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通货膨胀与治理_通货膨胀率论文

美国的通货膨胀与治理_通货膨胀率论文

美国的通货膨胀与治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美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经济自70年代陷入滞胀,出现双高(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到目前进入新的经济稳定发展,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维持在较低水平是经过了痛苦的治理和调整过程的。与此同时,美国政府的决策者和经济学家们对通货膨胀的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战后美国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变化的概况

战后美国以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地位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强国。凭借其在国际经济中对外扩展的优势和在国内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扩张政策带来的刺激,美国经济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保持了4—5%的增长率,并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3%以下的低水平。这一期间, 虽然美国在1948年、1953年和1957—1958年发生了三次经济危机,而且消费物价有时上升到4%以上的水平,但总地说来整个50年代至60年代, 美国经济处于相对稳定和持续的发展阶段,经济和技术的快速进步为国民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长期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也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和深远的不利影响,动摇了它的霸权地位,美国开始遇到了来自世界各国和各方面的种种挑战。以至于进入70年代,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和竞争优势的削弱使其陷入了高通货膨胀与低经济增长长期并存的“滞胀”阶段。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两次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仅使其生产持续下降,失业率上升,而且使标志通货膨胀水平的消费物价上涨率也从过去低于3%的年均增长率上升到高于7%以上,个别年份达到两位数的水平。自此,美国政府和经济学界不得不反思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利弊得失,为把美国经济拉出“滞胀”深渊竭尽努力。

从70年代中期起,特别是80年代以来,美国的几任总统开始把控制通货膨胀和实现经济稳定发展作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目标,对过去的经济政策作了明显的调整,取得了实效。1982—1990年,美国经济保持了92个月的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也控制在5%以下, 由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执行的货币政策发挥了有效的调控作用。

进入90年代,美国政府在稳定经济和抑制通货膨胀方面,目标更加明确,政策更加协调,在调整产业结构和削减财政赤字方面取得了更好业绩。加之利用国际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有利形势,美国企业在经过了设备和技术更新,管理结构的重组和调整后显现出新的活力,使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得到恢复,推动了出口大幅度增长。1990—1994年美国经济保持了年均2.5%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保持在年均2.4%的低水平(见表1、2)。为防止通货膨胀重新抬头,美国政府目前实行低通货膨胀下的经济适度增长方针,即宁肯牺牲经济增长速度,也要严格控制货币和财政的适度从紧政策。1995年美国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实现了“软着陆”,经济没有发生衰退,但经济增长率下降到2%。1996 年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达到了2.4%的年增长率, 消费物价上涨率控制在1.8%,失业率降至5.3%,实现了美联储预定经济年增长率2—2.5%的最佳目标。

二、美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和特点

70年代是世界经济发生动荡和转变的时期,工业国经济普遍出现了“滞胀”,这是国际经济的新现象。而美国的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显得比其他工业国更突出。在经过了战后5 次经济危机的冲击和越南战争的消耗,美国经济的实力大大削弱。1971年,美国不得不宣布放弃金本位制,美元地位从1949年的顶峰跌落,在1971年12月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美国经济也在1973年12月率先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走进了漫长的经济滞胀期。1973—1981年,美国经济有好几年出现了1—2%的负增长,并伴随有11—13%左右的通货膨胀率。

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加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是在政府长期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后美国经济出现不稳定和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1.对通货膨胀的认识和重视不够。自1933年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政府一直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维持繁荣,避免和摆脱经济危机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而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则比较放任,由市场自由调节。1961年肯尼迪总统提出了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的刺激经济的一整套政策措施,确定3.5%的经济增长率和4%的失业率的基础标准,力图通过减税,扩大政府采购,增加社会福利和科技投入等手段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不惜实施赤字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也许是没有经历过像联邦德国和日本战后那样的恶性通货膨胀,也许是对1929—1933年的大萧条怀有太深刻的恐惧,美国政府对通货膨胀的认识远不如上述两国深刻,当然也就没有它们那么重视对通货膨胀加以控制。相反,为避免发生30年代的经济危机,美国成为战后执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实验场,直至70年代陷入“滞胀”为止。

2.长期的赤字财政带来的恶果。按照凯恩斯主义刺激总需求的理论,美国推行了长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有意识地编制了一个又一个的赤字财政预算,致使庞大的财政赤字日积月累地对通货膨胀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压力。从1933年编制和平时期第一个赤字预算开始,美国的平衡预算只是作为竞选口号和长期计划目标加以宣传。战后,从1946年至今,美国的财政只有在1960年前的7年和1969年有盈余, 其余年份均为赤字,而且赤字的规模越来越大,从1961年的33亿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 761.8亿美元,1992年的2904亿美元。由于庞大的财政赤字压力,美国政府不断以增加国债和外债的方式,来维持投资者和消费者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保持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

