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教育与鲍豪斯设计思想的演化关系_艺术论文

设计艺术教育与鲍豪斯设计思想的演化关系_艺术论文

设计艺术教育与包豪斯设计思想之间的演变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设计思想论文,设计艺术论文,关系论文,包豪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包豪斯设计思想的产生是在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艺术设计探索风格的基础上产生的。从18世纪末标志着现代主义设计萌芽的工艺美术运动开始,似乎就铺垫了它的理论基础,尽管非常显明的是包豪斯设计思想几乎是在与以上设计运动思想承继与对立,甚至又是反叛的思想前提下展开的。探究这一设计理论的内在演变过程,明晰一种设计艺术思想产生的内在本质,对于进一步发展我们的设计思想有着深刻的价值。

1851年英国伦敦世界博览会着实让英国人乃至参展的所有国家感到悲哀,绝大多数展品存在着骇人的品位缺乏:当时的展品中工业产品占了很大的比例,外形全都相当粗陋。工匠们尝试用一点装饰来加以弥补,于是把哥特式纹样刻到铸铁的蒸汽机上;在金属椅子上用油漆画上木纹;在纺织机器上加了大批洛可可风格的饰件,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连官方发表的报告也直截了当地宣布了该展览会所揭示的堕落。

早在1607年,英国国王亨利四世就支持建立皇家挂毯织造厂,科尔贝于1664年将这些厂合并组建了皇家哥白林制造厂,1667年又扩建为综合性的帝国家具制造厂。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勒布伦被任命为这家新企业的厂长。厂中职员除了许多工种的工匠外,还有画家,如卡非里耶、布勒、图比等给该厂的60名学徒和雇工上素描课,这些课程只被看成是补充性的,与设计、材料与制作工艺毫无关系,而主要是临摹素描,人们认为迫切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的部分,那时设计与教育之间普遍存在一种统一性,然而在18世纪的欧洲情况却不为乐观,两者之间将竖起一堵墙。18世纪欧洲的许多挂毯作坊和瓷器制造厂都是对科尔贝观念的模仿,但是技术教育依然集中于行会师傅的作坊中。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教育家提倡“学院”教育,在1750年之后美术学院和美术学校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与启蒙运动这一倾向似乎联系得相当紧密,在这种观点看来,提升工人或匠人的设计能力,以及实现艺术家所提供的设计能力,也是极其需要的。随着19世纪的时间推移,美术学院的教学内容得以提炼,将它们提升到大学或艺术学院的地位。素描入门被初级与中级美术学校接过去,职业的素描训练转移到技术学校或职业学校或市立美术学校,进一步的划分将美术学生与学习工程技术的学生划分开来。

随着工业与技术的空前发展,有些国家的大学设立了工程系,有些则成立了专门的“高等技术学校”。但尽管如此,职业训练和实用艺术训练二者仍毫无分别。在那个时候实用艺术处于最卑微的境地,美术学院会员过于自负,对它提不起兴趣,职业学校也不堪重负,不能充分考虑它的需求,而行会已不存在,不能维护其高标准。因此,在没有权威看护手工艺的情况下,早期机器工业的发展便完全毁坏了它。对于厂家来说,唯一的指标是获利,但对于长期在作坊中长大的人来说,利润肯定是不可思议的。早在1836年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了解的艺术与机器之间不协调的最糟糕的局面。

众所周知,英国首当其冲地发展了具有现代生产力的机器工业,同时也比欧洲其他国家更早的面临着它所产生的社会的以及艺术上的恶果。伦敦颁布了制止工艺美术下滑的第一个政府法案。另一个原因是大不列颠没有建立起像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国家那样的省立或市立的素描学校体系。于1754年成立的皇家美术协会,“其宗旨是促进大不列颠的艺术、制造业和商贸”,但并没有建立一所学校,政府放任工艺美术处于一塌糊涂的境地,直至普金时代。在1853年,终于采取了行动,即任命了一个国会委员会,并强烈要求将“学院化”体系引入不列颠,结果是于1837年设立了一家模范设计学校,该校开设了初级素描课以及适用于各种工艺美术的素描课。但这个班在两年后就因缺乏生源而停办。1846年成立了另一个国会委员会调查新体系所获得的成果,评议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委员会说,除了素描临摹以外,这所学校没有干任何事情。现在跟以往一样,产业部门雇佣的设计师少的可怜。艺术的教育于是便出现了1851年世界博览会的令世人沮丧的局面。

