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仪式感”绑架了师生论文

莫让“仪式感”绑架了师生

文 | 官亚琼 林凡瑞

仪式,如《小王子》中的狐狸所说:“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仪式的解释是:“仪式”是举行典礼的秩序。这个解释首先肯定了仪式是一种“典礼”,因其“典礼”所以庄重,这种庄重的仪式又是在一定的组织秩序下完成的,因此让人觉得“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2.2 淋巴细胞数与中位无进展生存(medianprogressive free survival,mPFS)及中位总生存(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的关系 高淋巴细胞组患者mPFS高于低淋巴细胞组(7.6 vs.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淋巴细胞组患者mOS高于低淋巴细胞组(15.5 vs.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有人呼吁,要让学校充满仪式感,让学生在仪式举行的过程中锻炼内省认知能力,获得全面而真切的情感体验。诚然,恰到好处的、有意义的仪式,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传递和育人的价值,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渠道之一。然而,一旦各种流于形式甚至是虚假的仪式充斥了校园,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师生的身心、情感和道德意志均会受到无形的“绑架”,不仅会严重影响和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还会给师生的“三观”塑造造成很大影响。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通过研究和探索西南铜业分公司党委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进程中,如何以“三抓三要”为焕发基层党组织活力的方法与途径,带领全体党组织与广大党员在融入中心、进入管理中发挥党委、党支部和党员的“三个作用”,为公司实现“打造一流铜冶炼企业”愿景目标提供智力支撑和组织保障。

莫让“仪式感”绑架了师生的身心

“绑架”永远都是一个险恶的词语。这里所说的绑架有别于法律范畴的“绑架行为”,它是指一种无形的精神层面上的“绑架”。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绑架,首先限制的是人的身心自由,使人处于被动状态。一些学校里的过于杂乱的仪式正如一副无形的枷锁,束缚了师生的身心,让深受其害的师生们举步维艰、叫苦不迭。

2.在实验教学方法上,应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新设备等予以建立、提升、完善和创新。应重视以下几种实验教学方法的实施与管理。

如此这般,整个学校立刻处于“迎仪”状态,忙忙碌碌,人仰马翻。又是准备道具,又是准备串台词,又是策划程式、准备节目……每一个仪式都要花费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师生的身心被仪式所绑架,无力顾及其他。教师备课批改的时间被挤掉了,学生安心读书的空间被吞噬掉了,整个校园长期处于浮躁和忙乱之中。师生不仅没有时间教书、读书,还会滋生坏情绪,产生诸多消极影响。

说“学生天天过节”有些夸张,但也揭示了一些学校搞仪式过于频繁的现实。仪式感强烈的学校虽没有“天天过节”,“周周过节”“三两天过节”却是存在的。过一个节就要搞一个庄重的仪式,这是必须的;搞一个仪式就要有部分学生甚至全体学生轰轰烈烈地参加,这也是必须的。关键在于,一些学校领导对每一个仪式都很重视,要量化积分。因此,提前开会探讨意义,分摊任务,安排程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准办好不准办“疵”,在谁身上出现了问题“一票否决”。这些学校领导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学校工作是方方面面的,教学要搞,其他工作也要兼顾,为了搞好当前的这项活动,停课也是必须的。

其实,我们不是反对学校搞仪式,而是不倡导频繁搞仪式。仪式频繁搞,如同鸭子钻阴沟——一个连一个,如同天天过年就不是年了,这一天也就跟其他的日子没有什么不同了,也就失去了仪式感。

这种情感上的绑架,很难培养师生“情感的深刻性”。情感越是接近事物的本质,就越具有深刻性,而由表面现象引起的情感则缺乏深刻性,只是图新鲜、凑热闹,是一种肤浅的情感暂存。这种情感上的绑架,也很难培养师生“情感的稳固性”。在师生不爱好的情况下操办的仪式,其情感失去了积极的作用,就不能成为经常而持久的动力,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指导下的情感才是稳固的情感。因此,学校举办的各种仪式,要因人而异,不搞大呼隆式的“兵团作战”,让师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由选择,从而增强师生“情感的效果性”——情感效果性高的人,任何情感都会成为鼓舞其付诸实际行动的动力。

莫让“仪式感”绑架了师生的情感

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对这种“过高的甚至不切合实际的标准要求”我们可以解读为,是用圣人或者超人的标准来要求普通人。道德是一个神圣的词语,它存在的目的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与精神发展,其特点在于没有强制性,是一种对模糊的善与美的渴望和追求。

一些学校精心打造的仪式,多是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集体活动,即兴性比较强,稳定性比较弱,重点突出、整齐划一是其突出的特点。一旦主题确定,师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也没有游离和逃脱的自由。学校要搞“体育节”,完全可以甄拔那些体育特长生,搞出一些精彩项目来,以点带面,逐步渗透,却偏偏要搞“全民运动”,要求师生都要“痴情”体育。于是,师生齐上阵,放下读书的时间去练“项目”,谁也不能例外,务必服从大局。有的学生对一些体育项目无特长可言或者根本不感兴趣,但在“大仪式”的感召下,也要硬着头皮去演练,摔得破皮露肉的有之,撞成骨折的有之……搞“戏剧节”,整个学校又变成了“戏剧世界”,俨然一个“大剧团”,青衣花旦齐上阵,吹拉弹唱,咿咿呀呀,水袖飘扬,颇有一番景象,且总是标新立异,因为标新立异才会有“特色”。某学校的“戏剧节”要求每个班级排练一种曲目,比如有“二人转班”“柳琴戏班”“昆剧班”“越剧班”“京剧班”等。

