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价值与低碳经济_低碳经济论文

自然价值与低碳经济_低碳经济论文

自然价值与低碳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论文,价值论文,经济论文,低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0)05-0088-05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由于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导致地球增温提出的。它涉及自然价值问题,是自然价值严重透支的结果:一是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高度消耗,产生资源全面短缺问题;二是环境质量高度透支,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这是当前重大的全球性问题。它要求经济转变,主要是生产方式转变和生活方式转变。环境伦理学的自然价值论是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它对低碳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第一,问题主要是由否认自然价值引起的。现代经济学认为,只有劳动产品有价值,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是没有价值的。遵循这样的经济理论,实行人统治自然的哲学,人类大举向自然进攻,大肆掠夺、滥用、浪费和破坏自然。这是问题的主要思想理论根源。第二,问题的解决要求确立自然价值观念,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经济政策。

一、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是,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特别是大量燃烧煤炭和石油,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产生地球“温室效应”,导致地球增温,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工业化以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为0.028%。20世纪下半叶以来,每年进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1500亿吨以上,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0.033%增长为0.0379%。2000年至2006年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达2340亿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达到0.0500%。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地球增温,冰川融化,两极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岛国和沿海地带将成为泽国。科学家报告说,如果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本世纪内全球气温将升高摄氏1.5度至4度,水平面将上升0.8米至1.8米,菲律宾的马尼拉的大部分可能位于1米深的水下,雅加达、湄公河三角洲、孟加拉、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等地,将需要撤离大多数居民,出现全球难民潮。地球增温导致气候带改变,灾害性天气增加,将严重损害人类的经济—社会利益,严重损害生命和自然界的利益。[1]

面对地球增温的严峻形势,人们认识到,时间已经十分紧迫,必须立即改变高碳即自然资源高消耗、二氧化碳高排放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

(一)创造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出现于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领导编写的《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经济学》评估报告,全面分析了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认为如果在未来几十年内不能及时采取行动,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将堪比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全球每年将损失5%-20%的GDP。如果全球立即采取行动,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0.0500%-0.0520%,其成本可以控制在每年全球GDP的1%左右。全球呼吁向低碳经济转型。[1]

所谓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的基本特征是资源低消耗、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它的基本要求是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降低能耗和开发新能源;它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的实质是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生产和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转变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措施是:

(1)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物质生产从高消耗、高排放和高污染,向低消耗、低排放和低污染转变;

(2)积极开发低碳技术,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二氧化碳利用的技术;

(3)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如太阳能和核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4)改善土地利用,扩大碳汇潜力,提高森林、耕地和草地对温室气体的吸收和减少排放,并保持或增加它们的碳库存量;

(5)大力节约能源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1]

我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是能源消耗大国,又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为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承担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转变,创造新的经济形式。这种新的经济形式,如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时代生产方式的主要方面。它的主要特征是,创造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发展生态产业,发展以生态产业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转变,向生态文明的科学技术基础和文化转变,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二)实行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简朴的生活,是低消耗和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不是以有多少钱、消费多少物资表示,而是以提高生活质量,重视与充实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减少物质和能量消耗,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表示。

个人和家庭生活以“碳消费”表示。人们提出:可以用碳排放计算我们的生活吗?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精确计算吗?

一种特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器这样告诉人们,包括搭电梯、洗热水澡、喝瓶装饮料这样的事,也有办法算出碳排放量。例如,使用1度电的碳排放量为0.79千克,消费1立方米天然气排放217千克碳;又如,某人,开车25.6公里(4.72千克碳)+搭电梯24层(5.232千克碳)+用电脑10小时(0.18千克碳)+外食三餐(1.44千克碳)+热水澡15分钟(0.42千克碳)+洗衣机40分钟(0.117千克碳)+开电风扇10小时(0.25千克碳),那么此人这一天的碳排放总量为14.104千克。

低碳生活正在成为时尚。它有两方面因素驱动:一是道德要求,需要人们提高道德素质,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和自然责任;二是经济要求,低碳生活是一种节约经济,可以省钱,同时减少“碳税”形式的经济支付。学术界提出实施“碳税”消费政策,即消费生活要支付一定的赋税。这是有理论支持的。因为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是公有财产,它们是有价值的,生活消费自然资源,消耗环境质量(碳排放增加),是自然价值消耗,支付相应的赋税是完全合理的。

低碳生活将引起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6月发表报告说,实行低碳生活,“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具体意见。例如: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每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克;把电动跑步机上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近1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这是从人类消费开始的一场革命。它从低碳生活(绿色消费)开始,通过绿色贸易(绿色市场),促进绿色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制造,形成绿色消费的浪潮。低碳生活建构的路线图是:低碳消费—绿色技术—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市场—绿色采购—低碳消费;反之,低碳消费—绿色采购—绿色市场—绿色产品—绿色制造—绿色技术—低碳消费。这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循环往复的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绿色生活的完整体系。它形成生态文明的新的生活方式。

