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贫困生”学习潜能培养为例_创新意识论文

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贫困生”学习潜能培养为例_创新意识论文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谈“差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潜能论文,创新意识论文,差生论文,注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来抓,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学科改革的排头兵,应该首先进行改革,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最近读了《中学语文教学》(1999.9)刊登的《“学长式教学”与“强化创造训练”》一文,颇受启发,但该文的“强化创造训练”,仅从微观上着眼,局限于词句创造训练,而未能从宏观上即从文章的主题思想上来思考。

我认为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只要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例如《孔乙己》的主题,课本的预习题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己只说,《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作家书屋)。叶老在这基础上,加了一句“表现旧式教育的不易发展人的才能”(《〈孔乙己〉中的一句话》,《国文杂志》1924.1)。直到1957年,在反右斗争中,才有人撰文说,《孔乙己》的主题是尖锐地揭露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这本是一个极“左”思想的产物,但几十年来,一直被教育界所接受。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写的《中学语文课本教学重点说明》,指出《孔乙己》的主题是“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举人之类地主豪绅的冷酷和暴虐”。至今人教社的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仍采用此说,于是定尊于一说,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有一位同仁曾愤愤不平地对我说,说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很片面。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凤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己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己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生存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这是一。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己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

不仅教文学作品可以这样引发学生的创见,而且一些说明文也可如此。因为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或事理的,而事物和事理是不断发展的,其局限性难免。拿传统名篇《活板》来说,该文是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但是国际上从来没有承认过印刷术是我国发明的,他们认为印刷术是德国人谷登堡发明的。事实上,我国的毕升的活字印刷比谷登堡的发明早几个世纪。但国际社会为什么不承认呢?是不是仅仅用“阶级偏见”几个字所能解释的呢?我看不见得。谷登堡的印刷术的确不是从中国学来的,而是他独立发明的。我国的现代印刷术也是从欧洲学来的。印刷术的发明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但我国的活字印刷为何没有被广泛采用呢?究其原因,一是中国人的传统保守思想。《活板》结尾说:“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透露了“活板”印刷靠家传途径,在社会上根本没有得到流传,以致今天我们几乎无法见到用活板印刷的书。此外,毕升发明的活板印刷,本身也有其很大的局限性,缺乏推广价值。“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中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这种工艺如果没有高度熟练的手工业艺人,是很难办到的,特别是要使“字平如砥”,非常困难。毕升未能创造出一套高效率的生产方式,是其“活板”得不到广为流传的本质原因。如果我们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只是一味地自夸中国人的“四大发明”,而不指出其不足,就很难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地球是圆的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据今年第9 期《科学世界》说:“地球真的是圆的吗?地球并非是完美的球体,它更像一只撒了气的皮球。这种不匀称是由于地壳内的温度变化引起地球深层运动造成的。”我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科学的最新发现介绍给学生,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创造性。

教师在评估学生的答题时,特别是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正如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的那样,凡答案都对而没有创造性的,则给60分;凡有创见的,即使没有都答对,也可打120 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切不可忽视创新意识、创新品格的培养。当然,创新教育应把宏观上的创新和微观上的创新结合起来,在语言训练中也要强化创新训练,以避免架空分析。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语文教育思想要来一个大改革,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其次,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要有创新的本钱,要有“一桶水”而不是只有“一杯水”;再次,《教师教学用书》要重新编写,要体现创新精神。

标签:;  ;  ;  

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贫困生”学习潜能培养为例_创新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