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式的尼泊尔首相选举--尼泊尔统一共产党(毛)领导人失败原因分析_尼泊尔总理论文

马拉松式的尼泊尔首相选举--尼泊尔统一共产党(毛)领导人失败原因分析_尼泊尔总理论文

马拉松式的尼泊尔总理选举——兼析统一尼共(毛)领导人落选的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尼泊尔论文,领导人论文,总理论文,原因论文,马拉松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2月3日,历经17轮、耗时半年多的尼泊尔总理选举终于尘埃落定。尼共(联合马列)主席贾拉·纳特·卡纳尔当选为共和国第三任总理,而此前呼声最大的统一尼共(毛)领导人普拉昌达却落败。此次选举过程可谓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其间的一些现象也扑朔迷离,颇令人费解。本文就选举的背景和概况作些介绍,并重点分析第一大党尼共(毛)失利的原因。

一、堪称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总理选举

此次选举可上溯到2010年6月内帕尔总理的辞职。2009年5月,统一尼共(毛)领导人因不满总统阻挠政府撤销军方领导人职务愤然辞去总理职务,尼共(毛)随即退出执政。5月23日,反对党推举尼共(联合马列)前总书记内帕尔出任总理,并联合尼泊尔大会党组建了新一届政府。然而,下野后的统一尼共(毛)领导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第三次人民运动”,组织民众开展游行示威活动,主张成立自治区,进行全国“关闭运动”等,给联合政府施加了强大政治、经济与社会压力。而两党结盟后不久就开始内讧,大会党在利用内帕尔赶跑了尼共(毛)后,但又担心尼共(联合马列)危害本党利益,因此不仅不积极配合内帕尔执政,反而对他的言行挑三拣四,由此两党摩擦加剧导致联盟崩溃。2010年6月30日,内帕尔在内忧外患中辞职。

根据2007年1月尼泊尔临时议会通过的《尼泊尔临时宪法(2007)》第38条第1款、第2款的规定,政府总理的产生可以有两个途径:首先,可由法定的7个政党经协商联合推选产生;其次,如果主要政党达不成共识,可由尼泊尔立法委员会本着简单多数获胜原则,召集全体制宪会议代表经投票选举产生。内帕尔辞职后的第二天,统一尼共(毛)以本党是制宪会议中的第一大党为由,主张由该党领导组建“全国联合政府”,由该党领导人担任政府总理,而第二大党大会党明确予以反对,主张由该党领导组建新政府。当日,总统亚达夫根据临时宪法的规定,要求主要政党在7日内协商总理人选,组建共识政府。随后,统一尼共(毛)向大会党发出组阁邀请,但遭到大会党断然拒绝。不久,大会党纠集尼共(联合马列)等党派共同反对尼共(毛)。大会党提出军队问题,要求尼共(毛)彻底实现其领导的军队与国家军队的合并,以此作为支持尼共(毛)组建政府的前提。尼共(联合马列)以及其他一些党派随声附和。为表达诚意和决心,统一尼共(毛)同意和其他党派磋商两军合并问题。7月9日,该党公布了收编和复员解放军战士的六点行动计划,然而并未得到其他政党的积极回应。此时的尼共(毛)也明白一些党派此刻热衷于军队问题,显然不是为了推进尼泊尔和平进程。7月7日,三大政党没有就总理人选和组建政府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遂请求总统宽限5天并得到批准。7月9日,大会党、尼共(联合马列)要求与尼共(毛)就其军队并入安全部门的人数等问题形成具体协议,遭到尼共(毛)严词拒绝,因为此要求严重违背2007年全面和平协议的规定。

尽管如此,7月10日,尼共(毛)仍就结束和平进程和起草新宪法等问题提出最终的解决方案,并取名为《结束政治僵局的基本共识》,内容主要包括合并或复员解放军战士、解散准军事的共青团组织、针对暴力绑架或暗杀等恐怖活动成立专门委员会等。然而大会党对此方案表示严重不满,也声称违背了全面和平协议的精神,要求尼共(毛)另起一份更为“清晰的共识建议”,此意见也迅即得到尼共(联合马列)和其他一些政党的赞同。7月12日,是总统宽限的最后一天,三大政党就组建新政府等问题仍然没有达成共识,总统亚达夫遂致信立法委员会,要求根据临时宪法的规定启动选举程序。7月13日,尼泊尔立法委员会作出决定,于7月21日举行尼泊尔总理选举。

