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评价的突破与演进--论1988~1994年历史高考试题能力的培养_高考论文

能力评价的突破与演进--论1988~1994年历史高考试题能力的培养_高考论文

能力考核的突破与演进——1988~1994历史高考问答题考核能力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力论文,刍议论文,问答题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答题作为传统题型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始终占有无法替换的重要位置。按其表述形式一般可分为叙述题、评述题、论证题、综合归纳题和比较题五大类。但近年来高考问答题往往兼备各种类型特点,亦很难简单划作某一类。它具有知识容量大、综合性强、归纳点密、唯物史观鲜明、褒贬评价透彻、史论融洽得当、语言表述通畅等多方面的能力要求。

多年来,由于大纲能力要求理解歧义所至,问答的能力考查功能始终未得到理想发挥。按理,增加区分度和难度以利选拔,这是教育测量学的基本常识,本是无可非议的事情。然而多年来,仅沿着知识记忆程序来构思回答,问法直露浅显,答案即见某章某节,满足于“摆事实、穿线索”的问答充塞试卷。这种不良导向既造成高校人才选择的苍白,也妨碍了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

1988年以“山东问题”发端,首次出现了中外结合“大跨度、高概括”的优质问答题。命题角度新、时空跨度大、内容寓意深,且问法还有某种隐蔽性,旨在考查学生审题应变力。这是高考问答能力考核上的首次突破,是投石问路的信号。此题以山东主权被德、日列强先后鲸吞为轴线,结合一战中德、日在华势力消长背景,评述巴黎和会的裁决,综览五四运动的怒潮,华盛顿会议的斗争,直到《九国公约》的结局。构思新颖、立意巧妙、横跨中外,纵贯近代史,内容涉及课本三本书六个章节,能纵能横,有叙有议,措词灵活,限制巧妙,构思成题极尽变化之态呈现立体势态。溶记忆、理解、综合、归纳、评论于一体,既加强了中外知识迁移能力考查,又培养了学生宏观驾驭知识的水平,还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目的。命题者确实颇费匠心,立意不凡。

1989年三个问答题都以“大跨度、高概括”姿态验题,并形成两个特点;

(一)在同方位横向思维上倾注精力,以一个地区或同一对象为核心去组织答案。如“南朝与南宋南方经济”一题,时间跨度七百年,以“南方”(同地域)为核心组题,提高了考生分析和组织答案的难度。“中日战争”是一道比较分析题,以“中日战争”(同对象)为核心组题,打破单一时期、单一国家模式,以“中日战争”为主干,(以近现代时间为条件,把两国在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战争态度横向比较,即把不同时期出现相互制约的同类或不同类历史事件内容要点进行归纳、整理、比较,找出它们之间互为联系的来龙去脉。)此题跨度达三册书十个章节内容,时间从19世纪末到1945年达半个世纪,确属上乘佳品之作。

(二)以大跨度纵向线索组题。美国发展史一题从独立后到一战后,纵贯120多年历史,考生必须熟练掌握美国发展史每一顺序链条,从门罗宣言、领土扩张到内战统一、经济腾飞、垄断形成,从大棒政策、美西战争到一战参战、金元外交,直至华盛顿会议,一副漫长历史画卷,共分三个层次说明其发展史,体现了相当强的时空观念,并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诸方面展开叙述,囊括美国史六个章节,能力很强。总之,1989年三道问答题逐渐完善并巩固了1988年“山东问题”能力测试方向,并收到良好效果。

如果说1988年“山东问题”是中国近现代史能力考核的首次突破,则1990年“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一题则是世界史能力考核的首次突破。该题乍看使学生如坠云雾之中,似乎摸不着头脑。前后跨世界古、近、现代史上下七百余年时间,所考焦点又是“经济、阶级关系”,又是“议会政党政治”,再加上“世纪”、“年代”字眼限量,关系错综复杂,俨然如研究生专业论文考题,令人瞪目结舌,无从下笔。该题貌似高深,置疑奇特,其实不然。既然考查内容即定在中学历史教材范围内,答案就决不会玄秘和出格。命题者巧妙地拟出新问题,把焦点扫描众议会与政党上,如此多角度合题是对世界史传统国别史题目别开生面的重大转折。该题史实大体可分为:(1)中世纪议会作用;(2)英国革命议会作用;(3)宪章运动;(4)19世纪下半期的两党制;(5)20世纪20年代工党组阁等五个方面,难度较大。

