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球运动为例探讨高中地理学习方法_地球自转速度论文

以地球运动为例谈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学习方法论文,地球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球的运动有多种形式,其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部分知识既是地理学习中的重点,又是令人头疼的难点。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利用初中的相关知识,并采取一些合适的学习方法,将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学习的兴趣。下面我们结合具体例子谈谈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

一、温故知新,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学习是在复习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之间不断反复的过程。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利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可以使我们较快地掌握地球运动的一些更为复杂的规律。初中教材对自转周期只有一句话:“地球自转一周为24小时,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天。”而高中教材却提出了恒星日、太阳日两个周期,那么它们是什么关系呢?哪个才是24小时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一要仔细研读课本中的内容,二要读懂下面图1的含义。

在图1中,首先,要理解地球为什么有会三个。这是因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所以在地球自转一周的过程中,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改变了,不同的位置分别标为。其次,要理解“同一颗恒星”为什么画了三个。这是因为恒星距离地球十分遥远,到达地球的光近似于平行光,在有限的图幅中,要使地球在三个位置感受到平行光,只能“平移”恒星。第三,该图中的太阳光不能看作平行光,所以太阳只画一个。读出了图上的这三层含义,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恒星日和太阳日:当地球位于时,太阳、恒星、地心和地球上某点P位于同一直线上;当地球位于E2时,地球刚好自转360°,点P回到恒星和地心的连线上,所以从为一个恒星日,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当地球位于E3时,地球已自转360°59′,点P回到太阳与地心的连线上,所以自为一个太阳日,时间是24小时。

二、运用比较法学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的常用方法之一。运用比较法不但能够找到知识的共同点,还可以深入认识它们的差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我们可以将初、高中教材讲述的内容放在一起,对比学习。一方面可以整理出自转规律的描述角度:自转轴、方向、周期和速度。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初高中教材的差异中准确把握重难点。比如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初中教材以“思考”的形式(说说在地球上的什么地方能够“坐地日行八万里”)讲线速度,以“活动”的形式(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推算地球每小时转过的度数)讲角速度,但都没有深入讲解规律的具体内容。高中教材不但用文字比较详细地讲解了线速度和角速度的规律,还配有示意图和思考题,以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比,明白了侧重点,也体会到了学习知识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丰富的过程。

同样,把关于公转规律的初高中内容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可以整理出公转规律的描述角度:公转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

在分别学习了自转和公转的规律之后,还可以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放在一起列表比较(如表1)。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自转和公转方向的描述方法和用语是完全一致的,都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对于自转和公转的角速度,也可通过比较它们的计算过程来加深理解。角速度的计算公式是:角速度=转过的角度÷时间。自转的角速度=自转一周的度数360°÷自转的周期24小时=15°/小时,公转的角速度=公转一周的度数360°÷公转的周期365天≈1°/天。把结论的推导过程放在一起比较,理解和记忆更加清晰。对于线速度和其他内容,我们也可以运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比较。

三、运用归纳法学习,强化知识间的联系

归纳法也是地理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但是初中运用得还比较少,到了高中一定要掌握这种方法。

在地球的运动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它们与日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更是令许多同学头痛不已。在逐一学习这些知识之后,如果我们运用归纳法,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2和表2所示),那么难点就可以化解了,学习的负担也就减轻了。

四、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地理学习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要求比较高的学习方法。它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自觉地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最终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方法在初中地理中我们已有接触,比如学习地球的自转时,就是从探究昼夜更替这种生活现象入手的。白天,有太阳,我们要学习,要运动;夜晚,有月亮、星星,我们要休息。这种生活感受每一位同学都有。但是,很少有同学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白昼和黑夜总是交替出现呢?为什么日月星辰总是东升西落呢?正是因为我们没有思考这个问题,所以现象还是现象,不能转化为知识。如果我们能从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并通过思考、查资料、讨论甚至实验,最终得出正确答案,我想,大家一定会有强烈的成功体验!此时,学习地理的兴趣想不提高也难呀!所以,在地理的学习中,我们要做有心人,对身边和生活中的现象,观察、感受之后,还要问问为什么,尽量找到正确的原因。

其实,初中教材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初中阶段的探究性学习还较多地依赖于经验和感性认识,缺少实验的支撑。要想形成科学严密的探究性学习方法,还需要有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所以,在高中阶段的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还要设计具体的步骤和操作方法,使我们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被动接受和思辨的层面,还有科学数据和材料的支撑。

比如,要想知道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探究方法:

一、确定课题: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和规律。

二、确定课题目标:观察、记录某个物体正午影子的长短,通过观察、测量、记录,证实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并了解其变化规律。

三、明确课题步骤:(1)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合适的物体,如旗杆、篮球架等作为本组观察目标,准备好记录所用的纸、笔和卷尺等物品,并制定出周密的观察计划;(2)每周选两天正午,准时观察、测量、记录该物体影子的长度(每次观察时,最好在地面做一个标志,以便与下一次观察到的影子进行对比),连续观察三周;(3)对本组所记录的结果进行整理,总结该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并利用本章所学的相关知识做出解释;(4)适时检查进度。

四、总结:本章结束时,将各组记录的结果进行对比,看各组总结的正午影子变化规律和做出的解释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将这种规律总结出来。

总之,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一定要依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要学习的内容,采用适当的方法学习。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注意逐步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达到提高自己地理素养的目的。

标签:;  ;  ;  ;  ;  

以地球运动为例探讨高中地理学习方法_地球自转速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