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形式主义的主观因素_形式主义论文

浅析形式主义的主观因素_形式主义论文

浅析形式主义产生的主观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式主义论文,主观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非常关键的时期,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杜绝各种形式主义;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形式主义还是屡禁不绝,这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妨碍极大。笔者认为产生形式主义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的一些同志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等众多赖以形式主义滋生、泛滥的主观因素,笔者拟从八个方面予以分析解剖。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的实践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实干兴邦。凡是改革开放搞得好,经济建设发展快的地方,其基本经验也离不开“真抓实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一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甘当“太平官”,怕担风险,怕遇到挫折,不敢以身探路,只求四平八稳;二是缺乏真学问、真本领,思想落后于形势,生怕在“真抓实干”中出“疵漏”,丢“乌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这种“防范心理”支配下,精神不振,胆小怕事,畏葸不前,不敢动真格,便在清谈、空谈上做文章,着眼于计划拟得“详尽”,报告做得“耐心”,口号提得“动心”,把计划如何落实,目标如何实现置之一边,导致形式主义的“坐而论道”、“纸上谈兵”难以根治。

2、中央的精神在一些基层不能很好地落实,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领导作风中的形式主义,有的贯彻中央和上级指示精神,满足于会议开过了,文件传达了,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把它们具体化,上下一般粗,从一般到一般,结果还是一般;有的看起来是执行“不走样”的积极态度,实际上在疲软应对,内容上没有落实,势必在形式上“兜圈子”;有的是自己没有“点灯”,也就不让下面“放火”,强求一律,搞“一刀切”,在既无“本本”可照办,也无现成经验可仿效的新形势下,“足将行而趑趄”,只得穿“旧鞋”走老路,满足于“看班子”、“守摊子”,搞形式主义的老一套。

3、在“好大喜功”的名利意识驱使下,偏重既得利益, 导致指导思想上“争名份”。求实效是我们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求实效就是要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把实际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由于一些人把个人的荣辱得失看得高于一切,并以此作为看形势、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工作中怎么能出名得利就怎么做,怎么能产生“轰动效应”就怎么干,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欺上哄下。受这种心理支配,一是曲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考虑实际情况和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专拣中看不中用的事做,一些走上新的领导岗位的人,更是怕干不出“名堂”影响“升迁”,动辄就“烧”急功近利的“三把火”;二是重唱功,轻做功,把“设想”当成“经验”,把“苗头”当成“实绩”,在“小盆景”上精雕细刻,热衷于“广播里有声,电视上有形,红榜中有名”,凭搞形式换取“政治资本”,并以此作为进身之阶,形式主义成了“护官符”。

4、在“走马观花”的飘浮作风影响下,缺乏真知、亲知, 导致决策指挥上“想当然”。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由于一些同志作风飘浮,艰苦的事情不愿做,遇到困难绕着走,所以了解和掌握情况只听汇报,看材料,不分析事物的矛盾,不思考事物的本质,满足于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即便“忙里偷闲”搞一点调查,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和基层群众直接接触,不去了解群众的想法、愿望,甚至是想好观点到下面去找例子。作风不深入,工作不踏实,势必使认识“枯竭”,以其昏昏不可能使人昭昭,在指挥决策过程中,只得坐在办公室里拍脑子、想点子,凭主观臆断,不切实际地提“高指标”和“过头口号”,搞“一招鲜”,因为脱离实际而指导乏力,就只好求助于形式主义,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形式与内容割裂。

5、在“唯我独尊”的长官意志使唤下,忽视群众主体, 导致运行过程中“行政化”。我们所从事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只有始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才能干好我们的事业,而这一切又是基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之上的,但我们有些领导干部,由于受传统的旧观念影响,“官本位”意识浓厚,高高在上,把群众撇在一边。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去了解群众意愿,也不顾及群众利益,自己认准了的事,哪怕劳民伤财,怨声载道,也要干下去,甚至不惜动用行政的、经济的手段来“我压你服”;二是强求一律,中层要一切听上层的,群众要一切听领导的,缺乏双向沟通、反馈,这种背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方法,主观武断的工作作风,增添了工作上的随意性和瞎指挥。更由于一则有少数人曲意奉承,为搞形式“捧场”、“喝彩”;二则有一些群众在“说了也白说”的心理支配下,“怒而不言”,一些人搞了形式主义还自以为是,津津乐道,从而助长了形式主义不断扩展。

6、在“惯性思维”的恶性循环促动下,割断上情与下情, 导致实际操作上走“极端”。把务实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具有实践意义和重要性,务实是一个研究上情与下情结合点的过程,既要切实吃透“上头”,也要深刻了解“下头”,才能面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登上新台阶。但由于长期以来,屡禁不绝的形式主义给一些人带来过“实惠”,便逐渐形成了“随俗心态”的惯性思维:一是形成错误的评价标准,在“实践”中“检查”出“不搞形式不扬名”的经验,形成“只说不干也是干,只干不说是白干”的心态;二是认定搞形式费力少,影响大,可以保主动;三是上行下效,揣摩领导心理,投其所好,你喜欢“轰轰烈烈”,我就着眼于“热热闹闹”。在这种惯性思维驱使下,工作中脱离了群众这一实践的主体,割裂了对上与对下负责的统一,“不怕群众不满意,只怕上级瞧不见”,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往往非此即彼走极端,围着形式主义转。

7、在“好摆门面”的“求阔”念头作用下, 丧失量力而行原则,导致工作形式上摆“花架子”。任何内容总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现,但形式超出一定的“度”,变成与内容无关或者对内容无益的东西就必然表现为形式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我们一些同志受“求阔”心理支配,遇事好讲排场,求阔气,一是脱离实际,哗众取宠,要搞宣传发动就是“宣传车”满街跑;要说贯彻,就是大会开到小会,一层一级发文,要谈重视,就要什么活动都层层成立名目繁多的“领导小组”,越级请领导参加。二是到外地参观考察,名曰“取经”,实际是变相旅游,去的时候兴师动众,热热闹闹,回来后冷冷清清,依然故我。有的在“达标”、“升级”上下功夫,你搞“达标”,我就搞“升级”,只在形式上“升级”,不在内容上深入。

8、在“例行公事”的事务主义牵制下,醉心频繁应付, 导致履行职责上“一头沉”。各项工作的落实是通过对一个个不落实的问题的逐步解决反复解决而实现的,然而一些人工作中的主要精力却都花在一般性的毫无实际意义的事务性活动上,有的是迎来送往,来人必陪,有的是逢会必到,到会必讲;有的是什么活动都上,泡在不必要的庆典、剪彩、纪念活动里,有的是整天应付检查、评比、考核、表彰等表面工作。如此等等。既无精力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去,也没有心思解决实际问题,成了忙忙碌碌的形式主义者。

形式主义表现形式繁多,其要害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它把一切正确的理论、原则、政策都变成毫无内容的口号、程式和过场。我们要真正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落实十五大精神,必须反对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要通过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思维能力,推动领导干部振作精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实现十五大提出的各项任务扫清各种障碍。

标签:;  ;  

浅析形式主义的主观因素_形式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