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美金融业并购趋势看我国金融业自律监管_银行论文

从欧美金融业并购趋势看我国金融业自律监管_银行论文

从欧美金融业的合并风潮,看我国金融业的自律监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业论文,看我论文,风潮论文,欧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 -9556(1999)04-0059-02

一、引言

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愈来愈高,全球一体化进程愈来愈快,竞争也愈来愈激烈。面对这种新情况,欧美金融资本力图经过金融机构之间的合并和重组以扩大业务范围,增加市场份额,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一度出现了金融业的兼并风潮。从1995年6 月美国第一联合银行与第一保全银行合并到1998年4 月美国的花旗公司与旅行者公司合并成为全美的第二大金融集团;从1997年2月美国摩根· 斯坦利公司合并了Dean Witter Discover公司到1997年12月,瑞士联合银行和瑞士银行公司合并组成总资产排名第二的新“瑞士联合银行”;从日本的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通过合并以7000亿美元的总资产成为世界第一大银行到最近韩国的大东、东南、同和、京畿、忠清5家银行分别被国民、住宅、 新韩、韩美和哈那5家银行兼并,兼并风潮可谓猛烈。此轮兼并, 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规律作用下的被动调整,但与金融机构平时弱化内部控制,放松金融监管又不无关系。如日本兵库银行、太平洋银行的破产,均反映了金融主管当局的失误和金融监管的漏洞。日本大藏省金融主管当局在制订金融政策时出现了失误,鼓励银行草率贷款行为,使其商业银行的资金回报率仅为0.44%。且日本金融监管不力,资金来源渠道增多,银行竞争压力日趋加大,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使金融业滑入深渊,整个金融业坏帐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105%。 而国际商业银行、巴林银行的倒闭,日本大和银行的关门,则是由于银行内控失效、自律弱化所付出的代价。巨额的不良资产、严重的债务危机使它们走到了末日。这给正日益膨胀的我国金融业一个警示:强化内部控制,加强外部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减少金融损失。

二、我国金融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金融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到目前为止,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为补充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已基本建立,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一直未能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金融业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

(一)金融机构——数量增加,质量滞后

近年来,在我国出现了银行裂变风潮,以“工、农、中、建”“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商业银行通过裂变,出现了近20家商业银行,加上政策性银行,从数量上看,金融业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质量却差强人意。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仅仅靠的是金融的扩张政策、庞大的金融机构以及巨额的信贷资金投入,在市场体制不到位的背景下,造成了金融资产质量低下,资金运用损失率上升,结算渠道不畅,结算速度缓慢。信贷规模和金融机构的增长远远超过了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的增长幅度。

(二)金融经营——分业经营发展,分业监管滞后

近年来,国家针对金融业务多样化和金融机构多元化的局面,提出了“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政策。戴相龙行长曾指出,要坚持分业经营,整顿金融秩序,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有利于防范风险和公平竞争,并要求,到今年底,人行和所有商业银行与所属的信托、证券、保险公司和其它经济实体在人、财、物等方面必须彻底脱钩。但长期以来,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对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不知如何搭配才能实现功能互补,才算合理,混业经营非常严重。工行下乡,农行进城,中行上岸,建行经商,如此等等的交叉经营现象很普遍。这样,表面上看,金融各业呈多元化发展,实际上却加大了本已滞后的金融监管的难度。

(三)金融改革——产权凝固

现代金融业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产权关系的流动性和产权结构的多元性与分散性,而我国金融业的产权长期以来处于凝固不动状态,单纯的国家所有制形成了“人人皆有、人人皆无”的局面,致使国有金融机构皆因产权国有而对风险、成本、盈利缺乏起码的感应能力,金融主体风险约束力明显不足。不计成本吸收存款所形成的负债,不考虑风险发放贷款所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不仅有悖于市场原则,而且导致整个社会的金融运行机制无法体现优胜劣汰。更严重的是,使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建立在一个长期缺乏自律的微观金融基础之上,其监管难度可想而知。

(四)金融发展——粗放增长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是以外延的粗放型为特征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也是外延粗放型的,而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大量的金融浪费。各金融机构间抢规模、争资金,抢存款、争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存款兴行”的指导思想使各银行重规模、轻效益,银行网点手拉手、肩并肩、背靠背随处可见,这样,必然会使其经营成本上升,竞争能力下降,抗风险能力减弱。

三、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风险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步伐的加快,外资金融的大量涌入,国际金融衍生工具的急剧扩张,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不容乐观的国内金融业的现状,我国金融业将面临严重的风险。

(一)资产风险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运用其资金从事各种信用活动的业务,有贷款、投资和票据贴现。其中,贷款是主要的、传统的资产业务,也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银行始终扮演着资金供给者的角色,信贷管理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抛弃供给制的桎梏。而这种资金供给制为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埋下了隐患。据统计,截止1998年上半年,银行贷款余额已达70 000亿元,若以保守的不良贷款率20%计算,不良资产已有14 000亿元,1997年国家曾拨款300 亿元核销商业银行的坏帐,这点钱显然是杯水车薪。目前,工、农、建、中行的资产负债率高达95%左右,且每年有5%左右的负债转化为不良资产, 后果可想而知。加上放款和投资在决策失误中造成的损失,大量银行资产被企业占压,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使实际的不良资产率超过了20%,而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坏账损失率一般都低于2%。 大量低质量资产的存在,一方面,潜伏着信贷资金随时沉淀的巨大风险;另一方面,大量应收未收利息的产生又暗示着新一轮资金的流失。