所谓“低碳科技”,是指诸如创造生态工艺,实现能量分层利用、物质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的生产;低碳技术,如生物工程创造彩色棉等新种植技术,替代钢材和其他金属的新材料技术;绿色能源和节能的生产和工艺,如太阳能、风能和核聚变能等;增加碳汇的技术,提高二氧化碳吸收(森林、草地和农田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储存和利用二氧化碳,等等。

低碳制造和绿色生产,政府和公众支持、鼓励和奖赏企业进行低碳制造,生产绿色产品,发展循环经济。

绿色市场,通过低碳消费,鼓励和支持绿色营销和绿色采购,包含有机食品、天然化妆品、服饰、住宅、家具、酒店设备,等等。

从科学技术到产品生产,从产品到市场,从市场到生活消费,形成低碳生活的完整结构,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二、自然价值论是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自然资源有价值的经济政策。现代经济学认为,自然资源没有经济价值,实行自然资源无偿使用的经济政策。这是高碳经济、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高污染的政策因素。

(一)经济转变,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价值观转变

现在我们实行“资源税”或“碳税”的经济政策。消耗资源、消耗碳汇,为什么要征税?不仅仅是因为它有问题,主要是因为它不合理、不科学,即不符合实际。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有主权归属,是国家的财产。企业的物质生产无偿使用自然资源,是变国家财产为私人所有,这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环境质量包括碳汇,是有价值的,企业的物质生产无偿使用碳汇,是变国家财产为私人所有,是不合理的。因而征用“资源税”或“碳税”,是合理的。它的合法性可以用环境伦理学的自然价值论作出理论说明和理论论证。

或者,从自然价值的确认,承认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具有经济价值,从而确定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价值,对它的消耗进行经济统计,实行有偿使用的政策。当然,这涉及现代经济学的变革,国民经济计划、统计和计算的变革。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经济工程。但是如果不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价值即自然资本进行计算,不对它的消耗进行统计和补偿,那么就发展了一种扭曲的、资本严重透支的经济。它必然是不可持续的。经济转变,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必须确认自然价值概念,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消耗进行经济计算和补偿。

此外,“碳排放交易”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在实行,我国宣布在2014年前启动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下的减排额约有一半来自中国的项目。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碳排放交易立法已经势在必行。这里,“碳排放”作为一种交易,必须为它制定价格。这需要以确定它的价值为依据。因而,碳排放交易立法需要自然价值论,以促成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形成和健康运行。

因此,“自然价值”概念被引入现代经济学,实行国民经济的自然价值计算和统计[2]。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应该包括;一是经济生产消耗多少自然资源;二是它的消耗需要多大的投入进行补偿;三是环境质量消耗造成了多大的环境影响;四是需要多少投入进行环境治理等。这些统计应该用货币表示,主要目标是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从而对自然资源消耗进行生态补偿。这样,经济发展才能成为可持续的。

(二)经济转变,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思维方式的转变

工业文明的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线性、非循环的,用模式表示:原料—产品—废料。它以排放大量废物为特征,导致经济—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局面,提出经济转变的问题。经济转变需要在思维方式转变的基础上实现,即从线性非循环思维到非线性循环思维的转变。它的模式是:原料—产品—废料—产品……这是非线性、循环的生产方式。它以资源多层次利用或循环利用为特征,是一种物质循环的无废料的生产。

我们以碳消耗最大的钢铁产业为例。

钢铁产业从采矿开始,到钢铁冶炼、生产和消费,遵循线性非循环思维,有大量废弃物堆积。科学家报告了主要矿产的可开采年限,世界很快将无矿可采。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世界钢都美国匹兹堡的钢铁业现在已永久停产。它造就了一个几百平方公里的“钢铁坟墓”。

“钢铁坟墓”和其他废弃设备的“坟墓”遍布世界各地。这是按工业文明模式发展的结果,世界出现了一种无矿可采的局面。按线性非循环思维思考,得出这样的结果也是必然的。这是矿产的必然归宿吗?

应当怎样对待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按照另一种思维方式思考,这种情况是可以改变的。矿产可持续利用并不是没有出路的。日本东北大学选矿精炼研究所教授南条道夫提出“城市矿山”概念。他们指出,城市里积累在电子电器、机电设备产品和废料中的可回收金属是“城市矿山”。日本虽然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但在工业发展中它大量使用世界金属资源,现在大部分积蓄在产品或废弃物中。其积蓄的数量是巨大的,已经成为“城市矿山”。它比真正的矿山更具价值。因而,从“资源再生”的角度讲,日本可以成为资源大国。[3]

这种可能性有哲学理论支持。依据“物质不灭原理”,人们开采出来和已被利用的矿产并没有消失,而是以产品的形式,或主要以废弃物的形式,堆积在地球表面。也就是说,世界上已探明的主要矿产已经从地下转移到地上;它的不可再生的性质,由于人类活动已经具有可再生的性质。

例如,石油除燃烧过程消耗一部分,有一大部分转变为塑料,可以重新变为石油;各种金属转移到制成品或废弃物中,可以在产品完成它的使用周期后重新利用。据报道,地球上已堆积的废旧物资以万亿吨计,每年新增100多亿吨。发达国家的金属蓄积量超过1000万亿吨,其中大部分处于闲置和报废状态。[3]但是,所有废旧物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已有实践表明,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无论是拆解其元器件翻修再利用,还是废旧物资提纯再利用,都比矿产开采、选矿、运输、冶炼的效率(经济效益)高得多;而且比矿产开采、选矿、运输、冶炼过程所消耗的能源、水源和环境质量低得多,所排放的废弃物和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少得多。

