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探讨_体育论文

竞技体育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探讨_体育论文

竞技体育与经济发展相关因素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因素论文,竞技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02)01-0138-03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尤伯罗斯—反历来各国举办奥运会只重视政治和宣传目的的做法。把经济观念引入奥运会,完全按经济规律办事。”利用商业措施更多地吸引奥运会的支持和关注者,把经济观念全方位引入了竞技体育赛场。洛杉矶奥运会仅火炬接力一项就获利3.4万美元。[1]竞技体育做为当今民族国家身体素质、文明素质展现的一个重要窗口,一方面,其本身的发展层次和水平间或影响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竞技体育的发展又必须依托于经济的强劲支持。1988年汉城奥运会在体育场馆设施建筑上耗资约11亿美元,而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则给南朝鲜带来了3.4万个就业机会和26.7亿美元的收入,推动了南朝鲜的经济发展。[2]由此不难看出,竞技体育与经济发展彼此互有关联,二者的良性互动,其投入、产出之比有时是相当巨大的。兹分析如下:

一、竞技体育运动的表现能力

竞技体育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和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其特点:

1.竞技体育运动的高超技艺:

一个运动员或一个运动队在竞赛中从精神面貌到竞赛成绩上的表现能力,会给观众、给社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集中体现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及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23届奥运会取得了15枚金牌,实现了奥运史上零的突破,摘掉了体育落后的帽子,为中国争得了荣誉,振奋了民族精神。相比较1928年第9届奥运会上中国仅1人参加;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上有6人参加;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上69人参加,且全部落败。这些方面说明我们的选手技艺水平低下,缺乏较高的战术水平;亦表明中国经济落后,没有能力支持竞技体育事业。

2.竞技体育运动的竞争性

在体育竞赛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这种竞争性,竞争能引起人们的遐想,人们的兴趣,人们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因而有很强的生命力。从1896年举办第一届奥运会,至2000年已有27届,参加的队数和人数越来越多,人们都是拿出本国的最高水平在这个赛场竞争,来展示自己的水平和技艺。在这种竞争中,它有失败的一面和胜利的一面,因而它能带动和振奋一个民族的奋起拼搏的精神,世界冠军就一个,就需要争夺,淋漓尽致地发挥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这就是竞技体育竞赛常盛不衰的生命力,竞争产生一种潜在的能量,竞争带动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和壮大。在27届奥运会上,我国奥运健儿取得28枚金牌,世界排名第三的辉煌成绩。竞赛的十几天里,国民无不关心着中国代表团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每天都在谈论着金牌数与别国的差距,代表团和运动员们也为争夺每一块金牌而分析和应战着,每一个人都在寄托着明天比赛的希冀。但每一块金牌背后无不凝聚着国人的支持和运动员的艰辛。相反,24届奥运会与23届仅隔4年,金牌数就从15枚落到了5枚,国人为之叹息、探究着、思考着。

3.社会承认的纪录和成绩:

竞技体育的终极目标或唯一目标是创造优异成绩,达到世界的顶尖水平。当一个人、一群人只是为了竞赛而比赛,竞技体育似乎显得单纯,但竞技体育既然是社会的产物,它必定与社会与公众产生一种关系,一种契合,这种契合就在于可观赏性和富于挑战性。在体育竞赛场上没有永恒的冠军,奇迹随时发生,竞赛场上有着极大的变化,捉摸不透的结果。因此要吸引人们关注比赛记录、成绩尤其难得,才使成绩弥足珍贵,才使竞技体育牵动国心、民心。27届奥运健儿在奥运会上展示了中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风采。取得了优异成绩,回国后受到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热烈欢迎,国内的人民、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无不为之欢欣鼓舞;知名企业家、国际友人、国内民众大力赞助来表彰和奖励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这也显示了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威望和民族尊严。