无论是法国、英国还是德国,最为紧迫的问题便是为工艺美术提供良好的教育。而这些期望不可能落实在制造商头上,也无法通过工匠解决问题,艺术家们也不感兴趣。针对这些问题,有关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法国人拉博德在1856年出版的书名叫《艺术与工业的联合》中指出,在希腊,艺术和工艺美术是不分彼此的,而这种划分,只是中世纪王公大人们做出的,使艺术家免受某些对工匠们有效的法律约束。拉博德提出了若干补救措施。首先,政府应该立即着手改进学校中的艺术,要求有好的古代的范本,各种形式的定期的素描课,写作课。对于学徒和工人,拉博德建议进行类似于老行会和作坊的训练。开办更多的实用艺术高等学校,此中,人体写生课是关键的。教师应有大工作室,领取丰厚的薪金,不应太多的专业化。除此,政府还应该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改进工艺美术,即建立模范作坊或模范工厂,以激励民族制造业。

德国建筑师桑佩尔在1851年曾经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世界博览会的评论,题为《科学、工业和艺术》,桑佩尔认为惯常的学院式教育误导了不合要求的艺术家培养过剩。纯美术与装饰艺术的教育根本不能分家。所有的训练都应在充满集体精神的作坊中进行,具有“师徒之间兄弟般关系”。同时桑佩尔还认为,教学的改进不可能解决世界博览会在美学上的失败所引发的所有问题。必须改进公众的艺术趣味,然后才可能从艺术家教育方法改革中受益。为此,桑佩尔建议建立装饰艺术博物馆,收藏古代瓷器、织物、石器和工程艺术,并开设讲座和教学实习工厂。

桑佩尔关于向制造商、艺术家以及公众展示往昔成就,以提升他们的审美趣味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维多利亚精神对装饰艺术所提出的要求。而且艾伯特亲王还成功地确保在设立的博物馆中有一大块古代装饰艺术的展览作为博物馆的核心部分。在桑佩尔的要求下,设计学校改进了只限于教学中的纸上素描,而是画实际的工艺器物。英国之后兴起的170多所素描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英国工业产品的品位做出了贡献。1862年的世界艺术博览会表明了英国艺术的进步。各个国家相继效仿建立博物馆和学校。

可以说,桑佩尔将实用艺术博物馆与实用艺术学校结合起来,成为19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特征。人们几乎一致公认,纸上临摹仍然是唯一值得推荐的教学方法。那时在学校中开设了比50年前更多的石膏像及自然写生课,在美术学院中情况也是如此。如在学院中一样,人体素描写生被视为任何未来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海登在1839年猛烈抨击设计教学不重视素描写生。为“经典教育法”辩护的典型论据,同时也主宰着法国的装饰艺术学校和职业学校,例如比利时人阿尔文就提出人体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世上最完美的研究对象。知道如何画人体的人,便会了解工业设计所需要的关于比例与形式的全部知识。因为要画人体写生,就必须学会取出那些偶然的丑陋的特征,而古代的石膏像是对人体所做的最富有激发性的解释,任何美术学校或装饰艺术学校都有这些石膏像,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德国伟大艺术史家之一施普林格说:正如同样的官能引发了艺术与实用艺术中的创造力,同样的教育也要进行传授。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一般的艺术原理,这些恐怕希腊人阐述得更为完善了。因此在开始研究大自然之前,学校必须引导学生学习古代艺术。阿特尔贝尔格将此论点推向极致,认为工艺美术就是将美术运用于日常生活的要求。因此“实用艺术”必须是绘画、雕塑和建筑教学的结果,如果工业制品“要想超越手工业标准给人以艺术杰作的印象的话”。“设计的成熟取决于设计的完善、地位的提高,以及对种种诗性的和高尚的分支的倡导。”新的装饰艺术学校意味着培养匠师,如金匠,或工业设计师。对他们来说,写生似乎更为重要,也比实际的手工活更加高尚。这种自尊心也传染给了装饰艺术和纯美术。全体师生都要成为艺术家,不要当工匠。所以他们只对纹样感兴趣,并以为装饰就是他们应该关心的一切。对这种错误观点最糟糕的表述是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对建筑所下的定义“不单单是房子,而是构造的装饰”。同样的观点也统治着各地的艺术学校,也出现了对工厂教育漠不关心的倾向。

