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论文

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论文

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刘 杰

[摘 要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这一地区公共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枢纽城市,是大湾区文化交流传播的中心,在大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起着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广州要充分发挥岭南文化中心的作用,增强大湾区的文化凝聚力;大力弘扬民主革命历史文化,增强大湾区民众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发挥改革开放前沿地的文化引领作用,增强大湾区人民的“四个自信”;建立大湾区公共文化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和平台,发挥文化枢纽作用。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公共文化

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实质推进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定位是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并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是我国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为这一地区城市公共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广州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发展和建设,力争在大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一、广州在大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的有利条件

广州历史悠久,地处大湾区的核心枢纽地带,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在大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广州应充分发挥这些有利的优势,在大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一)广州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广州作为广东省会城市和改革开放前沿地,集中了较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资源,有较好的公共文化资源和基础。在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具有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以及区域的优势。广州具有二千多年的建城史,是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岭南文化的发源地、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四地合一的广州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广州有丰富的岭南文化资源,如岭南建筑、岭南绘画、粤菜、粤剧、骨雕、木雕、玉雕、广彩、广绣、民俗、庆典等。作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的省会城市,广州有为数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和各类文艺演出团体。据统计,广州行政区内共有博物馆61个,计划到2020年达到70个,2017年广州全市公共图书馆156个,其中位于珠江新城的广州图书馆新馆年接待读者量世界第一。广州有7家市属国有文艺院团,有“文交会”“广州国际动漫节”“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广州国际演交会”等文化产业展会平台。这些文化资源和文化设施都是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的独特优势。

(二)大湾区建设为广州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经济湾区,也是一个文化湾区。从地区层面看,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这里既有三地人民共同的文化渊源——岭南文化,又有民主革命文化、改革开放先进文化、港澳地区西方文化,各种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开放、包容、多元的地域文化。从国家层面看,在世界文化激荡的今天,粤港澳大湾区处于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枢纽地位,不仅承载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任,同时也是中国向世界传递中国传统文化、改革开放成就的一张名片。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多个样本率的两两比较采用卡方分割法,检验水准α=0.05。

和世界上其他湾区不同,粤港澳大湾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制度和价值观上的差异是大湾区建设和发展中必须要克服的障碍。如何弥合制度、文化和心理上的差异与分歧,把这些差异由弊端转化为优势,是大湾区建设中面临的现实挑战。在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州公共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三)大湾区建设为广州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源

粤港澳大湾区存在着两种制度和多元价值观,加强大湾区各地的协同合作,消除制度和价值观上的隔阂,就要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互学互鉴,融会贯通,使大湾区人民通过文化的交流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增进彼此感情。当前粤港澳三地已建立起一些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如2002年广东省文化厅、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共同建立了一个文化合作机制——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规定由三方轮流承办,在演艺节目和人才、文化资讯、文物博物、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等六大方面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2003年8月,广东省文化厅、香港特区民政事务局和澳门特区文化局建立了粤港澳文化合作框架并签署《粤港澳艺文合作协议书》,通过五个工作小组,落实和跟进不同艺术范畴的合作建议。随着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广州作为核心枢纽城市,与大湾区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要迈上新的台阶,在建立官方到民间的多层次、多渠道的良好互动,协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合作纽带,共同构建粤港澳文化产业合作体系,形成全方位的融通发展格局,建立公共文化合作的长效机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大量外来人口为广州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州也不例外,在公共服务的软硬件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从硬件建设方面来看,广州行政区内有博物馆61座,150多个公共图书馆,各类美术馆、画廊30多个,文化馆200多家,广州博物馆、广州美术馆、广州文化馆、广州科学馆等场馆已在建设中,广州还谋划在南沙打造文化演艺小镇,建设剧院一条街,使其成为辐射大湾区的文化中心。可以说,广州公共文化的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从软件方面来看,广州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文化产业新格局、网络文化建设、文化交流与宣传、传统文化建设以及青少年文化素质提升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在当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要求下,广州公共文化在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场馆设施的情况下,要着力提升软件建设,让硬件设施充分发挥作用。大的方面如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平台的建设完善、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的制定、信息认证等方面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打造等,小的方面具体到博物馆展览馆展品的收集、活动的策划、宣传等都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地缘相连、人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岭南文化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共同的文化渊源,这种文化上的同一性是推动三地人民跨越障碍和隔阂、携手合作的重大动力。三地存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多元的价值观,尤其需要以三地人民共同拥有的文化血脉为作为黏合剂,使三地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协作。广州则是岭南文化的历史集聚地和发源地,保留着丰富的岭南文化资源。在大湾区建设中,广州要发挥岭南文化中心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为大湾区人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资源,从而增进大湾区人民之间的交流、理解和感情,化解制度、文化、心理上的分歧,为湾区建设奠定坚实的共同文化基础。同时,岭南文化也是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内生动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强大文化纽带,广州作为大湾区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要发挥岭南文化中心的作用,运用岭南文化的影响力,凝聚海内外华人的力量,在下一步全面对外开放中起到前沿地的作用,促进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和发展。

