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广场设计方法研究

现代城市广场设计方法研究

王光新[1]2007年在《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人们的公共交往空间也正在减少。城市广场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的开放空间。广场景观设计不仅仅反映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水平,更加折射出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面貌。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研究为创造自由和谐、亲切自然的城市空间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科学地指导城市环境建设,使我国的城市广场建设走上理性健康的发展道路。本论文对国内外广场资料进行了广泛的研读,通过对一些广场的实际考察,对国内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现状作了较为全面和深刻的分析,明确地指出了我国广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忽视城市历史文化传统和当地环境条件,景观特色不鲜明;广场规划建设攀比成风,贪大求全,使景观流于空旷、粗糙、冷漠,缺乏生活气息;景观设计盲目模仿外地,创新不够等。本文从城市等角度对景观和城市广场的外延与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出了更合理和清晰的城市广场分类,并探讨了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历史发展。提出广场景观设计伴随城市设计走过了叁个历程:第一,古典主义广场景观设计阶段,广场景观要素简单,功能尺度合理;第二,近代广场景观设计阶段,继承了“包豪斯”的设计理念,遵循技术美学和经济原则,广场设计尺度加大,盲目追求形式上的豪华、气派;第叁,现代广场景观设计阶段,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推动下,以人为本和生态主义的设计观在广场景观设计中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认可。论文中借鉴了园林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的先进理念来指导现代城市广场设计,如生态节约理念,“以人为本”理念,场所精神等。进而提出了符合当前我国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六大原则,即:①生态设计原则;②整体性原则;③文脉性原则;④人性化原则;⑤情感性原则;⑥时代性原则。同时,结合案例,从多角度对原则的实现途径作了深入地剖析。以此较为具体地指导广场建设,使我们的设计方法更加科学高效。本论文对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手法作了的创新性探索。主要研究了景观元素的整合手法,将现代城市广场的景观元素作精要性概括与分析,在以整体性原则为主的指导下,使广场景观统一和谐。提出了真正的城市广场景观是广场中植物、水体、地形、建筑、小品、设施等各个景观元素经过整合以后形成的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美学价值的统一复合体。最后,本文结合叁个建设成功的现代广场案例——滁州市人民广场、合肥市胜利广场、宣城市彩螺广场,以实例论证了论文中所提出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法,以期望给现代城市广场建设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段俊原[2]2007年在《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特性解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生活在钢筋水泥环境下的城市居民,更加渴望能够接触自然,感受自然。城市广场的建设,不仅丰富了城市空间,更重要的是为市民提供了宜人的户外绿色空间,满足了人们休憩、娱乐、交流的需求。广场是为人服务的,广场空间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对广场空间的研究,从点、线、面、体等空间要素及空间的组合变化入手,更重要的是从人的自身尺度、心理感受出发,进一步分析广场空间设计的得与失,将会有助于进一步分析空间的结构变化,对今后的理论及实践都有指导意义。首先、城市广场空间由底面、边界和广场中的构筑物叁部分组成。底面可以看作是地表,边界是指突出于底面并围合底面的实体,它可以是建筑,也可以是树木、路灯或其它实体元素。而广场中的装饰物或其它功能性小品则可以看作是广场中的构筑物。其次、广场空间构成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是衡量广场空间的重要指标。物质要素主要包括广场的尺度、形态、围合、肌理、高差等,精神要素包括广场的使用和文脉,这些都对广场的空间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物质要素决定广场空间的形态、空间的划分、高差变化、空间的构成方式及特点、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等等。精神要素虽然是一种隐性要素,不能够真实的被感知,但是它们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广场空间,是广场中不可忽略的要素。通过对各要素的深入分析,找出它们与广场空间的关系,为研究鼓楼广场做好理论基础。最后、鼓楼广场地区是居于南京城市中心且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古老地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鼓楼广场东扩至北极阁广场以后,由最初的交通广场发展为集休闲、娱乐、文化为一体的大型市级城市广场,使该地区形成了一条贯穿着钟鼓楼到北极阁直至钟山的空中视觉走廊。对鼓楼广场及北极阁广场的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对收集的一手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从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两方面入手,分析两个广场的空间构成方式、高差变化、尺度、使用、文化等等,找出它们空间设计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改造意见。

冯维民[3]2007年在《现代城市广场开发与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关于当前我国城市广场开发与设计的研究型论文。文章以现代场所理论和环境行为理论为基础,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结合大连开发区文化广场的开发与设计对现代城市广场开发与设计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通过大量国内外实例的分析,对现代城市广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展趋势以及设计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归纳。文章对开发区文化广场叁个投标方案分别进行了评析,对实施方案的建成环境作出详尽阐述和分析,对其使刚情况与五彩城中心广场作出比较和研究,探讨如何创造一个兼容各种社会生活内容、融合人们多种情感的城市公共场所。论文发展了“间”哲学,从宏观到微观对其展开分析,提出在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城市广场设计所应持有的“以人为本”观,打造高品质的广场空间。