反馈之下,90年“英国议会”一题,由于命题者操起的是“旋转擦边球”,许多考生缺乏应试心理准备,纷纷败下阵来。不仅如此,90年问答评分答案也一反过去那种从教材中寻找文字拼凑答案的做法,而是从教材中浓缩知识,提炼要点,以此来完成答案。还首次增加了“紧扣题意,条理清楚”文字表述分值。这意味文字表述的能力要求也首次提上日程。该题标准答案仅仅数百字,让学生思路与表述去符合高考套路,似乎强人所难,令人望而生畏。其实,细想之下亦非然。命题人制定正确答案也是根据中学教材与大纲能力要求而定在题目主干文字上有所规定和揭示,这就要求在指导学生训练问答时,首先仔细审题,多多推敲问答置疑的重要文字是什么,然后检索大脑储备的材料,构思出组题答案总轮廓与框架,分出层次,将框架内容各就其位付诸答案,用简明文字扼要表述,即可完成。然而,谈谈容易,要做到绝非易事。由于90年试卷难度骤然偏高,没控制好试卷难度,全国考生平均分仅48.3分。命题者私下承认,探索方向是对的,但作法显得唐突了。虽说命题能力有了大幅度突破,但教学方面却没有相应的准备和训练,自然会产生较大的反差。

通过90年试卷的经验教训整顿后,1991年问答能力考核在新阶梯上又展雄姿。世界史以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谈及英国外交实用主义思想为话题,分析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并以此论证英国外交思想的核心。

这实际上是史料分析纳入问答题的一个尝试,是问答组题领域又一创新,即首次出现史料论证题。该题时间框架长达120多年,可分为四个时期:(1)法兰西第一帝国(2)19世纪末20世纪初(3)一战以后(4)20世纪20年代。空间跨度几乎包括欧洲主要国家,涉及世界近代史五个章节,要求考生通过史料首先领会英国外交思想核心,然后用英法海上争霸史实,一战前英德矛盾和巴黎和会等国际关系变化的史实,灵活地证明英国外交路线核心。乍一看,该题貌似高深是继90年世界史问答又一实例。题目表述之长,关系之复杂惊人,颇象研究生的学术论题。然而它毕竟仍然不会超出中学教材范围,标准答案仅255个字。但该题理论要求较高,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把史料纳入问答,此种题型必在发展中日臻完善,它既考查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又能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综合、筛选和文字表述能力,可说是熔史料、史论于一炉,要求学生做到材料与观点统一、知识与能力结合。在标准答案中,评价英外交思想一段话,书本上没有答案,由学生推论归纳,这对于死记硬背者显然力不从心。这就告诫了一个道理:新角度问答题在表述方面也应改进传统评分方法。目前习惯作法,仅按学生答对的知识要点计分。这样一来,考生有可能用机械记忆方法把教材内容或教师的归纳背下来,以替代他们独自解答问答的能力,从而使问答能力考查流于形式。针对这种情况,应在评分标准答案中根据题目要求增加相应能力要素的计分,真正体现知识能力并重的原则。

1991年中国近现代史“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消长”一题继88年“山东问题”之后在能力阶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它不仅考查学生概括综合历史现象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及其原因,而且要求通过历史现象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基本观点和运用。时间上要将109年列强在华争夺矛盾变化情况认真排列组合,纵贯出五个历史阶段:(1)鸦片战争(2)瓜分狂潮(3)第一次世界大战(4)抗日战争(5)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新中国成立。横跨英、法、俄、德、美、日六个资本主义国家,分析列强在华势力消长轨变:英占优势——列强共同支配——日本妄图独霸中国——恢复到列强共同支配——日本再次妄图独占及其失败——美国成为在华主要侵略势力——列强被逐出大陆。该题要学会俯视列强侵华史全过程,分析列强纵横态势,提出因果结论。社会功能上,有助于学生对中国国情史和资本主义侵华史本质的认识,振兴民族素质,认清社会主义道路是百年历史的必然选择。

