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分析_苏南模式论文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分析_苏南模式论文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对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南论文,模式论文,温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年来,“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在全国一直引人注目,许多地方都在研究、借鉴这两种模式,探索自己的经济发展的路子。为此,笔者将“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加以比较分析,以引发大家深入的思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差异

苏南和温州在全国都处于经济发达的地区。经过20年左右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即“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先分析一下当初两者的差异。

其一,企业所有制结构不同。“苏南模式”主要指长江三角洲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这个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长期以来,这个地区以乡(镇)、村两级集体所有制为主,虽然户办,联户办企业很多,绝对额也不低,但集体经济的比重占绝对优势,一般都在90%以上。“温州模式”则是以家庭工业为主体,而集体经济只占10%左右。概括起来讲,一个是集体,一个是私有。

其二,产业结构不同。苏南的乡镇企业并不是以“种、养、加”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而是非农副产品加工业,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和制造业的比重逐步扩大,形成纺织、机械、化工、建材四大行业,这四大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部乡镇企业总产值的80%以上。而温州则以小商品生产为显著特征。七十年代主要工业品是小塑料片、再生布及服装;八十年代发展塑料、皮革、电器,形成6大支柱产业;九十年代新兴行业崛起,如稳压电器、印刷机械、家用电器、真空包装等,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由此可见,当初起步时一个是大,一个是小。

其三,发展思路不同。苏南乡镇企业利用地理优势,依托大城市、依托大工业、依托大学校,从“借脑发财”高起点创业,城乡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逐步融为一体。它们与城市开展各类联合所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全部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多。温州的乡镇企业尤其是家庭、联户企业,主要依托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务市场在内的地区性民间市场体系而孕育,成长的。家庭通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进而形成大量的专业市场,到目前温州已有大小商品市场400个,专业市场130多个,每天上市交易达几十万人。生产要素的区域间、产业间自由流动和向小城镇相对集中,这已成为温州经济发展的特色。可以说,其发展思路,一个是靠大城市为依托,一个是靠小市场为基础。

其四,分配制度不同。苏南实行较为平衡的按劳分配制度,参与分配的有国家、乡(镇、村)、企业和职工四个层次。企业实行以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既有差别又较为均衡。温州职工的报酬是以市场方式的等量劳动交换为前提的,主要是劳动收入,档次大,有差别,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了。归结两者的结局,一个是比较均衡,一个是拉开差距。

重新认识“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

当初苏南与温州的发展,人们已形成这样的概念:苏南乡镇企业与温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现在考察这两个地区,对其模式的内涵需要重新认识。

“苏南模式”已经不再是单一的集体所有制。通过多年的实践,它们已清醒地看到:乡(镇)、村党政负责人行使乡镇企业的所有权,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它们既负责又无责任,或者说只有政治责任,没有经济制约。为此,苏南部分地区正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以常熟市为例,1995年全市改制的乡镇企业累计达到4522家,占乡村企业总数的59%。其中,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441家,股份合作企业1429家,转让、拍卖企业805家,租凭企业834家,累计吸纳股金14.52亿元。可见,苏南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正呈现多样化的格局,部分企业仍坚持集体所有制,也有一部分企业股份化,一部分企业私有化。新的“苏南模式”正在大力推进“三化三上三提高”之路,即: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强化经营管理,质量上水平、产品上档次、企业上规模,提高“三外”发展水平、职工素质和综合经济效益。

温州工业化起步阶段,企业的主要形式是家庭工业,即家庭手工作坊,家家开厂、户户办店、前店后厂,随着资金积累的不断扩大,私营企业逐步取代了家庭作坊。怎样使已积累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能量进一步释放,突破家庭工业那种狭隘的、封闭的生产方式?温州决策层意识到必须引导私营企业走上集团经济道路。随着产品档次提高和生产规模扩大,1992年以后企业集团逐步兴起,1994年组建56家,1995年又新建36家,从最初几个的家庭作坊发展到目前上千人的企业集团,形成了28家规模较大的“联合舰队”。从家庭工业到股份合作制的改革,温州人称之为乡镇企业的第一次创业,称第二次创业是推行集团化大生产,以一个或多个骨干企业为核心,吸收社会法人、个人参股,大面积组建股份集团公司。

