%。显然,增发融资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资金来源和企业扩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增发热”又是我国证券市场的突出现象,上市公司增发的“圈钱”行为已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之一。由于上市公司增发融资效率不仅关系到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投资者投资报酬和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影响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上市公司增发融资效率的评价,一直是证券市场各方主体关心的问题。因此,在上市公司大量实施增发融资的同时,我们更要关注增发融资效率。本文综合运用财务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增发融资效率,在采用定性分析的同时,较多地采用图表描述分析,并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本文从增发融资效率基础理论着手,对上市公司增发融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客观地反映我国上市公司增发融资效率的真实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对增发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做了实证和理论分析,旨在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吴昊[7]2007年在《中美上市公司并购支付方式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以及新《公司法》、新《证券法》、新《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相继出台,我国的资本市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必将推动我国并购活动的迅猛发展。随着并购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并购活动中如何选择支付方式也成了焦点话题。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与代表成熟资本市场的美国股市并购的情况进行比较,验证西方支付方式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以及探索如何在我国发展换股并购方式。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然后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介绍了并购的概念以及本文所使用的并购含义,随后介绍了中国和美国并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第三部分,首先介绍了各种支付方式的概念以及优缺点,然后对中国与美国的支付方式现状进行了比较,指出中国目前换股支付方式的应用情况,并分析了我国换股并购案例很少的原因。第四部分,对中国的并购支付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通过对并购公司的股权结构、现金流量、偿债能力等数据比较研究,验证国外支付方式的影响因素在我国的适用性;然后分别以每股收益、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八个指标为基础建立绩效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计算并购绩效的综合得分,评价不同支付方式对上市公司并购的长期绩效和整合效果的影响。第五部分,首先陈述了本文研究的结论,通过研究发现:(1)国外并购支付方式的影响因素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验证,我国长久以来特殊的股权结构制约了我国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2)我国的并购活动中,总体上并购公司的绩效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改善,而在长期内并没有取得成功。不同的支付方式在不同的并购中影响不同,在纵向并购中,换股并购优于现金并购;在横向并购中,现金并购优于换股并购;而在混合并购中,现金并购与换股并购差异不大。从是否是关联方并购来看,现金并购和换股并购也没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本文提出了丰富并购支付方式的政策建议:推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改革,多元化股权,有利于并购支付方式的合理选择;继续完善相关法规,放宽对换股方式应用的限制;鼓励通过换股方式实现集团的整体上市,减少交易成本。

施进[8]2008年在《控股股东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控股股东与现金股利政策之间的问题是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一个热点,就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分配状况而言,多数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极不合理、问题日益突出,而控股股东作为公司真正的财务决策者,在制定现金股利政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控股股东的特征出发,研究控股股东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因此,正确界定控股股东及其特征,研究控股股东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在此背景下,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选取控股股东的经济性质、两权分离度和集团控制性质作为控股股东的特征,并分析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现金股利政策的特征。本文深入分析了控股股东的三个特征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选取2005-2006年我国沪市A股141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控股股东的经济性质、两权分离度和集团控制性质分别与现金股利分配倾向、现金股利分配力度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分析我国不合理现金股利政策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牛婷[9]2008年在《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股权结构是决定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因为股权结构决定着公司控制权的分布,决定着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性质,而公司治理效率的高低最终体现在经营绩效上。医药行业作为一个公认的国际性行业,在各国的产业体系和经济增长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如此,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医药行业在我国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但是近些年来,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出现了整体下滑,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正确认识公司绩效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以2006年深沪两市生物医药上市公司66家符合要求的企业为样本,运用Eviews等软件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试图通过实证进行回答,并试图发现其中的相关关系并据此提出优化股权结构的建议。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数据是本文进行实证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本研究对于上市公司制定战略发展规划、优化股权结构、提高经营绩效、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国家政府管理部门适时制定相关政策、投资者正确选择和把握投资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于正处于转轨经济中的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部分。这部分概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关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的理论观点以及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并介绍了本文的写作思路、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基本框架与创新点。第二部分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进行理论分析。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实证分析。首先提出了关于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性质与公司绩效的假设,选取样本和变量指标。接着构建了回归方程式,并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说明了样本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的特征和公司绩效的现状。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对构建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并对得出的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及总结。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结论。第五部分为政策建议,从股权结构的重组和良好发展平台的构建两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及措施。第六部分是本文研究结论及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经过实际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国有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对公司绩效存在三次方非线性关系,而流通股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但是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线性关系。对于拥有控股的公司,国有股控股与法人股控股并不存在孰优孰劣之分。

