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_王焱平

王焱平

[摘 要]目的:寻找安全、简便、可靠、有效的原发性痛经治疗方法。方法:以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芬必得对照组及穴位埋线治疗组,分别观察两种治疗方法每次治疗后、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停止治疗3个月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芬必得的即时止痛效果优于穴位埋线组,三个疗程后两种治疗方法镇痛效果相当,停止治疗三个月后的追踪发现穴位埋线组明显优于止痛药组。结论:综合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来说,穴位埋线组拥有不错的近期疗效及较好的远期疗效,且其副作用极小,且每月经前仅治疗一次,节约患者时间,适应当今社会较快的生活节奏。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 穴位 埋线疗法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6.28.18

作者单位:473000,河南南阳市,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

1 研究方法

1.1病例收集

2010年11月至2015年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及妇科门诊以问卷形式收集病例60例年龄在14—27岁之间,均为在校就读未婚的在校女学生。

1.2诊断标准

依据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病名诊断标准:妇女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伴有其它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者可诊断为痛经。

1.2.1痛经分度标准:

轻度痛经:经期或经行前,下腹疼痛,伴腰部酸痛,但能坚持工作,无全身症状,痛经症状积分在8分以下;

中度痛经:经期或经行前,下腹疼痛明显,伴腰部酸痛,恶心呕吐,四肢不温,用止痛措施暂缓,痛经症状积分8-13.5分;

重度痛经:经期或期前l周内出现小腹疼痛难忍,坐卧不宁,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必须卧床休息,伴腰部酸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呕吐腹泻,或肛门坠胀,用止痛措施无明显缓解。痛经症状积分在l4分以上。

1.2.2评分标准:

轻度痛经:积分在8分以下;中度痛经:积分在8—13.5分之间;重度痛经:积分在14分以上。

1.3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妇科检查未发现严重器质性病变者;年龄在l4岁~27岁之间的未婚女性。

1.4 排除标准:

(1)妇科检查、B超检查等发现有明显器质性病变者;

(2)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3)正在服用避孕药或使用宫内节育器者;正在参加其它药物临床试验的患者;

(4)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服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及安全性判断者。

1.5 分组方法:

随机分组法:采用电脑随机分配软件,将病人就诊的顺序1~60号随机分配成两组。

1.6 治疗方法:

治疗组:选穴:次髎穴(双),关元穴,子宫穴(中极旁开3寸)(双)

刺激方法:均用穴位植线疗法。

采用工具:8号注射针头作针管,¢=28mm的华佗牌2寸毫针作针芯,000号络制羊肠线。

操作方法:患者取适当体位,医者将约1cm长的羊肠线从8号注射针头的针尖处装入针体(此时注射针头内的毫针稍退后),线头与针尖内缘齐平。穴位皮肤消毒,术者左手绷紧皮肤,将针头快速刺入穴内1.5cm--2.0cm。然后将针芯内的毫针向内用力,同时缓慢将8号针头退出,使肠线留于内,查无线头外露,胶布敷贴针孔24小时。

疗程:每月经周期经前一周内埋线一次,连续治疗三次并观察疗效其近期疗效。并于停止治疗三个月后观察远期疗效。

对照组:口服芬必得胶囊,每次两粒,每日2次。于经前3日开始口服,致疼痛缓解。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观察疗效。并于停药三个月后观察远期疗效。

(对月经周期紊乱者则以小腹发胀、乳房胀痛及其他经前症状为开始标志。)

1.7疗效评价标准:

近期临床疗效参照卫生部药政司《中药新药临床指导研究指导原则》所拟定的痛经评分14项,经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坐卧不宁、休克、面色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需卧床休息、影响工作学习、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缓解、伴腰部酸痛、伴恶心呕吐、伴肛门坠胀来加以评分制定。

痊愈:治疗后腹痛及其症状消失, 随访3个月经周期未发作,疼痛程度恢复到0分;

显效: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消失或减轻,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疼痛程度为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积分的1/2 以下;

有效: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疼痛程度为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积分的1/3以下;

无效:腹痛及其它症状无改变。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指导研究指导原则》所规定的疗效标准,观察完成第一个月经周期和第三个月经周期治疗后的疗效,及完成整个疗程三个月后的疗效追踪。比较穴位埋线组和止痛药组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

1.8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构成比比较用卡方检验,组间疗效比较用Ridit分析,各项评分项目治疗前后比,因资料仍具有不可忽略的等级性,故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两组间基本资料均衡性分析

*注:症状积分为治疗前患者症状积分;症状积分1为两组经第一个疗程治疗后的症状积分

经T检验,治疗组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t#=2.7672 P#=0.0076, 对照组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t*=4.4533 ,P*=0.0000,结论:按α=0.0500水准,以上P值均小于0.0500,有统计学意义,故可认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不相等,就症状积分第一次治疗后较前减少,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本病均有一定的即时止痛效果。

治疗一次后组间症状积分比较t=2.5558 P^=0.0132<0.0500,有统计学意义,故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一次后症状积分不相等。同时由于对照组间症状积分减少较治疗组间明显,尚可以认为对照组的治疗方法较治疗组近期疗效明显,即立即止痛作用明显。

*

注:症状积分为治疗前患者症状积分;症状积分3为两组经第三个疗程治疗后的症状积分

经T检验,治疗组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t#=10.6209 P#=0.0000,对照组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t*=8.09343 P*=0.0000,结论:按α=0.0500水准,P值均小于0.0500,有统计学意义,故可认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不相等。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本病均有疗效。

治疗三次后组间症状积分比较t=0.5882 P^=0.5587>0.0500,故尚不能认为两组经第三次治疗后症状积分存在差别。即可认为两组在经过第三次治疗后疗效相当。