二、广州在大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面临的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区情、文化差异、历史积淀以及庞大的经济体,使得它拥有其他地区无法等量获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资源优势。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即将迎来机遇期、窗口期和黄金期。大湾区不仅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湾区经济体,还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湾区文化综合体。作为大湾区共同文化根源的发源地,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处于核心枢纽地位,在大湾区文化建设中应发挥纽带功能,成为大湾区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心。在这一新的发展定位下,广州的公共文化建设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其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一城一地,而是面向整个大湾区,面向世界,其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也要更加具有国际性,其软硬件建设标准应符合国际一流大湾区的定位。这些新的要求对广州公共文化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广州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新的起点和平台上规划公共文化发展,在文化湾区建设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一)公共文化服务软件的优化和创新有待加强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肇庆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9+2)庞大城市群,“大湾区总人口接近6700万,超过了世界第一大城市群——东京湾区的4400万,国内生产总值为1.34万亿美元,仅低于纽约湾区的1.7万亿美元和东京湾区的1.78万亿美元”。[2]2017年7月,《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2018年9月,广深港高铁正式通车。10月,港珠澳大桥开通,大交通布局将粤港澳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也已初具雏形。可以预见,随着交通的便利,不但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九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之间各个层次的联系和交流会更加密切,大湾区和国内其他城市之间的交流也会更加便利。广州正在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扮演着积聚和分配高端要素的枢纽城市角色。大湾区枢纽城市的新定位,要求广州各项公共服务与国际一流大湾区的地位相匹配,大湾区广阔的发展前景、独特的湾区文化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里观光、旅游、创业、居住。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人们更加注重追求美好生活的今天,城市的各项公共服务水平是城市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人们对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的需求必将大幅度增加。这些因素都将为广州公共文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国际化水平有待加强

在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中,广州要充分发挥文化纽带功能,当好大湾区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心,在大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三)公共文化共建共享合作交流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大湾区涵盖珠三角九市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里既有共同的岭南文化,又有海洋文化、客家文化,既有中华传统文化,又有西方文化,各种文化在这里汇聚、融合,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并且,大湾区的城市经济比较发达,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建设,具有较好的文化服务基础,有较为发达的公共文化设施。2014年,粤港澳三地文化界代表签订了《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发展规划2014—2018》,提出将重点加强八方面合作,主要包括:“共同培养文化艺术创作、经营、管理人才,共同推动优秀文艺作品、文博藏品巡演巡展,共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共同拓展网络及无线移动终端文化服务功能,共同组织多元化社区文化交流活动,共同推进粤剧和其他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共同加强粤港澳文化产业合作,共同扩大三地青少年文化交流”[1]。广州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合作机制,加强与湾区各地的合作交流,实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使各地的文化资源流动起来,既引进其他地区的文化资源,也把广州的文化资源传播出去,发挥广州在大湾区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扩大广州的文化影响力。当前广州与香港、澳门在图书馆、博物馆事业方面有比较多的交流与合作,并且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框架下,广州可以进一步拓展与湾区其他地区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和层次。

