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创新时代的工业革命与战略思维_企业经济论文

高新技术创新时代的产业革命与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革命论文,高新技术论文,战略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从高新技术发展的基本态势与走向,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三环节产业结构大系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性转机和企业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体力量等四个方面论述了着眼于新世纪产业革命的战略考虑。

关键词:高新技术 产业革命 新时代

从历史发展长河根本性作用的意义上来说,当代最重要、最伟大的变革事件,莫过于席卷全球的高新技术革命浪潮和由其引发的产业结构变革运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场划时代的变革运动;无论是其步入的深度,还是其波及到的广度,都远远超出了18世纪首发于英国,19世纪展开于全球范围的那次产业革命。我们正处于一场划时代的产业革命浪潮之中。及时地认识这场革命浪潮的规律和属性、不失时机地推出新的战略与对策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1 高新技术发展的基本态势与走向

二战后,人类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很快就走向了深度科学化的轨道,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与改造作用逐渐形成了一股股溪流。当这些不断产生出的股股溪流汇集在一起之时,高新技术革命连锁新产业革命的浪潮便日见在全球范围席卷开来。

近年以来,世界各发达国家,以及一些不甘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高新技术的研究攻关、高新技术产品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方面,均投以了重力,竞争十分激烈。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勾画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高新技术战略制高点争夺、高新技术产业竞相发展的历史图景。

1.1 迅猛发展中的微电子技术

自从1958年世界上研制成第一块集成电路以来,电子技术便从分立元件的宏观操作方式进入了微观性操作领域,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态势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面貌,并正在更深刻意义上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与运行方式。集成电路技术是微电子技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技术潜力的不断形成和发挥,必将对人类社会产出一系列深刻变革性作用。

1.2 激光技术的长足发展

继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半导体之后,继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问世,一门新兴技术及新兴产业在广泛应用中迅猛地发展起来。激光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在短短的30多年中经历了研究、试制、试用、广泛推广紧密衔接的四个阶段,展示出了现代社会由科研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的典型过程。

1.3 前途无限的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技术,正在成为人类社会联系与活动方式跃上一个新台阶中的主导技术。可以宣称,这是人类社会信息联系方式又一场重大变革的先兆。为了适应这样一场重大变革趋势,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纷纷行动起来,一场跨世纪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活动方式的竞争发展计划,正在展示开来。可以预见,如何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国力谋划部署信息高速公路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并正在日益深刻地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无可回避的历性命题。

1.4 日见突破中的人工智能技术

纵观历史,现代自动化技术已经从体力劳动替代型扩展到脑力劳动替代方式上来,人工智能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展示出了人类社会劳动即将跃上自由驰骋台阶的美妙前景。在一定意义上说,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技术是集现代社会文明之大成技术,其广泛应用及深入发展正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产生出一系列变革性的影响。

1.5 千姿百态的新材料世界

从石器和青铜器到钢铁水泥制品,标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各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工业革命为人们创造出了一代人造材料的物质技术基础,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积累与发展,在本世纪中叶纷纷问世的新兴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又对材料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综观当代世界材料生产的发展态势可以看出如下三种重要动向:一是基于人类社会生活基础地位的一系列植物材料日见短缺和不足,一代人造纤维和橡胶等正在取代天然的木材、棉花和橡胶等自然资源。而且种类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低;二是人工合成的非金属材料已在逐步取代传统材料,新一代高性能的人工合成材料有望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主体材料;三是在金属材料的制造方面也正在由科学的推动而发生脱胎换骨式的变化,不但五花八门的新合金材料盛行于世,而且诸如超导等高性能材料也正在地平线以上闪烁出了它们的光芒。展望未来,人类社会三大支柱之一的材料技术和生产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必将引发出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又一次大变革。

1.6 空间高新技术的众多突破与发展

作为这场高新技术革命最具有神话般启迪意义的突破,是现代空间高新技术的问世与迅猛发展。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终为人们千百年来幻想到太空去旅行开创出了现实的可能途径。除了其潜在的巨大军事功能外,位于地球上空的同步通讯卫星、气象卫星与地球资源卫星等为世界社会及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自70年代开始原苏联和美国都投以重力开始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的研制工程,至今已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就。

