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的次级债务管理_次级债券论文

中国商业银行次级债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中国论文,次级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商业银行次级债管理问题

(一)次级债发行目的单一

国外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已经远远超过《巴塞尔协议》有关次级债不得超过核心资本50%的规定,其发行目的已经不单单是为了满足巴塞尔协议有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次级债的偿还期限比较长,一般不低于5年,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资产的数量、期限和利率设计与之匹配的次级债,可以有效地解决资产期限长与负债期限短的期限不匹配问题,降低经营风险,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因此,发行次级债已经成为国外商业银行一种稳定的资金来源。发行次级债有利于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市场约束,并

提高监管效率。因为,发行次级债的商业银行必须定期向市场公布其经营状况,并接受债券评级,这样不仅提高了商业银行经营的透明度,而且有利于次级债的持有人和监管机构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外部监督检查,约束银行的高风险行为。次级债在二级市场的流通交易,也将进一步加强对发行次级债银行的市场约束,这是因为二级市场上次级债的价格与发行银行的风险变化存在较为直接的联系,发债银行的经营状况通常会通过其次级债的收益率变动予以体现,从而使发债银行处于市场的持续监督之中,这有利于银行加强自我风险管理。

从已经上市的三家国有银行的资金来源情况可以看出,中国商业银行负债范围狭窄、结构单一。存款占负债总额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中国建设银行的这一比例高达92.24%,中国工商银行为90.25%,中国银行为83.45%。中长期存款的比例又过小,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例最高的中国银行也不过9.34%。个人存款占存款总额的50%左右,发行金融债券、其他资金借款所占比例甚小,即被动负债比例太大,主动借款比例太小(表1)。由此可见,中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时并没有考虑改善负债结构,以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而论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次级债的市场约束作用是建立在较为成熟的债券市场基础之上的,然而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尚不成熟,上述约束功能显然不能充分发挥。由于目前次级债的投资者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缺少专门的机构投资者,这种外部监督作用能否发挥值得怀疑。因此,从目前市场反应看,银行过多地强调次级债作为补充资本金的工具,而忽视了次级债的市场约束作用以及次级债作为一种长期资金对改善银行负债结构的效用。

(二)商业银行间互持次级债

2004年中国银行发行的140.7亿元次级债的认购结果显示,商业银行是其主要认购者,再联想到4.87%的超低利率,不能不让人怀疑商业银行达成一致、以较低利率相互持有次级债可能性的存在。除了在中国银行次级债的发行中,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进入次级债认购排行榜外,中国建设银行的发行结果也显示,在该行发行的150亿元次级债中,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的认购和销售额名列前茅,其中中国工商银行认购额度更是高达25亿元(表2)。对此,管理层早有警觉:为避免重蹈日本银行业交叉持股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持有其他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券余额不超过其核心资本的20%。

(三)次级债发行利率偏低

2004年,中国银行次级债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了4.87%的票面利率,明显低于当时的市场预期;随后中国交通银行定向发行的次级债利率仅为4.5%;而中国建设银行通过簿记建档方式发行的次级债以4.87%的利率发行。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的信用水平决定次级债的发行利率。中国交通银行作为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与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相比信用水平差,而且其次级债定向募集不可流通,理应比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开发行的次级债利率更高。然而,现实的结果却是一个严重倒挂的现象。随后发行的商业银行次级债利率不断创新低,而同期市场利率水平保持平稳。

从表3可以看出,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与国债的利差区间为[193bp,58.5bp],城市商业银行次级债与国债的利差区间为[223bp,109bp],国有银行次级债券与国债的利差区间为[94bp,25bp]。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次级债的收益率利差基本合理,但国有银行发行的次级债的收益率是偏低的。国有银行次级债的收益率利差比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次级债的收益率利差要小,主要原因在于国有商业银行实质上是拥有政府担保的,因此从发行人的信用风险看,商业银行次级债是接近于目前的政策性金融债的。但由于次级债的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商业银行其他债务之后,这种“次级偿还”性需要相应的风险补偿。次级债的利率决定应以同样期限的国债收益率为基准定价。参照美国市场次级债务和普通债务之间的利差大约为30bp左右的标准,国有商业银行应该较低,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应该较高;考虑到不同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之间的信用差别以及不同债券之间的流动性差别,还应有10bp左右的风险补偿。