在选举的当日,原定上午11点开始的选举活动被推迟到傍晚时分。有三个政党向立法委员会提交了本党的总理候选人。按照选举程序的规定,立法委员会依照提交候选人名单的先后次序组织投票。如果第一位候选人没有获得法定的多数票,则组织对下一位候选人的选举,以此类推,直至选出合乎规定的当选者。如果所有候选人都没有胜出,就要择日举行下一轮选举。在正式投票前,由于尼共(联合马列)的候选人主动撤回参选申请,选举便在另外两个候选人——统一尼共(毛)主席普拉昌达和大会党副主席拉姆·钱德拉·鲍德尔之间展开。根据尼泊尔临时宪法的规定,候选人只要获得制宪会议代表601席的半数以上(至少301席)就能当选总理,本党则获得组建政府的领导资格。然而,7月21日的选举以失败告终,两位候选人的支持数均达不到法定的要求。此后,立法委员会就不断地宣布举行下一轮选举的时间。直到2011年2月3日,选举进行到第17轮时才宣告结束,历时6个月零13天。

二、统一尼共(毛)领导人落败的主要原因

统一尼共(毛)拥有制宪会议近40%的代表席位,取代尼共(联合马列)重新执政是尼共(毛)势在必得的选举目标,然而信心满满的尼共(毛)最终不得不接受败北的命运。这是继2009年退出执政之后,该党遭遇的又一重大挫折。总起来看,这是不利于尼共(毛)的各种因素内外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

首先,这是几个主要政党联合抵制的结果。在2008年4月尼泊尔制宪会议代表选举中,有四个政党瓜分了绝大多数席位。此后,通过内阁任命或合并小党派,截至此次选举前夕,在601个总席位中(实际在任的代表有598名),尼共(毛)、大会党、尼共(联合马列)分别拥有239、113和109个,而第四大党马德西人民权利论坛联合其他三个马德西政党组成马德西统一民主阵线(UDMF),持有82个席位,散布于其他小党派的席位数不到60个。从席位数的静态分布不难看出,统一尼共(毛)虽然拥有其他党派无法企及的优势,但并不占据总席位数的绝对多数,赢得选举必需其他党派的支持。如果四大选举集团互不支持,只投本党候选人的票或放弃投票,那么选举就很容易陷入僵局。由于尼共(联合马列)是被自己拱下台不久的看守内阁党,而大会党一开始就拒绝合作,尼共(毛)指望与这两大党结盟赢得选举已无可能。而三大选举集团已拥有超出一半的席位数(304席),表明尼共(毛)依靠小党派获胜也无可能。因此,能否争取到马德西政党联盟(或其部分)的支持,是赢得选举的关键。在选举之初,统一尼共(毛)就尽力做小党派和马德西政党联盟的工作,但收效甚微。处于边缘状态的小党派只是第3轮投了尼共(毛)30票,自始至终的支持票只有几张,而马德西政党联盟一直没投尼共(毛)的票。

其次,选举制度的缺陷为大党的联合抵制提供了可能。2007年的尼泊尔临时宪法仿照英国确立了自己的议会制度,2008年又选出制宪会议,目前承担着议会的职能。由于该国还处在由封建君主制向现代西方民主制过渡的时期,许多制度包括议会制度还不完善和具体。在总理选举制度上,临时宪法只规定了简单多数获胜的原则,至于选举的细则没有法律作出相关规定。按照选举的惯例,如果所有候选人都没有赢得选举,则要重新举行下一轮选举。这里就存在一个重选的轮次问题。有的议会制国家对此作出严格的数量限制,并对达到多少轮后仍没有胜者就应启动什么程序等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比如摩尔多瓦共和国宪法就规定,如果议会连续两次没有选出总统就要被解散,并重新举行议会大选,然后由新议会再启动选举总统的程序,直至选出合适者为止。也有的国家对候选人的人数、出现唯一候选人等情况作出规定。

由于尼泊尔对上述问题包括代表能否弃选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只要没选出超出半数的候选人,选举就可以无休止地进行下去。这是尼泊尔总理选举能持续到第17轮的重要原因。包括唯一候选人在明知无望的情况下还连续九次参选的闹剧,以及代表任意弃选或选择中立等西方少见的怪象,都与法律没有规定有关。也正因为如此,2010年8月22日,普拉昌达对媒体表示,尼泊尔现行的议会制度存在缺陷,是导致迟迟不能选出总理的原因。他说:“这不是哪个政党或个人的原因,而是制度问题。”①