③治疗结束后:正确教导患者做好外阴及阴道内的卫生清洁工作,尤其是经期、流产后或炎症急性期内应禁止性生活[4],若无生育计划应做好科学避孕措施,并嘱其定期到院进行复诊。

张祖庆老师在他的文章里也说,一所安安静静的学校,一定会把学生是否真正有时间读书,教师是否有时间教书,当作头等重要的大事来对待。这样的学校,不会排除适当的仪式——通过资源整合、优化组合,一学年带着学生搞一两个有意思的仪式就很好。这就需要更多的教育管理者拿出勇气和担当,削减一些无意义的形式主义的仪式,给师生身心“松绑”,让师生释放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回归课堂,潜心搞研究做学问。

正如梁实秋在《音乐》一文中所说:“‘音乐的耳朵’不是人人有的,这一点我承认,也许我就是缺乏这种耳朵。也许是我的环境不好,使我的这种耳朵,没有适当地发育。”估计许多师生也如同梁实秋一样,没有“音乐的耳朵”,而在短时间内让大多没有“音乐的耳朵”、很少接触戏剧的师生们爱上博大高深的戏剧,学会高深的昆剧、京剧等唱法,实在是一种感情上的强迫,是一种超级的“情感绑架”。

莫让“仪式感”绑架了师生的道德

《心理学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产生的态度体验。人对事物的好恶、认知程度各不相同,因此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各不一样,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情感具有倾向性,一个人的情感指向什么,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一个人的人生态度相关联。如果现实生活中的某件客观事物正好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势必会对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反之则产生相反的情感体验。每个人对情感体验的需求不是千篇一律的,而外界更不能将某种情感体验强加给某一个人,牛不喝水强按头,就会形成一种“情感绑架”。

一日,某个微信群里的一位一线教师向大家吐槽:“我们刚刚结束‘语文周’,马上要迎来‘艺术节’,下一个月还有‘科技节’……”一时,群里的老师们纷纷跟帖,报出了自己学校里的那些“节”名:读书节、体育节、创新节、成功节、足球节、戏剧节、风筝节、男孩节、课程节(周)……对此,张祖庆老师曾在一篇文章里发出质疑:“学生天天过节,哪有时间去读书?”

学校仪式绑架师生道德的情形时而有之。有的教师对某项仪式组织不力,或者在综合评比中名次较低,便被学校领导批评指责,定性为“思想重视不够”“道德水准缺失”,这实在是一种“道德绑架”。学校里经常举行捐赠仪式,这是一种奉献爱心的体现,但也常常带上道德绑架的烙印。譬如,为学校捐赠图书、为贫困或者留守儿童捐款捐物等仪式,无疑都是让学生经历“爱心洗礼”的良好形式,这种形式原则上是以自愿为主,对那些无力捐助或者不愿捐助的师生是没有权限规定的。但是,组织者以偏激的态度去责问乃至讽刺那些没有实施捐赠、捐助的师生,动辄给他们扣上“道德水平低下”的帽子,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种“道德绑架”。要知道,道德本身并不存在义务属性,“道德义务”是一种逻辑上的错误,本身也是不存在的。

学校怎样提高道德教育的效率?斯洛特的移情理论值得倡导和借鉴。移情心就是人们对他人遭受痛苦所产生的一种不由自主的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反应构成人们无条件利他主义的心理基础。但是,这种移情主义的培养,学校和教师不宜强烈地表述某种情感,不能带有主观色彩,甚至表现出有失理性的言行。在移情培养上,学校和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感受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础上产生共情的愉悦之感,以获得师生间的情感共鸣。这种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道德教育,比起用简单的仪式、硬性的方式、空洞的说教进行道德教育更有效果。

一言以蔽之,仪式只是一种程式,而“仪式感”是通过仪式过程获得的感受和教益,也是仪式所产生的效果。学校搞仪式要环节周全、形式新颖、讲求实效,避免多而滥的仪式,力戒形式主义的仪式,克服虚假(以拍照留痕迹为目的)的仪式,要让师生亲自参与仪式的设计,悟在其中、乐在其中,让师生做到“要我”到“我要”再到“我爱”的转变,从根本上破除仪式对师生的束缚和“绑架”。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不但是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者,其还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维护者。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能对创新社区治理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在开展专业服务过程中发挥了政策倡导的功能,扮演着政策倡导者的角色。通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过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能够积极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和相应的政策性支持,呼吁改善或改变政策和规定中不合理的部分,保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因此,广西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积极倡导开展政府购买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探索,建议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岗位开发,提倡社会福利资源优先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城市少数民族社区倾斜,努力推进广西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学校教育要回到常态,要回到安静,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曾说:“教育的本质一定是静默的,而不是喧嚣的,因为人的成长,是内在的成长,其过程必定是安静且朴素的,而不是招摇和华丽的。”

(作者官亚琼单位:山东省郯城县第一实验小学;作者林凡瑞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郑旺镇湾林学校)

责任编辑:周丽

标签:;  ;  

莫让“仪式感”绑架了师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