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模式探究论文_李影

创新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模式探究论文_李影

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2

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大学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创新教育理念对教育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旨在为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其多样性的社团组织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符合创新教育理念的要求,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高层次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创新教育视野;大学生社团建设;管理模式探究

引言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差异随着代际更迭而逐步增大,学生社团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也随之不断作出调整和改变,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学生社团在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逐步暴露出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开拓创新、厘清问题、提出方案,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是当前高校需要高度重视和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1大学生社团对学校教育管理的作用

1.1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和发展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不仅需要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我国开始提倡将素质教育落实到高等教学中,促进高等院校教学的改革,以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学生社团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和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一,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自发形成的团体,并且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对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思想道德素质等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能促使大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第二,大学生社团提供了多种实践方式,大学生可以将日常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社团活动中,不仅能够推动社团活动质量的提高,而且对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可以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共同提高,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

1.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大学生是社会重点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力,所以需要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能够主动承担相应的职责,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身的价值,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大学生社团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主要体现在:第一,大学生社团的每个成员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组织社会活动、纳新、协调资源等多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通常需要大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把社团当作一个大家庭,为社团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第二,很多高校的社团组织是与社会服务相关的,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充当志愿者,为当地城市提供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例如参观敬老院、与留守儿童进行互动、保护公共环境卫生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更好地完成社团分配的任务,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2大学生社团现存的问题

2.1社团内部风气不正

当前高校的部分社团存在出现了官僚化以及关系化的情况。社团的官僚化和关系化指社团事务的分配会存在倾向性,部分社员依靠着社团里学长学姐的关系,在社团中浑水摸鱼。而社团负责人会对他们这些小动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得很多人就算在社团里不认真完成任务依旧可以获得某些表彰。不少同学表示在大学的社团里会不时遇到不公平的对待。这种对待有些是来自社团负责人的,有些是来自某些与社团负责人交好的社员。因此难免存在社团风气不正,社员们对待社团事务不认真,出现了在社团中得过且过的不良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社团内部管理松散化、随意化

尽管目前很多大学生社团都有许多明文规定,但是仍然存在社团会议缺席、例会迟到、旷会现象等问题;对规章制度视为虚无,一些事务越级申请;社团工作分工交代不够明确,发布的社团工作在没有社员主动完成的情况下,只能由社团负责人或者社团中责任感较强的成员完成;社团会议次数少使得一些本要在会议上宣布的事情和消息无法落实到位,甚至部分社员不知道某些消息的存在。

3管理措施分析

3.1健全学生社团活动保障制度

与各类组织发展一样,学生社团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财、物的支持。培养、选拔和使用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社团骨干队伍,协助指导教师和相关职能部门高效开展社团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也将起到社团骨干“传帮带”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社团健康稳定的发展。高校应加大对学生社团专项经费的支持和活动场地的配套,规范学生社团社会合作机制,加强社会来源资金的监管和使用,拓宽社团活动合作渠道,建立稳定可靠的政校、校企合作平台,尝试社团公益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等多元化方式,有效拓宽经费来源的渠道。经费、场地等外部因素最终要通过学生社团其内在因素发挥作用,始终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地位不动摇,才是高校学生社团健康稳步发展的核心要素。

3.2加强高校的扶持工作

大学生社团在高校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大学生社团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扶持,为此高校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高校需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团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大学生自发形成多种多样的社团,并为其提供相关的支持。例如增加对大学生社团的资金支持,为他们组织相关的社团活动提供经费;为其提供人员支持,通过班级助理形式,让高年级的大学生带领低年级的大学生开展相关活动,解决社团管理工作中的困难。第二,高校需要鼓励大学生参与相关的社会活动,通过选修学分或者是其他方式,培养大学生参与社团实践活动的兴趣,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获得组织、管理方面的经验,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第三,培养优秀的社团领袖,社团领导者对于明确社团未来的发展方向、解决社团发展中常见问题具有丰富的经验,因此高校需要培养优秀的社团领袖。

3.3强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

强化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辐射到“第二课堂”,增强以社团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切实推进团中央、教育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第二课堂”,让“第二课堂”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深度挖掘“第二课堂”育人价值,生成科学准确的“第二课堂成绩单”,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学生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提供重要依据。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协调教务、学工、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资源融入实践教育环节,切实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3.4完善指导教师聘任制度

指导教师对社团的运行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老师的指导,社团就成为了大学生自娱自乐的场所,不能很好的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指导教师既要具备驾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又要有与社团相匹配的专业知识,既能将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又能对社团建设给予专业性的指导。为了更好的调动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可采取指导教师负责制,对指导工作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和相应政策扶持。学校还应划拨专项资金,不定期选派教师前往国内外高校学习先进社团的建设和管理经验,以期社团向专业化和教育化方向更好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社团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术交流以及开展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高校有必要对大学生社团进行严格管理,强化对大学生社团的扶持,加强其与校外组织的合作,为高校大学生社团的持续发展以及高校大学生社团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瑞华.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2]解斯棋.中国高校社团教育功能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论文作者:李影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5

标签:;  ;  ;  ;  ;  ;  ;  ;  

创新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模式探究论文_李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