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山镇南社村创建“东莞市宜居村”工作经验论文_杨小敏1,梁业婷2

浅谈茶山镇南社村创建“东莞市宜居村”工作经验论文_杨小敏1,梁业婷2

1东莞市吉规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东莞 523000;2东莞市茶山镇规划管理所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南社村落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之东南面,全村面积4.5平方公里。南社村历史悠久,在2006年经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景观村落、广东最美乡村、广东省旅游特色村、东莞文物八景之一等。自东莞市宜居社区(村)建设工作全面铺开,茶山镇南社村成为了全市的试点村之一,本文总结了南社村创建“宜居村”由规划 建设 管理的各阶段问题探讨和工作经验,为今后宜居村规划建设提供相关的启发和借鉴。

关键字:宜居村;规划先行;规划建设;组织管理与保障

引言

为落实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粤办发〔2009〕24号),东莞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东莞市宜居城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府办〔2010〕94号),加快实现东莞市宜居城乡建设的目标,推动东莞市宜居社区建设深入开展,组织制定了《东莞市宜居社区(村)考核办法》。

随着东莞市建设宜居社区(村)动员大会的召开,东莞市宜居社区(村)建设工作全面铺开,茶山镇南社村光荣地成为全市的试点村之一。

一、南社村概况

南社村隶属茶山镇,辖区面积4.5平方公里。南社村辖下7个村民小组。近几年,南社村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南社村不断加大在各项设施的投入,先后建成了环村路、南社小学、南社游泳池、南社公园、垃圾转运站、南社卫生服务站等一大批村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

南社村现存有古树、古建筑和粤曲、舞龙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社村保留了大量古建筑,类型多样,与建筑共存的匾额、石雕、木雕、灰塑、墙饰、石碑、门牌楼以及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多种多样的日用器物。另外还保存有浓郁的传统民俗文化,为教育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实证资料。南社村景观独特,村内从东南向西北以一连串水塘构成村落中心,村中住宅都沿两侧山势错落建造。沿水塘南北两岸建造宗祠十几座,目前沿水塘的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二、前期工作

为进一步提高镇、社区(村)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和业务能力,更好地掌握宜居建设工作要求、工作流程及具体做法,南社村组织村委会干部与宜居社区创建骨干参加了宜居社区(村)建设工作第一期培训班,并成立了创建宜居社区领导小组,该小组主要负责南社村宜居规划建设及宣传工作。

三、规划先行

(一)实地调研。规划区内,现状总用地面积165.03公顷,其中以城镇建设用地为主导,用地面积158.95公顷,用地功能以工业及居住为主,含括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村内古民居建筑基本保持原生状态,还保留着部分建造年代较早的土坯房,居住拥挤,内部设施落后,没有卫生间,房间潮湿,采光条件均较差,一半已被废弃不用;还有部分住宅为清中后期所建,多为红石青砖房,檐下、墙头彩绘泥塑,建筑质量较好,但内部设施落后,为适应目前人们的住宅生活,少数住宅内部已被改造过。住宅内楼梯、地面、门扇、灰塑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二)规划亮点。秉承规划先行的原则,宜居社区领导小组组织编制了南社村的宜居建设行动计划,规划宜居建设在短期、中期、长期的发展目标,切切实实地规划好发展方向。

为更好地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定位,确定了以停车场升级改造与环村路北侧休闲公园为宜居建设亮点工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南社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创建宜居村庄过程中,注重发展地方特色,选取南社古村作为宜居建设的一大亮点,在打造宜居环境的同时,注重保留历史文化,是古代与现代相融合的规划理念。现阶段,南社村自然生态环境优美,辖区内水塘河涌保护良好,特别是拥有古民居的浓厚文化底蕴,加上毗邻生态园便利,在宜居建设中,南社村定位“莞邑古村”,结合南社村建筑特色进行全方位设计。

(三)规划原则。整体的宜居创建坚持真实性、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相结合、旧区的整顿与新区的开辟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乡生态文明水平、加强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全面建设和谐宜居村。