二、竞技体育潜在因素的表现

竞技体育其推广发展不是一蹴就成的,它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先期投入。就运动员本身也是在成千上万人的基础上逐步培养起来的,是由低到高逐步发展形成的,因而也是一种潜在的逐步发展过程。

1.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培养过程:

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形成是建立在众多大众、社会、学校体育基础之上的,是数以万计的青少年甚至于儿童的多年训练、竞赛基础之上培养的结果。这也离不开各级领导和各类政策导向来引导和发展的过程。有些项目也是根据本国、本民族的特点优势来培养的过程。我国乒乓球运动员从八、九岁甚至更小一点就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因而基础雄厚,所以在多年的大赛中高水平队员没有出现过断档现象。甚至于在1961年人祸与天灾交织的年月使数亿人整日伴随着饥饿的年代里,在北京举办第六届世乒赛中前四名男子单打都是中国人。尖子队员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甚至于是付出惨重代价的。著名女排运动员孙晋芳1989年在江苏省运动员中算过一笔帐。“一个运动员各种费用相加全年所需1.2万元。”“26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为了保证各项目训练工作顺利进行加大财力投资共6,500万元人民币。”然而大部分的基础运动员不能到达世界顶尖行列,全国顶尖水平。这也是国家和运动员付出的代价。一些陪练员,大都成了名副其实的“寂寞高手’,有的在竞赛中与冠军失之交臂,留下终身遗憾。因而可以说运动员培养的过程是需要巨大的付出。

2.竞技体育的社会效益

1989年全国体总主席李梦华在工作总结中指出“体育更要为振兴中华服务。建国40年来我国体育虽几经曲折,但毕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提高了健康水平,我国运动员在40年来共取得了354个世界冠军,打破和超过382项世界纪录。”[3]1990年我国成功举办亚运会,“从社会效益看,首都建设迈上了一大步,面貌改观,环境美化,服务优质,秩序良好……细细想我们办亚运会可是赚大钱了”。“从亚运会上看我们拿了183枚金牌,名列第一,成功地举办了亚运会,广交了朋友。海外同胞扬眉吐气,国家安定,党的威望提高,人民精神文明上了一个档次。亚运会赚了还是赔了绝不能只算钱,必须从政治帐、经济帐、社会效益帐,甚至于子孙后代帐绑在一起算,才能算得清,算得准。”[4]因此竞技体育潜在的社会效益因素用价值概念来衡量是无法算清的。更主要是通过竞技体育对本国本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进行宣传和交流,来带动社会全方位的发展。1972年我们当时的“乒乓球外交”与美国发表联合公报,打开了多年闭塞的国门,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使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由奥运会前的每年增长10.1%迅速增加到了26.1%,日本人称之为“东京奥林匹克景象”。[5]所以说竞技体育运动对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是一剂强心针,而且是较持久的,影响着这一代人或者是下一代人,是一种潜在的因素。

三、竞技体育运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竞技体育运动从经济上看,促进了旅游,启动了市场,改善了投资环境。尤其是争办比赛权更能吸引大批外商,推动了科技发展。我国在“1990年成功举办亚运会后欧共体恢复了同我国的正常关系,世界银行恢复了对我国的贷款。9月份成了全市生产最好的一个月。”“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获纯利2.23亿美元。”“1988年汉城奥运会获纯利4.97亿美元。”[6]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后,美国体育经济贸易总额到1987年高达472亿美元。比产值289亿美元的石油工业还高出一头。”[7]可以看出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归纳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有形效益,一种是无形效益。

1.竞技体育的有形效益

它是可以用收入与支出之比的数字来表现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1980年全部资产仅200万美元,由于顺应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不仅加快了体育在全球的步伐,奥委会经济能力也大大增加,在1989——1992年这个周期中,仅赞助费就获18.4亿美元。”[8]我国举办亚运会在建设期间就有国际友人、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国内广大民众为设施建设伸出了援助之手,“赞助约6亿元人民币”,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贡献。这种利用承办竞技体育比赛取得的优异成绩而带来的丰硕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2.竞技体育的无形效益