亢滨[4]2002年在《广场与城市一体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以城市广场的设计为研究主题。城市广场是城市重要的物化形式,然而仅注重城市广场的形体设计、讲究构图完美、象征意义等的传统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今天的需要。城市广场已经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了几千年,它自古就是城市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历史上许多优秀的城市广场都是顺应当时城市设计价值观念而设计的,由于时代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广场不再是孤立的形体的设计,它从古代的交通、集会、宗教礼仪、集市等基本功能,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多功能、多层次、多景观、多品位的空间环境,现代城市广场建设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围合、视觉美感问题,它更是城市有机组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现代城市广场设计应体现什么样的思想?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本文就是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城市广场的起源、发展及其与城市关系的回顾,对古今中外优秀的城市广场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看待城市广场设计和建设,通过对广场与城市空间及交通、建筑的关系、从城市生态、城市文脉和城市生活等角度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论述了现代城市广场设计应与城市一体化设计的必要,并针对当今我国城市广场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运用现代城市设计思想进行城市广场设计的一些依据,为我国今后的广场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黄明顺[5]2006年在《城市广场地域性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经济、通讯与技术的全球化,在丰富着我们的物质世界、创造新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产生着巨大负面效应。相似的发展模式和单一的文化价值取向使地域文化逐渐衰败直至消亡。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建筑变得越来越相象,地域性特征逐渐模糊。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们重新认识到地域性的价值。于是,回归地域性的设计悄然兴起。 城市广场被誉为“城市的起居室”、“城市的名片”,在保持城市特色,弘扬地域文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我国来说,城市广场是一种外来的、异质的空间元素。因此,如何使其本土化,如何在城市广场设计中实现地域性的保护和发扬,是目前设计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不但要在理论层面上展开研究,还要基于特定地区、针对其特殊的地域性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探索地域性设计的途径。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选取“厦门岛——鼓浪屿”地区(文中简称为“厦、鼓地区”)为实例,针对其具体情况展开研究—— 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课题研究的重要性,阐述研究实例选取的范围,并确立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实施框架;第二章:城市广场概述,对城市广场的起源、演变、分类等进行简述,并结合城市广场设计的特点,对相关的城市设计理论和城市空间分析方法进行阐述;第叁章:城市广场地域性设计的基础研究,首先阐述了地域性的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将研究的重点转入地域性诸要素与城市广场设计的关系上,分别阐述了自然环境要素、社会文化要素以及经济和技术要素对城市广场设计的影响。之后,提出城市广场地域性设计的内涵——一种“应答式”的设计观;第四章:厦、鼓地区地域性要素分析,对厦、鼓地区地域性要素中与城市广场设计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第五章:厦、鼓地区城市广场调研实例分析,在大量图片说明的基础上,分析了各个广场设计中,设计者对地域性诸要素的应答情况。第六章:厦、鼓地区城市广场地域性设计的对策研究,在立足前一章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与总结出厦、鼓地区城市广场地域性设计对策;最后,对该课题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

史晓松[6]2007年在《现代城市广场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中提高城市空间质量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我国掀起了城市广场建设的热潮,但由于全球化的浪潮,使得西方文化强烈的冲击着我们,使每个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正在慢慢消失,城市与城市之间也越来越相似了,由此产生的问题日益严重。所以,在信息流穿破了传统时空的今天,我们或许应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城市的地域文化。植根于地域文化不是或不仅仅是形成某种风格,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地域特色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意图从城市广场形成及发展入手,剖析中西方城市广场发展历程中不同特征和原因,总结现代城市广场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城市广场建设实例,对现代城市广场中的地域文化特色进行研究,从认识层面去辨析广场地域特色的成因,从方法论层面探析城市广场中地域特色的设计方法与理念,提出解决问题的城市广场设计可行方案。

杨钊[7]2005年在《现代城市下沉式广场空间设计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城市下沉广场的空间开发已经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城市下沉广场不仅丰富了城市广场的空间,而且对整个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城市下沉式广场作为城市广场的一种类型,是城市广场的拓展与补充。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城市广场的立体化再开发和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城市下沉式广场同时具有公共性、步行性、休闲性等特征。城市下沉广场的设计应在坚持“以人为本”为中心原则,结合整体性的原则、尺度适配的原则和公众参与的原则的基础上,创造出多元化、休闲化、园林化的城市下沉式广场。 同时本研究通过对近期建成实例的大量实地调查和问卷访问,针对城市下沉式广场的现实与问题,参考国内外中学校园开放空间建设的成功案例,提出现阶段城市下沉广场空间设计在广场选址要点、空间构成及空间环境要素的设计方法,探寻城市下沉式广场空间设计的途径。