四、规划建设

(一)保护历史文化——南社古村落

1、既保护物质文物也保护非物质文物

保护地方人文环境及其有特色的文化传统:包括社火、祭祀、节日、民俗精华、传统戏剧,以及传统手工艺、乡土特产等。这些都是构成村落生生不息的人文性的重要元素。只有保存了这些才能使保护的村落具有历史的生活气息,具有生命力。发掘、整理南社谢氏家族发展史与南社村建设史,设立村史资料及民俗文化陈列室,设立宗祠、民居、书院陈列室,展现具有明清生产、生活、外向移民特征的文化面貌,研究、发掘、宣传优秀的的文化遗产,如:各类绣品、竹编、字画、雕饰家具日用品等。

2、保护与发展相结合

保护南社村的历史真实性,决不可以阻碍南社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应通过慎重的、全面的、长远的总体和分项规划将南社村建设成高品位、有个性的且与农村生活的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传统民俗文化村。

(二)道路交通规划

1、停车场规划:南社村有两个入村口,一个从村西门进入,已有停车场在南社村新市场西侧150米处,可停放大轿车和小轿车。另一个从村北门进入,停车场拟建于现村口水坝的西侧50米处,紧临北部农田。目前这里有一些质量不高的旧房,一些无规划的新房,还有已废弃的原村委会砖混结构的两层小楼。这一些新建筑价值不大,近期考虑拆除建成停车场。

2、汽车路线规划:沿外围现有南北柏油路行车(也是村落消防通道),均可达到村落南北贯通。

3、步行路规划:保持古巷道原有尺度、比例和步行方式。利用村中心的围面路及两侧小巷,形成环绕全村的步行路网。围面路不再通机动车。步行路要重新用石块、石板铺面,不得用混凝土,路面宽度保持现状。

(三)绿化规划

1、南社村绿化包涵两个意义,其一,以衬托村落文化特征、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为目的。其二,在古村落群外围,与新建筑接壤处植树绿化将老村四周形成一圈绿化带,分隔老区和新区,绿化可有效地挡住一部分新建筑,给老村一个独有的景观和氛围。在近期保护、修缮、改造过程中,在影响古村风貌的地方可种快生树或竹子以遮挡。

2、在老村街巷中,房屋背后空地,应布置绿化,种植树木。残破建筑、或其遗址除位于重点地段需进行复原的以外,应清理出来种树,完善街巷绿化。

(四)环境卫生规划

1、对村中的粪坑、厕所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置。公共厕所必须采用冲水式。厕所位置可建在临街建筑背后,平均一条巷至少1个,同时供居民和参观者使用。设专人负责公共厕所的卫生管理。厕所外观应尽量采用老住宅的建筑风格或利用废弃老房改造。

2、对现存村子周围垃圾随意倾倒、堆放的现象必须立刻加以整治。设置集中垃圾堆放点,设专人收集、处理。设垃圾处理厂,做无害化处理。

3、在远期规划中,排水采用雨水、污水分流制,雨水直接排入水塘,污水经净化处理后由暗渠排入村北的农田内。其中一部分可排入村内水塘,保障村内水塘补充蓄水以及水质清洁。

(五)消防规划

1、重点保护区和其它地区的重点保护建筑内尽快请消防部门按《古建筑消防条例》规定制定消防规范,配备消防设施。在近期应配备灭火器、砂包。在所有古建筑中设置灭火器和砂包,并加强预防。

2、认真检查电线和电器,更换老化的电线,消除火灾隐患。

五、结束语

南社村创建“东莞市宜居村”的成果获得了镇委镇政府的高度赞扬,同时收获了群众的一直好评。通过这次工作经验的总结,希望能给茶山镇其他村委和社区创建宜居村提供良好的借鉴,秉承规划先行的原则,建设一批能得到群众认可,真正为群众改善居住和生活需求的宜居村。

论文作者:杨小敏1,梁业婷2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0

标签:;  ;  ;  ;  ;  ;  ;  ;  

浅谈茶山镇南社村创建“东莞市宜居村”工作经验论文_杨小敏1,梁业婷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