2011年1月25日,在第17轮选举前夕,尼泊尔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项临时宪法修正案,对选举规则作了修改,规定制宪会议在选举总理时,所有代表不得投弃权票。法案还规定:在只有一名候选人参选的情况下,代表们可以投支持票或反对票,候选人获得简单多数支持票获胜,如果失败则重新组织下一轮选举。在有两名或更多候选人参选的情况下,代表们首先依次对各候选人投票,获得简单多数支持票者当选;若无人获胜,所有候选人平等进入第2轮选举,在此轮选举中,代表们只能投支持票,获简单多数者当选;若第2轮仍无人当选,两名得票最多者进入下一轮即最后一轮进行角逐。如果还无结果则重新组织新一轮的选举。新法案只是取消了代表投弃权票的权利,选举程序的调整能否从根本上弥补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从而避免重蹈选举陷入僵局的覆辙,还有待于观察。

第三,统一尼共(毛)的失败,从根本上讲,源于政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政党是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在议会制比较成熟的国家比如像英国,一般不大容易出现议会中的大党组阁不了或屈从于小党领导的情况。究其根源是议会中的主要政党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资本家阶级利益的代言人。虽然资产阶级内部这个集团与那个集团之间也有利益矛盾和冲突,在议会中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之间尤其是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也相互攻讦或拆台,有时还很激烈;但这些政党之间的斗争,总还有一个限度和底线,即以不触犯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前提。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表面上斗争激烈,暗地里却经常妥协。

然而尼泊尔的政党政治和议会斗争却具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某些特点。目前进入尼泊尔制宪会议的政党有20多个,虽然其构成比较复杂,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统一尼共(毛)为代表的一些政党,以维护和发展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宗旨,主张通过社会革命把尼泊尔引上社会主义道路;另一类则是代表和维护官僚集团或地主资本家利益的政党,主张通过社会改良把尼泊尔引上资本主义道路。在第二类政党中间,有的以维护大官僚、大地主、大资本家利益著称,如大会党;也有的党主张在维护官僚、地主和资本家利益的同时,也兼顾劳动人民的利益;还有的政党带有较强的民族主义色彩,如马德西政党,它们声称代表聚居在特莱平原地区选民的利益,主张成立马德西自治州,实行民族自治。由于这两类政治力量代表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因此,不仅在具体问题上这些政党矛盾重重,而且在涉及其根本利益的问题上就很难协调和妥协。我们观察尼泊尔局势时,尽管认为它错综复杂,但也不难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比如,尼共(毛)之外的几个主要政党之间虽然也有矛盾和斗争,有时也显得不容易调和,而一旦某个大党与尼共(毛)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这些主要政党就会暂时搁置争议,共同对付尼共(毛)。

这个现象背后的阶级根源,就是尼共(毛)与其他主要政党分别代表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分属于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政党。不同的阶级性质决定了这些政党在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是无法根本一致的,当然,这不排除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可以有暂时的合作或妥协。这也是尼泊尔政局持续不稳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在此次选举中也出现了。比如在选举之初,大会党、尼共(联合马列)就联合其他党派利用并揪住军队问题不放,以此作为阻挠尼共(毛)上台的借口。大会党领导人鲍德尔明确表示,如果尼共(毛)能归还内战期间从地主资本家手里攫取的财产,把所有武器无条件地交给政府,取消尼共(毛)的共青团组织,就可以接受普拉昌达出任总理。鲍德尔还特别强调,只有统一尼共(毛)放弃军队和武器,大会党才考虑撤回总理候选人。② 此人的意图是明显的,那就是要尼共(毛)背弃自己的信仰、性质和宗旨,完全沦为易受其左右的议会党。这当然也是普拉昌达和尼共(毛)所不能接受的。谈到军队问题时,统一尼共(毛)副主席巴布拉姆·巴特拉伊曾愤然回应道:“我们也想赢得尼泊尔军队和其他安全机构的信任。我们不想为纵容19000名人民解放军战士而去惹恼150000人的强大国家武装”,但“一些政党声称,统一尼共(毛)在切断与人民解放军的联系之前,不能拥有领导政府的权力。他们应该在制宪会议选举前,在我们加入联合政府之前说这些话的。”③

