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苦难意识与共产党人的社会责任_忧患意识论文

传统的苦难意识与共产党人的社会责任_忧患意识论文

传统的忧患意识与共产党人的社会责任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党人论文,社会责任感论文,忧患意识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忧患意识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的一份重要的历史遗产。在中华大地上生长的中国共产党受着这份历史遗产的影响,并将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升华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本文拟就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些探讨。

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源远流长。传统的忧患意识有如下特点:

首先,贴近时代。这是传统的忧患意识的突出特点。不同朝代的忧患意识反映了不同朝代的内忧外患。当外患威胁中华帝国的生存时,其忧患意识以外患为主。在南宋,北方金国占领了南京的半壁河山时,爱国诗人陆游便写下了:“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诗句。[①]在近代,西方列强用炮舰轰开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时,康有为感到:“俄北瞰,英西睽,法南瞬,日东眈,处四领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②]孙中山则认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特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③]他们的共同心愿是为拯救中华民族而斗争。

然而,当封建王朝朝政不纲,奸臣专权,民不聊生时,传统的忧患意识又侧重于内忧。宋代范仲淹体察到当时谷帛踊贵,中外奢侈,官乱于上,风坏于下,于是他“上忧宗上,下忧生灵”。[④]尤其是每个朝代的后期统治阶级昏庸无能,贪官横行,民心不稳,此时的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发展到炽热的地步。

贴近时代的忧患意识折射出巨大的凝聚力。在宋代,内忧外患十分严重,由此导致忧患意识成为人们重要情绪,最终导致宋代不仅是最长的封建王朝之一,而且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得到高度发展。中华民族战而不乱,分而不裂,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民族具有浓厚的忧患意识。因为有了这种忧患意识,统治阶级内部的有识之士从昏睡中惊醒,将内忧外患的压力转化为发奋图强的动力。因为有了这种忧患意识,黎民百姓在最危险的时刻,勇敢地站出来,担负起拯救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因此,传统的忧患意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其次,与忠君思想密切联系在一起。从其内容看,人们所忧患的主要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当外患威胁封建王朝的生存时,他们可以“精忠报国”,当内忧日趋严重时,他们首先担心的是如何稳定王朝的根基。因此,传统的忧患意识中,尽管也有反映人们疾苦的内容,但从根本上说来,它们是从儒家的民本思想出发,希望统治阶级采取一定的措施减轻人们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最终目的还是维持和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这些都反映出传统的忧患意识的忠君思想的色彩。

传统的忧患意识既有代表优秀文化传统的特征,也有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某些印记。对于前者,我们应该继承发扬。对于后者,我们一方面不应该苛求前人,另一方面我们在继承中应加以扬弃。

传统的忧患意识把报国报民作为其最大价值,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了千古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和博大情怀。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以匡世济民为己任的积极态度,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现在关于传统忧患意识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两种错误认识。一是割裂两者的联系,认为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共产党人头脑中固有的;一是把两者完全等同起来,认为今天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责任感,就是传统忧患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活。

上述两种观点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又不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是一种扬弃,是批判地继承,即挈其瑰宝,绝其缁磷。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的忧患意识也是继承其有价值的部分,而抛弃其中糟粕。就文化发展规律来看,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源头,它们之间必然存在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说,传统的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源头,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不可能不受传统忧患意识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的忧患意识不可能停留在传统的忧患意识的水平上。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传统忧患意识贴近时代的特点,以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忧患为己任。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忧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忧患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反映。传统的忧患意识是历史上不同时期客观存在的忧患在当时优秀分子头脑中的反映,是那些优秀分子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与前途思想的集中表现,具有贴近时代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这一光荣传统。因此,共产党人把传统忧患意识贴近时代的传统发扬光大,因而具有唤起人民觉醒,在人民中引起广泛共鸣的作用。此其一。

其二,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传统忧患意识以忧国忧民为出发点的优良传统。传统的忧患意识所忧虑的往往不是一己私利,而是民族、人民的前途与命运等重大问题。范仲淹在母丧大悲之际,也“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⑤],就是这种传统的真实写照。这一传统为共产党人所继承。从个体而言,共产党人也有个人的烦恼和忧愁。但是多数共产党人没有陷入儿女情长,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多数共产党人完全可以置个人利益于度外,甚至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献给党的事业。战争年代的烈士为救民族于危难而舍身取义,和平环境的先进为谋人民的幸福而义无反顾。孔繁森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便是典型的事例。

其三,共产党人继承了传统忧患意识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就其本质而言,传统的忧患意识是一种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抵抗外侵,维持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这种爱国主义为共产党人所继承,并成为他们不断前进,不断探索的思想动力。因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在爱国主义的召唤下,五四时期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在爱国主义的召唤下,民主革命时期的共产党人始终为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忘我战斗;在爱国主义的召唤下,和平建设时期的共产党人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致力于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共产党人能够如此,原因是复杂的。但很难想象,一个不关心不热爱祖国的人能够如此。

总之,共产党人从传统的忧患意识中吸取了养料。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指出,共产党人又把传统的忧患意识升华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就是说,抛弃了传统忧患意识的糟粕。

第一,共产党人突破了传统忧患意识主体的狭隘和超然性的局限,把克服忧患的斗争发展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行动,把朴素的忧患意识升华为高尚的社会责任感。一般来说,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这样,他们中间的忧患意识往往难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中国共产党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鱼水关系。中国共产党人所忧患的与广大人民群众所忧患的具有广泛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共产党人的社会责任感很容易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责任感。共产党人所从事的事业容易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这在以往任何时侯都是办不到的。

第二,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石,抛弃了传统忧患意识中以忠君思想为主要代表的过时东西。“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⑥]共产党人选择马克思主义后,就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审视传统的忧患意识,分辨出其中的精华与糟粕。把精华部分继承下来,发扬下去,把糟粕部分抛弃掉。

第三,共产党人克服传统忧患意识脱离实践的不足,把自己的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化作救国救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加速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由于共产党人有了先进的武器,所以对当前社会存在的内忧外患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并找到了克服内忧外患的正确道路,这就是将社会责任感变为行动,从而克服了传统忧患意识坐而论道的不足。

总之,共产党人的社会责任感同传统的忧患意识既有联系,又有本质上的区别。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之一,也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注释:

[①] 陆游:《示儿》

[②] 《戊戍变法资料丛刊》,第4册,第384页。

[③]《孙中山选集》,上卷,第19页。

[④]、[⑤]《范文正集》,卷八。

[⑥]《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60页。

标签:;  ;  ;  

传统的苦难意识与共产党人的社会责任_忧患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