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相疗法在中医治疗脑卒及其分支病中之应用论文_刘登峰

靶相疗法在中医治疗脑卒及其分支病中之应用论文_刘登峰

中风又称脑卒脑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等为主症的病理症状,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近年来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病轻者可无昏仆,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由于本病发病突然,起病急骤,且临床表现不一,变化多端而速疾,与自然界风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后世医家取象类比而称之为中风。

但早期中风之病名与现代中风之病名稍有不同,《黄帝内经》中的类似中风病的记载较多,但无中风之病名,而是随着中风不同的症状表现和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命名的,在卒中昏迷时期有仆击大厥薄厥的记载,分别见于《素问通评虚实论》、《素问调精论》、《素问生气通天论》,在半身不遂期有偏风、偏枯、身偏不用,痱风击仆等名称,分别见于《素问风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灵枢热病》、《灵枢九宫八风》,汉代的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症并治》中首创中风之病名并沿用至今。

中风病发病根据神志,状态清醒与否分为中经略中脏腑。

中经络主要症状为偏身麻木或一侧手足麻木,或肢体力弱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舌强语謇或不语,他没有神志昏蒙的表现,且病位浅,病情轻,中脏腑具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或神志清醒后有舌强语謇或不语,他病位较深,且病情较重,多有神志变化。根据病程长短可将中风分为急性期(中经络者为2周以内,中腑脏可延长1月以内)恢复期(2周后或1个月以内)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以上)。

本病的发生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血亏虚,高年之体阴气自半,气血亏虚或见消渴等大病、久病之后,元气耗伤,脏腑阴阳失调。

气虚则运血不畅,虚气流滞脑络,瘀滞不通,血虚则阴不制阳阳亢于上,阳化风动夹痰湿瘀血上扰清窍,造成脑络受损,再遇诱因致气血逆乱直冲犯脑。

劳欲过度,烦劳过度,阳气亢奋,不敛引起风阳内风旋动,或纵欲伤精,水亏于下火旺于上,造成肝阳亢奋。

情志所伤,七情失调,肝失调达,肝气郁结,血行不畅,瘀结脑络,五志过极,脑怒伤肝,肝阳亢奋或心火盛,风火相煸,血随气逆,上冲犯脑。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醇酒,脾胃受伤运化失司,聚湿生痰,郁久化热,引起肝风、风痰上扰,特别以酗酒诱发最烈。

气候变化,中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发病常遇气候突变关系极大,入冬骤冷,寒邪入侵,血瘀遇寒则凝,导至瘀血阻滞,脑络或气候转暖之时,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

病机:脑中风发病多呈急性发作,活动状态(尤其是在用力不当或情绪激动时)安静或睡眠状态时均可发病,发病后病情变化快,短期内可发展到严重程度,亦有渐进性加重或阶段性加重,部分患者有头昏头痛,手足麻木、无力,语言不利等症状,在脑髓血脉与心肝脾肾有密切关系,可引起全身多脏腑功能紊乱,本病以本虚标实,上实下虚为主要特点,急性期以标实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虚实夹杂或以本虚为主,标实不外乎风火痰气血,本虚以气血阴阳不足,以阴虚气虚多见于肝肾,阴虚为其根本。

根据中风病的病理特点,中风可分为缺血性脑中风和出血性脑中风,前者包括脑梗塞、脑栓塞,后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期中脑梗最常见,其次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栓塞,在大量尸检统计中,脑梗所占百分比达50%以上。

脑梗是一种主要见于中年以上(包括中年群体)患者的急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然头昏,一侧肢体麻木,呈进行性加重,且双下肢无力等症状,主要病因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该病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上,引起血管狭窄和痉挛,在动脉管腔内膜病变的前题下,其远端部分仍可通过自动调节使血管阻力下降,并建立侧肢循环而维持血常血流量,这是病变的内因,是病变的内在因素,即脑梗形成内在隐匿条件。

但存在以下各种高危因素时,脑梗才能完全形成,这些外在因素包括:

1、年龄因素:气血亏虚年高体衰,致元气耗损,腑脏阴阳失调,气虚运血不畅,血流缓慢;

2、高血压:劳欲过度,阳气亢奋,内风旋动肾水亏于下不制阳。

3、消极心态:情志所伤,肝失条达,肝气郁结,血行不畅。

4、不良生活快习惯: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聚湿生痰,痰瘀户结阻滞脉道。

5、气候因素:冬季寒邪胜,早春气候转暖,厥阴风木当令,春季风善行数变不稳定,血瘀遇寒则凝滞,阻滞脑络可诱发血压升高,血流缓,血粘度增高或血液凝固性异常增高,导致瘀血阻滞脉络而发生梗塞,脑梗形成。