毛演韬[8]2013年在《人性化思想在现代城市广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人们对休闲娱乐以及社交活动场所的需求越来越大,城市广场作为承载城市居民各种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应当注重人的参与性,只有这样的城市广场才是人性化的。本文以人性化思想在杭州地区城市广场的应用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研究法、个案调查法、统计调查法等多种手段作为研究方法,找出了人性化在城市广场中的发展脉络,并以人们的环境行为心理和人居环境科学为切入点,对杭州市六个城市广场的人性化方面进行了实地拍照考察、问卷发放、数据统计、行为注记记录等多种方式的调研,找出了每个广场存在的人性化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最后通过总结发现了个案中吴山广场和西湖文化广场的总体满意度较高,相对而言西城广场、运河广场和庆春广场满意度稍差,找出了杭州市城市广场应当保留的现实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杭州市城市广场设计提出了人性化的建议,并寻求了其在设计方法上的普适意义。文章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城市广场应当在城市中形成体系,作为城市的区域中心带动城市规划的有序进行;应当控制规模,避免10公顷以上的超大型广场出现,造成对国土资源的浪费;应具有良好的可达性,与城市的总体环境融为一体;应当具有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给市民和游客以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满足;应当加强植物绿化的层次感和遮荫效果,帮助广场形成微气候,体现种植的生态与艺术效果,形成城市“绿肺”;在材料的选择上要强调低碳与节能,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应当配有完善的环境设施,提升城市广场的品质,同时要特别注重无障碍设施的布置,充分满足弱势群体的需求;应当注重地域文化的引入和对历史文脉的挖掘,创造出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城市广场,营造广场的场所感和认同感;最后应当注重施工质量的监督,确保设计思想的实际体现。

王超[9]2004年在《面向市民的现代多功能城市广场设计手法探析》文中认为作为城市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城市广场的发展伴随着城市进化的历史过程,它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兴衰,是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时至今日,城市广场仍然是城市建设中十分浓重的一笔。现代的城市广场的建设主旨在于创造物质财富、传播城市文化、体现城市精神的同时,为市民的活动与交往提供一处充满人情的舞台。 现代城市广场是紧密联系市民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它已经走出了功能用途单一的时代,它的内容与功能日趋复杂,形势也越来越走向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城市广场如何体现对市民这一普遍人群的关怀是首要的问题,也只有充满人性化的设计才能使广场不仅是城市的博物馆和客厅,更是整个城市的起居室,成为市民所向往的空间。 本文并不争论我国现在城市广场空间建设的必要性或如何才能创造形式美的广场空间,而是从普通市民的角色出发,结合丰富的设计的手法,通过对于城市广场的分析研究,以中国城市广场的建设现状为背景,探讨如何促进那些确实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空间中并扮演重要角色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研究对象限以中国大中城市的现代城市广场,首先通过对城市广场发展沿革进行叙述明确现代城市广场的产生原因以及其功用和职能,接着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广场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通过城市广场形态特质的分析、实例分析和对大雁塔北广场的实例调研数据总结,对我国现今的大中城市现代广场的设计趋势提出总结,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周波[10]2005年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是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环境体现国家的综合国力,反映人民的生活品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已将创建人类高质量的社会生活环境标准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现代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理需要,而公共空间正是城市人这种生理需求得以实现的物质依托,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必不可少的空间类型。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发展作为衡量城市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建设和发展已经显得相当迫切,已得到世界各国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城市公共空间真正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关键问题和人们关注的热点。 目前,有关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和演变的研究已引起了国内外部分学者专家的重视,但迄今为止,尚缺乏对这一问题运用历史的观点,长时段全面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本文从城市史这一独特视角中,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行为学、心理学、环境学等多学科交叉理论,通过长时段的历史考察,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与演变的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和审视,揭示其内在的联系、表现及特点和规律,是现代城市史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

参考文献:

[1]. 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研究[D]. 王光新. 安徽农业大学. 2007

[2]. 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特性解析[D]. 段俊原.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3]. 现代城市广场开发与设计研究[D]. 冯维民.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4]. 广场与城市一体化设计研究[D]. 亢滨. 北京工业大学. 2002

[5]. 城市广场地域性设计研究[D]. 黄明顺. 重庆大学. 2006

[6]. 现代城市广场中的地域文化特色[D]. 史晓松.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7]. 现代城市下沉式广场空间设计初探[D]. 杨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8]. 人性化思想在现代城市广场中的应用研究[D]. 毛演韬. 浙江农林大学. 2013

[9]. 面向市民的现代多功能城市广场设计手法探析[D]. 王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10]. 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D]. 周波. 四川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现代城市广场设计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