通过1988年到1991年四年问答能力的演进,人们不难发现,高考命题难度展望趋势已经定型:识记性减少,运用与迁移知识量增加,横向跨度大,纵向联系广,史论相融,高层次分析、理性概括、评价的高考标尺导向已成定局。然而,正当人们在“大跨度、高概括”的轨道上摸索训练之时,1992年中古史“杨贵妃评价”题却又揭开了“小切口、深分析”的帷幕。

它以清史家赵翼“女祸”之说设置疑问,揭开了材料评述题的新篇章。其特点又不同91年英法关系的史料论证题,除考知识外,还考查学生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考查学生对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鉴别、批判能力。题目虽仅涉及唐朝第三章中部分知识,但不要求直接答唐衰落原因而是以分析评价形势展开陈述,从而将高考标尺又提向新的挑战阶梯上:除了要有丰富熟练史实,还要有准确判断力,更要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唯物史观。而且在评分答案中又看出一个新的信号:论多于史。即告诫今后应从分析、论证、概括、评价、提炼等能力上下功夫。评“赵翼之说”必须在“条理逻辑”上取胜。那种靠东拼西凑,堆叠知识要点以图得分取胜之途被无情淘汰。在评分标准上,90年“条理清楚”占1分,92年又增加了“否则扣分”四个字,说明对条理文字表述要求逐年提高了。

92年中国近现代史考查孙中山民国奋斗史和中共创建社会主义史,组题不落俗套。它是一个纵向比较题,即同一国家不同时期发生事件的联系、对比纵贯近现代史,对比中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奋斗成败及其原因。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较强,时间跨度从1912到1919年,从1949到1956年,涉及两章三节,旨在考查学生宏观控制能力与高度概括能力,理论水平要求较高,也是一个很好的国情史教育专题。其中,“导致上述两种结果原因”一问,无现成答案,须自己理性归纳。

92年世界印度一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印历次民族解放斗争基本线索掌握的程度与高度,此题笔锋令人突兀,说明命题者在反猜题意识下将视角转向来非拉。涉及内容单一,主要涉及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50年代印度历次反英斗争四章内容。主线即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辅线即英国殖民政策与措施。随着国际形势与英实力衰落,主辅两线不断斗争,最终印度独立。要求考生思路清晰,主线突出,层次分明。该题首次将民族解放运动列入问答考核,绝对难度有所降低,如此起落命题,有悖于命题选拔原则,人们提出质疑在所难免。

1993年问答构思与组题又焕然一新。中古史榷场一题,该题又是“小切口、深分析”的典型。以“榷场”这一历史概念为突破口,通过一首宋诗中的评价所反映历史现象,回答榷场的作用并分析从民族关系角度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要求通过现象抓本质,由民族关系史实升华到理论高度,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流与支柱。

多年来民族关系专题,教师有仅指导学生在课本范围内分析、归纳,所谓能力培养尚停留在定势状态。这一回以“榷场”为焦点,以宋诗描绘为情景,别开生面,耳目一新。突破问答旧有模式,继“杨贵妃女娲”一题之后,又呈材料评述题锋芒,无因袭之嫌,亦无给人猜题之机。该题评分答案标准首次开创灵活能力原则,分三个层次评分,规定各层次得分不得累加,最高得分为5分,总分不得超过10分。有助于考查高层次思维能力,区分开考生实际学习水平。这是评分制的改革,其实,参考答案只是度量考生答题情况的一把尺,其刻度毕竟不能太细太死。应当允许考生在不影响考核能力原则下进行伸缩性表述,因势利导,不能一味死抠标准答案或课本中词句,抹煞学生想象力、洞察力与创造力。

在中国近代史上,91年“消长”是考“屈辱史”、“侵华史”;92年“孙中山斗争”是考“抗争史”、“奋斗史”;93年则考“探索史”,从而循环完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三条基本线索。该题人物学生较熟悉,即对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五位人物基本思想与实践效果作出简明扼要又科学准确的表述,在综合表述上也有一定难度。