第四,印度的干涉也是尼共(毛)竞选失利的重要外因。印度是尼泊尔的重要邻国,两国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经济联系与人员往来也频繁紧密。然而,自尼泊尔脱离英国独立以后,处于强势地位的印度一直不能平等对待这个弱小邻国,总要试图将尼泊尔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中尼关系不断发展,稳定的中尼友好关系引起印度政府的强烈不满和恐慌。在1996年开始的尼泊尔10年内战期间,印度政府曾帮助尼王室清剿尼共(毛)领导的武装。2006年当尼泊尔实现和平特别是2008年尼共(毛)赢得大选以后,迅速崛起的尼共(毛)令印度政府倍感焦虑。一则因为印度国内也有毛主义者领导的游击队,印度政府担心尼共(毛)执政后会对印共(毛)提供帮助;二则担心尼泊尔外交路线可能会因为尼共(毛)的影响而完全投入中国的怀抱。因此,印度政府对尼共(毛)一直没有什么好感。2009年普拉昌达的辞职曾令印度官方欢欣鼓舞,而对此次总理选举印度政府也十分重视,认为不能置身事外,要设法阻止尼共(毛)获胜。印度政府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当选举进行到第3轮后,部分马德西政党代表的立场有所动摇,可能会支持普拉昌达,这一情况引起印度方面的担忧。印度政府旋即派资深外交官萨兰访问尼泊尔。此人当晚便在驻加德满都使馆宴请马德西政党领导人,“告诫其约束本党议员,切勿倒戈支持毛派”。次日,马德西政党领导人便表态不支持尼共(毛)。萨兰还单独会晤统一尼共(毛)副主席巴特拉伊,挑拨巴特拉伊与普拉昌达的关系。萨兰访问尼泊尔后,普拉昌达第4轮的得票数大大减少,连一些本党议员都未投他的票。

以上四点是统一尼共(毛)领导人落败的主要原因。需要提及的是,尼共(毛)之所以最后决定支持尼共(联合马列)候选人,与以下两点因素有关:

其一,这是有条件的妥协。在第17轮选举的前一天,普拉昌达与卡纳尔代表两党签订了“七点协议”。据尼泊尔一些网站的披露(尽管版本不太一致),基本内容包括:两党同意坚决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和完善联邦民主共和等国家制度;两党同意将尼共(毛)士兵单独编进国家军队,或单独编入承担特殊职责的安全机构;同意成立联合政府,组建一个协助两党主席轮流领导政府的高级别机构,让尽可能多的党派加入政府;同意以合理和认可的方式分配内务部长、国防部长等重要职位,决定此项工作两党主席负责处理;在缔结长期的联盟关系的基础上,实现由两党主席轮流领导政府;本届选举统一尼共(毛)支持卡纳尔当选总理。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统一尼共(毛)支持卡纳尔当选总理,以换取尼共(联合马列)对该党一些重要主张的支持。比如,两党领导人轮流领导政府,内务部长、国防部长等重要职位可能由尼共(毛)人士担任,尼共(毛)的武装以独立建制编入国家武装。这些条件尼共(联合马列)以前从未允诺过。如果两党能认真履行协议,就会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对双方都有好处。

其二,卡纳尔派对统一尼共(毛)比较友好。尼共(联合马列)内部存在以党主席卡纳尔为首的温和派和以外事部主任奥利为首的强硬派。据说这两派早已“貌合神离”。奥利批评卡纳尔“搞党内专政”,卡纳尔则反击奥利“搞分裂”。统一尼共(毛)领导“第三次人民运动”时就曾得到卡纳尔派的同情和支持。内帕尔政府倒台以后,看守总理内帕尔和奥利派联合结成党内反卡纳尔的力量。在首轮选举前夕,该党中央虽然提名卡纳尔为竞选总理的候选人,但前提要得到三分之二多数代表的支持,否则将收回对他的提名。由于卡纳尔没筹到三分之二代表的支持,尼共(联合马列)就撤回提名,迫使卡纳尔没参加投票就退出竞选。这一情况反映了两派之争的严重程度。为了拉拢尼共(联合马列)内部的温和派,孤立其反尼共(毛)的强硬势力,在一党很难取胜的情况下,2月3日中午11点,统一尼共(毛)紧急常务委员会作出普拉昌达退出选举、本党代表支持尼共(联合马列)候选人的决定,卡纳尔因此而轻松获胜。

注释:

① 中国驻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大使馆网站2010年8月22日要闻,http://np.china-embassy.org/chn/znbedsg/2010y8m/t737436.htm。

② 中国驻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大使馆网站2010年11月8日要闻,http://np.china-embassy.org/chn/znbedsg/2010y11m/t770623.htm。

③ 参见尼泊尔新闻网2010年11月17日报道:UCPN(M) wants to win confidence of security agencies,says Bhattarai,http://www.nepalnews.com/main/index.php/news-archive/1-top-story/10863-ucpn-m-wants-to-win-confidence-of-security-agencies-says-bhattarai.html。

标签:;  ;  ;  ;  ;  

马拉松式的尼泊尔首相选举--尼泊尔统一共产党(毛)领导人失败原因分析_尼泊尔总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