当今,“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已趋于同向性,即苏南从集体经济、温州从个体经济均走上股份经济;企业的产品结构都在升级过程中,以科技为支撑,向更高层次不断加以调整;两者都已感到规模经济是跨世纪的发展之路,因此花气力加紧组建集团,靠实力开拓国际市场。

从“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变化所引发的思考

确定某一种模式,对于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导向意义。从“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对比分析,笔者引发以下思考:

1、无论确定什么模式,一个地区、一个企业,都要注意把模式结构的产权关系明晰,把产权关系作为某一种模式的依据之一。模式与产权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模式的特色在某一方面涉及到产权关系,产权明晰有利于研究确定经济模式的雏形。苏南集体经济的主要弊端乃是产权没有真正到位,从表象上看,产权似乎是明晰的,属集体所有,但仔细分析一下,从资产占有的成分看,有乡(镇)村一块,也有农民一部分自有资金投入。所以说,集体经济的概念并不完全准确。再说,企业的负责人是任命制,干好干坏没有全部责任。因此,苏南集体经济模式随之发生变化,这是理清产权关系必然的趋势,一个企业,如拥有集体和个人两个方面的资产,所有制形式就不应算是集体经济。事实上,苏南那种单一型经济的所有制形式,是不科学的,只有理清产权关系,才能明确企业生存与发展责任。无论哪种经济模式,产权必须一步到位,不能含糊不清,混淆企业性质。

2、无论哪种所有制形式为特色的经济模式,企业生产要素能量要充分达到释放,都必须在最终形成规模经济。无论苏南还是温州,其改革的思路已经朝着一个方面发展,这就是组建股份企业、股份集团。苏南一部分地区集体所有制的形式正在分化,通过抓大、活中、放小,把一部分小微亏企业卖出去,对那些大中型企业通过股份形式明晰产权;温州那些遍地开花的家庭工业以股份合制开始联结,形成具有生命力的股份集团。他们已经感到,那种狭隘的、封闭的生产方式适应不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船小掉头快”的优势必然受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传递、政策导向以及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迫使那种小而散的企业组装成“大船”、“舰队”抗风浪,否则难以生存。这就给那些刚刚起步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的地区一个深刻的启示,要把个体、家庭企业联合起来。实现专业化分工,以优势产品为龙头形成一定规模。股份集团走多元投资的新格局,并不能依赖政府和银行,要把社会上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提高资金的使用价值,包括对国家和集体的贡献。温州创造了双层多元投资机制,即第一层由原有的股份合作企业的股东组成,第二层是以第一层全部或部分股东的名义再吸收新的股东共同投入组成,新投入的股东不局限于原有的股东,从而形成新的多元投入,这就使企业资产向社会化转化,其生产能力得到再扩张。由此得到的启示:组建股份集团要在原有单个企业联结的基础上,向集团以外扩张,把蛋糕越做越大。

3、无论哪种经济模式,从战略地位上分析,其趋势将会与世界经济接轨。预计我国再花10年左右时间,就能比较系统地与世界经济接轨,完全采用国际惯例发展地方经济。因此,在确定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要注意研究如何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无论市场开拓方面,还是经济管理方面;无论宏观调控方面,还是企业领导体制方面,都应引进、吸收国外市场经济的成功做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地方、企业发展的模型,创造各自的特色。

4、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经济模式,都要从实际出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温州模式的产生,顺应了群众的迫切要求,倘若当初温州当局不准发展家庭工业,而要组织集体经济,那可能就要导致失败。当家庭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组织股份经济、规模经济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一个模式的发展过程,是动态的、变化的,作为地方政府要适时引导群众加以调整、完善。经济发展有它的内在规律,经济模式的确定应当遵循规律、尊重科学,顺应群众的意愿。苏南模式的确定是以地理环境为背景的,处于城市经济的近距离强烈辐射之中,人们的观念、思路受其影响很大。当地没有矿产资源,如果象温州那样发展家庭工业,并不具备条件。因此,苏南走了一条集体发展非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的道路。苏南模式发展到如今,它们又正视矛盾,开始选择股份经济、股份集团,这是切合实际的。一个地区确定其发展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思路,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形成自己的模式。

标签:;  ;  ;  ;  ;  ;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分析_苏南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