3.宽松的低利率货币政策的副作用。尽管美国早已建立了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但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体系的独立性是逐步得以扩大和确认的。在30年代至50年代,美联储的任务是保证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能力的扩张,美国的货币政策基本上是从属于财政政策。虽然美国每年的财政赤字主要通过发行债券予以转移,但政府要求美联邦储备委员会实行维持“利息率钉住政策”,以利于公债的销售。结果,通过银行发行债券为政府筹集资金,把大量货币注入流通领域。因此,在保证刺激有效需求,实施以低利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下,从60年代中到80年代中的这段时期里,美联储实行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其货币供应量看,无论是狭义货币还是广义货币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 %和9%左右),相对于其经济增长率(3%)而言,均处在比较高的水平。这无疑证明控制通货膨胀并不是政府的目标,美联储所执行的货币政策也只能把通货膨胀尽可能地调节在不失控的幅度内,而不可能阻止通货膨胀的逐步加剧。1979年10月以后,美联储的独立性才真正得到体现,其调控作用开始发挥效应。即使如此,80年代执政的里根政府还不时要求联储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减轻政府财政的压力。

4.超前和负债的消费方式给通货膨胀造成的压力。众所周知,美国长期形成的消费方式与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总需求不无关系。无论是政府不断增长的公共消费,还是由商家疯狂刺激的私人超前和负债消费,都影响了美国的储蓄率和国内投资率的提高。在“滞胀”发生以前,美国的公共和私人消费均与经济增长率和国内投资率保持同步增长, 约在4—5%之间。70年代公共消费增长率在滞胀阶段有所下降,达到1.1%,低于GDP和国内投资2.8%的增长速度。然而,私人消费增长仍达到3 %以上,以此来刺激生产,使经济走出衰退。这种不适当的刺激造成的超前消费不仅使美国人积累了巨额的私人债务,而且给总供给的平衡带来很大的压力。70年代两次石油提价给美国经济和私人消费的冲击无疑是加剧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为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美国政府采取美元升值和大量进口,不惜用增加贸易赤字的办法把通货膨胀输出国外。战后至80年代初,流出国外的美元已达5000—6000亿之多,这样做的结果是加剧了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

5.美国通货膨胀的某些特点。美国凭借其经济和科技的实力,美元长期稳定的有利地位,以及本国发达的市场机制,特别是美联储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能够使通货膨胀的加剧处于比较缓慢的增长过程之中。即使在70年代最严重的时候,通货膨胀率也未达到15%以上。因此,美国宏观经济的失调也不会像有些发展中国家那样不可收拾。其次美国经济高度的开放性可使其利用汇率、利率和进出口政策的调节,把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尽可能地扩散到其他国家。特别是在其治理通货膨胀的80年代,里根政府居然还能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恢复经济增长,而不使通货膨胀上升。另外,美国的通货膨胀基本上属于需求拉动型的类型, 石油提价引发的生产成本上升只是其中短期发生的因素之一。1950—1980年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累计增长了117%, 而实际工资累计只增长了41.3%。因此,在控制劳工生产成本方面,工资的增长主要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没有给通货膨胀增加更大的压力。

三、美国治理通货膨胀的策略与调控机制

1.通货膨胀治理的方针策略。在80年代以前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年代,美国政府对付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主要是,交替使用紧缩和扩张的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刺激或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使经济保持尽可能长的周期增长。同时,配合实施削减政府开支、增税、管制或限制物价和工资的上涨等应急性政策措施,把通货膨胀尽量控制在消费者可忍受的预期范围内。但由于当时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是促进投资和消费,避免经济衰退,刺激就业增长,因此,抑制通货膨胀的紧缩政策措施往往是临时性和局部性的,而执行比较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则一直长期占主导地位。结果,到70年代末卡特政府执政后期,通货膨胀率又上升到1979年的13.3%和1980年的13.5%,并使美国经济于80年代初再次陷入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卡特政府采取的紧缩政策没有奏效,宏观经济的失衡和不稳定迫使政府官员和经济学界不得不寻求新的策略和方法,许多人已意识到用凯恩斯主义理论的经济政策是不能把美国经济拖出滞胀的泥潭。

80年代里根总统上台后,面对连续3 年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和经济的严重衰退,政府接受了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一些主张,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的重点目标,强调促进生产,提高有效供应,并要控制过旺的需求,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使经济在走向复苏中保持稳定和持续的适度增长,同时又能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低于5 %以下的低水平。为了推动经济复苏,里根政府实行了减税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和储蓄;为平衡预算,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决定精简机构,裁减人员,减少社会福利开支;为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政府减少了不适当的干预和限制,加快了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更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的上升,美联储在1979年取得了更加独立的地位和行使权力之后,实行紧缩信贷、稳定货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紧缩货币政策,在调控宏观经济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80年代美国在控制通货膨胀和恢复经济增长方面取得的成绩也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才换来的。而且美国的这一套做法对世界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治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进入90年代,美国政府的决策者和经济学界在控制通货膨胀、削减财政开支和贸易赤字、进行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越来越多的共识。维持低通货膨胀下的适度经济增长,使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和持续增长成为政府和货币当局的重要目标。美联储坚持对通货膨胀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 宁可放慢经济增长速度, 也要防止通货膨胀失控。 1990年美联储实行的紧缩政策虽然使经济出现衰退,但也加快了美国企业的结构调整。1994年美联储的紧缩措施不仅使通货膨胀得到抑制,并使经济实现了“软着陆”。现在,美联储对美国经济的监管获得了普遍的支持和信任。通过对经济的技术分析,提出对经济发展趋势的预见,政府和美联储可及时对经济政策作适当的微调,引导宏观经济形势消除隐患,减轻通货膨胀压力,保持稳定和协调发展。

