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语文写作兴趣培养尝试论文_丘思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语文写作兴趣培养尝试论文_丘思皇

梅州市蕉岭县华侨中学

《新课程标准》有关于写作教学的明确规定,即"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高中生由于生活比较单调、知识面相对狭窄,因而写作能力较为薄弱。如何激发高中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作文自觉性、提高写作水平,进而提高语文素养,成为摆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突出课题。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一个薄弱环节。不少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他们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对写作完全丧失了热情,从而写作水平得不到提高。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便是最好的老师。怀揣着强烈的兴趣就能入迷,一旦入了迷,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忘我工作和学习。学生写作同样如此,只要他们把写作作为一件乐事来完成,写作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写作的能力也就随之得到提高。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致力于培养学生们的写作兴趣。

一、发挥真情实感,调动写作热情

《新课程标准》中有着这样的规定--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真实,历来都是文学、艺术的生命源泉。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如果屈原缺乏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情,何来流传千古的《离骚》?如果朱自清未曾留意与父亲相处的亲身经历,怎会有父亲"背影"的定格?杜甫的诗、鲁迅的文……皆能恒久流传、脍炙人口。文学、艺术出自于此,学生的作文,亦不能例外。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活动前,就必须向学生解释这方面的道理,不断"刷新"学生的认知。要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想要打动别人,就先得感动自己。诚然,学生的作文易不切实际、无病呻吟。如写家长对自己的关爱,总逃不开暴雨天送伞、雪夜里背自己上医院的桥段。如此一来,最后的文章难免过于单调。其实,父亲的一个微笑,母亲的一句唠叨,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不见得非得是某些"壮举"。我们都是普通人,要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出闪光点,方为"上策"。教师需要及时地帮助学生们转变思路,改变他们的写作态度。长此以往,就会大大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写作兴趣陡增。

二、积累素材,培养写作习惯

当学生们的写作兴趣得以充分激发,表达的欲望也一再"喷发",接下来,就要进行最为关键的一步--积累写作素材。

(一)拓宽阅读范围,从书本上积累

关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阅读问题,《新课程标准》中也有详细的规定,即要求学生必须"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读本,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以语文教材为例,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名家著作,不仅语言生动形象,而且易感易学,非常适合学生们阅读。基于此,我让学生多读课文,尽可能多地积累书上的优美词句。除此之外,我还会引导学生们阅读课外书籍,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如此一来,作文水平也自然会逐步提高。

(二)留心观察,从生活中积累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们多观察身边的事物,指导学生们将所见所闻一一描述出来,至于平时的所想所感也可以一一记录。一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一定要牢记这句话,并将之融入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去。

记得有一次,有位学生离家出走了好几天,把八十多岁的奶奶急得不得了。老奶奶不顾年迈体弱,来到学校请求老师、同学们帮助。我知道班里有学生知道那位学生的下落,但始终不肯说出来。这时,我想机会来了。我先安慰老奶奶一番后,再请她到班上说几句。到了教室里,老奶奶老泪纵横,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看到这种情景,我很动情地说了几句。班上的不少女生激动得哭了,不少男生也低下了头。这时一个男生站了起来,说:"奶奶,您放心回家去,我一定会把您的孙子送回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是多么感人的情景啊!老奶奶走后,班上仍然是静悄悄的,我相信不少学生一定思绪万千,感慨良多。于是我让学生把刚才的一幕写下来。批改作文时,我被学生的真情实感感动了。由此可见,教师如果能教会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留心周围的事物,一草一木,一句话,一首歌,甚至月亮的阴晴圆缺都能跃然纸上,成为新颖而又充实的写作材料,正所谓:"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兴趣,大多不是与生俱来的,通常生发自后台的培养。通过让学生们多阅读、多积累、多练习,方能一步步地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厚积薄发,向来一场"持久战"。只有这样,写作教学才能完成《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的目标。

(三)参加课外活动,在实践中积累

《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如"丰富学生的生活,在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等。作文材料都是来自社会、来自生活的。因此,只有创造更多好环境,让学生经常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才能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实践活动的方式很多:如组织学生参观一座工厂、一个德育基地、一所建筑物,参加一次野炊活动,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听讲座、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参加义务劳动等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既了解了社会,丰富了阅历,也积累了更多的写作素材,这比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学写作文效果要好得多。当然,实践活动的时间一般安排在作文课和双休日、节假日,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

三、学生互改,提高能力,增强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修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修改自己的作文,然后,再要求小组内进行互批、互改。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们批改作文时必须要做到--先通读作文,看作文是否符合写作的基本要求,然后,再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在阅读的同时,我还要求学生们将错别字、标点错误、不恰当的用词、以及不通顺的句子,一一圈、画出来。再完成上述所有工作后,还要求学生们写上评语。事实证明,这一做法非常有益处。学生们在评改他人作文的同时,也是对自身阅读能力的一种锻炼。通过阅读他人的作文,挖掘其中的优劣之处,对自身的写作也是有帮助的。如此一来,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注重激励评价,发挥写作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主张习作评价要坚持激励性原则,语文教师应练就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的"亮点",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特别要善于发现能力差的学生的闪光点,哪怕他们只用了一个好词,或只说了一句精彩的话,也要真心鼓励,为他们的"成功"喝彩。这样学生的写作激情会进一步高涨,会以更加良好的状态投入到持久性的写作训练中,他们的写作能力的发展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因为让学生们收获成功,充分地体味到成功带来的乐趣,对于激发学生们写作热情也是大有裨益的。在作文批改时,我都会努力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亮点,并给予一定的表扬与肯定,鼓励他们再接再厉。而在讲评作文之际,我经常以表扬鼓励为主,先选定一至三篇写得最好的作文,再请学生本人进行朗读,同时,我还用统一的纸张,让学生本人工整地抄一遍,张贴出来,并推荐给学校出墙报或提供给广播站,这对他们是一种极大的鼓励,把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总之,要让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保持浓厚持久的写作兴趣,仅仅从这几方面努力还是不够的,还要做好多的工作,比如:作文教学要有整体计划,要作统筹安排;作文的形式、作文教学的模式要大胆创新;要给学生传授写作的方法、技巧,加强思路训练,使学生乐写、善写等等。只要我们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使兴趣成为学生写作的动力,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就能呈现出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行之有效地达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写作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学生语文新课程标准必读》[S].中国语文教师协会编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5.1.

[2] 柳菊兴,《语文课程标准教师必读》[S].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教育教学研究》[J].2008年10月号下旬刊。

论文作者:丘思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  ;  ;  ;  ;  ;  ;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语文写作兴趣培养尝试论文_丘思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