(四)信用评级

2004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发行人要提供次级债券信用评级报告及跟踪评级安排的说明。2005年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进行信用评级的公告,指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必须进行信用评级,中国人民银行对信用评级结果进行事后检查,对资信评级机构的评级能力进行评价。2005年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金融债券的发行应由具有债券评级能力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金融债券发行后信用评级机构每年应对该金融债券进行跟踪信用评级。如发生影响该金融债券信用评级的重大事项,信用评级机构应及时调整该金融债券的信用评级,并向投资者公布。2006年3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这是监管部门首次针对信用评级行业颁发的管理规定,为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促进信用评级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意见在评级机构内部管理、信用评级工作制度、信用评级原则、信用评级程序等方面对信用评级机构作出了明确规定。

中国目前的债券信用评级制度还存在机构设置不合理、行政色彩严重、评级方法不科学等缺陷。评级机构由发行人选择并支付评级费用,评级机构依附于发行人而生存,往往根据发行人的意愿对债券进行信用评级。评级机构信用评级的权威性以及评级机构的诚信责任、专业性和独立性受到普遍质疑。因此,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只能作为参考,外部的利益关系人(包括次级债务投资者)没有掌握充分的信息,是很难评价一家银行经营的好坏以及各类债务工具的风险大小,外部投资者对银行风险状况的监督只能因此而弱化。

二、中国商业银行次级债管理对策

2007年1月1日是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最后期限。截至2006年末,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仅占到银行总数的2/3。最近几年,次级债发展迅速,但是在次级债管理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因此,有必要从银行外部环境、内部管理和政府监管等方面加强对次级债的管理。

(一)优化次级债管理的外部环境

1.培育和壮大非银行机构投资者

自2002年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实行准入制以来,至2006年底,在中央国债公司开户从事债券业务的机构投资者总数已达6 439户,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已涵盖了全社会各类机构,尤其是企业类机构投资者数量所占比例超过半数,非银行金融机构、基金管理公司机构投资者数量也不断增加。但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券的购买群体主要集中于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为了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银行资本债券市场的顺利发展,应让商业银行以外的机构投资者更多地参与进来,以分散银行体系的风险,达到发行债券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的目的。

第一,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应是商业银行资本债券的需求大户,因为寿险公司在资产管理匹配上对中长期负债有很大需求。根据保监会发布的有关规定,保险公司投资次级债券的余额按成本价格计算不得超过该保险公司上月末总资产的15%。按照2006年12月末中国保险业19 731.32亿元的总资产计算,中国保险公司最多可购入银行次级债券2 959.70亿元。

第二,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等主要以资产安全、保值并有所获益为目的的资金,也应成为银行资本债券的需求主体。截至2006年底,全国社保基金总资产达2 827.69亿元。由于社保基金定位于国家社保战略储备基金,对固定收益投资产品的需求较大,商业银行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券恰恰具有期限较长,收益率较协议存款、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特点,对社保基金来说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投资品种。

第三,投资基金与非金融机构法人也是商业银行次级债券的潜在投资者。下一步在商业银行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券的发展中,发行人应该注重商业银行以外其他投资者的营销,有关监管部门也应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放开保险公司、企业年金和社保基金以及其他各类投资者投资银行资本债券的限制。

第四,应加大金融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国外投资机构,也可以尝试到国际市场上市,避开国内这个相对狭小的市场,分散国内的金融风险。从发行成本来看,国际发行成本更低,方式更灵活,而且债券发行利差的持续收窄以及低利率对发行者非常有利。

第五,到国外发行可以更好地发挥次级债的市场约束作用。如中国建设银行在2006年股东大会通过了发行400亿元次级债的计划,同时希望其中的50亿元能够在香港特区发行。

2.规范商业银行债券信用评级制度

在目前总体信用环境较差、社会信用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要想真正发挥信用评级制度的作用,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建立一套由主要债权人选择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制度。债券的评级机构不再由发行人指派,发行时由承销团成员选举产生,切断发行主体和评级机构之间的道德风险链条。

第二,债券上市后引入竞争机制,及时追踪评级机构对债券的评级情况,债券持有人可通过市场机制定期更换不称职的评级机构。

第三,加强评级队伍建设,注重评级人才培养。信用评级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

第四,加强信用评级行业管理,防止资信评级过度竞争,造成信用评级机构为债市的利益而牺牲公信力,组建信用服务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3.完善中国商业银行次级债的流通机制