(二)负债风险

负债业务是借以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它是商业银行开展资产业务的基础,有自有资金、各项存款和各项借款。由于金融业负债经营的特点,对商业银行来说,最主要的是吸收存款。马克思曾说过,“对银行来说,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始终是存款”。据统计,1998年我国金融机构的负债中,各项存款为82390.31亿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86.7%,其中,城乡储蓄存款46279.8亿元,占各项存款的56.2%, 占全部资金来源的48.7%。也就是说,金融机构的资金,近一半直接来源于城乡居民,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发生挤兑风潮,从而导致其破产、倒闭。如目前,由于投资基金质量高、风险小、期限短,很容易吸收许多存款,还有国债业务的开展,也会拉走一部分存款,另外,存款兴行的指导思想使商业银行为争市场份额、争存款而不计成本高低,已造成了存贷利息的倒挂,使银行负债成本上升,收益下降。此外金融市场的初具规模和初上轨道的不稳定性,其供求关系的变化也时时影响着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周转资金。

(三)意识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产权关系不明晰,人人皆有,又人人皆无,造成产权悬空,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在经营中缺乏风险意识,风险对银行的经营难以构成约束。资产与负债的期限搭配及资产内部种类结构极不合理。长期负债用于短期资产,短期负债又用于长期资产,资产种类配制失衡等问题普遍存在。营运资产中90%以上都是贷款资产,而贷款又大部分属信用贷款,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债务人的经营不善必然会给债权人——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风险为何不能对银行形成约束机制呢?实质上是银行产权关系不明晰所致。单纯的国家所有造成政府对金融过多的干预,使银行成为企业资金的单纯供给者而导致大量不良资产的形成,并造成银行风险意识淡化而缺乏竞争力和创新力。

(四)市场风险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自由化和一体化,我国金融业也要开展国际金融业务,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汇率、利率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瞬息万变。利率变化会引起资产价格的变化,外汇汇率的变化又会使银行的外汇资产、负债在持有或营运过程中蒙受损失,对此,银行必须进行风险管理,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入手,来进行风险控制和风险决策。

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加强自律与监管

目前,全球金融业正处在大动荡、大变革时代,对此,我国金融业的努力方向是,将“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三原则有机结合起来,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自律和外部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增强竞争能力,积极挑战未来。

(一)建立高层次的金融体系

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客观需要,设置一个高层次、高效率的金融体系,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金融发展的方向。高层次、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应该至少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与市场经济的目标经济制度相对应;二是中央银行拥有健全的以间接工具为主的货币政策手段,商业性金融机构体系能够灵敏地反应和准确传递货币政策;三是中央银行有效实施金融监管,一般金融机构自觉遵守金融监管,并且能够有效率地开展规范有序的金融竞争。很显然,机构的过大过多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关键是要拥有适应市场经济的体系。因此,金融业的改革不能再一味地求多求大,而是要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建立起均衡的金融布局。

(二)重组金融业产权

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金融业产权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目前必须推动金融业的产权重组,使金融业在产权并购方面有所突破,这是实现金融业自律的根本保证。只有这样,金融运行才能体现优胜劣汰的原则。另外,还应制定金融产业结构政策,真正实现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的合理搭配,功能互补;研究制定金融产业的发展目标,并将此纳入社会总体规划之内,以明确的金融产业结构政策为依据,确立金融机构的合理地位,从而使金融组织本身具有自发调整机构总体数量、机构区域分布和机构内部结构的动力和压力,进而实现金融业的自律管理和健康发展。

(三)加强金融监管

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减少风险为核心,以明确分工、加强协作、减少重复、提高效率为原则,逐步完善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理想的央行监管组织体系应是:(1)监管主体明确, 权力相对集中,监管标准与措施一致;(2 )监管主体有较高的权威性,与被监管者联系密切并有通畅的信息传递沟通渠道;(3 )监管主体具有与各相关部门协调的能力,便于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全面实施;(4)有利于降低监管成本与社会代价,提高监管效率;(5)能够符合金融国际化和国际监管惯例的要求。遵照上述原则,中央银行按经济区划调整分支机构,是淡化地方政府干预、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以及完善金融监管系统的重要举措。各分支机构根据总行的授权,负责监督和管理本辖区的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总行和分支机构之间要明确监管职权,坚持分支机构服从总行领导的原则,在总行授权下按统一标准行使监管职能。同时,中央银行要研究制定金融机构的经营规模和职能定位,严格市场准入条件;推进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优化资产负债配置结构,降低风险资产,通过对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量化指标的分析、考核,调整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规模和结构,实行风险控制,并且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考核和监督,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建立金融主体的自我约束机制,增强其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求平衡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标签:;  ;  ;  ;  ;  ;  ;  ;  ;  ;  ;  

从欧美金融业并购趋势看我国金融业自律监管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