张晓慧[10]201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企业价值评估:现状、影响及改进》文中认为2005年以来,企业的并购重组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更多集中在资源、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崛起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演进,企业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与发展机会,同时也面临着更复杂的竞争风险环境。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寻求并购重组来增强自身实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因此中国上市公司近年并购重组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对企业资产进行合理价值评估,并以此作为交易定价的基础就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2012-2014年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员会审核的所有并购重组项目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样本筛选、整理和分析,首先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企业价值评估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挖掘并购重组企业价值评估的规律性问题,然后对目前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对并购市场溢价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基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企业价值评估的现状以及企业价值评估对并购市场溢价的影响来分析当前并购重组企业价值评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企业价值评估现状的实证研究方面,本文围绕评估主体、评估客体、价值类型、并购重组实施周期、评估方法、业绩承诺和评估结论方面等七大类要素十三项指标对2012-2014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员会审核通过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购重组类型项目企业价值评估相关的主要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主要样本数量为422个。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审核会议次数、审核项目数每年都具有较大提升;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项目在全部并购重组类型中占有绝对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企业价值评估业务的主体主要集中在少数的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特征;目标企业股权比例大于50%的报告所占比重具有绝对优势,100%的股权交易所占比重也达三分之二以上,说明目前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取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并购重组目标企业行业分类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作为目标企业上升速度较快,而采矿业、建筑业和餐饮业的比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并购重组中绝大多数目标企业均为非上市企业,占有绝对优势;所有的422份样本资产评估报告中采用的价值类型均为市场价值;并购重组审核周期和实施周期长,效率低;业绩承诺所占比例较高,已经变成一种常态;资产评估报告最终评估结论采用收益法的所占比例为70%以上,是三种传统方法中比例最高的,其次是资产基础法,所占比例接近30%,最后是市场法,所占比例仅为1.18%;收益法评估中采用间接途径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收益期限大部分均为无限期;最终使用基础法的评估报告中制造业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采矿业;并购规模逐年增加,在研究期间内呈倍数增长;在采用资产基础法的样本中,采矿业及房地产业增值率最高,在采用收益法的样本中,除采矿业以外,信息技术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增值率最高。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企业价值评估现状的实证分析,本文重新界定了并购市场溢价,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法检验不同因子和并购市场溢价的相关性来分析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因素对并购市场溢价是否存在影响。本文根据协同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理论,计算并购重组实施前并购方和目标企业的市场价格之和与并购实施后上市企业的市场价格之和进行对比,将二者之间的差额界定为并购市场溢价。计算并购市场溢价需要搜集的数据包括:152个样本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方案公告日的股票收盘价和方案公告日的股本情况、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为中目标企业股权的交易价格、并购方以自有现金支付的数额以及并购重组方案实施日样本公司的股票收盘价和股本数据等等。另外,本文选取并购规模因子、行业因子及企业品质因子对并购市场溢价的影响做实证分析,其中并购规模因子数据来源于目标企业评估价值,行业因子来源于并购重组方案实施日的分行业指数与并购重组方案公告日的分行业指数的差额,企业品质因子数据来源是基于资产评估机构对于目标企业收益预期来计算的评估基准日后预期三年净利润的平均增长值。本文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对并购规模因子、行业因子和企业品质因子和并购市场溢价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95%的置信区间内,并购规模因子、行业因子和企业品质因子的t值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这三个并购市场溢价的影响因子中,并购规模因子和企业品质因子的数据都来源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报告,因此这些企业价值评估因子对并购市场溢价都有显著的影响。