93年世界史出得很活,而且组题技巧也有了更新。89年以来世界史偏重于纵向大跨度,如89年美国发展史,90年英国议会政党史,91年英法关系史,92年印度民族解放史,时间跨度少则一百年,多则七百年。93年世界史改为横向短跨度,即时间缩短为50年,而在角度与层次上,不仅要把握历史发展纵向脉络,同时还要求把握某一历史阶段横断面的时代特征实行横向归纳比较。即把同一时期不同国别、不同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即纷繁复杂国际关系进行比较归纳出工业革命后果三股进步历史潮流,即(1)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2)民族解放运动(3)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1994年中史列出墨子两段话,分析其思想核心及社会根源和积极意义。命题者考虑到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潮流,富于时代气息又以先秦哲贤致理格言弘扬了民族优秀文化,可谓又一佳作。然而墨子主张在教材中涉及甚少,又非重点,占分却10分之多,显然“小题大做”。部分答案要求超越了中学教材,影响了信度和区分度。

中国近代史把维新变法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作横向比较,即从两国经济、政治状况中比较出差异,从中概括出结论。这是传统比较题,考生尚能应付。然而要交代中法在思想理论体系成熟程度方面的差异,又显然提高了理论分析上的要求。

争议较大的要算94年世界近代史有关恩格斯史论一题。其命题角度之独特,理性运用与鉴别能力之高深。可以称作七年命题之绝了。它设计大胆新颖,有突破,有新意,要求考生用唯物史观去评论马恩的历史结论,寓意深刻,批判了僵化的教条主义,体现出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和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教育。此题要求考生思路清晰,要系统准确地把握世界近代史发展的脉络与特点,成熟的驾驶教材,从宏观上认识社会发展的本质与规律,又能洞悉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革命任务与性质。它检验了考生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理论和观点的理解和应用,还要考察辨析历史观点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正误,这对于当前中学基础理论教育的薄弱的现状而言,显然理论要求远远超出中学教学实际。

1994年问答要求在考查分析、认识历史现象的理论深度,远远超出教材表述水平。

它要求中学教师必须尽快提高理论层次,挖掘知识内容之“隐性联系”、“理性高度”,积极探究历史事件的根源,超越教材认识,即重认识,高起点地指导当代高考历史教学。

综观近七年问答,发现其能力难度提高表现出六个特点:

第一,综合性跨度提高,表现为跨朝代、跨阶段、跨中外三方面。

(1)跨朝代:89年南朝与南宋南方经济发展;90年元朝到清朝手工业情况;93年辽宋夏金榷场民族关系。

(2)跨阶段:90年中国近现代三个时期土地纳领;92年孙中山捍卫民国、中共创建社会主义;93年民主革命不同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思想及实践。

(3)跨中外:88年“山东问题”;89年中日近现代两次战争;91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势力消长。此类题从中外纵横会通中,从更广阔时空上考察历史,鉴别异同,尤能升华认识。

第二,纵向大跨度国别史:89年美国史;90年英国议会史;92年印度民族解放史。

第三,纵横交错国际关系史:91年英法关系史;93年19世纪70年代世界三股进步潮流。

第四,史料论证、评述题,发挥出叙、议、评、鉴多功能:91年英法关系;92年杨贵妃;93年榷场。

第五,命题焦点、视野角度变化万端,独开生面,出现“重点擦边”题:91年英法关系(外交)、90年英议会与政党政治、91年列强在华势力消长、93年榷场。一些问答措词精心构思,反复揣摩,多侧面,有拐弯,催人深思,尤注重因果、背景、联系与特点。诸如“比较”、“联系”、“起因”、“结局”、“演变”、“反响”、“结构”、“消长”、“态势”、“格局”、“制约”、“协调”、“政体”等调整语常会在题中出现,尤有冷静琢磨必要。

第六,评分标准得分点细而多,要求考生论点全面、内容正确,并讲究表述得当,否则易扣条理分。

上述六特点表明问答命题已成科学体系。三道问答难度基本呈梯级状态,中古、中近现、世界史逐一加大难度。

七年高考问答开辟了当今智能型选拔之途,只有努力加强研究,随时掌握命题构思运动轨迹,才能指导学生在高考角斗场上一领风骚!

标签:;  ;  

能力评价的突破与演进--论1988~1994年历史高考试题能力的培养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