1.7 前景广阔的新能源技术

为摆脱化石能源资源枯竭、为克服现行能源生产转换方式效率低下,污染严重的困难局势,当代世界各国正极尽全力从多方面探寻发展新能源生产的具体途径。其中,以太阳能的直接利用或向电能的直接转换、煤炭的气化和液化、地热开发、磁流体发电和超导能源技术、受控核聚变、生物能开发、风力和海洋能利用等展现出的开发前景等,最为令人瞩目,在超导技术突破发展的基础上,可望在21世纪实现这种划时代性的变革。

1.8 决定人类未来的生物工程技术

本世纪70年代初生物工程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重组DNA 技术从根本上结束了人类只能从自然选择和驯化中改造选择生物物种的历史,一对一的操作方式进入了生物物种创生和选择的深刻层次。现代生物技术在医药工业领域的开发应用效果最为显著;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也具有令人鼓舞的前景。若能将农作物光能转换效率提高到2%,产量就可增加一倍, 从而满足到本世纪末人口增加对食品的需求。现代生物技术是在对生物生命过程深层次把握基础上的高度科学化技术。尽管至今它还没有发展成为人们全面改造世界面貌的主体技术,但其蕴函着的巨大潜力已为人们所共识。许多人认为,21世纪则将是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全面突破和胜利的时代。

1.9 初露锋芒的海洋工程技术

二战后,在军事、政治和经济原因的驱动下,现代意义上的海洋工程技术开始登场并加速地发展起来。特别是60年代现代海洋工程技术迅猛兴起,70年代正进入系统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时代。目前,海洋石油开发是最为令人注目的新兴产业之一。据估计,地球上可采石油的贮量其中有1/3在海底。陆地上石油开发已接近于极限状态, 海洋石油开发势必居于无可取代的战略地位。展望21世纪,海洋将成为人类生产、科研、旅游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届时,海上工厂、海底隧道、海底管道、海底基地、海上油库、海上机场和海上城市等,都会逐步地建设出来。进而,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将进入一新的历史时代。

2 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三环节产业结构大系统

当代,高新技术创新连锁高新技术产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一场以推进技术进步为主导、争夺高新技术产业战略制高点的利益竞争大战已经展开。不同层次经济利益竞争,以及各种政治力量重新组合的背景深处,正在发生一场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根本性的变革运动。这既是一次重大历史性转机,又是一场无可回避的挑战。抓住时机者、有所作为者,将得到其应有的地位和利益;落伍者,将沦为受制于人的境地。

2.1 时代浪潮深处的变革

事实上,世界范围的高新技术产业革命浪潮,都在不同的深度和广度上引发了人类社会生产劳动组织结构体系的连锁变革运动。当代,不但众多方面的高新技术正迅猛趋向产业化发展,更具有深刻变革意义的是一切传统的生产方式正在经受高新技术创新的改造和洗礼;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还是正处于迅速发展中的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展示了一幅幅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图景。从总体上看,当代社会生产劳动环节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在共发高度综合的态势,正在发展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具有日益强化的自组织与自发展能力的社会经济结构大系统,它的连锁变革活性、它的高度社会化与深度科学化水平,以及它目前正在借助人类社会一切文明之力脱胎出来的混沌态势,都以其特有的方式向人们表明,在变革浪潮的深处正在发生一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造山运动;一切旧有事物、一切传统观念都将经受它的检验和洗礼,与之相应的结构、规范和运行方式等亦将在这一重重改革与变革的风云中成长起来。

2.2 规范化生产产业环节的发展与界定

当代正在脱胎中的产业大系统可以划分为相互联系的规范化生产、技术源泉、流通和服务三个产业子系统。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劳动发展的全部历程都是一个从非规范到规范化发展的历史。当然,任何规范都不会在某一天早上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实际上,发展自身就总会破坏原有的规范,总会展现出新规范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回顾历史,规范性劳动首先实现于人们共同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之中,尤其是工业化以来,建立在专业化协作基础上的大机器生产,规范化更占据了突出的地位,规范化生产活动几乎占据了人们社会经济活动全部主要角色舞台。本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技术创新的规范也不断产生、旧有的不断得到改造或淘汰,孕育已久的技术源泉产业,正在高新技术革命连锁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变革的波澜中显露出来。