三、广州在大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的路径

广州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本土性、地域性,而国际化不够。比如博物馆藏品,世界几大博物馆的一个普遍特点是具有国际性,其收集的藏品来自全世界各地,并且经常与各国博物馆进行展品的交流互展。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四大湾区之一,是代表中国参与全球合作交流竞争的一个重要载体,广州是大湾区汇聚国内外各种资源,包括人才资源的枢纽城市,这就要求广州的公共文化建设要适应新形势,不仅立足于满足本地居民的文化需求,还要满足来大湾区创业、工作的外来人口、港澳人士、海外人士的文化需求。在公共文化供给上既要体现本地文化特色,也要满足各类外来人口的文化需求。在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和标准上要与国际标准对接。当前,广州公共文化建设在上述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充分发挥广州岭南文化中心的作用,增强大湾区的文化凝聚力

1.成品油零售行业成为暴利行业,通过市场采购低价资源并在加油站出售,理论利润高达2000元/吨。导致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加油站行业,加油站投资、转让价格大幅上涨。

(二)大力弘扬民主革命历史文化,增强大湾区民众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

广州是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近代以来,源自广州的先进思想、文化、变革和革命辐射全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广州不但拥有丰富的民主革命史料资源,也拥有众多革命旧址和纪念性建筑物,这些革命遗址和建筑,都是活生生的历史教材。广州要全面整合辛亥革命和大革命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展览、文化论坛、学术会议、讲座及多种媒体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使大湾区民众通过这些文化活动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三地人民同根同源,曾经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而团结斗争的光荣历史,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比如,班里有一对早恋的小情侣,他们的行为影响了班风,老师很发愁,如何解决呢?就事论事,属于解决问题层面,如果能系统地立项研究,就能获得对“早恋”问题更深入的认识。搜集具体案例并作分析,这就是做项目或做课题的思路。

(三)发挥改革开放前沿地的文化引领作用,增强大湾区人民的“四个自信”

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自改革开放之初,广州就勇于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倡导商品经济理念,大胆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提倡竞争、进取、效益、平等等先进理念。40年来,广州在改革开放中创下了多个第一,诞生了一代代风云人物,涌现出许多不平凡的事迹,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成就,这些都是广州传播改革开放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广州要深入挖掘利用这些能够体现改革开放成就的文化资源,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文化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巨大变化和发展历程,增强大湾区民众对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49] 艾喜荣:《话语操控与安全化: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国际安全研究》2017年第3期,第68页。

(四)建立大湾区公共文化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和平台,发挥文化枢纽作用

广州要率先建立一个与大湾区各城市互相对接、交流、促进、发展的机制和平台,把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实现大湾区内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要推动建立湾区内部利益分享和激励机制,使地方政府在提供跨域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更有积极性,推进大湾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跨区域衔接。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2008年粤港澳三地合作共建了“粤港澳文化资讯网”,该网采用统一界面、统一管理和发布的方式,宣传三地文化合作专案,让三地居民更容易掌握不同地域的文化资讯。经过数年不断优化,“粤港澳文化资讯网”已经成为一个集三地文化信息发布及跨境购票的新型平台。但近几年来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迅速成为文化信息传播的主流渠道,广州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提升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和影响力,加强大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合作创新。

重型颅脑损伤是严重致残致死性疾病,国外报道占44岁以下成人死因首位,其治疗充满挑战,包括一系列集束化治疗方案,其中渗透性治疗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临床工作中,静脉注射高渗药物成为治疗颅高压和脑疝综合征的常规治疗手段,然而,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相关指南,均未对具体的药物选择作出推荐,理想的给药方式和剂量以及作用机制仍在探索之中,本研究旨在比较高渗盐水和甘露醇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疗效、安全性方面的特点,为求最大程度减少数据结果偏倚,本研究剔除了合并原发脑干损伤病例。

[参考文献 ]

[1]港澳签订文化交流合作发展新规划[EB/OL].人民网,2014.06.15.http://gd.people.com.cn/n/2014/0615/c1-2393221426411.html.

[2]大湾区规划:驱动成功的关键[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79086a73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d.html0.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744(2019)01—0064—05

[收稿日期 ]2018—12—1

[作者简介 ]刘杰,女,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图书馆馆长,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广东广州,510070)。

□责任编辑:宋玉蓉

标签:;  ;  ;  ;  

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