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观的形成规律*_科学论文

论体育观的形成规律*_科学论文

论体育观形成的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律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G80-05

人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努力改造着自身。体育正是人类对自身的改造。这种改造是建立在对体育和自身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体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是在一定观念的支配下进行的。为了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更好地参与体育实践,利用体育为人的生存发展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就必须建立科学体育观。建立科学正确的体育观,对于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体育观形成的过程,就是人们不断认识自己,认识体育,认识体育和自身关系,积极参与体育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从而把体育融入自我的生命之中,使体育成为自我生命的组成部分,生活的内容。作为一种过程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研究体育观形成的规律,对于形成科学体育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矛盾运动之中,作为体育观形成的过程也不例外。体育观的建立作为一种认识过程也存在着主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探讨体育观形成过程中这些矛盾运动变化的规律有利于利学体育观的形成。

1 体育观形成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运动

体育观形成的过程,实质上是主体人对客体体育现象认识的过程。体育观形成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矛盾是人类在体育实践和认识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矛盾,离开了体育实践和对体育实践的认识,也就无所谓主体和客体。

1.1 体育观形成过程中的主体——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所谓主体,就是认识者。没有人就没有体育,也没有对于体育的认识,也就没有体育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指具有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个人和社会集团。也就是说,并不是人都能成为主体,而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这就是既要具有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同时还必须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否则,还只是可能意义上的主体,还不是现实的主体。仅仅具备认识体育现象主体的必备条件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积极参与体育实践,积极主动地认识体育现象。主体人是能动的存在,能动性是作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属性。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认识水平,积极参与体育实践活动,并认识体育现象,才能形成科学正确的体育观。

1.2 体育观形成过程中的客体——体育现象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所谓客体就是被认识者,也就是认识对象。要形成科学的体育观,还必须有认识的对象,没有体育现象、没有体育存在,也就没有体育观可言。体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现象,一种存在,这种存在就是我们认识的对象,认识的客体。马克思主义认为,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范围,并和主体发生联系的一切现象。体育正是主体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自主选择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人类实践认识的结果,而且和主体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体育观形成过程中的客体,包括人自身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也就是说,人在认识体育现象,建立体育观的过程中,既要认识自我的客体,包括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同时还要认识自己个体和社会成员及群体的关系。精神客体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产品,主要是指主体的精神活动过程和由这些活动过程所创造的关于体育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就说,要建立科学的体育观,除了积极参与体育实践外,还必须要学习掌握关于体育的科学文化知识及其技能和方法。

1.3 体育观形成过程中的主客体——人和体育的对立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和体育互为体育观建立的前提,它们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作用。体育观建立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既是认识者,也是被认识者。体育观建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认识体育现象、体育存在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也要认识自己,认识主体人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体育和自身的关系。亦即体育对我们自身的作用和意义,对我们生命、生存、发展价值。我们不能光眼睛向外只看到体育现象,也要向内看自己,看到自己和体育的关系。

2 体育观形成过程中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

从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看,体育观形成过程中,表现为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过程中的知和行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体育是人类社会实践总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和需要满足的矛盾,必须依赖于作为对体育认识的体育观和体育实践矛盾的解决。

2.1 体育实践是体育观的基础

实践性是体育的本质特征,没有体育实践也就没有作为认识的体育观,体育实践是体育观的来源。人类通过自身的身体器管,从事各种社会实践,并和客观外界事物接触,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在长期的体育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活动,对自身生存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并认识体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体育的观点。体育实践是体育观形成、发展的动力,作为对体育认识的体育观,是随着体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体育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课题,这些课题的解决,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认识。人们对体育实践出现问题的解决,加深了对体育实践的认识,丰富了人类文化科学的知识宝库,同时也促进了科学体育观的形成和发展。

体育实践是检验体育观是否科学正确的标准。体育实践不仅是体育观的来源和动力,同时也是检验体育观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对于体育的认识,看法是否正确,要看能否促进体育实践的发展。人是目的,是一切价值的尺度。主体在体育观的指导下参与体育实践活动,如果对主体人生存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证明它是正确的、科学的,否则它就是不正确的、不科学的。

2.2 体育观要指导体育实践

在建立体育观的过程中,不能为了认识体育现象,而认识体育对象,而是为了更好的指导体育实践,参与体育实践,促进体育实践的发展。参与体育活动、指导体育实践是建立体育观的目的。认识体育是为了更好的从事体育实践。也就是说不仅要知,而且要行,光说不练,光看不练是不行的。而要在科学体育观的指导下积极地参加锻炼,坚持锻炼,只能这样才能促进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才是建立体育观的根本目的。只有在科学体育观指导下的体育实践,才能促进体育实践的发展,使体育更好地为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从事体育实践必须以科学体育观为指导。

2.3 体育观必须在体育实践中不断发展

人类的生存条件、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体育实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体人的需要也在发生变化,因而作为对体育认识的体育观也必须不断发展。科学的任务就在于认识客观现象,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体育观不是僵死的、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的发展,人自身的发展而变化的。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不断的更新传统观念,也必须更新体育观念。我们要从未来社会的发展,人自身的发展的视角从新审视体育,建立科学、正确、符合时代和未来发展需要的科学正确的体育观。

3 体育观形成过程中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最基本的问题,在认识论中,表现为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体育观建立的过程是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逐渐走向一致的过程。

3.1 体育存在决定体育观

体育观的建立离不开人的意识,离开人的意识,也就无所谓体育观的建立。同时也离不开体育存在,没有体育现象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反映认识的对象。体育观和体育存在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表现为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关系。

在唯物主义看来,主观是指人们所特有的意识,包括人的感觉、思维、愿望、情感、意志、态度等等。其中感觉思维表现为认知的形态;愿望、情感、意志表现为情意形态。作为客观是指不以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主观和客观不仅相互区别,而且相互联系,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并反作用于客观。

3.2 体育观反映体育存在

体育观建立的过程,就是人的主观对体育客观认识反映的过程。没有体育客观存在,就没有对体育客观反映的体育观。这种反映既不会自然反映,也不是被动反映。也就是说,体育客观存在不会自动进入人的主观,主观也不是被动的接受体育客观存在,而是主观要积极努力地接触体育客观存在,主动参与体育实践,认识体育客观存在,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反映体育客观存在。

3.3 体育观反作用于体育存在

要建立科学的体育观,就要尽量做到主观和客观相一致,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体育观要客观准确的反映体育存在,必须积极主动地认识反映体育存在,并反作用体育存在。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地做到主客观的统一,形成科学正确的体育观。促进体育存在的发展,使体育更好的为人类自身,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

体育观的建立,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主体人在改造自己的体育实践中,克服主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对立达到三者统一的过程,认识体育观形成过程中矛盾运动的规律,有助于科学体育观的建立。

主动努力地认识体育现象,建立科学正确的体育观是科学发展的必然,是人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对体育现象有了科学正确的认识,才能使体育成为自我生命的组成部分,才能把经常参加体育实践,变为发自内心的自觉积极行动。

本文是对体育观形成规律的初步探讨,是拙文论体育观及其在全民健身中的意义的姊妹篇,关于建立科学的体育观的方法将另外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标签:;  ;  

论体育观的形成规律*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