2.3 充满时代气息的技术源泉产业

当代,技术创新劳动的组织化,科研成果产品的商品化,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已经成为并正在日益广泛地发展成为一种潮流。硅谷、科学工业园区、高新产业开发试验区,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综合试验开发基地、科研型战略工程、多种组织形式的技术开发中心,以及跨国、跨地区的高新技术联盟实施组织等等遍布全球。应当承认,技术的创新、生产能力的创生,正在从现代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中发育成长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建制的产业体系。从国际范围看,企业早已成为这场变革、创新和发展中的主体力量。这种新型产业形态的浑然问世使众多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政治家们不能不为之倾目。

从本质上说,技术源泉产业是一个具有强烈变革功能的社会创新体系,完全不同于传统规范化物质生产部门。在世界范围来看,这样一个充满新时代气息的产业群落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中萌发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她不但需要有充分的人才、信息、智力、资金、设施和服务等要素的紧密结合,更需要具有活力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作为支撑。用现代系统科学的语言讲,技术源泉产业是在本时代推动人类社会文化向高水平迈进的协同动力系统,它的高效功能要在特有的内部结构运行属性与充分的外部条件的协同作用下才可能产生、保持和发挥。以往,科学研究、技术发明等创新活动,大多以个别劳动方式分散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之中,技术的开拓、科学化技术的开发大多作为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些补充。今天,深度科学化技术的创新活动早演化为社会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集约分散于社会各个角落中的有效科技成份,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的强化营养基上,不失时机地创造出技术源泉产业成长壮大环境,已经成为、并正在日益深刻地成为本次划时代变革中最核心的内容。

2.4 建立在现代高新技术成果基础上的流通服务产业

流通与服务,原都是属于经济学范畴的概念。如果流通与服务的概念基本适用于传统以规范化物质生产为主体社会经济运行时代的话,那么,现在它已远远不能包涵当代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中的丰富内容。事实上,当代交通运输业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逐步把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社会联系成一个整体。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巨大发展更将流通与服务融为一体,流通服务产业的形成是当代产业大系统形成的基础过程之一。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系统化发展,技术咨询与物资服务、贸易和金融活动与智力服务的一体化发展等等,均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实际上,日见成长中的流通服务产业正在将社会生产与创新过程融为一体,规范化生产、技术创新与流通服务三环节结构产业大系统的问世与形成正在成为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为全面、系统、根本性变革的时代。

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性转机

可以预见,90年代更将是竞相发展、相互渗透、综合实力取胜的时代。其中,尤以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深度和广度最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众多还处于落后状态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不容回避的局面无疑是一种严峻的挑战。然而,任何一个历史阶段世界的发展都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不但在多层次的竞争和实力较量过程中有许多机会可寻,而且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本身就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包揽全部技术创新内容和全部先行发展的进程,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可能在现代技术连锁经济的广泛发展进程中寻找到自己应有的作用和地位,获得自己应有的优势和利益。未来世界就孕育于这一系列的突破、冲突和跃变过程之中。

发展中国家应当抓住这一次重大的历史性转机,应当在世界性社会生产力正发生一系列根本性变革时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渠道和机遇,争取在尽短的历史时期内摆脱落后被动的局面。

3.1 我国社会生产与技术跨度的基本结构格局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骨干、众多中小企业相配套的、相对独立系统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体系。而且,由于近十几年来乡镇企业、外资和合资企业,以及迅猛崛起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正在展示出一种新的态势。总起来说,这不能不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一代物质技术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许多企业不但工艺技术落后、物质和能量消耗高、设备陈旧老化、劳动生产率低下,而且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技术进步空间狭小;农业基本还处于原始状态及具有很大“退化扩大再生产”色彩的乡镇企业,就是作为骨干的大中型企业,大多数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甚至有些企业还停留在原始生产技术水平之上。由此可见,我国正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技术进步的任务十分繁重。

