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的途径论文_韩刚

探索新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的途径论文_韩刚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13

摘要: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及与人口总量变化相关联,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脱离贫困走向现代文明和小康社会的主要手段之一。

新疆属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补贴和民生工程作补充,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接受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困难,人口众多又与外界的交往少,导致剩余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问题更加严重。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自主创业;就业岗位

一、新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新疆地处祖国边疆,自然条件恶劣,缺水和沙漠化现象严重,可使用的土地资源稀少,人均耕地不能满足人民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加上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不到位或错位,使人均耕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较多。

2017年,我们针对和田地区策勒县经济发展及劳动力现状进行了调研:一是地理条件恶劣。策勒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距乌鲁木齐1415公里。地形呈南宽北窄的狭长形,南部为昆仑山区和山口冲积扇,中部为砾石戈壁与冲积平原,北部为沙丘与流动沙漠,属极端干旱型大陆荒漠气候。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日照长,年均气温11.9℃,年均降水33毫米。大部分村民人均耕地不到1亩。由于历史原因,个别村民还没有土地。二是边远闭塞,语言交流不畅。长期以来,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国语教育,在中小学推广国语教育,但由于没有语言环境,缺少与外界交往,村民没有学习国语的条件和动力。调查发现,策勒县农村会国语的村民少之又少,只有极少数村民会简单的日常用语。当地的企业中,也只有少数员工会用国语与人交流。我们对电网企业边远地州供电所人员状况调研中发现,供电所也只有20%左右员工能听懂国语(这在当地还是好的),会写文字的更少,这部分人员岗位能力弱,技能水平提升难度大,只能从事简单工作。三是农耕生活方式与现代工业的碰撞,长期的农耕方式养成了无约束的行为,村民潜意识里不接受工业生产管理方式。

二、新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探索新疆边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有四个方面。一是发展当地乡镇企业,吸纳就近剩余劳动力就业。目前,由于受到交通、信息、产业条件的限制,新疆边远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不好,甚至有些乡镇几乎没有乡镇企业,或者处于亏损状态,应根据当地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或精加工发展乡镇企业,挖掘当地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发展规模小型企业、结合当地道路、桥梁和工业化发展需求引进外资投入建设工业企业,扩大加工业、建设光伏和新能源企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努力的方向。二是农民向城镇有序有效转移,实现城镇一体化道路。

三、新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困难

一是语言障碍与风俗习惯的局限性。虽然在中小学开展了国语教育,但是由于语言环境,缺少学习国语的内在动力。加之文化程度偏低,村民只会本民族语言,向外输出存在语言交流困难,加上民族饮食习俗不方便,使得外出后生活工作困难,村民不愿外出打工。二是村民技能水平与企业要求差异大。村民几乎没有经过正规技能培训。由于语言问题,有些培训也流于形式,即使加参了培训也没有掌握基本技能。

四、新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要采取的措施。

根据新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困难,我们认为应该从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提高村民就业的能力。只有这两方面都成熟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一)增加就业岗位

1.在税收等政策上支持企业安置少数民族村民就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当前中央大力支持扶贫援疆,在新疆提供了人才、财力支持,我们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好这些政策,让这些政策起到更大的作用,真正造福新疆人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从落户新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企业看,就业人员大多来自内地或其他地区,当地少数民族员工少,且大多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岗位。因此这些企业除了增加了当地税和财政收入外,没有为当地村民提供应有的岗位,对少数民族农民脱贫没有起到直接作用。因此,在税收等政策上鼓励这些企业安排少数民族农民就业,使这些落户企业惠及农民势在必行。

(二)通过培训提高少数民族村民的就业能力

通过有效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村民就业的能力。着重要解决的是语言交流、自身技能、就业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国网新疆培训中心在和田策勒县开展了技能培训扶贫工作,按照当地需要首期开办了电工、焊工和计算机应用三个专业,235名村民参加了为期45天的培训,经过实地调研,按照实用原则确定了培训课程,经过培训后电工和焊工基本就业,而计算机应用就业有一定难度。本次培训取得了成功,同时也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村民培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为少数民族村民培训积累了宝贵经验,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1.语言交流是阻碍少数民族村民就业的主要问题,开展国语普及工作是提高少数民族村民就业能力的重要任务。汉语是在世界上传播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五大语言之一,又是联合国使用的六大工作语言之一,在国内、国际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宪法规定汉语普通话是我国的国语是官方语言。

2.让没有语言环境的村民学会使用一种语言是很困难的,不是办一个培训班就能学会的,要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学习。要为村民学习国语提供好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要给村民学习国语的动力,说明白掌握国语的作用。在技能培训扶贫工作中发现,电工和焊工虽然基本整体就业,但由于语言问题,要进一步提高技能,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计算机应用专业与语言文字结合紧密,虽然参加培训的村民非常用功,也基本掌握了操作技能,但是无论是在村里从事电商,还是去企业做文员,都因为国语限制,无法就业,其中只有一名青年国语水平较高,被当地一家企业录用,聘为总经理助理。

(三)鼓励村民自主创业。

新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好的传统特色产品,由于自然条件的作用,这些特色产品独具特色,享誉世界。但是由于缺乏科技支持,产量低,还有很大优化空间。特色产品的再加工、精加工更是空白。鼓励村民自主创业,也是一种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

(四)深化宣传,鼓励农民走出去,发家致富。

在开展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选树典型,挖掘优秀分子,开展宣传教育,鼓励农民走出去。农民走出去,关键是看这些民家庭收入是否提高,生活是否改善,只要村民因走出去后改变了面貌、致富了,其他农民才会有要走出去的愿望。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要担负起社会责任,要大胆使用少数民族农民,同时,要在企业中建立少数民族员工培养机制,关心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生活习俗。

结束语

探索新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的方法,研究如何让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开拓就业渠道,脱离贫困生活,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做好这项工作确实能有效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启示;徐立蒙、陆东亮;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11-01期刊

作者简介:

韩刚,1964年生,党员,大学本科,在职研究生,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党校),党委书记、副主任。高级政工师、经济师,负责党委工作(党校、党办、党建、组织、教育培训);从事党建、政工、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等方面研究。

论文作者:韩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3

标签:;  ;  ;  ;  ;  ;  ;  ;  

探索新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的途径论文_韩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