6、脑梗的好发部位主要在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虹吸段和基底动脉中下段,尚有20%—30%发生在颈部大动脉,有时出可发展成出血性梗塞。发生部位在大脑中动脉深部分肢,豆纹动脉,血流进入基底节内囊、外囊、丘脑、脑桥,按出血部位分内囊、丘脑、脑桥和小脑出血。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近年有年青化趋势,男姓多于女姓,常于休息静止或睡眠时发生,或突发黑内障或视物不清,或出现重影言语不利时发生,临床表现因脑梗病灶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不尽相同,疾病愈后结果也不相同。

脑梗与高血压二者之间为互根互源重用的关系,动脉硬化高血压能促进加速脑梗的形成,在脑梗形成过程中起加速器或催化剂的作用,脑梗形成后,若治疗方法不当或迁延不愈,又可促使患者血压长期聚高不下,或突然血压降低,而再次诱发脑梗,或二次或多次急性发作,而使患者病情危险出现,脑部大血管大剂量出血(30毫升以上)直接导致该患者死亡。

根据多年临床实践中,我认为治疗脑中风及分支病的关建分三步:1、改善大脑供血,为脑血管外周血管等开通新的供血渠道:2、活血袪瘀使脑络气血通达畅通无阻;3通络即疏通血管,消除血瘀之弊,使血行通畅顺利到达脑梗病灶。基于以上三点要求,方剂配伍总原则,活血行化瘀通络除弊,方剂名称补血行气,化瘀通络汤组成:

当归15g,丹参15g,川芎10g,红花10g,鸡血藤30g,水蛭15g,蜈蚣4条,土元10g,地龙15g,赤芍10g,生地10g,田七3g。

此方剂是在桃红四物汤合四虫饮加咸而成,全方主要功能扩张冠状动脉血管、脑血管等血管功能,增加脑络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及侧支循环的供血渠道,并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反应,促进纤维溶解,延长血栓形成时间减少血栓长度及重量,而减少血栓形成,还具有改善恢复肢体功能作用,故对偏身麻木或半身不遂,肢体无力,口舌歪斜,言语不利,舌强语謇等症状有极积治疗意义。

此方适用范围:轻型脑梗死,中经络之治疗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中脏腑之治疗后期(急性发作转为慢性)治疗期、恢复期及后遗证期。

患者陈xx自述双下肢无力,头昏无法骑车,去医院就诊为脑梗(轻型)服此药10剂,头昏减轻,双下肢力量增强,现已骑摩托轻松自如。

患者王XX,女,46岁,突然昏倒,去医院就诊,脑CT扫描丘脑出血(18毫升),住院半月有余出院,不会说话双下肢肿胀,小便无法控制,服此药1年说话流利,头脑清醒,记忆力增强,偏废一侧,手能握住,腿力量增强并有温暖。

张XX,男,56岁,于2012年2月12日,突然昏迷,同时伴发口眼歪斜,流涎等症状,去医院就诊,CT扫描右侧基低节区出血,诊断:1高血压;2脑出血;3脑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住院半月多出院,后服此药20余服,头昏未出现血压平稳,左下肢力量增加,现已能下地劳动。

患者李XX,男,54岁,职工住院号23546,因头昏,左半身肢体麻木加重,于2012.9.21住院。

李XX平时血压高,时常头昏未引起重视,这次住院缘于2年前出现头昏,2012年春季以来,左半身麻木呈进行性加重。

查体:体温呼吸脉博均正常,血压140/100毫米平衡,神情合作自动体位心肺,(一)肝脾未触及四肢肌力和肌张均正常,生理反射存在。

CT:扫描检查(2012.9.21)CT号66593颅骨结构未见异常,双侧大脑半球对称,双侧底基节区发斑片状点状低密度阴影脑室系统沟裂及脑池未见异常。

诊断意见:双侧底基节区多发腔梗,该患者住院15天出院平常口服降压药等维持治疗,但仍时常头昏,血压偏高,每年住院四五次。

2015年早春该患者头昏弦晕,左侧肢体麻木症状加重,于2015.3.9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导致二次脑中风同时伴发口角歪斜,流涎、痰鸣,神志昏蒙,言语不利,左半身不遂。

住院辅助检查,颅脑CT扫描:1双侧基节区多发斑片状低密度阴影;2右侧基低节区出血,其余颅骨结构未见异常,双侧大脑半球对称,脑室系统,脑沟裂及脑池未见异常。

诊断意见:1脑出血;2脑梗塞(双侧基低节区多发腔梗;3高血压,住院半月,患者自诉头昏稍的好转,血压略有下降,查体未诉不适出院。出院后头昏依然存在,左下肢行走无力。

根据该患者发病规律及诊断结果,此患者主要病因: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脑络,此患者治疗应以行气化瘀,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