综观我国社会生产与技术现存的状况可知,多层次、多跨度、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化生产方式并存是其基本的结构特征;从原始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到机械化的国营农场,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化的大型工矿企业,从众多的文盲半文盲劳动大军到尖端科研工程的骨干队伍等等,诸时代遗留下的落后面貌与现代文明交错存在,其总体轮廓,可用下表概括地勾画出来:(见下页)。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社会生产技术结构的基本图景;只是由于各国或各地区在各层次上的比重和内容的不同,产业结构和相应的变革模式也相应有很大的不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就业人数在此格局上呈一三角形结构,底边仍座落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上;而从经济实力上看却呈一仿缍形结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特征和难度所在。一些主要的经济发达国家,无论是从经济实力上看还是从就业人数上说,都正朝着倒三角形结构的方向发展,众多发展中国家距此还有很大差距。

3.2 我国高技术战略的应有指向

我国不但是较早提出研究世界新技术革命连锁新产业革命的国家,而且也是较早研究制定相应战略对策的国家。事实上,早在50到60年代我国政府便已对许多尖端技术和科研工程领域作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并在相当多的方面取得了可观的进展,有些项目已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在众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现在,我国除已公布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和众多高新技术开发区外,还重点投资兴建了一批国家级实验基地。可望,90年代下半期将会有更多高水平的人才和成果涌现出来。

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自展开所有的项目和工程,只能发挥其长、各得其所。显然,我国必然是谋划部署有限目标的战略。与发达国家相比,尽管在总体上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在某些方面却已具有一定的实力和优势。因此,发挥优势、局部突破、带动全局、出奇制胜,不能不成为我国部署高新技术项目的主要战略原则。

然而,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高度上看,巧妙地选择部署项目并不是我们倾力发展高新技术的主要目的,而应是我国推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系统发生质变战略中的一个环节。先行者的美国,已以其科研型战略工程的组织中带动了一系列新兴产业,引发了众多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的变革进程。后来者的我们,更不应当使高新技术的发展项目孤立起来,而应极力强化高新技术成果向广阔社会生产领域的渗透和扩展进程。在机不可失、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任何高新技术项目的选择和发展都应当成为系统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战略中的一种先导或突破力量。所谓高技术制高点的提法,其基本的涵义也在于此。

3.3 加速推进我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进程

在一定意义上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是我国现时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胜利渡过当代正在展开和深化的产业革命浪潮中的主体任务。从总体上看,我国现有的工业基础和农业生产方式大多都属于传统的范畴;以材料工业和机电工业为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展示出在我国工业发展进程中技术进步任务和形势的严重性。

实际上,材料工业不但是工业生产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国民经济体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部门。尽管几十年来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距实际需求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表现在:钢铁和主要有色金属仍需长期进口,矿山能力和基础薄弱,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均很严重等,这一切矛盾都亟待依靠技术改造、生产方式更新来解决。在钢铁工业部门,除宝钢、武钢一米七系统及个别厂少数设备属于国际上80年代、90年代初水平外,其余多数设备属于50年代、60年代的水平,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30、40年代的水平,远远跟不上各方面不断进步的需求。在许多加工制造业中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的原材料,以维持生产正常进行。应当看到,集中力量对材料工业进行必要的技术更新和改造,已成为我国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械工业与电子工业的融合,是现代社会生产发生质的跃变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实际上,机电技术装备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广泛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的桥梁和手段,其自身的技术进步更起着国民经济向现代化水平迈进的先导作用。然而,类似的问题使我国的机电工业同样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日益高涨的要求。为争取尽早迈入一个新台阶,坚持技术装备以自力更生为主,广泛发展国际合作及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应为基本的战略方针。而事实上,自1985年以来,机电设备进口持续增长,将许多本可以自己满足供给的国内市场拱手让给了外商。在已进口的设备中,约有20%同类水平的产品国内已可生产,30%的产品只要引进部分配套件或关键性技术知识也可以实现进口替代。更有甚者,重复引进现象十分严重,这种状况不应当再继续下去了。在技术装备供给的选择上,应着眼于国内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发挥与提高。为此,国家应制定出重点部门的科学技术装备政策,不能盲目攀比。当然,技术装备政策应尽量满足使用部门的合理要求,不能迁就落后,但却应限制制裁那种盲目崇外的行为。应当看到,现有机械工业基础的技术改造任务十分繁重,而且由于资金不足至今还很难迈开可观的步伐。综合看来,应重点突出对基础机械、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工艺,以及扩大出口和进口替代所需产品的工艺的改造和攻关活动。

