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语境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研究论文_王旭东

“美丽中国”语境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研究论文_王旭东

(潍坊科技学院,山东 潍坊 262700)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青年教师德育课题(2017-xd-025)阶段性成果。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美丽中国”蕴藏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深刻的伦理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让“美丽中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价值诉求,将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生态教育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生态文明研究的一大热点。以学校教育为主要的培育路径,通过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分析以提出相应对策。从高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视角关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研究,但有从家庭教育出发的研究案例比较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亲情对个体的影响极为巨大。多数大学生虽在外求学,但家庭、亲情仍然对他们的心理与行为发挥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作用。

一、“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不仅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而且提出“美丽中国”这一新概念。大学生是未来实现美丽中国发展目标的主力军,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因为,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形式,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有助于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

二、当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1.生态文明教育流于形式,针对性较弱,家庭、学校和社会无法形成有效合力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往往缺乏目标长远而系统的教育规划,其具体施教活动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其实用性和指导性普遍不足,针对性较弱。而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着脱离社会环境和学生心理需求等不足之处。而且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家庭、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一味地把生态文明教育局限于校园内,企图在一种“净化”的环境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机会,更缺乏保护环境的实践技能训练。因此,学校层面的“美丽中国”实践往往停留在征文、朗诵、展览等层次。

2.大学生已经产生生态忧患意识和求知欲,但生态知识匮乏,生态文明意识尚未养成,生态行为能力较弱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和行为举止的重要内容,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必须不断开拓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实践的新载体、新途径,力求实效性,这样才能使生态文明理念不仅“内化于心”,而且“外化于行”,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自觉能力。

三、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为了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望和目标,需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更需要积极探索一条操作性较强的实施路径。

1.加强生态校园建设,创设生态文明教育情境

校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境。积极构建生态校园,为大学生养成生态文明习惯提供了良好环境支撑,可以使大学生在良好的生态环境里,潜心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可以通过构筑生态校园工程, 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积极创设有利于师生身心发展的优美环境,不断提高师生的生态素养。

在生态校园建设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教学体系,积极创设生态文明教育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此外,还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关系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情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强化生态文明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

2.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材体系,积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同时,学校应该改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渠道的作用,真正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落实相关的教学内容,优选相关的教材,提高生态文明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

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将是对现在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大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同时,要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影响、辐射社会文化,逐步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自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加入绿色行动者的行列,使“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等一系列理念深入人心,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参考文献

[1]赵志耘.大学生绿色消费模式研究——观念与行动[J].科技与产业,2010,(6).

[2]廖志丹.“绿猫”理论:高效生态文明教育初探[J].生态经济,2010,222(3).

[3]姜赛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1,242(8).

[4]曹迎.《绿色中国》[J]. 2006年21期

作者简介:王旭东(1983年9月—),男,汉族,山东省寿光市人,硕士学位,潍坊科技学院任教,研究方向为动画。

论文作者:王旭东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5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3

标签:;  ;  ;  ;  ;  ;  ;  ;  

“美丽中国”语境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研究论文_王旭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