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液体征象在良恶性椎体压缩骨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杨姗

MRI液体征象在良恶性椎体压缩骨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杨姗

杨姗

四川绵竹市人民医院 618200

摘要: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临床常见脊柱损伤之一,主要由交通事故、他人伤害和工伤事故等引起。大多数腰椎、胸椎椎体压缩性骨折能够通过数字影像(DR、CT)鉴定,但有些患者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并伴有退行性变时,DR、CT诊断有一定难度;近年来诊断采用的MRI检查法在鉴定脊柱外伤时特异性高,诊断优势明显。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全脊柱MRI技术诊断椎体及脊髓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良好的影像资料。

关键词:椎体;脊髓;磁共振成像

引言:近年来,磁共振成像(MRI)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新技术运应于临床。全脊柱MRI是最近几年开展的新技术,其对脊柱外伤、脊柱肿瘤、脊柱结核、脊柱炎性病变、脊柱畸形、椎间盘突出、多发性硬化等脊柱、脊髓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全脊柱MRI明显缩短了检查时间,减轻了患者痛苦,图像显示清楚、定位准确,解决了大范围脊柱成像的难题,为脊柱、脊髓多发性和弥漫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一、MRI简介

MRI也就是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经常为人们所利用的原子核有: 1H、11B、13C、17O、19F、31P。在这项技术诞生之初曾被称为核磁共振成像,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医学新技术的NMR成像(NMR Imaging)一词越来越为公众所熟悉。随着大磁体的安装,有人开始担心字母“N”可能会对磁共振成像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另外,“nuclear”一词还容易使医院工作人员对磁共振室产生另一个核医学科的联想。因此,为了突出这一检查技术不产生电离辐射的优点,同时与使用放射性元素的核医学相区别,放射学家和设备制造商均同意把“核磁共振成像术”简称为“磁共振成像(MRI)”。

二、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2月在本院检查的患者80例,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18~85岁,平均55.6岁。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躯干部不适,部分患者伴有疼痛、四肢麻木、酸痛、无力、活动受限等。

2.设备仪器

采用美国GE公司Signa HDxt 3.0 T超导型MRI系统,GE Advenced Workstation(AW)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专用8通道全脊柱相控阵线圈(CTL)。

3.方法

患者取头先进仰卧检查床上躺平,肩部上顶线圈,头部两侧必须用海绵垫固定,下巴略内收,双手置于体侧,患者体位左右居中,可抬拉一下患者髋部,使脊柱尽量拉直,并将大三角垫置于窝下,呈屈髋屈膝位,使腰椎更贴近于线圈表面,激光定位灯定于甲状软骨水平。选择全脊柱扫描序列,先扫三平面定位定位像,然后依次对颈椎、胸椎、腰骶尾椎分别进行矢状面T2 FSE、T1 FLAIR、T2 STIR扫描,如发现可疑病灶,加扫局部扫描,必要时行增强扫描等,以便更好地显示病变信号及微小病灶。扫描参数:层厚3 mm,层间距1 mm,扫描层数13,扫描视野32 cm,完成全脊柱扫描时间约20 min。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图像后处理

扫描结束,系统自动将所有将图像原始数据传送至AW 4.6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选中相同序列第1段或第2段或第3段的图像,点击PASTING进行自动无缝拼接,调节好窗宽窗位,为相应序列命名保存。

三、结果

对80例患者进行全脊柱MRI检查,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检查,无缝拼接的后处理全脊柱MRI图像绝大部分都能清晰显示各椎体、椎间盘、脊髓、周围软组织及椎管全貌。80例患者中全脊柱MRI显示正常16 例,脊柱病变42 例,脊髓病变22 例,阳性率为80%。

四、讨论

1.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原子核带有正电,许多元素的原子核,如1H、19FT和31P等进行自旋运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自旋轴的排列是无规律的,但将其置于外加磁场中时,核自旋空间取向从无序向有序过渡。这样一来,自旋的核同时也以自旋轴和外加磁场的向量方向的夹角绕外加磁场向量旋进,这种旋进叫做拉莫尔旋进,就像旋转的陀螺在地球的重力下的转动。自旋系统的磁化矢量由零逐渐增长,当系统达到平衡时,磁化强度达到稳定值。如果此时核自旋系统受到外界作用,如一定频率的射频激发原子核即可引起共振效应。这样,自旋核还要在射频方向上旋进,这种叠加的旋进状态叫做章动。在射频脉冲停止后,自旋系统已激化的原子核,不能维持这种状态,将回复到磁场中原来的排列状态,同时释放出微弱的能量,成为射电信号,把这许多信号检出,并使之能进行空间分辨,就得到运动中原子核分布图像。

2.临床意义:MRI可准确评价脊柱和各种病理情况,T1加权成像适用于评价髓内病变、脊髓囊肿、骨破坏病变,而T2加权成像则用于评价骨唇增生、椎间盘退行病变与急性脊髓损伤。原发骨肿瘤、肿瘤样疾患、转移瘤与感染等骨结构改变,在MRI有特殊表现,正常骨松质在T1加权成像表现为高密度,与此相对比,椎体海绵血管瘤或海绵血管内皮细胞瘤。

则在T1与T2加权成像均呈现亮信号,在T1呈高信号与含有脂肪有关,又因含水较多,故T,亦呈高信号。囊性转移病变在T,加权成像通常表现为亮信号,而T。加权成像为暗信号.胚细胞(blastic)转移病变如前列腺转移癌在T1加权成像为低信号,与皮质骨表现相同。转移瘤像与不含脂肪的新生物一样,在T1加权成像呈低信号,在T2为高信号。MRI还可用于检出骨病,如骨髓铁沉积与骨硬化症(osteopetrosis),在这些骨病中,病变组织取代了正常骨髓。

结束语:综上所述,采用的MRI检查法在鉴定脊柱外伤时特异性高,诊断优势明显,对于临床制订治疗方案、选择手术术式及放疗定位等都有很大价值,并且明显缩短了检查时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葛雅丽,郑敏文,张劲松,等.MRI 全脊柱移床扫描技术在脊髓及椎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18(11):971.

[2]高志国,王长生,杨月,等.脊柱转移瘤的MRI诊断(附34例分析)[J].放射学实践,2013,18(9):672.

[3]杨勇,贾勤刚,徐常杰,等.MRI全脊柱移床扫描对脊柱疾病的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0(7):614.

[4]常英娟,张劲松,赵海涛,等.MR 全脊柱相控阵线圈的临床应用及扫描技术[J].放射学实践,2011,19(2):135-137.

论文作者:杨姗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2

标签:;  ;  ;  ;  ;  ;  ;  ;  

MRI液体征象在良恶性椎体压缩骨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杨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