报道说,澳大利亚矿产巨头投资数百亿美元,用以满足中国对铁矿石的巨大需求。但每年铁矿石的价格都要经过艰辛的谈判。2010年中国打算最多只接受20%的提价。但是经过谈判,2月12日,中国五大钢铁企业与必和必托就中国进口铁矿石提价40%达成一致。法国《世界报》说:“中国被攥在对手手里。”英国《金融时报》5月31日报道,第二季度铁矿平均价格又上涨90%-100%;第三季度又将上涨30%-35%,每吨从100美元涨至130美元至135美元。

每每听到铁矿石的价格涨了再涨的报道,我们就想,中国铁矿资源少且多是品位低的矿,作为发展中国家又必须发展钢铁事业,这样,受制于人就是必然的吗?是的,如果按照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必须用铁矿砂炼钢,那是必然的。

如果换个位思考呢?世界上堆积了数千万亿吨废弃的钢铁主要在发达国家,它的闲置占用了大片土地或丢弃于海洋,污染了环境,成为一个大难题。它们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但是由于那里劳动力昂贵,拆解回收是不经济的,难题只好放在那里。

如果我们转变政策,进口他们的废钢铁,不仅不要钱,他们还要给我们钱,即处理废物的费用;而且运输出口产品的船只卸完货后,现在空着返程,如果装上废钢铁回来,这是有极大的经济价值的。

我们有丰富和廉价的劳动力,如果改用进口废旧钢铁炼钢,是不是可以改变上述局面?有报道说:“江苏省张家港市丰立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进口废钢铁配送基地,原国家环保总局认可的唯一进口废钢铁经营单位,每年进口废钢铁达80万吨,同时还收购一部分国内的废钢铁,然后配送到沙钢、宝钢、苏钢、武钢等企业使用。”[3]

但是为了保护环境,现在把废钢铁定义为“洋垃圾”限制进口。丰立集团是唯一可以进口的。我们设想,如果我们把废钢铁作为“可再生资源”,由国家组织进口,不是一家而是许多家,不是几十万吨而是几百万吨、几千万吨、几亿吨,或者在沿海一个合适的地方,建设“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基地,用现代科学技术组织废旧钢铁拆解、分类、冶炼和配送生产线,这样,既可以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又可以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

如果我们的钢铁厂,包括一部分大型钢铁企业,使用废钢铁再生资源,我们就会解决铁矿石短缺的问题。也许,这里存在技术改造及其他问题。但这是不难解决的,问题主要难在思维方式的转变。我们认为,这一步是非走不可的,铁矿是有限的,无矿可采的局面很快就会到来。如果我们先走这一步,会对人类文明作出巨大的贡献。

也就是说,现在的资源短缺或枯竭的形势,可能需要提出“资源利用模式”转变的问题。在工业文明的发展中,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工业生产采用“矿产—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生产模式,因而它不可能是持续的。生态化生产通过“资源再生”,采用“矿产—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模式,因而它是可持续的。也就是说,按新的思维方式,资源开发从“资源开采型”到“资源再生型”转变,这是现实的需要。“资源再生”是资源开发的新途径,将为人类矿产资源利用提供无限的可能性。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也大致是这样。它是一种同时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三)经济转变,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

现代高科技,例如生物工程技术、信息互联网技术、原子核技术、太空和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等,它们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例如发展清洁能源技术,这已经是中国的重大决策。2009年中国以346亿美元的规模成为吸引清洁能源投资最多的国家,第一次超过了美国。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风能市场、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国,以及最大的核电站建造者之一。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

从生产工艺的角度讲,我们认为,开发生态技术,发展生态工艺,是解决工业污染控制问题,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4]。

所谓“生态工艺”,是把大自然的法则应用于社会物质生产,模拟生物圈物质运动过程(仿圈学),设计无废料的生产,以非线性和循环的形式实现资源充分合理的利用,使生产过程保持生态学上的洁净[5]。它运用生态学观点,主要是生态学中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转化和再生的原理,系统工程优化方法,以及其他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设计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分级利用的产业技术体系。它的模式是:原料—产品—废料—产品……这是非线性、循环的生产方式。在这样的生产过程中,输入生产系统的物质,在第一次使用生产第一种产品以后,其剩余物则是第二次使用、生产第二种产品的原料;如果仍有剩余物,则是生产第三种产品的原料,直到全部用完或循环使用;最后不可避免的剩余物,以对生物和环境无毒无害的形式排放,能为环境中的生物吸收利用。

这是无废料的生产、物质循环利用的生产。在这样的生产中,如果出现环境污染,那是设计有缺陷,是不正常的,要在生产工艺中加以排除。这就是低碳经济或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经济形式。

标签:;  ;  ;  ;  ;  ;  ;  ;  ;  

自然价值与低碳经济_低碳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