直至几乎19世纪末,装饰艺术或工艺美术学校的创建者与校长中还没有一个人认识到在材料、工艺、用途和美学形式之间的内部有机联系,而威廉·莫里斯有了新发现。因此欧洲发生的手工艺复兴以及工艺美术复兴要归功于他不屈不挠的创造力。现代设计运动更多地受益于他而非19世纪其他某个艺术家。莫里斯的理论可以追溯到德国的古典/浪漫主义学派。因为他从卡莱尔和前拉斐尔派那里获得了关于生活美的崇高使命的信念。莫里斯的理想是中世纪的合作状态,这种制度及其行会制度确保艺术具有健全的社会地位。因为中世纪每一件物品都是“由这个人为那个人”而制作的,“对制作者与使用者都是件快乐的事情”,还因为“最优秀的艺术家依然是工匠,而最卑微的工匠也是一名艺术家”——这就产生了美,在中世纪它使得任何器物或装饰生气勃勃。一旦艺术与工艺的统一性丧失,美必然消失。莫里斯忠于自己的首要原则,即艺术不应是少数人独占的奢侈品,他不满足于得到他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希望广大公众都能得到所有他认为是优秀的艺术。所以1861年,他成立了“莫里斯、马歇尔和福尔克纳绘画、雕刻、家具与金属制品美术工匠公司”,它是现代工艺美术的开端。工艺美术运动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是莫里斯学说的直接成果。之后,许多艺术家、设计师和工匠的联合俱乐部成立,还有一些工艺美术展览协会。

我们知道,包豪斯设计思想在德国萌起并对现代设计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那时要将莫里斯的关于作坊式的训练思想传入德国的公共艺术学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莫里斯拒绝对机器生产感兴趣,主要关注手工艺。在德国,工业被证明更多地引发了新的观念,它首先修改了新艺术风格,接着艺术家们自己又发现只有接受机器,并根据它的种种特性来做设计,才能创造出一种与仅仅是富人的时尚风格相对立的普及性风格。所以就出现了设计师的教育要求。一些人感到,艺术学校首要任务是创造出崭新的形式。根据此观点,学生必须有能力发展出一种个人纹样风格。这种风格源于支配自然界纹样组织的法则。因此,在植物及人体素描之后紧接着就要试图将自然形状转化为纯粹的纹样。有一群德国艺术家认识到了时代的真正需要,逐渐将它们的兴趣从匠师的位置转向工业设计师的角色。他们最终发起了工艺美术学校的改革,使之适应于20世纪的生产。

包豪斯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设计教育大改革。课程改革与设置等教育理念使得纯美术与实用艺术或工业艺术相统一的新概念浮现出来。在1918年和1924年间,美术学院在两个中心地区得以再生,一个在魏玛,格罗皮乌斯创建并发展了包豪斯,另一个在柏林,在布鲁诺·保罗德领导下,著名的美术学院与工艺美术学校彻底合并。

标签:;  ;  ;  ;  ;  ;  

设计艺术教育与鲍豪斯设计思想的演化关系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