因此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资产评估报告中对于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结果的准确度一定要进一步提升,为并购重组行为定价参与各方和公众投资者提供更合理的参考意见。基于本文实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目前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企业价值评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收益法的运用、业绩承诺事项、并购重组实施周期、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以及评估报告事项的披露方面。针对收益法中收益额的预测问题,本文搜集2012-2014我国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员会审核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报告中未来收益预测的数据,与并购完成后上市公司披露的目标企业对上市公司的收益贡献共194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偏离程度,证明了收益实际值与资产评估预测值相比具有较大的偏离,并建议评估人员在收益预测时应当考虑并购重组因素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同时建议资产评估行业应当建立完备的行业数据库,提高行业分析的专业水平。在折现率的测算方面,将其分解为债务成本率和股权成本率进行分析,对于存在缺乏统一标准、市场环境不完备的状况提出加强利率市场化、基础利率修正附加债务风险溢价、注意行业差异、降低主观判定等建议。针对业绩承诺主观性强影响评估人员对于企业价值的判断提出两个建议。一是允许业绩承诺出现区间值。二是建议监管层加强对于业绩承诺的管理,尤其是对于业绩承诺没有达到规定的指标的补偿力度。另外,本文建议从审核周期入手,从监管层的角度提高审核的效率,缩短审核周期和并购实施周期,提高资产评估报告的使用效率。同时,本文还建议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企业价值评估的经验时,要了解我国与美国的评估环境的差异,包括企业价值评估和定价的关系差异、市场经济水平的差异以及上市制度的差异等,不能照搬经验,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摸索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企业价值评估和定价的规律,对我国并购重组实务予以引导。在评估报告事项的披露方面,目前并购重组企业价值评估报告没有自身的特色,本文建议在评估报告事项披露中应当重点披露以下事项,包括目标企业资本结构对评估价值的影响、期权事项问题、行业对标问题以及对于或有义务事项的处理。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基于监管层的视角即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员会2012-2014年审核通过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购重组项目的资产评估报告、交易报告书、上市公司公告、证监会公告及相关数据文件搜集七大类十三项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价值评估现状的规律性特征进行全面研究。二是通过并购重组前后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价值变化从理论角度重新界定了并购市场溢价,同时选取规模因子、行业因子及企业品质因子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检验企业价值评估因素对并购市场溢价的影响。搜集的数据包括评估结果、评估报告中收益增长预测值、并购重组交易价格、并购方上市公司不同时间节点的股价和股本,所处行业的不同时间节点的指数等。三是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企业价值评估目前存在的问题的论述中,本文通过对194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确定并购重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中收益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偏离程度。收益预测值来自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目标企业的资产评估报告,收益实际值来自并购重组实施后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中对于原目标企业收益贡献的说明。本文的不足之处表现在:一是目标企业绝大多数都是非上市企业,许多数据不能够直接公开获取,因此个别资料并不是特别完备。二是本文只对我国所占比例最高的最具代表性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并购重组类型企业价值评估进行了研究。三是囿于能力和数据所限,针对并购重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不够全面。

参考文献:

[1].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研究[D]. 李洋.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审计质量关系研究[D]. 夏雪. 西南大学. 2008

[3]. 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实证研究[D]. 孔庆根. 江苏大学. 2007

[4]. 大股东减持解禁股与公司控制权结构关系实证研究[D]. 高彭冲. 浙江大学. 2008

[5]. 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 李博. 广东工业大学. 2008

[6]. 上市公司增发融资效率研究[D]. 刘新常. 湖南大学. 2007

[7]. 中美上市公司并购支付方式比较研究[D]. 吴昊.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8]. 控股股东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D]. 施进. 苏州大学. 2008

[9]. 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D]. 牛婷. 西北大学. 2008

[10].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企业价值评估:现状、影响及改进[D]. 张晓慧. 中央财经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