这是潜在的和无法估计的。一些企业家为竞赛和球队投入的资金近期是看不到效益的。如“健力宝”集团为全国六运会捐款300万元,为1990年北京亚运会工程捐款600万人民币。[9]作为这个企业,它的效益在哪?回报是什么?从眼前的经济帐是算不清的。但企业离不开社会对企业的了解和信任,这种了解和信任,一是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知名度,二是靠发展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越强,越易取得别人的信任,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会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健力宝”集团成功了。“1988年全国市场销售额突破2亿元人民币”。许多目光远大的企业家看好竞技体育运动这块载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拿出广告、宣传的一部分资金赞助运动队或某项竞技比赛,这是一种无形的广告和宣传。经济效益的回报,甚至于比真正的广告、宣传见效快,收益大。《抵押出去的奥运金牌》一文说到顾俊拿出多年获得的金牌为无锡第四纺织机械厂担保贷款100万元,2000年1月—9月的利润超过了建厂40多年来的利润总和,这几年这个企业一步步走向兴旺,今年销售有望突破一个亿。企业拿出这笔钱奖励顾俊就是要在企业发展史上留下这样一笔——我们拥有世界冠军注入的巨大的无形资产,因此我们的企业也会成为纺织机械行业中的冠军!可见这种无形的效益也是竞技体育发挥的潜在能量和无限的生机。

3.竞技体育的市场潜力

由于竞技体育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引入商业化的运行机制,给人们一种新的观念和新的启示。因而竞技体育对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我国多年来是依靠政府拨款来举办竞赛,到目前为止已逐步改观,民办体育、企业办体育。“政府搭台,经济唱戏”的局面越来越多地发挥着作用。如1988年北京举办的国际篮球邀请赛,沈阳味精厂赞助50万元人民币,冠名“味精红梅杯”。万达集团,支持体育赞助万达足球队年投入逾千万元人民币。“香港乐喜、金星、嘉源三公司为11届亚运会捐款270万美元。”[10]1990年亚运会使用过的火炬,成了收藏家竞相寻觅的珍品,“台湾一位收藏家出价7.3万美元和4万美元收购了这支火炬和圣火盒。当初仅是1000美元购进的。”[11]“1988年在南京举办的第三届大学生运动会,政府拨款只是上届的一半,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改善了体育场馆的面貌,也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从潜在的经济发展市场看,1988年美国体育产业总产值630亿美元,占美国国民经济的1.3%,排在各行业产值的第22位。到2000年已上升到11位。[12]美国人参加闲暇体育活动及观看赛事的开支1995年为441.73亿美元,1993年日本平均每个家庭的体育消费为7万日元。[13]以上不难看出竞技体育潜在经济发展市场的积极因素。竞技体育推动着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竞技体育与经济发展有着诸多方面的因素,即竞技体育的表现因素;竞技体育的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的因素;竞技体育潜在的经济发展市场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在相互作用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来推动着相互间的发展。竞技体育的发展提高是一种负荷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扩大自己的知名度。“1988年汉城奥运会以前人们对南朝鲜的印象,大概主要是朝鲜战争,军人独裁等,奥运会打开了南朝鲜那扇神秘的大门。人们知道了三星电子,大宇汽车。”就是通过竞技体育这个载体来带动着本国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是这种载体的运输车,通过运输车,不断发展自己的运输能量,改善自己的运输量。因而我们可以说,我们各级部门,各个行业,各个地区能够认识到竞技体育对经济发展的这些有利因素,很好地利用和发挥这些因素,对未来本国本地区的自身优势,活跃市场,繁荣经济将是一种很好的经济发展优势。

[收稿日期]2001-09-10

标签:;  ;  ;  ;  ;  ;  ;  

竞技体育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探讨_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