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论文_苟怡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论文_苟怡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内江 641100

摘要: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其专业的建设需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地自动突破。在现阶段,国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处在了瓶颈的阶段,诸多因素影响着其专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从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学以致用

前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高校文科中的传统基础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的高校中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尤其是在建国后,随着教育部审定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颁布,在全国同类专业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基本教学内容与模式。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破固有的教学观念,无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在长期的专业建设中,思考与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除继承与发展原有教学内容与优势外,主要在培养本科生的学术研究实践能力、专业创造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推动教学等环节上做了一些积极探索。试图通过课内与课外的密切互动,力图形成具有一定个性的能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单一的学生评价体系

就目前的形势进行分析的话,高校教师对学生所展开的评价依然主要以学生知识水平为主,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没有引起足够地重视。在考试的过程中考察学生的也只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奖学金的评定以及党员的选择等等的依据也都是学生的笔试成绩,对于学生走上社会之后是否真正的需要这些知识并没有引起足够地重视。

1.2 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有一部分人会选择继续深造,有一部分人会选择当教师,还有一大部分人并没有找到专业对口的职业。由此看来,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并没有与汉语言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是,高校设置的课程依然是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设置的,将兴趣和重点放在传统专业课上,不少专业知识重复性地出现,即便是选修课程,也是紧紧围绕着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等专业知识而进行设置的。对于一些在社会上比较实用且又让广大学生感兴趣的专业并没有开设,比方说:网络编辑、公关礼仪等等。实际上不仅广大学生对于这些专业保持着较为浓厚的兴趣,而且社会也迫切需要这样的人才。但是很显然,高校课程的开设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之后的就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直接造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步入正式工作岗位之后往往不能够学以致用。

1.3 教学与实践相脱离

就目前看来,教师在课堂上对广大学生所讲授的内容大都属于闭门造车,而与实际生活缺乏联系。这就直接造成学生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写作方式上都缺乏一定的新意,继而大大地挤压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表达创造力。

1.4 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从目前调查的资料来看,大部分教师仍然坚持“满堂灌”、“一言堂,直接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丝毫不感兴趣,学生的视野难以得到拓宽、能力难以得到培养,但是为了能够取得一个好成绩,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形成所谓的“高分低能”型人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2.1 制订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一般是直接照搬研究型大学的模式,其特点是围绕学生学习专业学术理论为中心,强调学术性、系统性。当然,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但是,与此同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该加强实际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注重学生对口头表达、书面写作、鉴赏等专业能力培养,充分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即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广博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写作、评论、鉴赏等掌握运用能力。其中,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就凸显为汉语言文学最重要的文学素质。当然,不能将书面写作能力简单的理解为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的写作能力,还应包括学生掌握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的写作,要有文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单纯指口头表达流畅,而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见解,既能凸现说话人的人格魅力,又能切中要害,深入事物的实质,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2.2 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建立一套全新的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主动、活跃的高效状态。具体措施有:1)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2)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教学方法改革,紧跟全国高校的教改步伐。3)夯实基础,提高质量,让学生学得到、记得住、用得上,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供有益经验。4)确定教学改革的两大重点: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测试制度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着眼教学活动全过程,强调师生双方的互动作用,注重课堂示范和课外阅读指导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实况的检查。以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严格的测试制度强化教学效果。

2.3 建设导师制度,体现人文关怀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所学专业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拓展性,相比其他学科专业学生更需要有人不断引导,延伸学习范围,开拓研究视野。通过导师制度,将学生的日常管理和专业指导常态化、动态化。这样既可以减少教辅人员的工作负担,又可增强学生与导师的感情交流,体现人文关怀;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导师的专业指导作用,解决学生日常学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4 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建设,使其能够培养、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才

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学生的自身素质问题,而是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问题。高校应该对现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进行改革,鼓励教师学习新知识,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尽快实现现有教师的知识转型和知识更新。对于新进教师应该放宽专业限制,鼓励各类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以此焕发汉语言文学专业新活力,提高团队合作、团队科研、团队教学等能力。

2.5 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要求教师对学生所做出的评价必须全面、系统、公正。教师应结合自己所在高校的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做出一系列的考核,建议采用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形式,将掌握专业知识的评分标准与能力检测标准相互结合在一起,不但能够考察出学生对主要专业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够对学生的其他能力进行考察。教师在平日里的教学之中就要下意识的地引导学生培养专业技能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比方说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生活化情境,为广大学生提供虚拟岗位,让学生在此岗位上做相应的工作,并对其展开一系列地评价,这样的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不但能够更加全面、更加公正地对学生展开评价,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中使得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社会形势和市场的变化下,要求高校必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一系列的改革。社会需要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以此为重要理念,不断地对教学方案做出调整,进而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实际需求、能够在社会上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丁颖.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 2012(20).

[2]王彩琴.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3]谢军.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危机与对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06).

论文作者:苟怡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7

标签:;  ;  ;  ;  ;  ;  ;  ;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论文_苟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