3.4 企业应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体力量

当代世界,高新技术企业的勃勃生机、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改造运动等,早已成为并正在有力地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活力的基本力量所在。可是,我国的企业却大多表现出技术改造能力和技术进步动力不足的病症,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症结。以大中企业所处的状况为例,可以看出其中一些基本原因。

在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进程中,由于采取了多种简政放权措施,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企业对技术改造的资金具有了基本的支配权。而且,在技改项目审批权限下放给地方的情况下,银行已成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资金来源的主要承担者之后,地方政府有了更大的左右能力。近几年来,虽然技改投资在表面上增长很快,确也收到了一定的效益,但却出现了挪用技改资金、技改项目小型化、短期化等动向。与此同时,虽然在技术商品化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但科研与生产相脱节、企业推进技术的动力不足,许多科研成果停留在展品、样品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不足,这是最难医治的病症。许多企业靠简单扩大再生产获得短期利益的行为和动机,并没有真正得到抑制,粗放型经济增长局面难以扭转。当然,我们不应当一般地反对简单扩大再生产,有些短缺方面还应得到支持。可是,我们的许多简单扩大再生产是在地方封锁市场、盲目追求短期利益,一哄而上的劣化性扩大再生产行为。再加上通货膨胀、多环节盘剥、市场畸变等经济和心理因素的影响,简单扩大再生产的动机似乎已不再是过去增长产值的目标,而是“赶班车”尽快获取地方财政收入和企业自身可支配资金为指向。近几年来社会各方面对企业领导的倾向性压力及其自身心理活动,都日渐侧向于职工的奖金、福利和满意程度等,这与以前大多只对上级负责有了很大的不同。而且,由于实行了经理、厂长任期制之后,更加促使企业领导业绩目标短期化;更为困难的问题,是各企业之间并没有实现平等的竞争,不少企业的高利润是靠特殊的地位、特殊的政策,是在经济秩序混乱中取得的。同时,由于商品流通领域的混乱,产品的价格和利润往往不是取决于质量,而是来自于难以观察到的人与人之间非正常的交易关系之中。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秩序当中,大中企业很难专心于技术进步方面的活动。

再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企业技术改造能力不足。一方面,大中型企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承担者,税的负担很重,再加上流动资金的短缺、难以承受的利息负担,出现了“不搞改造等死,搞改造找死”进退两难的困境。而且,多年来我国企业设备的折旧率一直偏低,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变,但远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另一方面,我国许多大中企业缺少对推进生产技术系统改造应有的支持,甚至形同虚设,在短期目标的驱动下不能不沦为“救火队”或可有可无的境地。情况的严重性还在于“挂羊头,卖狗肉”,私自挪用技改专用资金的现象十分普遍。据调查,企业本来就不足的技术改造资金却有三分之一左右被挪用到新建或扩建项目上,甚至用于住宅建设上。这当然有它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如何推动和落实技术进步的步伐和措施却眼见成了一场空谈。

产业发展宏观失控,大中企业难以发挥出社会生产发展骨干的作用,也是技术进步举步维艰的基本原因之一。在许多经济发达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确实出现了小型企业大量萌发的现象,但这是建立在深度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组织现象,众多小型企业是围绕骨干企业而发生发展起来的。当然,一些具有强大生命力新兴技术小企业,但却代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方向。而我国数以千万计的中小企业却很少具有这两方面的属性,除有一部分是弥补了我国多年来造成的社会生产布局的缺环以外,有许多小企业是通过不正常途径盲目发展起来的,造成了靠不正当行为与大中型企业争资源、争市场的严峻局面。决策方式不科学,更加重了技术改造不落实的症状。近些年来除拍脑袋经验决策以外,为了局部利益谎报情况,争项目、争投资现象严重。实际上,许多可行性论证报告已蜕化为弄虚作假的“说明书”。