*注:症状积分为治疗前患者症状积分;症状积分4为两组患者经三个疗程治疗后,三个月后随访的症状积分

经T检验,治疗组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t#=10.6209 P#=0.0000, 对照组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t*=3.1122 P*=0.0029。停止治疗三个月后组间症状积分比较t^=6.5358 P^=0.0000。结论:按α=0.0500水准,以上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故可认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不相等,且治疗组与对照组停止治疗三个月后症状积分不相等。就症状积分大小可以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缓解痛经症状。同时由于治疗组组间症状积分减少较对照组组间明显,尚可以认为治疗组的治疗方法较对照组远期疗效明显。

*注:症状积分3为两组经第三个疗程治疗后的症状积分;症状积分4为两组患者经三个疗程治疗后,三个月后随访的症状积分由于治疗组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故采用秩和检验,得P#=0.6246>0.0500,无统计学意义,故尚不能认为治疗组停止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发生变化。对照组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故采用T检验,得t=5.5046 P*=0.0000<0.0500,有统计学意义,故可认为对照组停止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发生变化。即可以说明治疗组停止治疗后病情未复发,而对照组在停止治疗后病情复发。.

2.3 停止治疗三个月后追踪疗效评定

表7 两组疗效评定

经卡方检验,得卡方值(Pearson未校正法)=21.8182 P=0.0001<0.0100

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故可认为两组总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别,就总有效率百分比数值可知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好。

3 讨论

3.1埋线疗法属于穴位埋藏疗法之一。它是根据针灸理论与现代物理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将羊肠线(3/0)埋入穴位中,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现代医学对埋线过程进行研究其主要机制可能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① 即时刺激效应:通过植线时产生的多种刺激(针刺、放血等),抑制了相同脊髓节段所支配的内脏器官的病理信息传递;并选择性阻断末梢神经及神经干的冲动传导,使病变部位产生的劣性刺激传导受阻[1],神经系统获得休息和修复机会而逐渐恢复正常。② 异体蛋白效应:植入的羊肠线作为异体蛋白,可进一步加快肌肉的合成代谢,使肌蛋白、糖类合成增高,乳酸、肌酸分解代谢降低,从而提高机体的营养代谢[2]。③ 应激效应:植线后局部血管轻度扩张,机体应激能力增强,促使病灶部位血管床增加,改善微循环和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的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使局部新陈代谢正常化[3],从而加快炎症的吸收,减少渗出、粘连[4]。④持续刺激效应:羊肠线植入穴位后,在机体对其缓慢吸收的过程中,对穴位有一个连续的刺激作用。如此,则对穴位产生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达20天或更长,从而弥补了一般毫针治疗次数多、刺激时间短、疗效不持久、疾病愈后不易巩固疗效的缺点。同时埋线疗法又兼具了普通针刺无毒副作用、简便易行、疗程短的优点。

3.2痛经是指月经前后或行经期出现的下腹疼痛、腰酸、下腹坠胀或其它不适,且影响工作和生活的症状。中医理论认为痛经的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关元穴为任脉之穴,又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能起到益气、固胞、调任之功。次髎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足太阳膀胱经夹脊抵于腰,膀胱与肾相表里,肾主藏精,与人的生殖关系密切,具有行气导滞、运行气血、舒达冲任和通畅胞脉的作用。同时研究发现次髎具有较好镇痛效果。次髎穴深部为盆腔神经丛,可影响调节盆腔脏器的功能,解除子宫平滑肌的痉挛[58];子宫穴为女子蓄血之处,针刺子宫穴,能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从现代解剖学角度来看,子宫穴位于下腹部,又为子宫在体表的投影,为治疗妇科疾病的特效穴。

3.3本研究显示:(1)芬必得的即时止痛效果优于穴位埋线组。由于芬必得其作用是直接抑制了血液中的致痛物质——前列腺素,而穴位埋线的治疗原理则以调理机体功能,从根本改善痛经为主要机理。穴位埋线组的治疗方式是以羊肠线在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将其刺激信息和能量经经络传入人体内,以达“疏其气血,令其条达”,治疗疾病的目的。所以一开始止痛的起步效果没有止痛药组好,但效果慢慢加强。(2)最后在第三个疗程结束后,穴位埋线组的疗效己经与止痛药组无差别。所以就近期疗效来讲,两组的疗效相当。(3)停止治疗三个月后的追踪发现,穴位埋线组明显优于止痛药组,因为穴位埋线组己从根本改善了身体的功能,降低了痛经发生的根本因素,而停止服药后的对照组因为失去了前列腺素抑制作用,会逐渐恢复成未服药之前的状况,其停药前后的差异明显大于穴位埋线组。停止治疗后三个月的观察结果,也正体现了治标与治本疗法的不同面,芬必得其实就是一种抵消致痛因子的治标疗法,而穴位埋线的作用则不止于治标,它还能从根本解决导致痛经的身体机能不调的因素,起到了治本的效果,所以停止治疗后三个月的疗效追踪结果是穴位埋线组优于止痛药组,可得出穴位埋线组的远期疗效优于止痛药组,而且还避免了因服用止痛药而容易引起的副作用。(4)综合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来说,穴位埋线组拥有不错的近期疗效及较好的远期疗效,且其副作用极小。

参考文献:

[1]孙立虹,葛建军,杨继军,佘延.隔物灸治疗原发性痛经42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4,19(3):20

[2]王万袒.耳针治疗痛经164例[J].中国针灸,2000,20(5):311.

[3] 陈义秀.耳穴贴压治疗痛经[J].中国针灸,2002,22(2):109.

[4] 丁晓琳 刘鹏翔.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J]. 中国当代医学, 2005,4(17):94

论文作者:王焱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华医学杂志》2016年7月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6

标签:;  ;  ;  ;  ;  ;  ;  ;  

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_王焱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