方剂:当归15g、丹参15g、川穹10g,红花10g,鸡血藤30g,水蛭12g,蜈蚣4条,地龙15g,土元10g,tg f 10g,赤芍10g,田七6g。

用法:捣粉冲服日2次。

该患者共服66付,头昏未出现,血压平稳,左下肢力量增强,并感觉到温暖于2018.7.26复查:1肝功能十项正常;2血糖正常;3肾功能三项正常;4血脂四项低密度胆固醇(LDJ-CL2)偏高;5同型半胱氨酸偏高26.7;6血常规(五分类)正常;7腹部彩超(男):脂肪肝;8心电图正常;9颈动脉血管彩超双侧颈总左侧颈内动脉粥样硬化;10,64排头部CT双侧底基区腔梗,双侧脑室周围脑白质脱髓鞘改变。

讨论:该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弦晕,左半侧肢体麻木、血压高突然昏仆,主要与早年阴虚形体质有关;

阴虚则制约阳气的力量减弱,不能有效地抵制阳气,则导到肝阳相对偏亢,形成高血压,而血压偏高,则血流缓慢血粘度增高,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脑络脑梗痛灶形成(靶相),故采用行气化瘀,活血通络法则治疗,符合中医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的宗旨故而获效。

方中当归补血,活血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等,其味甘而重,其气轻而辛,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景岳全书本草正》;1造血功能:可促使骨髓和脾细胞造血功能增加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

2抗血栓:当归可延长凝血酶原时间,血栓形成时间,减少血栓长度及重量,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改善微循环,血黏度、血小板黏附率和聚集率,降低器官微区血流量增加;

3对心脑血管的影响,当归对冠状动脉血管,脑血管,肺血管及外周血管均有扩张作用。

鸡血腾补血行血,通经络主治活血虚麻木瘫痪症,在脑梗治疗期、及恢复期对肢体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

故当归鸡血藤在脑梗治疗过程对对患者大脑供血的改善,冠状动脉血管、脑血管及外周血管血流量的增加,肢体功能的恢复有重要影响,起全局领导的作故为君药。

丹参、红花对脑梗(靶相)有较高的选择性:1抗血栓形成,具有抗凝血小板聚集促进维蛋白(原)降解;2改善微循环,他能使外周微循环血流量显著增加,局部组织微循环的血液灌注量及侧支循环的供血渠道建立,增加毛细血管网,开放数目增加,血液流态改善;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1)保护内皮细胞改善冠状动脉循环;(2)对脑缺血的保护,丹参、红花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和死亡率;(3)调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对脑梗引起的并发症有积极治疗作用,故在治疗过程作为臣药,辅助君药,活血化瘀清除血液循环之障碍,保证冠状动脉血管、脑血管,微循环血流畅通。

水蛭、蜈蚣、地龙、土元、生地、赤芍、田七为佐药。

水蛭:破血逐瘀《本草汇言》中记载,水蛭逐恶血瘀血之药也“其破血逐瘀作用”,主要与其抗血栓形成,抗凝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降血脂以及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有关。

蜈蚣袪风镇痉亦用于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治疗。

地龙袪风活络,本品长于通络,可用治中风半身不遂,目前认为地龙液中含有一种高效抗凝和促纤溶物质,能显著延长凝血酶原时间,能降低血液的黏度抑制血栓形成,故可用于脑梗死的治疗。

土元破血逐瘀,消癥疗伤,本品味咸,能入血软坚散结,为强有力的破血逐瘀之药对瘀血久积的各种疾患有治疗作用。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本草经疏》称本品为补肾家主要药,益阴血之上品,本品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功效与其对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血液功能及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有关。

赤芍清热凉血《药品化义》中记载本品味苦能泻,带酸入肝专泻火。本品清热凉血,功效与其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抗血栓形成,激活纤溶等作用有关。

田七:祛瘀止血其甘微苦、微温,入肝胃经,本品既能止血,又能活血散瘀,故止血而无留瘀之弊,为止血之良药用治内外各种出血证。

上七味其中水蛭、蜈蚣、地龙、土元担负破血逐瘀疏通血管,解除血管痉挛的职责,赤芍、生地、田七三味是防预水蛭、土元等破血逐瘀力量过大之弊,而取其凉血以止血,故将上七味作臣之下属,辅助臣药为臣药作用之发挥,创造良好内环境。

川芎活血行气,《本经》中记载川芎主中风入脑……,能活血化瘀兼有行气作用,性善走散,他接受君主之命,传达君药指示,协调臣药佐药共同向脑梗病灶(靶相)部位聚集,共同发挥活血行血去瘀通络作用,袪除(靶相)周围病变之源,恢复大脑正常功能,使患者疾病得以治愈,故在本方中作为引使药之用。

论文作者:刘登峰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9

标签:;  ;  ;  ;  ;  ;  ;  ;  

靶相疗法在中医治疗脑卒及其分支病中之应用论文_刘登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