从研究机构方面看,虽已普遍产生了面向生产、面向企业的愿望,也取得许多可喜的成果,但从总体上说,由于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协调、缺少及时畅通的联系渠道,难以形成互为促进、协同发展的机制。事实上,原有条块分割的痼疾,再加上在新形势下企业有条件抢先引进成套设备,科研与生产脱节又出现了科研机构仪器设备和在线研究项目水平低于厂家实际生产水平的“脑体倒挂”现象。

建国以来,我国已发展出一相当规模的科学技术发展体系,仅县级以上独立的科研机构就有5500多个,科研人员已达800多万。 这不能不说是一支很可观的力量。但是,我国科研机构的建立和运行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则是自上而下分门别类按行政命令方式建立起来的科研体系,项目主要靠政府管理部门的认定和支持。在改革的浪潮中,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弊病不但没有根除,反而又增生了许多商品经济原始积累中的一些症状。为了克服这样一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国家科委曾制定过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政策,但却遭受到来自企业和科研机构两方面的抵制,所取得的效果甚微。究其原因,不能不认为简单套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现成的模式是行不通的。

问题摸清了,对策也就在其中。首先,大中企业的技术改造行为绝不仅仅是企业自己的事情,而是转变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及运行方式中的基本问题。在粗制滥造产品盛行情况下企业是难以顾及技术进步的,尤其难以实施重大的技术改造方案。买方市场的形成并保持旺盛的需求,才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基本动因。国家在制定产值指标时应当给企业留有余地,在实施改革政策进程中应当建立健全技术进步方面的考核指标,在协调各方面关系过程中应当创造一个有利于技术进步的政治经济环境。经济上的波动是表面现象,生产秩序是否健康,发展能力的积累和储备是否充足等,才是根本。

再有,技术引进的主要目标应当是增进我们自己技术进步的能力。事实上,在刚刚过去的“技术引进”热潮中没有真正明确和贯彻这一战略思想,不但在引进中盲目抢购,就是引进的许多项目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消化和吸收。在90年代后期,我国的技术引进可能要走入成熟,这就要求我们更要珍惜每一次引进的机会。除此之外,组织各方面力量消化吸收已引进的项目,力争有所创新、有所推广,恐怕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国家出面组织,企业和科研机构各有侧重和分工,在联合作战中求得发展,这已是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证明为一条成功的经验。

当然,技术改造问题说到底还是个企业自我发展的过程。如何增强企业自身的自我发展意识、如何增强企业自身的自我发展能力,除国家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外,许多在不利环境中依靠技术进步取得成功企业的经验,恐怕也是值得认真加以总结和借鉴的内容。无数事实表明,企业只有把发展的支点放到技术进步上来,才可能在错综复杂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除在总体规划上要充分考虑技术改造的任务和技术进步的前景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落实上下功夫。一方面要联合社会上一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力量,另一方面更要动员、激发企业内部技术人员和广大工人们的创造积极性;这才是我国企业应有的发展图景。

当代,社会生产技术体系已经发生并正在发生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一个以不断推出实用生产技术的社会生产环节正在形成。新技术连锁新产业革命的基本内容,也正于此。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技术改造问题,恰是这场席卷全球产业革命浪潮提出的历史性课题。如何改造传统产业,如何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使之成为新的社会生产组织体系中的基础,这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命题。事实上,所谓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已不能不以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不能不以新兴技术和管理技术对传统社会生产方式的改造为主体内容。西方所说“夕阳工业”,实质是道出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技术体系陈旧与被改造的趋势,传统产业有待在新技术革命洗礼中获得新生。这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能否及时抓住转机,集中力量尽快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任务,这将从根本决定我国未来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收稿日期:1996—02—06

标签:;  ;  ;  ;  ;  ;  ;  ;  

高技术创新时代的工业革命与战略思维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