尽快实现次级债券在二级市场的流通交易,将有利于加强对发行次级债券商业银行的市场约束。

第一,次级债必须接受债券评级,发债银行需要定期向社会公开其经营状况,改善发债银行与公众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旦债券持有人认为银行风险超过他们可接受的程度,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售所持债券,该次级债在市场上就很难被投资者认同,这将有利于发债银行加强自有风险管理。

第二,次级债的上市交易有利于增强银行次级债流动性,为市场提供一种新的定价参考,有利于新发银行次级债的市场化定价。

第三,监管当局通过监控次级债的市场价格和交易量等指标,评估发债银行某阶段风险暴露水平或债务违约可能性,采取与价格信号相联系的行动。这种约束作用要求二级市场的次级债有比较高的流动性,因此需要大力培育次级债市场的流动性。从目前债券流通平台看,银行间债券市场无疑是中国构建次级债市场强大流通平台的最佳选择。因此,确立以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的次级债为发展重点,构建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为重要依托、以债券代理结算和国债柜台交易为辅助手段的流通平台,通过该平台连接企业、个人投资者,最大限度地打通流通转让的各个环节,将次级债发行、流通融入到整个中国债券市场中去,应是中国发展次级债市场的现实选择。

4.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弱化政府担保效应

次级债发行定价还要考虑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而评级机构就要考虑该国的政府担保。从次级债的发行结果可以看出,大型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的发行利率明显偏低,而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政府的隐性担保,这不仅扭曲了债券发行的市场化,而且造成了银行业竞争的不公平性。此外,次级债上市流通后的价格也必然与政府的隐性担保有关。在有政府担保的国家,次级债的流通价格难以反映其真实价值,大大降低了次级债投资者对发债银行的外部监督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才能弱化政府隐性担保,使中国的债券市场更加市场化。2007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目前,由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牵头,相关部委参加的存款保险制度工作小组正在进行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的设计工作,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进行存款保险条例的立法工作。

(二)加强次级债的内部管理

1.根据资产负债管理的需要发行次级债

资产负债管理是目前国际大型银行普遍采用的主流财务规划和风险管理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银行资产和负债进行恰当组合以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并减少风险。根据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银行必须统筹考虑次级债发行与信贷、证券投资以及风险控制的关系,以实现资产收入现金流与负债支出现金流在时间上和数量上的匹配。之所以如此,这是由商业银行的经营特性决定的。商业银行是通过吸收负债来进行资产安排的,负债的数量、利率和期限结构决定着资产的数量、利率和期限结构,如果负债结构不能与资产结构匹配,就会出现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在银行的负债业务中,存款是一种被动负债,银行无法决定存款人存入资金的数量和期限。这样,负债业务就很难与资产业务实现有效匹配,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始终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压力。通过主动负债,商业银行不仅增强了解决流动性风险的主动权,而且银行的业务发展能力和赢利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

次级债券是一种期限不低于5年的长期负债,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资产配置和风险对冲的要求,从期限和利率上合理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次级债券,可以有效地解决负债期限短而资产期限长的期限不匹配问题,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增强竞争实力。

根据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的发展脉络,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有以下三项策略。

第一,现金流匹配。现金流匹配策略是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组合的构成,使资产收入现金流的时间和数额,与负债支出现金流的时间和数额都匹配,以实现资产负债管理目标的一种策略。这是一项静态管理策略,它注重银行在某一时点上的现金流匹配程度。但在实践中,精确匹配是困难的,即使做到其成本往往也很高。

第二,缺口管理。缺口管理策略是另一种比较常用的静态策略。银行通过观察和调整利率敏感性缺口来实现现金流的出入平衡。运用缺口管理进行积极资产负债管理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利率走势是可以预测的。在实际操作中,尽管金融机构投入大量人力从事此项工作,但预测终究可能出现错误。

第三,组合免疫。组合免疫策略是目前资产负债管理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资产和负债组合的调整,降低资产和负债价值差的利率敏感性,从而达到资产负债对利率变动“免疫”的目的。当利率发生不利于银行的变动时,免疫策略抵抗这种不利变动,保证在目标时点实现预定价值。相对而言,免疫策略是一种保守型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它不鼓励银行利用利率的波动增加资产净值的做法,因此积极进取型的金融机构往往不倾向于采用该策略。

