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历史高考与高中课程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历论文,课程改革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高中课程改革在全国部分省区率先拉开帷幕,给这些地区的教学带来了新气象,也给2005年历史高考带来了亮点和思考,许多试卷对课程改革予以了不同程度关注。
一、直接关注新课程历史内容标准
例1 (全国卷Ⅱ)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经常见到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
以下设计了12、13、14、15题,分别考察了南北朝陶弘景建立的神仙体系、宋代朱熹的新儒学、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和康有为的维新思想。这些知识点都是散见于考试大纲(文综)中国古代史中,同时这些知识点在历史课程标准“必修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专题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中有明确的要求。
例2 (全国卷Ⅰ)文学作品的风格、形式和内容往往反映了时代的特点……
以下设计了17、18、19、20题,分别考察的是建安文学的特点、唐诗的特点、宋代的话本和毛泽东的诗词。这些知识点在考试大纲(文综)中只是以“文学”的标题简单提到,但历史课程标准“必修Ⅲ”专题2“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明确要求:知道诗经、楚词、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例3 (全国卷Ⅰ)图5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的印文。该印是:
附图
图1 滇王之印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
该题的考点在考试大纲(文综)中是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图出自教材,对考生来说还是很容易解答的。在历史课程标准“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中”明确规定学生要“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这样更能认识历史的真正面目。这种类型的题目在上海卷中体现得最为充分。比如:
(上海单科卷)原始人取火困难,保存火种显得非常重要。右图是一尊可保存火种的陶制炊具,推测其可能出土于:
附图
A.山顶洞人遗址
B.蓝田人遗址
C.半坡氏族遗址
D.北京人遗址
如果说前一题还只是对历史课程标准“选修五”的上述要求稍作尝试的话,后一题则是明确的考察。
笔者对2005年(全国卷Ⅰ)考察的知识点与新课程历史内容标准做了一个简单统计,结果如下:
与历史课程内容标准明确相符的题目占大题数的比例
选择题 文学作品题(必修,历史Ⅲ-2-(3))、2/3
中美关系题(必修,历史Ⅰ-5-(3))
材料题 万隆会议题(必修,历史Ⅰ-5-(1))
1/2
二、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1.考察三维课程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4 (上海单科卷)人们通常根据文献资料研究历史,而今以口述回忆为基本史料的口述史正悄然兴起。下列最适合用口述史方法进行研究的是:
A.红军战士长征日记
B.解放初期的粮价波动情况
C.鸦片贸易的统计资料
D.文革时期的民众生活状况。
例5 (上海单科卷)匈奴的西迁与汉人的南移
材料一:在欧洲,有人认为今天的一部分匈牙利人是西迁的匈奴族后裔。这些匈牙利人的长相与一般欧洲人明显不同:他们的民歌曲调与我国陕北、内蒙相似;他们也像陕北人一样吹唢呐和剪纸,甚至说话的尾音也有点相似。
材料二: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北方人口南迁。科学家试图用“基因解码”的方法研究北方移民如何改变南方人的遗传结构,并已得到初步的研究成果。……
(3)上述两则材料用了民俗调查、基因分析等研究方法,除此之外,你认为还可用哪些方法研究人口迁徙问题?
以上两例都是直接考察历史学习方法,这是全国其他地区很少能看到的题目。但是,在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考试的时候可以加入直接考察学生学习方法的试题。
例6 (全国卷Ⅰ)37题问题(4)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这就是直接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察,这类题目一般出现在材料、问答等容易设置开放性答案的题目中,在全国各试卷中都有比较充分的体现。
例7 全国部分历史试卷直接考察历史知识点题目统计表:
试卷直接对纯知识点的考察题数(选择题) 占选择题数的比例
北京文综4 4/12
广东文综1 1/5
辽宁大综合 0 0
上海单科0 0
天津文综1 1/12
(全国卷Ⅰ) 1 1/12
从上表可以看出,淡化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直接考察已经是各地包括全国卷的共同特点。这正是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观的体现,即:课程目标对知识的要求不是最终目的,而是通过掌握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在基本技能和思维方式上得到训练和提高,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
2.考试紧密联系历史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生活
例8 全国部分历史试卷贴近学生生活题目统计表: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占选择题
占选择题
题目 数量比例 题目 数量比例
北京文综交流题、台湾题、 3/3
人口题、 2/3
两次世界大战题 红色旅游题
全国卷Ⅰ文学作品题、 2/3
万隆会议题
1/2
中美关系题
全国卷Ⅲ文化教育题1/3
美国黑人题
1/2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出发,这正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
3.多处运用表现性评价命题
例9 (广东单科)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 ”这反映当时①资本家的经营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②资本家已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③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加强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表现性评价是新课程强调的重要评价方式之一,它是让学生在真实或者模拟的生活情景中,运用先前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者创造某种东西,以考察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状况,上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种方式的命题在全国各类高考试卷中有充分的体现,上海卷尤为明显,基本上每题就是一个“情景”。比如:
(上海单科卷)22日清早,王宫内气氛恐慌,路易·菲力浦一起床就宽慰恐慌的手下人道:“人们不会在寒冷的冬天闹革命。”话音刚落就爆发了:
A.法国二月革命B.法国大革命
C.法国六月起义D.法国七月革命
虽然新课程改革只是在全国部分省区开始实验,但在全国推广是必然的趋势。作为国家级的高考必然会在试题中体现某些改革的信息,因此笔者认为在高考复习中要特别重视以下问题:
走出一个误区——认为新课程改革只要没有最后实际推行就与我无关。
加强一个研究——重视对历史课程内容标准的研究。历史课程内容标准是按照主题的形式构建的,非常有利于非实验区的教师和应考学生进行专题复习。特别要重视那些与热点和学生实际结合的专题内容。
关注一个理念——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理念,特别是在终结性考试方面的理念。
注意一个动向——新课程实验区的考试命题动向。实验区的考试经验必然会对非实验区产生直接影响,教师除了要了解新的题型,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研究新的命题思路和命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