2.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美国建立的发达市场经济机制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能作用,详尽的法律和法规又保障了各项政策实施的合法性和执行机构的权威性。在众多的调控机构中,值得提及的是美国的货币当局——联邦储备委员会,以及由它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的作用和运行机制。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是依据1913年《联邦储备条例》于1914年建立起来的。经过《1933年银行法》和《1935年银行法》的实施,美国的联邦储备制度进一步集中,权力得到加强,并为建立以联邦储备体系为中心的现代银行体制奠定基础。在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中,联邦储备委员会作为政府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美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规章制度,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必要的调控管理,对联邦储备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业务实行监管。

根据《1946年就业法》美联储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最主要的功能是通过其控制的网络体系来确保推行政府的货币政策,“促进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能力”。通过建立法定储备金额度、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发行政府债券业务等手段,美联储可以用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货币与信贷的供给,影响使用货币和信贷的成本,从而影响货币流通量,实现政府干预货币市场的目标。1933年以后,联邦储备委员会取得了调整法定储备金额度的权力,通过调高或调低这一额度来增加和限制货币流通量。在50年代以前,美联储过多地成为政府筹资的机构,尤其在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是如此。政府要求美联储保证公开市场政府债券价格稳定,负责包买政府债券来为政府筹集所需的资金。1941年底至1946 年6月,通过银行手中的债券发行,使货币流通量增加了一倍,引发了战时的物价上涨,只是政府配合实行冻结工资和物价的政策,才使通货膨胀有所控制。1951年3月4日,美联储废止了固定证券价格政策,取得了一些自主权。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美联储的通货膨胀的调节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手段,即调高法定储备金额度以控制信贷规模;提高贴现率来抽紧银根;提高利率公开抛售政府债券来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减少整个社会的货币流通量。

70年代出现的“滞胀”,以及80年代政府宏观管理经济的重点转向反通货膨胀以后,美联储的调控手段有所变化,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加强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上面。从1975年5月起, 美联储正式定期公布一年内三种货币供应量增长的上下限,把它们作为主要的调控目标,取代以利率控制为主的做法。特别是在1979年沃尔克就任联储总裁委员会主席后, 总裁委员会和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权力进一步加强, 美联储在《1980年银行控制法》的实施过程中扩大了对所有非会员银行的影响。当然,美联储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不是一味的从紧,而是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实行有松有紧的货币政策。

1987年8月,格林斯潘出任美联储主席。在他领导下, 美国的通货膨胀进一步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低通货膨胀下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格林斯潘认为,长期解决通货膨胀的办法是削减联邦预算赤字和减少政府开支。这样做不仅对提高国内储蓄和使利率降低,而且可使美国减少对世界金融市场资金的需求,减少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干扰。他主张中央银行应为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维持健全的金融机构做出努力,创造有利于价格稳定和使经济持续增长的环境。为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引发通货膨胀,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通过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实行及时小幅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的速度,减少物价和工资上涨的压力。在调控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同时,美联储还注意加强对经济形势的预测分析,采取预防性措施,以避免经济出现突发性的衰退而陷入危机。此外,美联储通过加强货币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及时发出比较有倾向性的信号,引导投资和消费行为不出现盲目投机,使金融市场保持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活力。由于美联储的威信和作用的提高,格林斯潘的联储主席职位连任至今。鉴于美国治理通货膨胀取得的成绩,以及美国经济显现出的活力和竞争力,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80年代以来所坚持的一整套调控宏观经济和治理通货膨胀的办法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和遏制通货膨胀提出的方案和建议也由此而来。

表1 美国经济增长率及通货膨胀率

GDP年均 通货膨胀年广义货币年均

增长率(%)均增长率(%)

名义增长率(%)

1950—1960

5.31.8

1960—1970

4.32.9

1970—1980

2.87.5

9.9

1980—1990

3.04.1

7.2〔1〕

1990—1974

2.52.4

4.4〔2〕

1995 2.02.5

1996〔3〕2.42.1

〔1〕1980—1993年。〔2〕②1985—1994年。〔3〕③预计数。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84—199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6年5月,1997年5月资料,钱俊瑞主编:《世界经济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6页表6编制。

表2 美国公共消费、私人消费及国内投资年均增长率

公共消费年私人消费年国内投资年

均增长率(%)

均增长率(%)

均增长率(%)

1960—1970

4.24.4

5.0

1970—1980

1.13.1

2.8

1980—1986

4.53.5

5.6

1980—1993

2.42.9

2.5

1980—1990 3.4

1990—1994 4.1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84—1996年资料编制。

标签:;  ;  ;  ;  ;  ;  ;  ;  ;  ;  ;  ;  

美国的通货膨胀与治理_通货膨胀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