2.科学地设计次级债产品

国外次级债的种类比较丰富,有固定利率、固定利率加一定浮动区间的次级债,固定利率发行一定期限后转浮动利率、浮动利率发行一定期限后转固定利率次级债,固定利率发行的可转换成普通股、优先股的次级债,浮动利率发行的可转换成普通股、优先股的次级债,可提前赎回并附有息票加息条款的次级债等。虽然种类繁多,但是近几年国外商业银行在次级债券产品设计上出现了趋同性、标准化的倾向。美国最大的50家银行机构发行的次级债券基本上没有赎回选择权,期限一般为10~20年,半年付息一次,采用固定利率(表4)。相比之下,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所发行的次级债券,更可能采取有赎回选择权和付息频率更高的方式。欧洲最大的50家银行机构发行的次级债券多采用固定利率、不可赎回方式,发行期限约为10年,平均发行频率为1年两次。

中国次级债的品种很少,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需要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的要求,不断完善科学定价体系,设计多样化的债券交易品种;采取循环发债的方式,增强发债的连续性;通过银行间市场或柜台交易系统进行债券交易、转让和流通,以增强债券的流动性,降低债券投资风险与发行风险;同时创造有利条件,促进银行次级债投资群体的多元化。

中国次级债产品的设计不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而且要结合实际。在交易品种设计上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选用浮动利率还是固定利率与该国的通货膨胀率、资产的期限结构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达程度有关。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达的国家,可以进行诸如利率互换的金融衍生交易,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利率风险,因此次级债大多采用固定利率发行。在目前中国经济形势下,由于经济发展存在局部过热迹象,而且CPI又处于持续高位,市场普遍预期中国仍有加息空间,从而增加了利率风险。因此,今后发行的次级债应该以浮动利率为主,这样对投资者也有吸引力。

第二,目前的次级债允许发债银行保留债务赎回权利,以便于发债银行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合理安排资金用途。然而,从国外的经验看,次级债的购买人也可以拥有回售权,即在债券未到期时,提前将债券回售给发行人,同时对回售的价格作出规定,这样对债权人的利益提供了相应的保障。随着次级债发行的升温,供需双方的力量会发生变化,因此次级债的发行方式必然会向买方倾斜,带有回售权的次级债将更受买方青睐。

(三)完善次级债的政府监管

1.严格限制商业银行间互持次级债的比例

目前,为了防止商业银行间过度互持次级债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银监会已出台了两个措施:一是将一家银行持有的其他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券在其核心资本中的比例限定在20%以内;二是将次级债券投资的风险权重规定为100%。但这两条与巴塞尔委员会相关规定的要求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需要还相去甚远。为从根本上防范商业银行互持次级债券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另外两个“控制性措施”还必须实施两个控制性措施。

第一,银监会可以允许商业银行在不超过20%比例的前提下持有其他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券,但应当阻止那种为了人为扩大银行资本而相互交叉持有次级债券的做法,即对交叉持有次级债券的做法必须严加控制。

第二,银监会应加强对商业银行相互持有次级债券情况的统计工作,以便为采取控制性措施提供依据。可以考虑采用备案制,对一家银行持有其他银行发行次级债券的情况(如数量、利率等)进行登记备案。

2.规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在信息披露方面,借鉴国际最新做法,结合中国实际,中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建立全面有效的监管系统。中国金融市场目前尚处在发展阶段,在市场结构、投资品种和监管技术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巴塞尔协议》中的高标准披露要求我们短期内无法完全达到。因此,目前应在中国建立相应的全面的监管信息系统,以弥补公开信息披露的不足。

第二,采取渐进式披露方式。对于一些条件不成熟的国家,《巴塞尔协议》原则上提倡信息披露采取渐进式。这一精神在《新巴塞尔协议》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用核心披露与补充披露相结合的方式;二是区分不同发展水平的银行,提出不同的披露要求。根据中国商业银行在经营规模、业务发展、管理技术方面的差异提出不同的披露要求。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大型银行相比,在业务规模、产品种类以及复杂程度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近期目标应当是核心披露。

第三,创新披露的手段。目前,会计信息披露正在进行一场新的变革——披露手段的创新。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披露实践逐步由单一的以纸张介质的信息披露过渡到以纸张和网络介质并用的新阶段。

标签:;  ;  ;  ;  ;  ;  ;  ;  ;  ;  ;  ;  ;  ;  

我国商业银行的次级债务管理_次级债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